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来源:99网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是关于新诗的“活动探究”单元。这个单元是部编教材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既不像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于单元课文之外;也不像一般单元,虽然是同一主题或体裁,但每一篇课文又设置了与内容相应的课后思考、练习。它是把整个单元视为一个整体,以“活动任务单”的形式呈现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2.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 2、 自由诵读这些新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轻音。 自主欣赏诗中一些美妙的词语和丰富的想象。 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新诗“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尝试 3、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一、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新诗活动探究单元编排的特色。教材首先明确单元总的“活动任务单”,并同步具体化:“任务一:自主欣赏”、“任务二:自由诵读”、“任务三:尝试创作”。接着,教材给出“任务一:自主欣赏”的“阅读策略”,选编了5篇阅读文本,然后依次给出“任务二:自由诵读”、“任务三:尝试创作”的具体要求和教学策略。整个单元以“任务”为轴心,其基本设计思路是:赏--诵--写。每个任务都有相应的任务说明,在任务说明中,都集中呈现学生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以方便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编排,既体现新诗本身的特点,突出其特有的教学重点,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成教师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与传统教学方式形成互补。 二、整合单元资源,突破逐篇授课的教学常规。首先,是课文的整合。这个单元主要编排了的《沁园春 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穆旦的《我看》五首诗。其中有三首都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沁园春 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穆旦的《我看》。我们可以根据“任务一:自主欣赏”的“阅读策略”,把它们整合成一个版块,教师先进行纵向的总体指导,让学生了解自主欣赏新诗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余光中的《乡愁》、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两首诗整合成另一版块,让学生任选一首,分组探究,教师再进行组间分散指导,看看学生能否运用欣赏新诗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进行自主地欣赏,多大程度地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其次,是任务的整合。“任务一:自主欣赏”、“任务二:自由诵读”、“任务三:尝试创作”,这三者任务虽然是分别陈述的,但又是有机统一的,因为它们是欣赏新诗的三部曲,欣赏是基础,诵读是欣赏成果的外化,而创作则是一种提升。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教师在总体指导时,做好示范,在分散指导中明确要求。当然,诗歌的创作对初中生来说比较陌生,课堂上的时间也有限,不妨先要求学生从仿写片段开始,或者选取文本中两三个意象,进行片段创作。 三、“任务”活动化,以活动为中心探究新诗的魅力。活动探究单元里的“活动”,与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截然不同。因为它的“综合性性不强,复杂性不高,所设活动多直接作用于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依托课文开展活动,从激发兴趣入手,侧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淡化检测甄别色彩,强调展示、交流和改进。从而将整合后的“任务”转化为活动,分为五个环节: 1. “众里寻他”:利用“班班通”,要求学生在课后分组找寻每首诗的精彩诵读视频并收藏在收藏夹里,利用一节课当堂交流展示,直观地感受新诗的魅力,趣味开启新诗欣赏之门。 2. “拨云寻古道”:第一版块的集中指导(两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应用新诗的自主欣赏、自由诵读、尝试创作的策略,初步体会尝试创作的乐趣,轻松导航新诗欣赏之路。 3.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第二版块的分散指导(一课时)。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全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组内和组间的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不再直接掌控、主导活动的过程,只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让学生自由徜徉新诗欣赏之境。 4. “沙场秋点兵”:第二版块的课堂展示(一课时)。教师明确展示要求:分两大组展示,全员参与;分“赏--诵--写”三步走;鼓励创意地展示;时间十五分钟以内。只有在明确展示要求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展示活动有序、有趣、有效地进行,让学生快乐分享新诗欣赏之趣。 5. “百般红紫斗芳菲”:这一环节是以教材的某一点为依托的适度延伸。要求学生自选诗歌,用两周时间充分准备 ,在一节课上自由地进行课堂展示。与教材相依托的“点”,可以是同一作者,或者是与课文相近或相反的主题、意境、诗风等等;可以是名家名篇,更鼓励青涩的原创。自由展示,一是指内容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或赏,或诵,或写;二是人员的自由,可以是原来的学习小组,也可以是新建的小组,可一人,可多人。为了达到活动的全覆盖,要求全员参与。同时要求各合作小组组长协同语文课代表,选出主持人,准备好开场白、连缀词,做好这项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教师只是适时督查、协助,让学生自主探究新诗之美。 任何新生事物总是同问题和困惑相伴而生,活动探究单元的出现,给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我们不能被教学的惯性、惰性所驱使——“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而要积极迎接新变化,接受新理念,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之路上,不断地尝试,不停地探索;在尝试中完善,在探索中成长。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我爱这土地 1. 教学内容分析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1.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于古诗词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现代诗接触的比较少,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 学习目标确定 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4. 学习评价设计 活动探究单元里的“活动”,与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截然不同。因为它的“综合性性不强,复杂性不高,所设活动多直接作用于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依托课文开展活动,从激发兴趣入手,侧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淡化检测甄别色彩,强调展示、交流和改进。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教师朗读或播放录音范读 学生活动1 学生倾听,注意朗读节奏和重轻音 学生活动 让学生在听读中感受诗句的美好意境,体会和诗人的感情 环节二: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并指名朗读 让学生学会朗读,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环节三: 教师指导学生去理解诗歌中一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及象征意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理解,并且学会去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己创作一首短诗 学生自由朗读和集体朗读,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让学生理解诗的美妙意境,并学会去创作一首短诗。 7.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歌 唱 -----------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8.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后自己再找一些冰心的现代诗朗读,并且自己在试着创作一些短诗。 9.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从声音色彩等方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0. 教学反思与改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