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临床医学的特征范例

临床医学的特征范例

来源:99网

临床医学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 胜任模型 医学 学科带头人 工作分析 团体焦点访谈

0 引言

医院的基础是学科,学科建设在医院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龙头,学科带头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所在科室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质量、竞争力和发展后劲[1]. 现有的学科带头人考核评价指标过多地考虑了学科带头人的学历、论文、资历、工作表现和申请科研项目的水平、难度、特色与创新等量化指标. 缺乏对个体本质与深层次特征的测评, 如对组织管理能力、 成就动机等方面的测评, 因此往往不能客观、 真实地反映学科带头人综合素质[2-3]. 胜任特征与优秀绩效水平的相关性是稳定测量的[4]. 建立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模型将有利于医院临床学科带头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并为促进学科发展、 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参加工作分析调查的共494人. 男338人(68.4%),女156人(31.6%). 科室主任92人(18.6%),副主任75人(15.2%),机关干部62人(12.6%),科室主系列工作人员177人(35.8%),科室辅系列工作人员88人(17.8%).

1.2 方法

1.2.1 工作分析问卷调查 采用美国劳工部最新组织开发的O*NET工作分析系统中的5个结构化的问卷进行信息收集,这5个结构化的工作分析问卷包括工作活动、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风格问卷[5-6]. 其中工作活动子问卷包括临床学科带头人与信息有关的活动、与人有关的活动以及与手工或者体力有关的活动. 知识子问卷调查的是与临床学科带头人相关的知识需求. 技能子问卷调查的是临床学科带头人所需的工作技能. 工作能力子问卷调查的是与临床学科带头人工作相关的能力问题. 工作风格子问卷调查的是与临床学科带头人的工作风格. 采用5点评分方式,即1=不重要,5=极其重要.

1.2.2 团体焦点访谈 在工作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研究方法,邀请包括临床学科带头人、医院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等5位专家,对工作分析问卷结果共同进行专家小组讨论,达成最终一致意见[7].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对工作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重要性选取重要的项目,得到临床学科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活动和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风格要求.

2 结果

2.1 工作活动分析 5个样本的对比分析发现,与组织以外的人沟通、审核资料,判断其符合标准的程度、估计产品、事件或数据、加工信息、收集信息、判断物体、服务或人的素质、发展目标和策略等7项工作活动在5个样本中均处在前10位. 记录整理信息、作出决策及解决问题在4个样本中重要性排名在前10位,向别人推销或影响别人、作出决策及解决问题在3个样本中重要性排名处于前10位. 5个样本中虽然只有科室主任是学科带头人,但是其他职位的任职者对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活动也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机关干部强调作出决策及解决问题这项工作活动,科室副主任强调记录整理信息该项工作活动的重要性.

2.2 胜任特征模型 对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风格子问卷的统计用SPSS进行分析. 这些问卷全部为5点评分,1=非常不重要,5=极其重要. 选取重要性等级在3.5分以上的项目. 共获得59项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9项,工作技能17项,工作能力17项,工作风格16项(表1).

表1 基于工作分析的胜任特征模型中学科带头人素质要求注意、记忆力、想法的流畅性、分类的灵活性工作风格正直诚信、领导能力、创新、合作性、主动性、毅力、关心他人、自我控制、分析性思维、可靠性、承受压力、取得成就/努力、性、适应力/灵活性、社交取向、注意细节

2.3 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要求 在工作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邀请包括临床学科带头人、医院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共5位专家,对工作分析问卷结果共同进行专家小组讨论. 参与者分别对胜任模型雏形中的各个要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序,合并相关内容一致的项目,同时删减不重要的项目,并补充参与者所提出的认为有必要的项目,在界定各项要素的具体定义后,最后形成了由1要素构成的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的胜任特征模型[8]. 从胜任特征的理论层次角度来看,我们将1胜任特征由里到外分为3个层次:个性品质,认知技能,管理能力(表2).表2 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模型

