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性
武胜县龙女初级中学:舒占林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崭新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了旧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在“课改再起航工程”的推动下,自己积极投身语文新课课程改革,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进行了尝试,自己认为欲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务必重视一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一 、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大纲》要求:——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一一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学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教不乱谱”、“学不乱套”、“练不乱阵”,避免了“天马行空,架空分析”的现象, 课堂的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从现代科学意义理解,方法是指人们在有关的活动领域,把握事物规律,完成某种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结。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足见指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
课前预习的方法适用于每门课程,而对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重点、难点,也有了疑难点,这样在老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听,带着问题听,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强了记忆,比无目的、无重点、无计划的被动听有诸多好处。课前预习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课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1
教师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课文阅读的思路,即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大意,总结文章中心等的方法,要从教学中不断摸索,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各种方法。例如,理清文章结构,可以用“抓过渡句法”;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可采用“析因阅读法”、“快速阅读法”、“重点语段突破法”等。科学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这样,每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就好比教给他们点石成金之术,学生轻松自学的同时,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三、有效组织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常常是那些积累厚实、反应灵敏的学生易于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讨论、合作交流这些活动中,学习吃力的学生历来是旁观者,处于被动状态。为此,要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必须加强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要为所有的学生搭建学习的舞台。我们可以考虑的策略有:1.了解学生,设计好预设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要根据学情设计好问题。问题最好能简单明了,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如学生学习《社戏》一文时,让其思考“为什么作者不在开头就写看社戏的内容”,还不如设计几个小问题:①请在文中开头找一个能概括作者对平桥村总体印象的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②写的钓虾、放牛与看社戏三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写前两件可不可以? 这样一个笼统的问题就在学生亲近文本之前变得贴近阅读实际了。这样的分解不但易于操作,而且为学困生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调整了思考的跨度,提高了全体关注的参与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多多了解学生平时大都关注些什么,从而引导学生零距离感悟体验文本,使其更能亲近语文学习生活化。2.引导学生多亲近文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多读,熟读,才能做到读透。很多课堂上,常见的是只有少数学生在唱主角,其余则旁观,人云亦云,或者是在“临渊羡鱼”。如果我们此时组织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他们参与思考、讨论、交流甚至于体验感悟必然有了基础,没有亲近文本,怎会有发言权?如果一个学生能将文章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那他不仅肯定读懂了文章而且进入了角色。一节课让学生读上十分钟,二十分钟,或齐读,或分读,或听读,或竞赛读,探究研讨的效果可想而知。3.鼓励学生多质疑文本。“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一古语揭示了质疑的价值之所在。这里的质疑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文本产生的阅读困难。当学生对一个问题面露难色时,教者要及时予以关注并采取降低难度的方式,如引导阅读,生生对话,变换问的角度等等。更有价值的是另一种情况,学生在接触文本时,往往对看似矛盾的问题兴趣盎然,表现出极强探究的意识,这种质疑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
2
精神,值得好好保护。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持研究文本——思维引路——示范点拨——鼓励探索的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参与质疑,挑战既有的传统的说法,多一些逆向思维,多角度解读文本,同时也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如此一来课堂学习氛围将被高效地激活起来。
四、有效地激发学生全情投入。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学习注意力唱集中在前三十分钟时间内,但他们的情绪也会随教学内容变化教者体态的调动而向良性变化。所以教者要善于预想学生出现走神、做小动作等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利用种种手段进行调节,可以尝试:1、利用课件适时更新学生的情绪,组织多种辅助方式学习的刺激,使其产生新的兴奋点。我们可以展示精美的图片、动人的音乐或可爱的小动画,激发学生进行新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有效实践,让他们品尝实践的成功和喜悦,必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2、充分挖掘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诱导他们动情,实践丰富多样的情感或价值观的体验。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主要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要将学生情感引领上新的层次。如亲情、友情、人生,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的学习设计,鼓励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写、说、唱、演,进而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例如在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时,安排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体会端午的风俗。有的画画并配文字说明,有的演比赛过程,说的热闹,演的精彩,其乐融融。
另外,教师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等等对学生的语文课学习质量也极为有效。
总之,语文课的任务不单单是引领学生有效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体验情感和感悟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而艺术的改进教学行为注重学生学习细节,养成健康而积极的个性,从而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学好,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