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以现代汉语“V起NP来”为例
来源:99网
2012年第1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 2012 第52卷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V0l_52 (总235期) (SOCIAL SCIENCE EDITION) General No.235 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米 以现代汉语“V起NP来”为例 苏丹洁 摘要:以现代汉语中含有“V起NP来”的两个构式为例(甲构式如“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 乙构式如“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提出构式内部结构的模型假设:“构式一语块一 词项”。主要观点是: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具体观点是:1.构式中心论:构式义是第一位的;2.构式由语 块构成:一个构式的语义单元由构式内部各个语块分担;3.语块对入选词项进行遴选和制约:词项的自由变异 度在语块范围内实现,语块内部词项与词项互相制约,共同承载该语块语义。该模型是构式语块分析法的理 论基础之一,它可以为“构式义为何不能从组成成分直接推导出”这个构式语法的基础理论问题提供一种解 释。 关键词:构式;语块;词项;V起NP来;构式语法;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2)01—0069—09 一、问题的提出 以下两组都含有“V起NP来”,为什么甲组的“V起NP来”可以带“了”,而乙组不能? (甲)组:(1)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④ 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了。 (乙)组:(2)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 (2’)¥赵括谈起兵法来了头头是道。 我们认为,根本原因是这两组虽然都包含“V起NP来”结构,但二者不属于同一个构式②。甲组例 子属于“(NPa)一xP—V起NP来(了)”构式(下文称为“(甲)构式”);而乙组例子属于“(NPa)一V起 NP来一wP,’构式(下文称为“(乙)构式”)。既然分属不同的构式,这两组的构式义分别是什么?甲组 的“V起NP来”和乙组的“V起NP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同?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对构式和内部词项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构式和词项的关系是构式语法 (Construction Grammar)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认知构式语法代表学者Goldberg(1995:§2)认为构式和 收稿日期:2010—10—19 作者简介:苏丹洁(1984一),女,广东潮州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研究生。 ①本文语料绝大部分来自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 ②关于构式家族成员的边界目前尚有不同看法。有些学者,如Goldberg(1995、2006)认为从语素到词再到句子, 都是构式;而有些学者,如陆俭明(2007序Goldberg1995中文版)则认为语素不是构式。本文采取陆俭明先生的观点;本 文说的“构式”主要是句子层面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动词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互动模型有两个机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个机制同时运作。 构式了能进入的动词类型,动词则凸显构式语义框架的某个显著方面。动词所代表的事件是构式 所代表的事件的一个子类和具体实例。对于认知构式语法这些观点,激进构式语法代表学者Croft (2009)指出,Goldberg(2006:§6)对动词和构式的讨论依旧没有阐述清楚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之间的 关系。Croft(2001:46)提出了一个映射模型:一个词语可进入不同构式,一个构式的内部角色可由许多 不同的词语填充。构式惟一的句法关系就是构式和组成成分之间的“部分一整体”(part.whole)关系。 Croft(2001:§7)用“凸显等价”(proifle equivalent)和“原始信息单元”(PIBU)来解释构式和组成成分的 “部分一整体”关系;其框架的思路是“从构式到词”。 可以看出,无论是认知构式语法还是激进构式语法,其关系模型都是“构式一词项”。按照这种观 点,有些语言事实却似乎无法解释。例如,无法解释上述甲组和乙组里的“V起NP来”为什么会存在着 差异。 本文提出一个构式内部结构模型的假设:“构式一语块一词项”。