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陶渊明的隐逸精神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的隐逸精神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来源:99网
2015年6月 第12卷第6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M Sciences Jun.2015 V01.12 No.6 陶渊明的隐逸精神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饶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郧阳442000) 摘 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其一生中创作了诸多优秀诗篇。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将归隐生 活和诗歌创作相结合的诗人。诗人一生三仕三隐,至四十一岁彻底归隐田园。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可谓诗意人生的 写照,其亲事农耕,寄情于诗酒,在诗歌的世界中构建诗性的精神城堡,为后代文人提供了一种生活范式和精神模 式。陶渊明的归隐成就了他的诗章,而其诗又使这种归隐尽显情趣和耐人寻味之意境。在陶诗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所 悟的人生之真意,以及其淡泊致远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诗歌 隐逸之风古已有之,相传许由、务光堪为隐士的初祖,在 中国文学史上早有记载。而中国传统道家和儒家思想则是古 代隐逸文化的源头,对催生文人们的隐逸之风有着重要作 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其与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相结合,形 成了独特的魏晋隐逸文化。而陶渊明无疑是其中一颗耀眼的 曲而累己。”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其二,性本爱丘山。研究陶渊明的大多数作品,我们可以 看出,诗人选择归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自身对自由闲适的生 活及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追求。陶渊明自幼喜欢大自然,如其 诗文所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其在少时便与自然结 明星。钟嵘在《诗品》中曾言,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其在魏晋隐逸文化中占有重要席位。可以说,隐逸成就了陶 渊明,而陶渊明则将中国的隐逸文化带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因此,我们研究陶渊明的隐逸精神,探究该思想与其诗歌创 作之影响。对于读者深入了解陶渊明其人、陶诗的思想内涵 及中国的隐逸文化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下了难解情缘。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浔阳的柴桑度过的. 此地在今江西九江,南对庐山,北靠长江,峰峦叠嶂,江环九 派,山秀水绿,景致宜人。优美的山水使陶渊明自小形成了“爱 丘山”的性格。据朱熹《朱子语类》中记载,陶渊明居于上京,时 常饮酒,醉卧山前:“庐山有渊明古迹处。日上京……江中有一 盘石,石上有迹,云渊明醉卧其上,渊明名醉石。”而陶渊明自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己也曾多次写下赞美自然、田园生活的诗歌,这在《归田园居》 组诗中有很好的体现。此外,诗人还曾把自己辞官归隐比作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更有对回归田园的感慨为“久在 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归隐,也是其适情 适性的体现。 陶渊明(公元365年一427年),东晋著名诗人,中国隐逸 文化的代表。其四十一岁辞彭州县令.归耕垄田,至六十三岁 离世,此间不涉仕途,隐居田园。陶渊明在归隐期间创作了大 量诗文.其归隐对中国文人以及中国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 响,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文人们所景仰.鲁迅称 其为“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陶渊明称自己为“幽居士”, 其多次历经仕而隐、隐而仕.最终还是选择了“终死归田里”, 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飘逸淡泊的隐者形象。那么,仕历官场的 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田园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方面: 二、陶渊明隐逸精神的内涵 陶渊明的归隐及其生活方式。体现了他独特的精神追求, 其隐逸精神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追崇、亲事耕工、安贫 乐道、享受天伦之乐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对自然的追崇 陶渊明追崇自然的思想源于老庄哲学。老子的“道法自 然”、“涤除玄鉴”等思想。以及庄子的“与造物者游”、“心斋”、 其一,仕途艰难。陶渊明生于官宦之家,早年有着雄心壮 志,其在《杂诗》中曾写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 四海,骞翮思远翥。”而这个少有猛志之人,最后却选择了归 隐田园,究其客观缘由,则在于当时险恶的社会现实。陶渊明 “坐忘”等哲思都对陶渊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许多 诗中都体现了这种对自然的追崇,是诗人游乐田园山水、顺从 自然之道、追求自在身心的精神状态的写照。陶渊明曾作《饮 酒》组诗,抒写了他的“仕”与“隐”的矛盾情结,并表达了自己 所生活的时期正处于南北期,中原一带,西北少数民族 混战割据,并对南方虎视眈眈,骚扰不断。而东晋政治异常黑 暗,世家大族手持政权,大肆欺压百姓,致使百姓贫苦,官民 冲突不断。政局的险恶,致使朝廷内部尔虞我诈,争斗不息, 百姓流离,民不聊生。在这种激烈动荡的政治格局中,不少文 人成为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在《感士不遇赋》中,陶渊明 表达了对恐遭政治的担忧:“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 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 归耕。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宁固穷以济意,不委 ・在隐居生活中人生思考。例如,《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 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画面,表达了 诗人归隐田园的自在与愉悦.突显了诗人享受自然之景、清静 幽远的心境。可见,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归隐后的重要精神内容。 (二)亲事耕工 亲事躬耕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真实生活写照。诗人不 仅亲身参与农耕劳作,还写了许多有关农耕体验的诗作,表现 98・ 出其对农耕思想的重视。例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 鸟的意象皆表征了诗人归隐山林的自在与惬意。 中写有“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之句,强调“衣食”乃人生之 道,指出了耕工的重要性;而《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溪田舍获》中 的“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则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亲事农耕 的决心;再看《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归”二句,诗人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晨起耕作、月出归家的闲适 自得的农耕生活画面。