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官负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中国古代的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唯物史 观 时空观 念 史料实 证 历史解 释 家国情 怀 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选拔方式的更 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并进行辩证评价。 认识中国古代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 吋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集权下古代中国的考核和监察制度日益 严密化、制度化。 通过史料分析,解读古代中国选官、考核和监察制度发生变化的特点与影 响。 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衷,了解中国古代文官 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 重点难点 1 •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 2•难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
学习过程 基础认知
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拔制度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周至春秋: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 的制度,贵
族世代—。
2、 _______________ 春秋战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
强,纷纷鼓励荐举 __ 为官,或依据—大小 授予官职。
3、 两汉: (1)察举制:
A. 形成:汉武帝以前,汉朝选拔还缺少 _______ 的途径。 _____ 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
诏,“令郡国举 ____ 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的形成。
B. 內容和程序:察举指先 ____ 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 __________ 和 ________ ,然后推
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 ,常科为 ,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 (秀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 _______ 、贤良文学、明经等。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察举制是一种比
较—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九品中正制:
A. 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 ___________ 控制了地方选,国家用力受到极大侵蚀。 B. 程序和标准:延康元年( 220年),魏王_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
由本籍在—任的人担任,中正根据 _________________ 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 出评语,称为\"—”。获得资品的士人,由__授官。
C. 影响: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加强了 ___________ 。后来随着 _______ 势力的发展,中正
选人只看—,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下品无毎族”的用人局面。 (二) 考核制度
1、 ___ 秦汉时期的上计制:秦汉的考核办法主要是—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 、钱谷
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集簿),上报—, 称为“上计”。 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 的依据。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核:魏晋南北朝时期因 势
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 ___________________ , 但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 (三) 监察制度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汉监察制度:秦汉建立了以 (西汉晚期御史大
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
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__监察体系。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代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为加强 ,澄清吏治,将全国
划分为—个州(部),每州设
刺史1人。刺史 _______ ,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 相的不法行为。此后, __________ 制度始终延续下来。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拔制度
1 >隋唐科举制: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南北朝以来, 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碇门阀士族垄斷政
治的局面,积
极要求—-为适应这一社会 ___________ 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选拔的新制度。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程序与内容:科举以 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制举是皇帝自
设科目考试
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_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 銓选后方可正式任官。
2、两宋科举制: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科举成为选拔的主要途 径。
(二) 考核制度
1、 隋唐:隋唐的考核归吏部。隋朝—以上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汇报工
作。唐朝考核,以 _________ 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的—O
2、 宋朝:宋朝考核称为“ ______ ”,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
(三) 监察制度
1、 隋唐:隋唐 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 ______________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监察区,委派
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 ________ 。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 方有巨大的—作用。
2、 宋朝: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_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合一, 以往只负责
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一样拥有了 —的权力。 三、明清时期的选拔与管理 (一) 选拔制度
1、 乡试:明清科举考试分为 ______________ 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 ________ 和府、州、县学的学
生。考试从 _______ 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举行,考中者称为__O
2、 会试:会试由—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o
3、 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主持,通过者为—。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 、 榜眼、探花,
蜴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踢进士—和同进士出身。 (二) 考核制度
1>明朝:
(1) 考满制度:明清两朝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任现职满3年称
“—”,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 ”。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 正常 ____________ 或降、调的依据。
(2) 考察制度:考察包括外地三年一次的—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重在查
处的—和 o通过考察,外地中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等八类 人,京官中年老有疾、疲软无为及素行不谨、浮躁和才力不及、贪酷等四类人,要受到勒令—、 降职或 的处理。
2、清朝: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三)监察制度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朝: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 和六科。明朝,
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
外百官,还代皇帝 O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 ,兼有纠劾百官之 权。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
朝: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 _________________ ” 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深化探究
探究一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隋炀帝创进士科之后)历代璇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 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络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 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爻。是皆科举 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科举制)西国英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 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逊良《西学考略》
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提示:特点:①延续时间长;②不斷发展完善;③选拔方式规范;④公平(公正)。
积极影响: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文化素 质;③打
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斷,促进了社会稳定;④为西方国家所借鉴。 探究二中国古核制度
材料一:西汉建立后,设置了专司课绩的计吏,东汉时,负责考课的是三公曹尚书,郡国 由上计掾主持上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负责考课官吏的职能部门尙书省吏曹,其下 属的考功郎和考课尚书郎主管考课事宜。唐代在魏晋南北朝考课机构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扩 展,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正式设置考功司,专门负责对全国官吏的 考课。
材料二:宋朝的考课仍由吏部领导,但吏部不再亲自组织实施,而由审官院和考课院具体负责, 审官院负责京官和地方高级的考课,考课院负责幕僚官和县令的考课。明朝考课机构的设 置仿唐制而不用宋制,考课重归吏部,吏部设考功清吏司负责京内外的考课。清朝沿用明 制,但扩充了考功清吏司,內部分工更加细密和明确。
——李永亮《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的历史启示》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时课(核)制度的主要特点。
提示:设有专门的考课(和)机构;考核对象逐渐扩展到对全国官吏;分类考核;考核机 构权力扩展;考核机构有明确分工。 探究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隋代时,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 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设御史台,由正三品 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 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 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 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上)。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 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釆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 属州县……
宋代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 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 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唐、宋监察制度有何重要发展。
提示:唐朝发展:从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划 分监察区。宋朝发展:增加对御史的任职资格;强化御史的监察职责;台谏合一。
自我检测 1.
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
个是強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 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
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 君主制度的完善 C. 地方割据妙力促进社会转型 D. 地方勢•力决定集权的发展
【答案】A
2.
时期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学校名称 国子学 宋朝 唐朝 太学 宋朝 唐朝 四门学 宋朝 八品以下至庶人子弟 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七品以上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五品以上子孙 朝代 唐朝 入学资格 三品以上子孙 下表为唐宋)
A. 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斷扩大 B. 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 C. 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 D. 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
【答案】B
3. 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 俗,宜
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 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 )
A. 打击贵族利益 B. 削弱相权,加弓虽皇权 C. 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 防止选官结党营私
【答案】D
4. 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发生了科举制建立以来首次颇
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扌比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 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的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
)
A. 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 科举制已失去选拔的公正性 C. 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 明朝选官已相当僵化
【答案】D
5. 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 不收
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 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
A. 杜绝贪腐现象 B. 提升监察效果 C. 扩大御史权力 D. 促进制度转型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