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语训营辅导文言文阅读(十三)

中考语训营辅导文言文阅读(十三)

来源:99网
中考语文训练营学案 编号:013 姓名: 时间:1月25日 星期日

专题四:文言文阅读与考核学案------第一讲

开篇词: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外。近年来,比较阅读这种考察形式颇受命题者的青睐。一般来说,用做比较的语段,在内容上或写法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或相似性。这

样才能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阅读。比较大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人物、思想感情、写作计法。 1、 考查内容、题型及注意事项:

⑴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翻译。一方面考察学生对于课内学过的文言词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考察学生借助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词语含义并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要求解释的词,往往是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常见的虚词有“之”“于”“者”“而”“以”“其”“为”“乃”“乎”“焉”“盖”等。而这些实词和虚词往往是课内学过的,只不过换了一种语境,要求考生辨识和解释。因此这些词语应该成为备考复习的重点。我们要将教材内出现的文言词语的不同用法、意义弄清、弄懂、弄熟,结合例句进行归类整理。解题时,在理解全文内容大意此基础上,应先套用我们学过的文言实词活虚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甚至全文语境进行检验,若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自由迁移,从而准确判断和解释。

⑵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考察学生能否忠实于原文,顺畅、恰当、到位地翻译,尤其是特殊句式、重点词语的考察。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我们来说,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 (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在翻译时要注意:①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与把握 ②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字字落实(对每个字词都要翻译到位)和“留换补删调” (即保留专有名词,不用翻译,年号、帝号、国号、国名、会名、人名、物名、地名、官名、书名、职称等;替换,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补充,把省略的成分补上。删除,去掉没有实在意义的无需翻译出来的文言虚词。调位,将特殊句式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习惯的语序。)③要掌握一些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臵、状语后臵等)、反问句等。在做题时,首先在草稿纸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⑶断句、划分朗读节奏。考察学生能否一句一句地顺畅朗读文言文,并能否根据文义正确划分朗读的节奏。

⑷内容的分析。归纳概括和提取文章内容,把握重要信息。考察学生能否找到并从关键语句入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意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或进行评价。归纳要点属于文意掌握题,要求考生从整体上读懂文意,要做好这类题,同学们要牢固掌握常见字词含义和写作手法,如果是选择题,首先要把知识性的“硬伤”找出来,而对一些理解上模棱两可的选项,不可钻牛角尖。如果是问答题,常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词语回答进行连缀整合;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⑸对人物形象和事件进行适当的的分析评价。考察学生的知识与语言的储备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对文章的思想观点、内容或者写作手法做出自己的评判,也是常考的题型,解答评判类题目,首先要旗臶鲜明地表态, 是肯定还是反对;是提倡还是批判;或者是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要正确鲜明地写出,如“我认为×××是对的” “我认为×××是不对的” “我认为×××是值得提倡的”,一般来说,在评价文中人物及表达自己观点时,都要掌握并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那么,答题就会更加准确严密。此外,在表述理由时,要从不同方面或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因为现在不少题目的评分标准中都有“言之成理即可”之类的话,换言之,观点意见可以不同,但一定要证据确凿充分。

⑹分析鉴赏文章的艺术特点、写作技巧、表现手法等。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 ⑺拓展迁移题。即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要求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考查的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⑻名句的默写等。

2、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

本节课,我们就文言文句式、文言文断句、停顿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文句式。

- 1 - 独家秘笈,解题精华;内部资料,

妥善保存

祝你进步!

中考语文训练营学案 编号:013 姓名: 时间:1月25日 星期日

●一、文言句式理解

一、导入语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二、课前热身

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三、知识梳理

根据已学知识回顾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句式特点,并各找一例子。(学生交流,归纳)

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 “……,……也” “……,……者也” “……者,……”等形式。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④菊,花之隐逸者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 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 非死,则徙尔。

⑥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2.被动句——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①士卒多为用者 ②为予群从所得。 (3)没有语言标志,意义上表被动 如:帝感其诚。 3.倒装句

(1)宾语前臵 通常分为三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臵。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臵。如:“忌不自信。”“弗之怠。” 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何陋之有?” (2)定语后臵

①用“之”使定语后臵。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用“者”的后臵。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臵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臵于句后作补语。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行者休于树”“徐喷以烟”“屠惧,投以骨”。

(4)主谓倒装 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幸哉,今日也。 4.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④省略介词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固定格式

如……何: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

- 2 - 独家秘笈,解题精华;内部资料,

妥善保存

祝你进步!

