时间魅力:时效最强化,受众感知同步化
就电视新闻的录播而言,其新闻(信息)的获取遵循的是这样的流程模式:新闻事件(信息源)新闻采集者新闻稿件新闻加工者新闻成品(信息)。在这个流程里,信息的获取分为了两个阶段:一是新闻的采集阶段,这主要是靠记者完成;。从这个模式中我们看到,真正可编码为信号的,是经过加工后的新闻成品。
而电视新闻的,其新闻(信息)的获取就不同了,它将新闻的采集和加工合二为一,即新闻采集者也是新闻加工者,新闻稿就是新闻成品。。于是,直播与录播之间便有了一个“时间差”。从新闻传播上来看,这个“时间差”弥足珍贵,具有“黄金”般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时间差”使新闻的时效性达到了最强化。。即在多长时间的范围内使新闻生效”。①从新闻价值上来看,时效性越强的信息,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时效性和真实性一样,是新闻的生命。在现代媒体之间的新闻竞争中,时效是取胜的最有效砝码,谁从“信源”到“信宿”用时最短,谁的时效就最强。而电视直播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使‘信道’和‘信源’对‘信宿’的感知成为同步,从‘信源’到‘信宿’的时间差为零”。。
二是“时间差”使受众同步感知事件进程。。。。。满足体现在,直播的过程成为受众感知事件发展的过程,使其真正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更好地满足受众欲知的心理;同时,电视直播的新闻都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能同步耳闻目睹事件的过程,也很好地满足了受众“亲历”、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心理。。变动的不可预知性正是新闻的最大魅力所在,电视直播彰显了这一魅力。
现场魅力:虚拟环境的逼真化
电视直播的现场魅力就是能使观众身临其境。但这个“境”不是实境,而是一个由数字信息虚构并且经过加工而成的“境”,也就是李普曼在《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李普曼认为人们接触到的媒介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而电视直播的魅力在于,它比录播更能使这个虚拟的环境逼真化。这是因为:
其一,直播现场摄录的新闻与观众所看新闻具有同时共态的特点,能使观众感觉到自己是和新闻事件同在,是在与新闻人物“同呼吸”、与新闻事件“共发展”,从而产生强烈的亲历感、参与感和见证感;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认为,“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④说明每经过一个传播层次的“把关”,传播信息都会不自觉地带上“把关人”的一些主观色彩,传播层次的“把关”次数越多,新闻的主观色彩愈浓,客观真实性也就愈少。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播层次减到了最少,是较好地保证了新闻真实度与新鲜性的零损耗,较多地保存了原生态信息,较客观地保证了新闻事实的真实。
;;。。⑤这一点也正是传播学创始人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的绝好实证。该理论认为,“媒介不是传播信息的渠道,而是延伸人的器官”。⑥也就是说,电视直播能在第一时间将观众的视觉延伸到现场,去看到事件的进程和周围的环境;能将观众的听觉延伸到现场,去听到现场人物的同期声和环境音响;还能通过对观众视觉听觉的综合运用去扩张触觉,找回“感觉总体”,进而去切身感受现场的氛围。这就是电视新闻直播独有的现场魅力。
反馈魅力:优化、影响新闻传播
就电视新闻的传播而言,录播与直播的反馈所产生的效果是有显著区别的。在录播中,受传者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传播者可以以此来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可以以此来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但传播者无法以此来影响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因为录播的新闻事件已经成为“历史”。而在直播中,受传者的信息反馈,则能通过传播者去影响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甚至参与其中。这就使电视直播更具魅力,具体表现在:
首先,电视直播的信息反馈能及时优化新闻传播。在“共时态”的现场同步直播中,受众反馈的信息可以得到传播者及时有效的回应。这个有效的回应表现在,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来对正在进行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做出及时有效的改进和优化,以满足受众更高的需求,以保证传播系统更佳状态地运行。而不像录播只能等“下一次”的“补救”和改进。
其次,电视直播的信息反馈能同步影响新闻事件。录播的新闻是既成的事实,而直播的新闻正在发生。对于正在发生的事件,受众不仅愿意投以更高的热情去评头论足,发表自己的意见,更愿意成为事件的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于是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传播者,通过传播者“直接”去参与并影响事件。这种影响有的可以大到干预新闻事件的进程、发展,甚至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传播者还可将反馈信息对新闻事件的影响情况,作为新闻传播的内容及时传播给受众。这都说明信息的反馈改变了传播的内容,受众参与到了传播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一部分。
再次,电视直播的信息反馈便于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由于“电视直播的信息反馈非常及时,并能形成传受双方良好的互动,因此,直播中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广大受众提供一个公共话语空间”。⑦在这个公共话语平台上,传播者根据“议题设置”,让、百姓、专家、学者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走上这个平台,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借助这个信息反馈及时的平台,形成全社会广泛的互动和参与。电视直播依靠信息反馈构建起的公共话语平台,有利于大众言论的畅通,也有利于的及时引导,因此,深受传受双方的重视。
注释:
①王珏:《新闻广播电视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年。
②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③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④⑥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新华出版社,2003年。
