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5期 Sci一 ence and Technol科技管理研究 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6 No一 .5 文章编号:1000—7695《2006)05—0004—03 对我国科技奖励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一从200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谈起 杨爱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系,湖南长沙410074) 摘要:200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空缺使我们对目前我国科技奖励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本文在对我 国科技奖励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性的建议:提高民间奖的待遇; 注重成果奖与人物奖的平衡度;坚持延迟评审和好评审程序与透明度。 关键词:科技奖励;分析;对策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3月28日,倍受广大科技工作者关注的2004 现出来的分层不是通过行政关系,而是通过预先功能和社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遗憾: 会选择来实现的。(3)混合型,即奖与民间奖共同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出现空缺。科技部副、国家 在,奖是层次递进型,民间奖是相互型。我国现 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秘书长程津培院士在回答“最高科技 行的科技奖励属于混合型,而且整个的起步和改 奖空缺的原因”时,谈到了我国科技奖励评审程序方 革都比较晚,纵观我国科技奖励及在实际中的运行状 面存在的问题:“评审程序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为参加 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最高奖评选的候选多是德高望重、年事已高的科学家, 1.1奖与民间奖的不公平待遇 为了减少科学家在评审上花费的精力,2004年的最高奖评 国外科技奖励体系中,由各学术团体、基金会、企业 审程序做了一些微调,往年入围最后一轮又未能获奖的科 等社会力量设立的民间奖在整个科技奖励系统中往往居于 学家2004年可以跳过初评,直接进入最后一轮。没想到这 主导和权威地位,如著名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沃特曼 个本意很好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票结果。有5名 奖等等。美国科技奖励体系中,研究学会和非营利组织设 候选人进入了最后一轮。这造成了投票的分散,以致最终 立的科技奖励在整个科技奖励系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未能产生最高奖得主。这说明评奖程序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国1999年颁布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方案》虽 一定要周密考虑,审慎调整,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 然明确了对社会力量设奖应给予充分肯定和爱护,但直到 情况…。”程院士的回答折射出目前我国科技奖励中确 现在,民间科技奖励在科技工作者和公众的视野中依然被 实还存在不少值得改进的问题。 疏忽。每年3月我们都会把最关注的目光投向国家最高科 科技奖励是科技社会学中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 技奖的公布。有调查资料表明,在1879名被调查对象中, 对科学家来说,通过奖励获得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的承认是 有1843人即98.1%的人选择国家级而非民间级科技奖。确 他们研究过程中一个几乎必不可少的阶段。正如科学社会 实,目前我们的现实境遇是一旦获得一次国家级甚至省部 学家科尔兄弟所指出的:“如果科学家渴望获得‘财富’, 级科技奖励,这种权威性所带来的“科学界的财富”是远 他能做的仅仅是通过奖励系统得到承认,因为在科学界没 高于民间奖的。因为这种科学财富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获奖 有其他的获得财富的合法途径 J。”现在,科技奖励已经成 者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名望和地位,而且可以衍生出许多优 为我国科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科技 厚的奖后派生待遇:晋升职称、工资提档、住房分配、头 奖励制度起步较晚,科技奖励工作过多受行政中心主义的 衔晋级等。但是民间奖的获得不仅是一次性的接受奖励, 干扰以及各项科技奖励的功利主义成分居多等因素,因此 几乎没有任何奖后派生待遇,有时甚至不被承认。作个非 我国科技奖励工作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精确类比,如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尽管获奖者首 l 对我国科技奖励问题的分析 次直接得到的奖励经费仅为9万元,但获奖者在回单位之 后有可能再次获得单位为获奖而再奖的上百万元经费(当 目前,世界各国科技奖励可分为三种类型: (1) 然,其中一般包含科研经费),更不用说其它的晋升职称等 层次递进型,即根据行政级别将科技奖励分成若干层次, 待遇了。但是如果获得的是一项9万元的民间科技奖励, 如国家级、省部级、市县级。(2)相互型,即各奖种 那么这项奖励几乎不可能衍生出后面的百万科研经费等待 之间相互。不存在层次递进关系,奖励总体上表 遇。