中考语文训练营学案 编号:013 姓名: 时间:1月25日 星期日

以……为:把……当作。 以虫草为林

……孰与……:……与……相比,谁……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得无……乎:怎能不……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亦……乎:不是……吗 不亦乐乎? 四、课堂检测

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二、文言断句

一、导入语

文言断句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文言句子能够正确地断句,可以看出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考试说明要求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而考生要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二、考题呈现

1.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答案: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大的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断句方略:

读文段,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明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一般来说中考文言文文体主要是记叙性文段——把握事件梗概、有那些人物等等。 三、知识梳理 1.抓主干

①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请看下面的例子)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名词为:马、胡、人。而做主语的是“马”和“人”,“胡”只能成为入的宾语。所以正确的断句是: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谓语,也可以根据谓语来判断句子成分,进而好断句。另外,表对话的动词如云、曰、谓、言等,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 2.找虚词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臵,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3.辨句式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 3 - 独家秘笈,解题精华;内部资料,

妥善保存

祝你进步!

中考语文训练营学案 编号:013 姓名: 时间:1月25日 星期日

4.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 。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总结梳理断句注意点:

①通读全句,了解整个句子的大致意思,可按内容或结构为界从中分开。 ②要正确理解词义,注意语序,切记不要仅凭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文言文。

③利用多数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文言文中使用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和结构,可据此推断。

④利用“问”“对”“曰”“云”“道”等表示对话标志的字,推断出对话部分。

⑤利用虚词断句。如“盖”“夫”做发语词,常在句首;介词“于”“以”和连词“而”“则”一般在句子中间;“也”“焉”“矣”“哉”“乎”一般在句子未尾。 四、巩固练习

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答案如下: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谓 魏 王 曰∕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王 曰∕否∕二 人 言 市 有 虎∕王 信 之 乎∕王 曰∕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王 曰∕寡 人 信 之 矣

●三、句子中间停顿(节奏)的划分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读的内容在近几年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这里主要指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 二、尝试练习: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问今是何世 3.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4.故君子有不战 5.而乡邻之生日蹙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其一犬坐于前 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三、知识梳理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 4 - 独家秘笈,解题精华;内部资料,

妥善保存

祝你进步!

中考语文训练营学案 编号:013 姓名: 时间:1月25日 星期日

“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2.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3.“而”字后表示转折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和后边的词语存在修饰关系、顺接关系、并列关系,那么 “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闻而愈悲。

4. 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5.表示方位或时间性的词语后边要加以停顿。“俄而”“未几”“先”“中”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8.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 5 - 独家秘笈,解题精华;内部资料,

妥善保存

祝你进步!

中考语文训练营学案 编号:013 姓名: 时间:1月25日 星期日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四、课堂训练(考题呈现)

例一、(云南省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例二、(济南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例三、(重庆北碚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例四、(邵阳市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例五、(重庆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例六、(山西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例七、(连云港2014中考)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例八、(连云港2013中考)用斜线(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3分)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例九、(连云港2012中考)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

例十、(连云港2011中考)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答案:例一:B 例二:余 闻 之 /也 久。例三:B 例四:C 例五:A.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例六:B 例七: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例八: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 6 - 独家秘笈,解题精华;内部资料,

妥善保存

祝你进步!

中考语文训练营学案 编号:013 姓名: 时间:1月25日 星期日

告富者/富者有惭色。例九: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例十: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小结: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四.做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我们根据教学的实践总结出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的的通常特点是:有的题目的选项给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的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所以,接触文言文阅读语段时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与短都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就概括了文断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了文断的大致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以使我们尽快了结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对原文意思和内容的把握。因此,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些注释,而应该参照注释速读原文。在速读的过程中万一遇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会在慢慢的阅读中领会文章大意的,不求完全读懂,不求句句翻译到位地理解,能明白大意即可。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要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见上文“开篇词”。

- 7 - 独家秘笈,解题精华;内部资料,

妥善保存

祝你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