⑤谢欣新:《电视新闻直播观念发展初探》,《中国电视》,2001(3)。
。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任何事物发展都具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在新闻传播领域只有依照新闻传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更好的新闻作品。。广播新闻现场直播注重声音元素的采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要注重视觉元素的表现,讲求“声情并茂”。因此,要注意这两种媒介的不同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事先的策划和事件过程中的采录。
符合受众视听规律。。广播携带便利,往往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节目收听;电视不便于携带,常常在室内观看,移动具有相应的局限性。依据受众的视听习惯,可以充分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各尽其用。;。在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制作的效果不再是最重要的,第一时间信息是第一要务,发挥广播简单、便捷的优势,把电视作为后期节目制作的补充。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如2008年汶川地震,当地受灾情况复杂,通讯受阻,广播在突发应急过程中发挥了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而电视信号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被受灾群众接收。
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新闻现场直播的题材,可以选择具有重要价值的重大新闻事件,选择影响时展的进程、具有典型纪录价值的内容。如我国的国庆庆典、每年的“”现场直播和新闻会直播等,都是对我国政治民主生活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和记录。。。。。
直播理念创新。。在时效性方面,2001年央视首次播报在事件发生28分钟后,比CNN晚23分钟播报;2003年央视首次播报在事件发生8分钟后,比CNN晚3分钟播报,播报比2001年离事件发生提早了20分钟。。在节目内容方面,2003年的节目时长比2001年长,反应更快。。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过程中,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采用了两种解说版本。。。第一个是2000年,广州这座城市的建城历史是2224年,它将怎样浓缩在这个开幕式里面?第二个是200年,今天是在室外举办开幕式,承载这个室外舞台的是海心沙岛,它被珠江水冲击200年形成的。第三个时间是20年……”;董卿和朱军则用传统宏大的叙述方式展开解说,“刚才为您转播的是第16届亚运会的开幕式序曲―――珠江巡游,稍后,我们将在广州海心沙岛为您现场直播开幕式的仪式和文艺演出的盛况。”“烟花灿烂,让我们共同铭记今晚的中国!礼花漫天,让我们共同铭记今晚喜悦的广州!”由此可见,同一新闻现场直播的解说也可以运用不同的解说方式。。
直播技术创新。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已经逐步实现了网上视听、浏览的功能,新闻现场直播部分实现了网上实时更新阅听。。同时,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打破单一的播出方式。多样化媒介形态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大众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了多样化、综合的“媒介融合”情形。新闻现场直播不仅要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进行直播,还应运用技术手段在网络等其他媒体上进行传播。。
栏目责编:邵满春
电视新闻直播的分类
电视新闻直播是指不经过录像环节的电视新闻直接播出方式。
。
电视新闻直播通常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实况转播,二是新闻节目演播室的直播,三是新闻现场的直播。。
新闻实况转播也叫实况直播,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客观记录。。这是对新闻事件原始状态的客观记录,时间和空间与新闻事件始终保持一致。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常采用这种方式。
新闻节目演播室直播,是指节目在演播室边播边传送的一种播出方式。播音员或主持人在演播室主持新闻与观众收看在时间上是同步的,而新闻节目中的每一条新闻则有可能是较早前制作完成的。因此,这种形式克服了录播必须提前截稿的缺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只要节目播出没有结束,就可以做到新闻随到随播,使得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
。。
。从此以后,电视直播在我国呈日趋多样化、常规化的繁荣局面。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魅力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方式比其他播出力式更具有独特的魅力。
即时性。即时性也就是共时性,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最大魅力。。。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CNN、BBC等都有第一线的记者经由卫星向全世界传播的现场画面,世界各国电视台都可以同步转播使用。文字信息的实时滚动成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有力补充,电视台就是以飞出“伊拉克战争打响,巴格达发出爆炸声”的字幕拉开了伊拉克战争直播的帷幕,同时切出美国轰炸伊拉克的战争画面和同期声。此后的直播中,屏幕下方始终实时滚动各种最新新闻。截至3月20日22时30分,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近12个小时的直播中滚动字幕就达600余次。
。。
直接性。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使得电视信号直达观众,无需转述,避免了“多级转播”造成的“信息损耗”,也避免了新闻制作而造成的“信息变形”,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传播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即信息传播层次越多,信息损耗或者变形就越严重,可信度越差;反之,传播层次越少,可信度也就越高。。