3 讨论

胜任特征模型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较新的研究方法. 通过构建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的胜任特征模型,将明晰学科带头人的素质要求,为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考核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我们采用结构化问卷调查和团体焦点访谈相结合的技术,构建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模型,这是方法学上的一个新的尝试. 结果发现,不同职位的任职者对于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活动有较好的了解,但是因为业务不同,对于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活动有细微的理解差别. 不同的工作活动需要不同的胜任特征,这也正好说明了采用胜任特征评价的重要性. 通过结构化问卷和团体焦点访谈,我们发现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1要素,分为3个层次:个性品质,认知技能,管理能力. 不同的工作活动需要不同的胜任特征,这也正好说明了采用胜任特征评价的重要性[7]. 基于对工作活动的分析,我们发现5个职业样本,对于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活动理解基本一致,但存在细微差别.

转贴于 学科带头人作为团体的领头雁,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 需要热爱所从事的专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以及弘扬救死扶伤、乐于奉献、廉洁行医的行业风尚;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尊重客观实际,勇于开拓创新,不搞伪科学的科学素养;能恰当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淡泊名利、公正无私、甘为人梯,做到以身立教,并为学术群体的楷模. 只有在各个方面德行垂范,成为科室中的榜样,才能够以正身之德引领科室的发展. 而另一方面,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动机,追求科室发展,才能够做到大公无私.

组织管理能力是学科带头人区别于一般科技人员的重要标志. 作为学科带头人,不仅自己要有高超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疾病诊治水平,而且还有带领整个学科不断发展的素养. 换言之,作为学科带头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与组织协调能力. 在管理能力方面,学科带头人的能力要求可以分为工作导向和人际导向两方面. 工作导向主要是如何进行学科建设,如何管理和发展科室. 人际导向主要是如何建立人才梯队,建立起和谐科室. 在工作导向方面,首先学科带头人应具有把握本学科的科研方向的能力,制定学科的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科研目标等.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论概括能力,能担当学术群体科研、教学的指导人. 能够有效地支配科室经费,在保证科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改善所属人员的生活待遇、满足个人发展需求. 制定科学有效的科室管理制度,进行监督控制,以保证科室按正常方向经营. 作为科室领导者,要能够和同事团结协作能力,能与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和谐共事,善于发挥集体智慧和集体创造力,组织和协调群体开展协作研究.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学科带头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需要为本学科的发展合理争取资源. 作为科室领导,需要成为科室的代言人,积极宣传科室,为科室创造与外部合作的机会,从上级部门争取支持,为科室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华危持,朱琴芬,王奕奕,等. 议学科带头人的学识素质和能力[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 13(4):245-247. [2] 仲理峰, 时 勘. (2):4-8.

[3] 时 勘,王继承,李超平. 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的评价研究[J]. 心理学报,2002, 34(3):306-311.

[4] Spencer LM, Spencer SM.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3: 222-226.

[5] Peterson NG, Mumford MD, Borman WC, et al. Understanding work using the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 (O*NET) [J]. Personnel Psychol, 2001,54:451-492.

[6] 李文东,时 勘. 工作分析研究的新趋势[J].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18-425.

临床医学的特征范文2

【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感染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之间的100例住院感染(占心内科住院患者9.8%)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住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感染特点及预防措施。结果:经过调查分析,100例患者中,有50例为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20例,30例为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年龄大于六十岁的,感染概率为16.8%,小于六十岁的,感染概率为6.5%,另外,侵入性操作、合并疾病及心功能、并发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等也会对感染造成一定影响。结论:心血管内科有9.8%的患者感染,概率较高,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合并疾病及心功能、并发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等因素跟感染有关,应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概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之间的100例住院感染(占心内科住院患者9.8%)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57,女性患者例数为43,其最小年龄为32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57.8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21年,平均11年。其中心功能为二级的有22例,三级、四级的各有39例,采用侵入性操作的有54例,23例应用抗菌药物;患者合并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1.2方法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感染部位,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合并疾病及心功能、并发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等因素和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住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感染特点及预防措施。

2结果

经过调查分析,100例患者中,有50例为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20例,30例为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年龄大于六十岁的,感染概率为16.8%,小于六十岁的,感染概率为6.5%,另外,侵入性操作、合并疾病及心功能、并发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等也会对感染造成一定影响。