这一假设认为语块是构式和词项 的中介;而且认为跟构式发生直接关系的是语块,语块是构式的组成单位;而词项只跟语块发生关系,跟 构式不发生直接关系,词项是语块的构成成分。 这里有必要对我们所说的“语块”做些说明:它指的不是词汇层面上高频出现的、具有一定习语性 的、一个一个的“语块”(formulaic language)(Nattinger&DeCarrico,1992;Lewis,1997;Wray,2002、2009); 本文说的“语块”(chunk)本质上指的是构式中承担相对的一部分语义单元的语义块。例如,“墙上 挂着一幅画”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分别是一个语块,分别表示“存在处所”、“存在方式”和“存 在物”这三个相对的语义单元。语块是一种具有心理现实性的语言组块(chunking)现象,是认知心 理层面的“组块”(Miller,1956)在语言句法层面的体现。 认知语法代表学者Langacker(1995:170)提出,认知语法应该重视对语言组块现象(grouping)的考 察。并指出组成成分自身并不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和实质单位。它们以特别的形式出现,反映了人 类一种基本的心理能力——组块能力(Langacker,1997:9)。Croft(2001:189)也赞成Langacker所提倡 的“组块”之说,并认为句子里的组块关系(grouping of elements)几乎全部是以语义为基础的(Croft, 2001:186)。 本文所指的“语块”的基本内涵与Langacker和Croft所说的“组块”一致。然而我们进一步认为,语 块并不是简单的词项的叠加,语块和内部词项的关系是“整体一部分”的关系;语块是构式内部的基本 单位,构式和语块也是“整体一部分”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构成上述的“构式一语块一词项”的模型。 下面以“V起NP来”参与组成的甲、乙两组构式为例,阐述我们对这一模型的具体假设。 二、构式义是第一位的 (一)“V起NP来” “V起NP来”可表示两种意思:一是表示实指的事物位移(包括姿势变化)的趋向,如“站起身来” 等;二是表示某种抽象的引申意义,如“唱起歌来”。本文所举的甲、乙两组中的“V起NP来”属于第二 种。下文讨论的例子仅限于这一种。 表示引申义的“V起NP来”,还未见专门的论述。宋玉柱(1980)初步讨论过这个结构。他说:“有 一种带‘起来’的句式,分析起来感到困难。例如:拉起车来,他(祥子)比一般的车夫跑得麻利。”宋文认 为这里的“起来”表示“当……的时候”。但按宋玉柱先生这一看法,却会造出不合法的句子: (3) 她听起音乐来,就跳舞。 (4):l:他喝起酒来,妻子给他炒几个下酒菜。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这种解释只看到了词项,而没有看到整个句式。 70 语块是构武和词项的中介 “V起NP来”结构,我们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本族语语料库(三亿字频)中尚未发现单用的情况。 “V起NP来”本身不能成句,是一个黏着的句法结构。但它能作为一个语块,构成两种不同性质的 格式,即(甲)构式和(乙)构式。 I二)l甲)构式“(NPa)一xP—lV起NP来I了)”的构式义 请先看一个实例: (1)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林汉达、曹余章:《上下五千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 社,2002年,第767页) 在历史上,唐宪宗是和唐太宗、唐玄宗并驾齐驱的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成就了元和中兴, 备受后人称道。但没想到虎头蛇尾,晚年却极度迷信佛法,痴迷于长生不老,将反对迎佛骨的韩愈贬到 了潮州①,从而遭到了后人的诟病。例(1)使用(甲)构式,含有这样一种主观性的意味:“唐宪宗到了晚 年迷信佛法”这一行为现象不在说话人的意料之中,也不在常理常况之中。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体 会到(甲)构式的构式义:表示某动作行为或现象出现并进行,含有说话人觉得不在意料之中或不在常 理常况之中的主观性。又如: (5)晚上,忽然刮起风来。 (6)看着看着她掉起眼泪来了。 (7)他当了宰相之后,就千起求和的勾当来了。 (8)他昨晚一夜没睡,今天上课听着听着睡起觉来了。 例(5)表示晚上刮风这一现象出现并进行,例(6)表示她看书时掉眼泪这一行为出现并进行。说话 人使用(甲)构式表达了不在意料之中这一意味。例(7)表示他干求和的勾当这一行为出现并进 行。例(8)表示他上课睡觉这一行为出现并进行。这两个例子都含有说话人认为所出现的行为不在常 理常况之中的主观性。 (三)(乙)构式“(NPa)一V起NP来一WP”的构式义 (2)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林汉达、曹余章:《上下五千年》,第212页) 构式义:表示在某种情况下某个主体具有某种特点。例(2)是说,在“谈兵法”这种情况下,“赵括” 具有“头头是道”的特点。赵括是战国末期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自小熟读兵法,谈起兵法来目中无 人。然而在长平之战中,赵王让赵括顶替廉颇,赵括却打了败仗,断送了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的前 途,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的典故。