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白虎桂枝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内蕴型观察分析

白虎桂枝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内蕴型观察分析

来源:99网


白虎桂枝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内蕴型观察分析

目的 研究探讨中药汤剂白虎桂枝汤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在相同的基础治疗前提下下,对照组患者在给予口服双氯芬酸钠,治疗组患者则给予中药汤剂白虎桂枝汤治疗,疗程为2 w,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尿酸水平,有效率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①两组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显著差异,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两组之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②尿酸水平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④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于对照组。结论 白虎桂枝汤在改善痛风性关节炎湿热内蕴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降低血尿酸方面有明显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标签:痛风性关节炎;湿热内蕴型;白虎桂枝汤;中医药;临床观察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其多有遗传因素,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发生于其他较大关节,尤其是踝部与足部关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态势,急性关节炎发作时疼痛难忍、功能障碍,影响工作生活,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减轻疼痛程度是治疗的关键。该病西药治疗常规采用别嘌醇,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虽然效果显著,但是不良反应较多[1-12],而使其受到。而中药汤剂副反应少,效果显著,尤其给西药不能适应的患者多了一个治疗的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西医诊断标准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现代风湿性疾病诊疗手册》[13]中关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

1.1.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1.2.1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4]中有关”痛风”辨证分型的论述。湿热蕴结型:局部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1.2.2症状轻重分级参照1995年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痛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内容制定,见表1。

1.1.3分组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男性2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2.50岁,病程平均3.10年。对照组31例,男性2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1.岁,病程平均2.9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1.1.4不良反应参照《常见风湿病诊治手册》[4] 0级:无不良反应;1级:纳差或胃脘不适;2级:轻度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及腹泻次数少;3级:重度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及腹泻次数多,甚至出现胃穿孔、胃出血。

1.1.5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的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主要理化检查正常;好转: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理化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及理化检查无变化。

1.2方法

1.2.1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做到科学合理饮食,低嘌呤饮食:不饮酒,避免进食肉汤、动物内脏、海鲜、豆类等高嘌呤食物,保持饮水量在2000 ml/d以上,指导患者适量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在减少脂肪含量的同时增强身体抵抗力,教育患者要劳逸结合,避免因剧烈运动导致乳酸酵解,pH降低诱发痛风,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抬高患肢,避免受冷及关节再损伤等诱发因素。

1.2.2对照组患者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规格:每粒0.1g,国药准字H20000717,下略)0.1 g口服,1次/d。治疗组予以,白虎桂枝汤方加减治疗方剂组成:生石膏30~50 g,知母12 g,桂枝6~9 g,甘草10 g,粳米易为生薏米30 g(生石膏与桂枝因季节不同有所变化),水煎服200 ml/次,2次/d,1w为1疗程。

1.2.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局部软组织肤色、发热、皮温),及血尿酸指标的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

2.2治疗前后两组血尿酸(uA)值均数比较 见表3。

2.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见表4。

2.4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对比 见表5。

3 讨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病”、”历节风”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过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化热,湿热壅阻经络,痹塞不通,不通则痛。热为阳邪,其性急迫,侵入人体经络关节之后,与人体气血相搏,由于筋脉拘急,经络瘀阻而发生剧烈疼痛。痛处红肿灼热及发热、口渴、心烦、脉滑数、舌红苔黄,皆为火热的特征,也反映了火热熏灼最易伤津的特点,白虎桂枝汤方重用生石膏清热解肌透表,兼清阳明腑热,知母助石膏清热泻火,兼有滋阴润燥防伤阴太过之用。桂枝止痛解肌发表通络,与石膏相伍增强止痛之功又无留寒之弊。易粳米为生薏米可祛湿除痹止痛,甘草和诸药止痛,从而达到清热除痹、通络止痛的疗效。

相比较西药治疗虽然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多的特点,中医治疗痛风有不但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本人通过临床辩证,采用白虎桂枝汤化裁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湿热内蕴型,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迪.70例别嘌醇引起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15,34(4):558-560.

[2]熊建群,杨远荣,丁卓伶,等.别嘌醇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并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14,23(17):72-74.

[3]谭莉莉.86例别嘌醇片致不良反应/事件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4,11(5):297-300.

[4]郑明节,汤韧,王春婷.420例别嘌醇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4,11(4):225-228.

[5]张广有.CFDA:警惕别嘌醇片引起的重症药疹[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3,(20):7.

[6]栗云明.别嘌醇致药物超敏综合征1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1)7:150-151.

[7]陶晓璇,李刚.秋水仙碱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16,25(2):84-86.

[8]苏明.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6):262-263.

[9]冼静瑜.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分析[J].文摘版:医药卫生,2015,(5):

222.

[10]谢建翔.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23):47-49.

[11]周晓,孙伟.糖皮质激素引发骨质疏松或骨坏死等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5,14(5):534-540.

[12]谢书和.糖皮质激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9-30.

[13]于孟学.现代风湿性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62-363.

[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標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7.

[15]阎小萍.常见风湿病诊治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61-162.编辑/金昊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