参与性。由于电视新闻直播是即时的和直接的,因此观众和新闻当事人在同一时间共同经历新闻事件,产生强烈的临场感和参与感。。同时,媒体不断改进传统的直播手法,增进双向交流,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直播的参与性,增强了传播效果。。。。
悬念性。悬念性也叫不可预见性,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重大魅力所在。。不可预见性让电视现场直播充满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并激发探索欲望。
关键词:电视新闻直播;直播选题;直播策划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091-02
一、直播常态化选题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直播选题目前包含有仪式性的社会重大题材,如、三峡截流等重大社会事件;突发性的事件,如恶劣气候、重大交通事故等事件;媒体参与策划的社会活动等。这些选题在具体直播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非直播题材进入直播程序
直播常态化,让一些地方会议、过去的动态事件、一般化的静态新闻题材被纳入直播。而事实上,有些新闻用一般制作完全可以达到传递效果,动用直播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还让观众觉得小题大做。比如每年举办的地方“”,本身是当地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值得加大宣传力度,但一旦运用直播,冗长的会议、静止的画面,只会让观众感到沉闷[2]。对于已经过去的动态事件的直播,记者出个现场,画面仍然用过去包装好的新闻,给观众展示的只是穿上直播外衣的外在形式。。这些非直播选题被强行拉入直播程序,纯粹地为直播而直播,不仅起不到直播效果,反而使新闻价值发生了扭曲变形。
(二)突发重大新闻不敢直播
?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受众本来极其渴望知晓的新闻信息被媒体自动过滤掉了。。。面对突发新闻,地方官方媒体的集体失语,带给受众的除了失望还是失望。它反映出我们社会的信息透明化程度还不够,对观众知情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种做法对树立电视媒体的新闻直播节目的威望是一种严重伤害。
(三)血腥暴力事件直播过度化
。这就牵扯到媒体的新闻自律性和新闻道德的规则问题[3]。比如校园暴力事件,对于这类事件,媒体应主动规避对新闻的详细描述,只做简单的一般性陈述。特别是直接的血腥、暴力画面应该主动避开。媒体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受害学生家人的心理进行人道主义关怀;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大众对此类恶性事件的情绪,不能推波助澜,火上浇油,要担负起到对社会情绪稳定、安抚的媒体责任,要抱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来处理这类新闻。
二、确定合适的常态化直播选题的方法
尽管电视新闻直播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的愿望,有效提升收视率,但是,在探索“常态化直播”选题时,还是要做到宁缺勿滥。从实践看,不是任何新闻题材都适合直播。有些意义不大、缺乏情节、过程拖沓、进展迟缓的事件不适宣直播。因此,直播决策者要做好直播选题的把关工作,精挑细选一段时间里新闻价值较高的题材进行直播,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直播的质量,有效提高电视直播新闻的收视率。
1.选题要有贴近性,以观众为本位。。。。。只有那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充分贴近性的题材才更有直播价值。
相对于其它的表现形式,直播具有无法替代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认识事物,获取信息的需要。从传播过程看,信源、信道与信宿在时间上是同步的,使得传播中的信息噪音被减到最小,而且凭借对现场声音、图像的完整捕捉和传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参与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新闻直播主持人在第一时间出现,从多视角引导观众直击新闻事件,让观众获得更多的信息并感受现场气氛,最大限度地使观众感觉到“我就在现场”。。。。。
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
首先,新闻直播主持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现场的控制驾驭能力。。。在2007年5月1日江西电视台与电视台新闻频道合作完成的“劳动最光荣”的景德镇直播现场,就出现过“意外”。徐婧和嘉宾准备共同制作一件瓷器,当她按动开关时却发现机器没有反应,再按还是没有动静。当时她的心里咯噔一下:糟糕,难道机器坏了?她很快地调整自己,一方面做最坏的打算,要是机器出了问题该如何让节目继续下去;另一方面提醒工人师傅是否接通了电源,并且在他检查机器的时候,徐婧通过和嘉宾随机聊天以转移观众的注意力,最后所幸的是果真属于没有接通电源的缘故。这件事让笔者更加体会到灵活的应变能力对现场主持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主持人镇定、敏捷的反应和处变不惊的应变能力是一次成功的现场直播的必要保证。
其次,对整个直播节目内容的全方位把握是主持人必备的素质。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作为现场直播直接面对观众的最后一个环节,主持人显得尤为重要。。。
。。。
再次,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较好的沟通能力是新闻直播主持人的必备素质。在新闻直播现场,主持人话一出口就直接到了观众的耳中。尽管在直播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彩排,但在高度紧张的直播主持中,没有极佳的表达能力将无法承担肩上的重担。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极为重要。。主持人的沟通能力会影响与专家的谈话效果,而作为整个现场直播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直接影响着节目能否深入,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主持人与嘉宾深入的、有一定水准的交谈,那么整个直播节目不仅缺少一个有力的支撑点,而且会因缺少权威性的评价和分析而显得没有力度。
新闻直播主持人的素养
是决定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现场直播状态对于电视新闻工作人员,特别是现场主持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现场主持人不仅仅作为个人或媒体机构的代表到新闻现场采访,而且也代表了观众体验和感受新闻现场。因此,主持人水平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直播节目的最终传递效果,而主持人自身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主持人水平发挥的程度。