3讨论

在医院中,心血管内科的住院患者常并发感染,为了有效预防,应了解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心血管内科患者其共同点是有不同程度的心排出量不足。造成组织或器官供血不足、缺氧及水电解质紊乱,导致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或者处于应激状态下,极易发生感染,因此是医院感染高危人群。据相关研究表明,心血管内科中,住院患者感染概率较高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心功能下降,免疫力降低,病菌容易侵入,且组织器官等退化,同时,因为心血管内科患者往往具有较长的病程,住院时间长,年龄高,交叉感染概率高。目前,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医院心内科已广泛开展心脏介入性治疗,需要进行多种侵入性的操作,且广泛使用抗菌药物,从而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提高了患者感染的几率。

3.1心内科住院患者感染因素

本研究经过对100例感染的心内科住院患者资料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感染的因素主要为:①年龄因素。年龄较高的患者因为生活无法自理,免疫力降低,合并多种疾病,病情反复,且病程及住院时间长,容易发生感染。②住院时间因素。随着住院时间的增长,患者感染概率上升明显,因为在住院期间,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③侵入性操作因素。在留置尿管、鼻胃管、静脉导管等过程中如果损伤黏膜,会引发血液感染和逆行性感染,且留置时间越长,感染几率越高。④抗菌药物因素。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实际上对于感染率降低并无好处,其会带来更多的条件致病菌,且引发继发性真菌感染,增加产酶菌株的数量,还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

3.2心内科患者感染部位及症状

。另外,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没有进行活动,很容易阻碍呼吸道的正常引流,加上病房探访人员多,空气质量低,使用脱水剂及侵入性操作等,都可能引发呼吸系统感染。心内科住院感染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食欲下降、萎靡不振,发烧及并发症多等,严重一点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4结论

心内科住院患者感染无法完全规避,但可以通过提高病房护理质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重病房的通风及消毒、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强对年老患者的感染防御等,来降低感染发生概率。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改善基础疾病,并通过运动锻炼的指导,来提高患者抵抗力,从多方面来控制感染发生。另外,临床医护人员还应不断提高操作技巧及其熟练度,防止因为操作失误所引发的感染。在药物使用上,应尽量降低其使用量。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的特征范文3

Abstract: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n forensic clinical injury of maxillofacial injury in road traffic accidents. to identify characteristics on disability evalu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practice.Method 154 cases of maxillofacial injury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s in kunming from 2013 to 2014 were collected for systemic analysis study.Results In the disability evaluation 154 cases with maxillofacial injury, persons were disable(57.8%), among which one case was Ⅴ grade. Most of the cases of the overall grade distribution for the disabled were Ⅸ andⅩ grad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juries were scar and pigmentation, followed by tooth loss. Conclusion in traffic accidents, disability occurrence of this group is very high. Minor disability mainly found in the disable cases.

Keywords:Road Traffic Accident;Maxillofacial Injury;Disability Evaluation.

道路交通伤(road traffic accident,RTA)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约有126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受伤者多达5000万人[1]。颌面部为人体突出部位,在交通事故中极易造成损伤。口腔颌面部损伤后对伤者面部外形、功能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故越来越受重视。。本文通过对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伤残评定案例的法医临床学特点进行回顾分析,以期对法医学鉴定实践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013年和2014年昆明地区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伤残评定案例154例作为研究。

1.2 方法 研究指标以评残依据包括软组织损伤、口腔颌面骨损伤、张口度等作为指标研究交通事故颌面部法医临床学损伤特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 18667-2002作为鉴定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

2 结果

2.1 评残依据 154例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伤残评定案例中,构成伤残例(57.8%),其中,仅根据张口度情况评残的11例(12.4%),其中Ⅸ级伤残2例,Ⅹ级伤残9例;软组织损伤合并口腔颌面骨损伤10例(11.2%),其中Ⅸ级伤残2例,Ⅹ级伤残8例;仅依据口腔颌面骨损伤评残6例(6.7%),其中Ⅸ级伤残1例,Ⅹ级伤残5例;仅依据软组织损伤评残62例(69.7%),其中Ⅴ级伤残1例,Ⅶ级伤残2例,Ⅸ级伤残11例,Ⅹ级伤残48例。

