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沧浪诗话》的印象式批评
来源:99网
第1 3卷第9期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13 No.9 Sep.2015 2Ol5年9月 刍议 沧浪诗话》的印象式批评 冀鹏燕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O1331) 摘 要:严羽《沧浪诗话》的印象式批评,既有借助于摘句批评以表达阅读直观感受的初步印象批 评,又有借助于抽象语与形象语对批评对象的特征加以提炼和升华的继起印象批评。最具特色的 是,严羽《沧浪诗话》的印象式批评还“以禅语为喻”,直观又贴切。究其成因,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 袭传统、时代风尚以及严羽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诗学追求等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沧浪诗话》;印象式批评;以禅喻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l5)09-0034-04 在当代诗学话语中,相当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中 国历代诗话、词话的批评手法是印象式批评。作为 不做具体解释。 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有相似的论述,如其在 “宋诗话压卷之作”,虽说严羽的《沧浪诗话》并不以 批评方法相标榜,其宗旨在于通过自己的诗学观念 《诗评》中所列举的诸多例子,像“谢灵运之诗,无一 篇不佳”;“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 来针砭时弊,树立诗学正宗,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 其批评方法。研究严羽《沧浪诗话》的批评方法,一 方面可以弥补学界研究在这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 有助于探究其具体的批评实践与诗学主张的内在联 系。尽管在《沧浪诗话》中,严羽采用了多种批评方 同”;“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 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等等,都 是严羽在品鉴了不同诗人、不同时代作品后所得到 的初步印象,话语虽简短,但却表明了他对以谢灵运 为代表的六朝诗人的朴素自然诗风的赞美,以及对 法,但其所使用的印象式批评却极具特色,值得做一 番深入研究。 一盛唐诗歌浑厚博大的气象的推崇。 摘句批评是表达初步印象的常用手段。严羽在 《沧浪诗话》中多次运用了此种批评方法,其中典型 的摘句批评有: 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诸西江夜”之 、《沧浪诗话》的印象式批评及特色 诗话、词话的印象式批评,根据对印象的不同表 达,可分为初步印象批评和继起印象批评。以下将 分而论之。 (一)初步印象批评 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沧浪 诗话・诗体》) 有十字句(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是 也),有十四字对(刘长卿“江g-不堪频北望,塞鸿何 事又南飞”是也)……如王勃“龙光射斗牛之墟,徐孺 下陈蕃之榻”,乃就对也)。(《沧浪诗话・诗体》) 晋以还方有佳句,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 初步印象批评作为印象式批评的起点,实际上 就是批评家在阅读过程中捕获批评对象的瞬间的直 觉感受,其鲜明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随意性强。诗 话的鼻祖欧阳修在《六一诗话》里用“诚佳句也”四字 来称赞周朴的诗句“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实际 上这四个字就是欧阳修品读周朴之诗所得到的初步 印象。无独有偶,用“佳…妙”“绝…‘工”等字来表达 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沧浪诗 话・诗评》)[=2 自己对所阅读作品做出评价的古人不在少数,这一 方式已成为“历代诗话词话常用、惯用以至滥用的批 评手法”… ,而“妙”在何处,如何为“佳”,诗评家却 上述所举,多数是采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佳句来 代替全诗,以孤句代全诗,不仅直观凝练,更是理解 诗歌审美意象来源并鉴赏该诗的关键,而且对后人 *收稿日期:2015-08—04;修订IEI期:2O15-08—27 作者简介:冀鹏燕(1 990--),女,河南辉县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论方面的研究。 第9期 冀鹏燕:刍议《沧浪诗话》的印象式批评 35 具有良好的示范性。摘句批评的妙处即在于此。