1.作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思想素质是第一位的。有了正确的思想素质,主持人的工作才能有动力、有活力、有效力、有生命力。对于主持人来说,拥有新闻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除了听命于自己的良心外,其他都不在话下”。金钱、地位、名利的诱惑在侵袭着主持人的队伍,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也是长期不懈的重要任务。
2.主持人应具有一定的业务工作能力,应根据栏目特点、自身的知识结构状况和兴趣爱好,有计划、有目的地拓展自己的知识构架,一专多长,厚积薄发。
3.要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
。在现场有很多的突发事故无法预料,这就对主持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训练出来的,需要主持人在平时的生活中细心观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看看别的主持人是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并且不断地积累经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
勿庸讳言,做现场直播是对主持人的最大挑战,它不仅给了主持人充分发挥和展现自我能力的一个更大的空间,也是检验主持人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的最好机会。。
;媒体融合;
面对突发事件,人们渴望获得更快、更新、更全面的信息。。。因此,必须弥补纸媒传播时效上的不足,探索媒体融合的有效手段,迸发“加速度”,提升时效性,增强传播力,提高引导力,扩大影响力。
洪涝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中重大的、多发性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作为地方党报,更是要快人一步承担起信息、引导、安定民心的重任。
池州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地区。1988年撤地设市以来,多次遭受洪涝灾害袭击,其中又以1998年和2016年为最。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池州境内暴雨成灾,圩口溃破,道路中断,民房倒塌,良田被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作为机关报,池州日报社快速行动,安排记者驻守防汛抗旱指挥部,采写、的决策部署,同时派出5支采访小分队,赶赴贵池、东至、石台、青阳和九华山,采写各地抗洪抢险救灾情况。。
。而对于一些地处偏远或者交通受阻的乡村,由于邮局无法及时投递,“昨日新闻”甚至成了“每周新闻”。;受出版时间,一些晚间发生的重要新闻不能及时,只能隔日见报。
新闻的时效性就是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随着新闻传播手段的更新和受众对信息获取要求的提高,新闻“时效”中“时”的内涵更多地体现为“全时性”和“即时性”。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是决定新闻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因素,甚至在一些事件性新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这些缺点将得到逐步改善。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事实的采编固然重要,但能否及时、有效、快捷的传播开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效果。在一些特大灾难性事件中,准确迅速的传播甚至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传统媒体拥有扎实精干的采编队伍,在新闻采编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受制于采用静态的、平面的传播方式,无法满足受众对于新闻更快、更新、更全面的需求。而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等,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
。。
。。
2016年7月,池州连遭暴雨袭击,强降雨引发大洪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7月4日起,《池州日报》每天拿出两个以上版面,开辟“坚决打赢防汛抢险这场硬仗”专栏;《池州日报・九华晨刊》拿出三个以上版面,开辟“众志成城 。池州新闻网开设“坚决打赢防汛抗洪抢险救灾这场硬仗”专栏,对两张报纸的内容进行转发。
。。
。。。。
一家报社旗下的“全媒体”参与,显然不是媒体融合的全部,而是简单的媒介相加。媒体融合要求把各种媒体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三、“直播新闻”迸发出媒体融合的强大合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2016年抗洪救灾持续20多天,池州日报社参与记者500多人次。。。。。
。。抗洪救灾期间,前方记者实时传递一线信息,以现场直播的形式滚动播放灾区抗洪抢险救灾信息。在报纸难以迅速及时发送到基层干部群众手中的同时,新媒体发挥出跨越时空的优势,在帮助灾区干群第一时间掌握、市决策部署,稳定民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家媒体合力,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丰富了新闻产品,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增强了引导力。今年池州市试点海绵城市建设,不少市民看到街头、小区积水严重,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没有达到前期宣传的效果,有关部门不作为、乱花钱。实际情况是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刚刚启动,大多数项目仍在建设中,而少数项目已经完成施工并发挥了效益。针对市民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质疑,池州日报社编委会快速反应,立即安排记者到现场采访。。。。。
。。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媒体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得移动终端者得天下。。。
参考文献:
[1]张袖砚.新闻时效性的把握[J].记者摇篮,2009(7).
[3]程忠良,梅玉明.全媒体时代新闻职业的变化[J].青年记者,201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