将伤残情况调整为有、无两类,经χ2检验,有无伤残与依据软组织和口腔颌面骨损伤、仅依据口腔颌面骨损伤、仅依据软组织损伤的构成比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而与仅根据张口度情况评残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

2.2 伤残等级分布 154例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伤残评定案例中,未达伤残65例(42.2%),构成伤残例(57.8%),其中Ⅹ级伤残例数最多,共70例(45.5%),Ⅴ级伤残1例(0.6%),Ⅶ级伤残2例(1.3%),Ⅸ级伤残16例(10.4%)。

3 讨论

3.1 颌面部损伤特点 颌面部损伤包括颜面、颌骨和口腔部位的损伤,是头面部最常见的损伤,亦是法医学鉴定中常见的损伤。面部面积虽然只占人体体表总面积3%,但是面部是人体最暴露的部位,在遭受各类致伤因素后极易损伤。由于面部在解剖、生理和心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与身体其它部位相比,往往看似轻微的损伤却能产生严重的后果[2]。皮肤瘢痕的收缩可以使眼睑、口角变形,影响视觉、进食及语言功能;面部的明显疤痕及外鼻或耳廓的缺损可以使容貌变丑,颌面部创伤往往造成患者暂时性或永久性颌面部畸形。由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伤者产生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其社交或职业活动。。

3.2 法医临床学损伤特征分析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 18667-2002)将面部损伤所致的伤残程度划分为九个等级。主要依据面部软组织损伤包括瘢痕、面部软组织缺损、色素沉着的大小;口腔颌面骨损伤包括颌骨缺损及牙齿脱落情况、口腔损伤及牙齿脱落情况以及张口度等面部器官功能障碍的程度来划分。

本组154例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伤残评定的案例中,构成伤残的有例(57.8%),其中最高级别为Ⅴ级,仅1例,总体分布为Ⅹ级伤残例数最多,共70例,其次为Ⅸ级伤残16例,Ⅶ级伤残2例。面部损伤的伤残率较高,但以Ⅸ级、Ⅹ级轻度伤残为主。

本组154例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伤残评定案例中,构成伤残例,其中仅根据张口度情况评残11例;仅依据软组织损伤评残62例;仅依据口腔颌面骨损伤评残6例;软组织损伤合并口腔颌面骨损伤评残10例。结果显示,颌面部损伤中以软组织损伤最常见,其伤残评定依据软组织损伤评残的占大多数,口腔颌面骨损伤则很少,口腔颌面骨损伤中,以口腔损伤,牙齿脱落最多见。

从伤残评定程度来看,仅根据张口度情况评残的11例当中Ⅸ级伤残2例,Ⅹ级伤残9例;软组织损伤合并口腔颌面骨损伤的10例当中Ⅸ级伤残2例,Ⅹ级伤残8例;仅依据口腔颌面骨损伤评残的6例当中Ⅸ级伤残1例,Ⅹ级伤残5例;仅依据软组织损伤评残的62例当中Ⅴ级伤残1例,Ⅶ级伤残2例,Ⅸ级伤残11例,Ⅹ级伤残48例。本组数据说明评定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较高级别的伤残主要以面部软组织损伤为主,主要表现为以瘢痕作为评残的主要依据。颌面部牙齿损伤中牙齿脱落的数量为伤残等级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很难达到较高级别的伤残。在牙齿损伤的伤残评定中,牙齿的外伤参与度大小,同样是衡量伤残等级的决定性因素,是鉴定者在工作中应当注意鉴别的问题。