此 外,《沧浪诗话》中还有其他有关初步印象批iq,z的例 子,如严羽根据自己品诗的印象,将诗的整体风格特 征归纳为九种两大类,以此来说明他所认可、追求的 诗歌境界,具体阐述如其《诗辨》篇中所说:“诗之品 有九:日高,日古,日深,日远,日长,日雄浑,日飘逸, 日悲壮,日凄婉……其大概有二:日优游不迫,日沉 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日入神。” 总之,严羽的初步印象批评,不仅直接表明了作 者对不同诗人、时代风格的态度,而且凸显了他心目 中理想诗歌的境界——“入神”。但是,正因为这些 评价都是严羽依据其初步印象所作,一些观点的阐 释难免显得简单、概括,缺乏理论性、系统性,有断章 取义之嫌。相较之下,继起印象批评就显得高明一 些。正如黄维棵先生所说:“初步印象是一片混沌, 批评家所见,是一片美好的森林。继起印象则已在 混沌中露出端倪,批评家已看到边片森林的形式,远 远察见森林中各种树木花草的一片色彩。,,[116s (二)继起印象批评 继起印象批评,在笔者看来,就是正如李健吾所 认为的批评过程的第二步:对印象进行梳理,以形成 条例。具体来说,就是批评者通过简化印象、突出特 征和整体提升等途径,对初步印象“加以提炼和升 华,使印象更加明显和‘成形”,_3_ 。。诗话、词话表 达继起印象,常常是通过抽象语和形象语的使用来 实现的。 《沧浪诗话》中评说李白“飘逸”、杜甫“沉郁”之 “飘逸”与“沉郁”,都属抽象语。此外,雄浑、婉丽、古 雅、明净、清逸等词语也属于抽象语。这些词语的出 现,源于我国古代诗话、词话分品定品的传统。用 《文心雕龙》中的八体和《二十四诗品》的二十四品, 足以概括读者对作品的继起印象。这种方式,既具 有初步印象的概括性,又避免了其过于混沌的弊端, 不失为一种简捷的方法。 在《沧浪诗话》中,不乏用抽象语表达继起印象 的例子,如“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黄初 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等。以上所举,都是 在严羽诗歌批评标准的指引下所得出的结论,表明 了他对雄浑博大、古朴自然的“气象”的推崇以及对 建安风骨的提倡。而用形象语来状写所得印象的做 法,一方面是由印象式批评的目的“向读者传达批评 家的阅读印象和感受”所决定,因此“在整个批评过 程中,批评家多用清新活泼、富于美感的语言描述自 己对批评对象的鉴赏和感受,表达自身对作品的情 感和愉悦”[33 。;另一方面,也是受我国古代诗话、词 话的印象式批评传统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诗话词话中,用形象语表达印象的 做法更为普遍,至少可追溯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如其 《诗品》卷中引汤惠休之言日:“谢诗如芙蓉出水,颜 如错采缕金。”_】 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严羽也采用了 此种方法品评诗歌,如他所说“读《骚》之久,方识真 味;须歌之抑扬,涕演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 如戛釜撞饔耳”;“孟然之诗,讽咏之浩久,有金石宫 商之声”等。以“戛釜撞饔”“金石宫商”之声来形容 阅读《离骚》以及孟浩然诗的感受,化抽象的体会为 具体可感的声音,达到生动传神、感染读者的效果。 又如“孟郊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退之许之 如此,何耶?”严羽用形容人的生命状态的词“憔悴枯 槁”来比喻孟郊等人诗风的瘦硬奇僻、缺乏自然之趣 与雄浑的气象。再如“‘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 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以子路的 形象来比喻苏轼、黄庭坚诗未臻‘雄浑悲壮’的高 境”l4]。此外,还有其在《诗体》中评论“香奁体”为 “裾裙脂粉之语”,等等。 要而言之,以上所列,在表达上可以化抽象为形 象,化复杂为简单,给人们提供理解诗歌的最直观感 受;在主题上则表明了严羽对江西诗派、孟郊诸公的 批判,对雄浑博大的气象的推崇,显示了他“以盛唐 为法”的论诗宗旨。 (三)“以禅语为喻”的批评特色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意会 体悟和以形象说诗,批评家重内在感受,善于将幽微 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可视的形象。古代人品诗,常常 选择一些生动具体、含蓄隽永的自然形象,用比喻和 描绘的方法,将作品的神韵和品评者对作品的领悟 传达出来。”口_8。虽说严羽的印象式批评在继承传统 的基础上也使用形象语来评诗,但与众不同的是,严 氏“以禅语为喻”,创造性地使用“禅悟”方式来表达 其在审美鉴赏中的直观感受。具体表现如其《诗评》 所言“李杜数公,如金薅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 辈,直虫吟草间耳”,其中的“香象渡河”出自“《传灯 录》:‘同在佛所闻说一味之法,然所证有深浅。譬如 兔马象三兽渡河,兔渡则浮,马渡即半,象彻底截 流。’严羽以此喻李杜诸公之诗应是说他们诗歌如香 象一般气象浑厚,气势宏大”l[]。而用寒虫悲鸣喻盂 郊、贾岛之诗的瘦硬凄苦,显示出严羽推崇雄浑厚 重、反对清奇悲苦的审美追求。 