奖的权威性以及衍生出的奖后派生待遇与一次性 收稿日期:2005一o6—2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杨爱华:对我国科技奖励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的民间奖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导致民 奖和 奖在整个科技界和社会公众视野中处于极不公平的地位, 这对于我们拓宽科技经费来源的渠道以及科研走出行 政干预圈都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1.2成果奖与人物奖的不平衡问题 区、直辖市;(2)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 构;(3)中国人民各总部;(4)经科学技术 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 条件的其他单位和科学技术专家。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 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的推荐者都是行政所属单位,专家也必 须是经过行政部门认定的。这种推荐制使我们的奖励工作 过多地受到行政中心主义的干扰,与科学家把获得科学共 同体承认当作财富的价值观不大一致。 简化评审程序、评审透明度、注重由科学共同体 科技奖励的根本目的和功能在于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进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科 技人才是科技活动中最基础、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科技 奖励面临的首要对象是科技工作者,我国《国家科学技术 奖励条例》中对国家科技奖励的授奖对象也是落脚于“科 学技术工作者”或者“公民”,但是在评奖的实际过程中 往往更多地注重科研成果与项目。这不仅表现在国家自然 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中,更多地表现在各省 部级的奖励系统中。从评审角度而言,以项目和成果为目 标进行评审相对而言容易一些。大科学时代的科学家与科 学共同体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同行之间对彼此的情况非 常熟悉,对学科的前沿问题、各项目取得的进展及在本学 科所处的地位比较容易获得一致意见。因此,在评审过程 中以项目、课题及成果为核心因素进行评审可以减少因署 名、合作单位等问题带来的困扰和矛盾。但是推动科技进 步的重要因素是人,是科学大师和科学精英,因此对典型 科技工作者实施的个人奖励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此外, 对成果进行评奖容易造成科技奖励泛滥的情况,尤其是在 省部级科技奖励体系中。同一成果获奖,只要是参与者都 可能有一本获奖证书,于是同一奖项可能有多本证书,其 中唯一的区别就是获奖者的名字不同。这种以成果奖为主 的奖励形式将会加深科技奖励的普遍性与稀缺性的矛盾, 最终挫伤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科技精英的积极性,影响科技 奖励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的发挥。 1、3评审周期与评审程序问题 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理论是对原有理论成果的修改、发 展和突破,有时甚至是与原有范式完全不同的新范式,所 以,新成果的学术价值常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识和实践 应用才能得到同行及社会的承认。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经过 35年后才被人们发现和承认;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刚发 表时,能看懂的科学家廖若星辰,以至于爱因斯坦在和著 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见面时慨叹:“您真是伟大,全世界都 懂您的作品并且为之而笑。”2004年度图灵奖(计算机领 域的最高奖项)的获得者Vinton.G.Cerfand和Robert.Kahn 是因其1973年创立的传输控制协议成为了今天的互联网语 言而获奖的。因此,科技奖励的评审制度应该坚持延迟评 审原则。 此外,近年来国家科技奖励工作的评审程序虽然在不 断地调整和简化,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现行的国 家科技奖励的评审程序大致包括:推荐一形式审查一公布 候选人、单位和项目一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初评一异议一 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一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 一授奖。这种评审程序依然比较繁琐,并且在第一步骤中 就开始走入行政中心主义。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的推荐者是:(1)省、自治 内部决定的评审是我国科技奖励工作应该遵循的具体方针, 当然这也必须制度化和规范化。个别的试点和调整很难达 到预期的效果。正如200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试图简化评 审程序,但本意很好的调整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票结 果。因此,评审问题有待完善。 2 对改进我国科技奖励工作的对策性建议 我国科技奖励工作经过1999年的改革调整之后已取得 较大进步,尤其是在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精简奖励项目 的数量和等级、坚持评审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等方面。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奖励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 作用和功能,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性的建议: 2.1提高民间奖的待遇,扩大科技经费来源渠道 科技奖励制度不同于经济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没有 非常直接的联系,不需要特别强调与民间的区别,而 且民间奖励在科技史上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例如, 被称为“山姆大叔”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的资助和奖励 使贝塔朗菲有机会进行横跨全美的学术旅行,宣讲他的系 统论。