临床医学的特征范文4

临床医学在现代医学结构体系中属于应用医学部分,是以患者有某种疾病的具体病人为研究对象,是应用医学中治疗病人的一组学科群,它不断的利用科学特别是基础医学知识和现代工程技术来创造疾病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增进人类健康之目的那么,为何又要强调临床医学的基础科学性呢?第一,疾病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现主要靠临床医学,而基础医学只是进一步的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二,疾病在人体的发展规律也依靠临床医学来揭示,从各种疾病的自然史到疾病对各种治疗措施的反应等,基础医学或生物医学都无法代替临床医学的作用;第三,即使是病因和发病机制,甚至治疗药物的研究,也往往离不开临床医学所提供的线索,而基础医学研究的结果,还需要临床医学的验证;第四,疾病固然有共同的特征和规律,但它在每一个病人身上的表现都会有所不同疾病的共性寓于临床病人千差万别的个性表现之中,每一个病人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例病人的诊疗过程都是一次独特的科学研究过程在临床实践中,只有从每一个病人的实际出发来认识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来验证、应用以至丰富和发展为一般性理论因此,临床医学在研究疾病这一自然现象中起着发现疾病及其在人体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参与疾病的本质研究的极其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这是它的特殊性,不能把人作为实验动物,只有在保护人类健康和遵守道德的前提下对人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医学中关于疾病与健康的基础研究,不可能全部用实验方法来完成,而必须借助它的应用部分一一临床医学,在应用中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方法进行研究这就是临床医学与一般技术科学的不同之处,具有很强的基础科学性质。

二、临床科技才能的培养和提高

临床医学的基础科学特性,决定了临床医学在医学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临床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科技才能的提高必、须强化临床医学的基础科学作用,加强临床实践和技能训练。

    1.加强岗前培训,特别是临床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凡大、中专毕业生上岗前都要进行5年的轮转学习,即卩2年的二级学科轮转(包括半年外语强化训练),3年的定科专有关理论授课及基本技能辅导,最后经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固定科室及专业对不合格者要缺什么,补什么,直到合格为止.

2.对参加工作10年以内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要在上级医师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负责制、轮转制、总住院医师制,加强“三基”“三严”训练,在临床第一线刻苦磨练;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给他们配以助手,亲自指导和培养,不断提高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有计划地选送业务技术骨干到上级医疗单位或国外进修深造,必要时组织相关专业配套成组进修,以利于学科结构培养和配套引进先进技术及经验,形成科研优势.

3.重点抓好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对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派出进修、轮训,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和掌握先进技术;对业务技术骨干的培养和学科带头人的确立,必须把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要大胆使用年轻有为的技术人才,给他们委以重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导师应注重培养其通过临床实践进行研究,毕业后同样要进行岗前实践训练,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技才能.

临床医学的特征范文5

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的教学方法不能与普通临床医学学生同日而语,临床医学是一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但其系统性却区别于其他专业,虽然大专生的生源也来自于各地普通高中,但生源质量却大不相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相比之下较弱,而且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只需要在三年的时间内利用专科教材对临床医学的相关内容理解并应用,更加强调对学生临床医学操作性的培养,因此研究针对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的教学方法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全日制临床医学;教学方法;现状

前言

与普通临床医学学生不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在毕业后多分布于国家基层的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等,是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医疗中坚力量,承担着基层为基层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服务的责任,也是不可忽视的专业操作基础要求较高的医疗人才。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立足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难点,创新教学思路,不断完善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未来工作不抱希望,这主要是由于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专生认为临床医学这门学科较难驾驭,而且纠结于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认为临床医学大专根本不具有社会地位,难以与临床医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匹敌,虽然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主要以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为主,临床医学大专生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遍会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另外,有一小部分临床医学大专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与一些区或县签订了用人合同,因此毫不担心就业去向问题,也同样会产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1]。

(二)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态

目前存在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问题还有学生的心态问题,由于临床医学的专业指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将任职各个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而国家高层次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逐年增强,即使临床医学大专生专业技能优于其他临床医学专业的高层次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很难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新时代新思想的冲击也使得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对未来的就业去向不甚明了,导致了对学生心态的严重影响,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2]。

(三)教师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传统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比较刻板,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都不注重体现时代特征,不能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即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所掌握并结合到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全日制临床医学的重要性,无法塑造学生的临床医学学习体系,从而导致学生与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脱节,学生的各个科目学习效果得不到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无法达成,也就无法为社会输送基础医疗人才。

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方法

(一)把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想要完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学生教学的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各个地区、各所院校、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终目的。在这方面,教师在进行科目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考察[3]。例如,每学期课程开始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或者开展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看法和对当前就业形势以及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看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源所在,强化科目教学的效率。