又如其《诗辨》中以“禅语”为喻来描述诗韵朦胧 飘忽之感的那段经典言论:“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 36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9月 而意无穷。”该句中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就来自 佛家经典,不仅用语生动形象,象征着诗歌浑融自 然、毫无斧凿之迹的境界,而且是禅宗所追求的“透 彻之悟”的最高境界。“严羽借用禅语说明理想的诗 歌所传达的是言近旨远、不能证实、只可妙悟的审美 特征。这也好比戴荣州之语‘诗家之景,如蓝天日 暖,良玉升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l这 种“以禅语喻诗”的方式,一方面激发了批评者的想 象力,另一方面将“以禅喻诗”法推至巅峰 总之,严 羽凭借其深厚的“以禅语喻诗”的功力,对诗歌做出 了犀利且不失客观的评价,为宋诗回归诗学正宗做 出了方向指引,奠定了其在中国诗论史上的地位。 二、《沧浪诗话》印象式批评方法探因 在众多的批评方法中,何以印象式批评能成为 严羽大力运用的一种方法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 于因袭传统、时代风尚、严羽自身的文学素养以及追 求“词理意兴,无迹可求”的审美理想等原因造成的。 接下来,笔者将详细阐述。 (一)因袭传统 其一,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维方式就是直觉感 悟型,“也即是艺术性的思维方式,即使是学理性的 概念和论述也被他们化解为艺术化的表达,排斥纯 学理的枯燥的论证,,U 31 ,这种思维习惯的存在,促 使印象式批评在我国大放异彩。 其二,纵观我国文学批评史,可以发现印象式批 评的手法自古以来就非常盛行,最早可追溯到庄子。 庄子所提倡的“意致”以及魏晋时期出现的品评,虽 说它们并未被冠以“印象式批评”之名,但实质相同, 随后出现的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无一不是印象式批评的杰作。显而易见,严羽正是 继承了这些传统,才在《沧浪诗话》中大力运用印象 式批评。 (二)时代风尚 宋代,禅宗盛行于世,在其思想文化的浸染下, 以禅法、禅语为喻来品评诗歌成为宋代诗评家品鉴 诗歌的一种风气。“如苏轼《次韵叶致远见赠》云: ‘一伎文章何足道,要知摩诘是文殊。’《送参寥师》 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再如吴可《学诗》云: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 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I到了南宋,诗禅相喻的现 象更为普遍,如“韩驹《赠赵伯鱼》‘学诗当如初学禅, 未悟且遍参诸方’,杨万里《书王右丞诗后》‘忽梦少 陵谈句法,勤参庾信谒阴铿’、《读唐人及半山诗》‘半 山便遗能参透,犹有唐人是一关”’ l。等。 受此时代潮流的感召,严羽才在其印象式批评 中大力使用“禅语”喻诗,他清楚地意识到,诗与禅之 所以可以相喻,正是因为两者的相通性,以“禅语”作 比,可使表达更加形象直观。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 面:首先,两者都讲究“悟”,无论是“诗悟”还是“禅 悟”,两者在思维方式上都注重直观、内省、体验等因 素的内在一致性,所以严羽才敢标举“禅道惟在妙 悟,诗道亦在妙悟”;其次,诗之境界与禅之境界一脉 相通,“对诗歌境界与禅宗悟境的探讨主要从言意关 系和心物关系两个角度进行阐发” ]。就言与意的 关系而言,两者都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 界,诗歌是诗人“应感之会”的产物,不同诗人的修 养、经历的不同,决定了诗歌在创作及欣赏上追求 “不落言筌”;而禅宗倡导的让弟子自行体会与顿悟 禅机玄妙的做法,决定了其“不立文字”的宗旨。就 心物关系而言,诗与禅都追求物我合一,达到“透彻 玲珑,不可凑泊”之境。鉴于此,“‘以禅喻诗,莫此亲 切’要点评这些难以言说的诗作不能从外貌形体上 进行描述,只能在风格上模拟,所以以禅喻诗是最适 合的方式”__ 】。 (三)个人素养及诗学追求 “每个艺术家都是处在一定的文学艺术传统之 中,并以自己独特贡献成为这个传统中的一部分,没 有一个人可以拒斥前人的影响,而任何一个杰出的 艺术家也必然会对其同时代或后人产生影响。”[1 严羽生活在南宋后期的福建邵武,不仅家乡的物质、 人文条件成就了他,而且他那“几代诗名不乏人”的 家世也为他的成功奠定基础。严羽自幼就富有“奇 节”,成年时更是自诩为“参诗精子”,再加之他丰富 的人生经历以及遍及海内的师友交游,造就了他独 特的学术性格。他将诗歌的“入神”之境,以及“词理 意兴,无迹可求”的审美理想作为他的诗学追求。受 禅宗的启发与熏陶,他提出了“妙悟”和“以禅喻诗” 的诗学主张。在明悟了诗禅相通后,他不仅“大量地 引用佛门宗派消长、盛衰的历史,以论述诗歌的历史 阶段及其对比关系”_]2] ,而且引用佛教中具有形象 性的语言,多方取譬,阐说诗理。 虽说在严羽之前已有以禅论诗者,但像他这样 系统地说禅、并通过说禅以深究诗理的,却是绝无仅 有,他不仅将“以禅喻诗”发展成熟,而且对“性灵”派 诗论以及王国维的“境界说”产生了深远影响。