民间奖的评审和颁发往往是由专业性的学术团体或 基金会组织的,因此,提高民间奖的地位不仅有利于科学 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能扩大科技经费来源的渠 道,对我国科技经费短缺、来源不广的现状非常有益。 提高民间奖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改变奖与民间奖 在奖后衍生出的待遇差异。民间奖应该获得与奖相同 的承认,享有与奖相同的待遇。比如,同样可以作为 获奖者业绩考核的依据,而不应该处于“一次性”奖励的 尴尬位置。当然,应该适时对民间奖进行与规范, 使得其一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以免被不法分子和 纯粹的商业意识所渗透。 2.2注重人物奖与成果奖的平衡度,加强科技奖励的 导向作用 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不再象牛顿时代单 匹马、独居幽思地进行了,其显著特点就是以科学小组或 团队为基本单元在一定范围内协同合作的开展。因此,在 科技奖励的评审和颁发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的成果奖可以 避免因合作人员和单位而带来的麻烦。但是,科学大师和 科学精英是推动科学成果产生和科技进步的核心要素,科 技奖励的激励措施也是通过对典型先进科技工作者的奖励 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的。国际范围内很多有名的科技奖励都 是人物奖,如沃特曼奖、美国化学会奖、拉曼奖等;我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 杨爱华:对我国科技奖励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的很多民间奖励也大多是人物奖,如长江学者奖、何梁何 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对理论成果的延迟评 审只字未提。这种上的不连贯性必然导致评审工作的 混乱。为了维护科技奖励的严肃性,应该充分认识到坚持 延迟评审的必要性,并且在上明确、在实践中落实好 延迟评审。 利奖、中华绿色科技奖等。但在五项国家科技奖励中,国 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都属于成果奖, 各省部级科技奖励中成果奖也不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曾经对700余名科技人员进行过调查,只有9.9%的人赞成 科技奖励的对象是“成果”。因此,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 此外,简化评审程序和评审透明度是我国科技奖 励中应该坚持的具体原则,但这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 进行。一般而言,在异议制模式中评审的透明度越高越好, 对侯选项目和人物的具体情况应尽量公开,真正接受来自 社会的监督。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非异议 中,今后只有注重成果奖与人物奖的平衡度,才能正确指 导和加强科技奖励的导向作用,真正实现科技奖励的 激励作用。 2.3 坚持延迟评审原则,好评审程序和透明度 对科技成果坚持延迟评审是合乎人类认识和实践规律 的,也是和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及发展后果的不可预料性 相适应的。诺贝尔奖是遵循延迟评审的,虽然在诺贝尔的 制评审模式,简化评审程序。比如科学共同体内部进行评 审以及评委打分和投票时,应尽量减少来自行政部门的异 议和干扰,该保密的就保密,以免受到一些非科学因素的 影响。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北京:3月28日讯 [2]任定成.科学人文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5. [3]周寄中.吴佑明.科技奖励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3:117—1l8. 遗嘱中写明要将奖励授予“前一年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 人”。但据统计,1901年到1980年问,诺贝尔获奖科学家 从作出重大发现到获得奖励的平均间隔时间为l3.85年, 其中间隔5年以上的高达86.26%。即便这样,诺贝尔奖史 上也出现过最伤心的错误,这就是将1926年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颁发给非比格和他的“寄生虫致癌”学说。因此, 只有坚持延迟评审才能确保科技奖励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是承认延迟评审原则的,但实际工 作中却没有坚持,上的连贯性也不强。1981年国家科 委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中明确了 科学理论成果应该采取延迟评审的办法;但1987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和1999年 作者简介:杨爱华(1976一)。女,湖南桃江人,人文系讲师,研 究方向为科学社会学。 (本文责编:彭统序) 更 一‘-._‘-._‘一‘…’……--_ …’一 正 《科技管理研究》2006#-g I期132页至136页<浅析企业资源计划、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一文的正确图表应为: L…-~.一.….一.…一….….一.j 图1 ERP、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结构图 图3 ERP、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关系图 图2 ERP实施与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