(二)赞赏学生进步,鼓励学生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态时刻监控,由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普遍无法乐观对待就业前景,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刻在科目教学过程中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施行发自内心的教育,贴近学生的心理动向,消除学生的焦虑和自卑心理,鼓励学生在临床医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勇于探索,及时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明确临床医学大专生并不劣于其他,而是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性[4]。

(三)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式

全日制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将教学策略的设计融入时代的特征,使其符合当今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习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个充满积极和愉悦氛围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确保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结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促进了临床医疗专业的发展,虽然目前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日制临床医学将成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主流,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的需求度也会逐渐提高,因此,教师有必要总结出一套有效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侯 单位:益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谢立群,王霞,王平,魏睦新.PBL结合C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0).

[2]王长虹.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实用预防医学,2010(02).

临床医学的特征范文6

    1病理学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

    病理学发展必须跟上医学发展的趋势,将基础医学研究和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针对肿瘤特定分子变异类型的靶向药物,如易瑞沙治疗EGFR基因突变及克唑替尼治疗ALK融合基因肺癌患者[4-5]等治疗手段的进展,也在要求临床医生不仅掌握临床诊疗知识,而且还要理解分子病理学诊断报告中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意义。由此可见病理学的“桥梁”学科的作用之大。对每一例肿瘤患者都必须根据具体特点,包括临床因素、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改变、甚至基因特征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些临床治疗需求也对病理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依据形态学对疾病的诊断,而且要深入到疾病的分子水平,将基础研究中的成果通过分子病理的诊断应用于患者治疗和预后评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病理学,尤其是分子病理学的发展是转化医学理念具体实践的要求

    病理学从大体形态学的观察逐步深入研究到分子水平,分子病理学针对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措施以及预防治疗的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科学问题,主张基础与临床密切合作,临床医师对疾病的特点和进展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再由基础研究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反馈给临床医生并提供临床实践建议,最后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从而提高总体医疗水平。笔者在美国着名M.D.Anderson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期间,亲身体会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优势;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临床医生、病理医生和基础医学的研究人员为完成一项临床课题彼此交流协作,多学科合作、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基于此模式,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及时高效地应用到临床诊疗过程中,在实践中检验基础研究的成果,一旦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得以验证,其成果的临床应用价值将是巨大的,最终受益的将是患者。因此从我们医学生本科阶段起就应该培养他们严谨、积极、协作的工作和学习意识。

    3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

   

    3.1病理课程数字化

    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组织和编写以转化医学为中心的病理教材、多媒体教案和教学计划,积极组织教学研究和试点,深化和丰富转化医学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及教学医院的相关科室已经引入数字病理系统用于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将示教切片和相关大体标本采集为数字切片和照片并存放在数字病理系统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下自由登录该系统的远程会诊模块,随时调阅和复习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医学生的学习条件。课堂上学生还可以与教师互动,将遇到的问题实时发送给任课教师来寻求帮助,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病理课程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

    3.2组建病理转化医学交流平台

    此平台可以提供传统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所涉及的常用技术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微量组织的显微捕获及核酸或蛋白提取、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及基因测序等),使医学生在熟悉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的同时,应用经典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分析这些疾病的分子水平的变化特征,对将来走向临床岗位能深入浅出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尤为重要。。

    3.3转化医学交流平台的开放性

    此平台接受医学生在寒暑假中的见习或实习。安排医学生参加一些相关临床基础转化实验实习,在学习传统病理形态学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学习临床病理诊断到分子病理诊断延伸所需的实验技能,了解分子病理诊断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等。医学生通过医学实践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病理学不仅有疾病治疗前形态学的诊断,更有分子病理诊断,使其能理解病理诊断在临床治疗中“金标准”的指导意义。在转化医学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可使医学生认识到转化医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病理的转化医学教学平台,可以使医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中自觉树立转化医学理念,使医学生意识到医学知识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医学生不仅要知道疾病的起因,而且也要掌握疾病的转归,更要使临床医生的治疗为“循证医疗”、“有的放矢”的医疗,医学教育将变为以“医院”和“患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进行多层次、多途径、多学科的教学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