总 之,以上的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影响 着严羽,使其在对诗歌进行印象式批评时,选取“以 禅语为喻”的方式。 综上所述,严羽的印象式批评,因其出色的“以 禅语为喻”的方式而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 较为突出的地位,它不仅是严羽诗学理论的重要组 第9期 冀鹏燕:刍议《沧浪诗话》的印象式批评 37 成部分,而且使我国传统的印象式批评在运思方式 上开始讲究“活参”“顿悟”,强调“通过长期潜心地欣 赏品味,达到直接领会和把握作品的情趣韵味的境 界”_3_ 。因此,探究严羽的印象式批评,具有重要的 意义和价值。 [5] 王亚芳.严羽诗体论研究f-D].无锡:江南大学,2010. E6]王国英.《沧浪诗话》思辨的方式及其诗评品格[D].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1-7]景国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M].北京:当代中 国出版社,2002. E83 马荣江.从“直寻”到“妙悟”的理论背景分析EJ].南京理 参考文献: [1] 黄维操.从《文心雕龙》到《人间词话》一一中国古典文 论新探[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3古清杨,冯丽,任平.四库精华之集部:沧浪诗话[M].呼 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1-57. [9]李倩.严羽“以禅喻诗”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Ol3. [10]姜红梅.浅论严羽以禅喻诗的原因[J].文学教育,2olo (3):l46—148. 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33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O5. [11]欧阳春勇.《文心雕龙》“推源溯流”批评方法分析[J]. 保定学院学报,2o11(4):97-100. I-12] 许志刚.严羽评传I-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O11. [4]朱志荣.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J].学术月刊,2009 (2):88—94. On 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 in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by Cang Lang JI Peng—y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Abstract:Yan Yu’s 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 in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by Cang Lang embodies both the initial 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 by means of putting sentences to express intuitive reading feelings,and the ensuing 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 by means of adopting abstract and image language to refine and subli— m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ism object.The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is that his 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 also“encloses analogy between Buddhism knowledge and poetry”.which is intuitive and appro— priate.The causes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inherited tradition,the era fashion,Yan Yu’s own literary competence as well as his pursuit of poetry,etc. Key words:Notes oH Poets and Poetry by Cang Lang;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analogy between Bud— dhism knowledge and poetry (责任编辑:韩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