可以说,亲身参与农业生产,是陶渊明 归隐后的重要生活方式,也是其隐逸精神的体现。 (三)安贫乐道 (二)《饮酒》中的逸情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诗人于酒中 获得了许多乐趣,并写下了以《饮酒》命名的组诗二十首。在 《饮酒》的序中,诗人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 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见, 饮酒赋诗是诗人归隐后聊以为乐的一种方式。诗人在酒中创 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万象归一,物我两忘,饮酒使诗人 安贫乐道既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也是陶渊明归隐后的 恢复到了本真的自然状态,获得了无限乐趣。例如《饮酒》其 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生活写照。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安贫乐道思想受儒家思想 影响较大,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便写道:“‘安贫乐 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 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安贫乐道的思想在陶渊明的许多 诗中都有体现,例如《咏贫士》组诗便很好地体现了诗人晚年 虽贫病交加却安贫乐道的节操。该组诗的第三首写道:“荣叟 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重华去我久, 贫士世相寻。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岂忘袭轻裘?苟得非 所钦。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这首诗中,诗人赞美了春秋 时期的隐士荣叟和孔子的弟子原宪这两位安贫乐道之士。并 表明自己要像他们那样固守清贫。 (四)享受天伦之乐 重视天伦之乐也是陶渊明隐逸精神的重要表现。而这种 精神内涵与儒家的孝悌仁德观相一致。在归隐田园之后,陶 渊明极其享受这种亲友其乐融融的生活,这在其诸多诗中皆 有体现。《和郭主簿》其一中就曾写道:“弱子戏我侧,学语未 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而他的《杂诗十二首》中的第 四首则云:“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 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孰若 当世时,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表达了自己 安享“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的天伦之乐。功名并不足贵的 思想。此外,陶渊明的《和刘柴桑》则表达了自己安于隐居生 活,不愿离开家人的思想,如诗中的“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 居”则直言不想离开亲友而“索居”,而“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 无”则表达了以亲情聊表慰藉的思想,可见,重视天伦之乐也 是陶渊明归隐后的重要精神体现 三、隐逸精神在陶诗中的体现 (一)菊、鸟意象的表征 菊与鸟是陶渊明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 是诗人的人格 观照和追求平淡自然之情怀的体现。诗人常以隐喻、象征、比 兴等手法,通过菊、鸟的意象表达自己的内心。例如,《饮酒》 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成为千古绝唱,诗人 于东篱之下采菊,抬头见山景,闲乐之至,是其“心远地自偏” 的体现,表达了其远离俗世、卓然傲立的品格境界。而陶诗中 的鸟常用以表现诗人不愿遭受羁绊,超然物外的思想。诗人 生性淡泊,不喜拘役,而慕飞鸟之无拘无束。《归鸟》一诗,便 是诗人对自己归隐田园,心神得到释放,得以诗意栖居的体 现。诗中写道:“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 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鸟之自在天性、生趣 盎然、无所忧虑在诗中得到了生动表达,这也是诗人于归隐中 找到身心皈依的释怀体现。而《饮酒》其七中的“Et人群动息, 归鸟趋林鸣”,其五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句,其中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 意,欲辨己忘言。” 诗歌前四句写摆脱世俗烦恼后的心静自得。后六句抒写 回归田园后得于自然的乐趣,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表露无遗。 在《饮酒》其七中诗人写道:“秋菊有佳色,襄露掇其英。泛此 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白倾。日人群动息, 归鸟趋林呜。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酒成了诗人的“忘忧 物”,饮酒食菊,观归鸟人林,远离世情,这才是人生的真意。 (三)田园诗中的闲适 陶渊明作有大量的田园诗,以表达其隐逸的情趣。这些 诗作,既丰富了中国隐逸文学的内容,又提升了其艺术表现 力。《归园田居》五首诗从不同侧面描写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 生活以及闲适、恬静之心境。组诗的第一首中写道:“开荒南 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 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 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此十二句写了诗人归隐后开垦 荒地,闲居草舍,享受淳朴乡村平和宁静生活的惬意之情。而 诗的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则是诗人对回归自 然后的哲思,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又体现出对归隐后的 自由闲适状态的满足。组诗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 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 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则描写了带有诗意的农耕生活,表 达了诗人归隐田园、亲事躬耕的快乐。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有 许多通俗且寻常的意象表达,如草屋、榆柳、桃李、炊烟、狗吠、 鸡鸣,以及菊、酒、老翁、孩童,等等,透过这些寻常之物,诗人 寻获了田园生活的诸多乐趣.尽显归隐后的闲适之情。 文人不仕官场归隐田园自古有之。陶渊明于乱世中选择 归隐山林,过着亲事躬耕的生活,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 自在人生的思想。陶渊明的归隐虽有社会政治的因素.但不 能说是消极避世的,而是诗人醉心自然、性本爱丘山的心灵写 照,其务农耕作、山水游历、赋诗饮酒、与亲友相聚以及读书抚 琴等都表达了他积极融人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虽与陋室、 寒食相伴,却于诗情画意中怡情,尽享归隐的平淡人生,与自 然和谐相处,这就是陶渊明的隐逸之境。 参考文献: 【1]文师华.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生存方式和思想境界[J].地方 文化研究,2013,(3). 【2】陈朝鲜-从陶渊明的性真心善看其归隐的和谐与自得[J].探索与争 鸣(理论月刊),2007,(9).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