这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乙)构式表示主 体的特点这一构式义。又如: (9)比起太阳来,月球的质量微不足道。 (10)她哪称得上是个淑女,爬起树来像只猴子。 (11)他口才很好,说起故事来有声有色,很能够吸引听众。 (12)陈老师上起课来,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例(9)在“与太阳作比较”这种情况下,“月球的质量”具有“微不足道”的特点。在很多时候,(乙) 构式所叙述的内容只是说话者所举出的具体实例,目的是要反映说明某个主体的总体特点,这种特点带 有一定的抽象性或隐含性。对于这一总体特点,话语接收者可以根据整个句子的内容去推导获得。如 例(1o)是说在“爬树”这种情况下,她具有“像猴子”的特点;而这个具体例子进一步反映了“她”“称不 上是淑女”这一抽象特点。例(11)是说“他讲故事”具有“有声有色,很能够吸引听众”的特点;而这个 具体例子进一步反映了“他”“El才很好”这一抽象特点。例(12)是说“陈老师上课”具有能使“同学们 都听得津津有味”的特点;而这个具体例子进一步反映了“陈老师上课上得好”这一隐含特点。关于这 些抽象或隐含的特点听话人完全可以从句子整体意思中推断出来。再如: ①参阅《资治通鉴》卷240以及谭澎兰《韩愈论佛骨表的缘起及其内容分析》(《笕桥学报》1995年第2期)。 71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3)姚明玩起水上摩托来毫无惧色。 例(13)是以“玩水上摩托”来说明姚明的无畏特点。如果换成“玩自行车”,说成(13’),句子的可 接受性就差多了: (13’) 姚明玩起自行车来毫无惧色。 (四)构式中心论 前面已经指出(3)、(4)句不能成立,而它们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某些组成成分不符合构式整体意 义的要求——“V起NP来”后面带的部分(例(3)和(4)中加下划线处)并不能表示主体具有什么特点。 如果改成能表示主体的某种特点的成分,句子就可成立了。请看: (3’)她听起音乐来,谁和她说话都不理。 (4’)他喝起酒来,总是不醉不休。 上述事实说明,分析一个构式首先要注重去分析它的整体意义。构式义是第一位的。 “构式中心论”是构式语法一贯的立场。我们进一步要问的是,在“构式中心论”的前提下,词项在 整个构式句法语义中的地位究竟如何?词项与词项之间的关系如何?下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三、构式由语块构成 (一)划分一个构式的语义单元的单位不是一个个词项 传统的句法观念认为句子是由词项组成的。结构主义虽然讲层次,但也接受了这种观点,所以强调 用Ic分析法(即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句子,要求分析到词为止。譬如,会把例(1)和例(5)一(8),例(2) 和例(9)一(12)分别看成是完全不同的句式。试拿例(1)、(5)来说,对例(1)“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 佛法来”,会分析为一个复句,而且对后一个分句会这样分析: 迷信起佛法来 1 3 5 连动关系 述宾关系 述补关系 而对例(5)“晚上,忽然刮起风来”会分析为一个单句,其结构会分析为: 晚上l 忽然3 刮起2 4 风来 1_2状q,/主谓关系 3—4状中关系 5 连动关系 7—8述宾关系 9—1O述补关系 — 一 根据这种划分到词项为止的层次分析,从结构上看,例(1)是层层嵌套的三层关系:连动关系、述宾 关系和述补关系。例(5)是层层嵌套的五层关系:状中/主谓关系、状中关系、连动关系、述宾关系和述 补关系。这样看来,这两个例子似乎没有什么太多共同之处。而实际上,正如上文已论述的,这两个例 子都属于(甲)构式,都表示同样的构式整体意义。由此可见,层次分析法要求分析到词为止,认为一个 句式内部的语义单元是一个个词项这种认识是有局限的,它无益于分析一个构式的内部结构,也无益于 认识句子所表示的意义。 有些学者可能会认为“迷信起佛法来”与“刮起风来”之所以具有共性,是由于两者结构完全是一样 的。这一看法有其道理。然而如此看来,“迷信起佛法来”、“刮起风来”、“谈起兵法来”三个结构都是一 样的。而这一方面的共同之处似乎无法解释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两组都含有“V起NP来”,为什么甲 组的“V起NP来”可以带“了”,而乙组却不能。 72 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 因此,我们从更大的语境来看:“迷信起佛法来”和“刮起风来”在句子中所承担的语义功能是一样 的(表示动作行为),这是它们的共性;而“谈起兵法来”在句子中所承担的却是别的语义功能(表示前提 情况)。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甲组和乙组并不属于同一种构式,而是两个不同的构式。甲组中的“迷信 起佛法来”、“刮起风来”与乙组中的“谈起兵法来”虽然结构相同,但各自整体作为一个语块,在不同的 构式中所起的语义功能是不同的。这也就解释了本文开头提出的两组构式虽然都含有“V起NP来”, 但为什么甲组的“V起NP来”可以带“了”,而乙组却不能这一问题。 这里有必要对层次分析所讲的“层次”以及本文所讲的“语块”两者间的不同进行阐述。 不同之一:层次分析所划分出来的层次结构关系是一种层级关系。不同的短语结构之间既有平行 的关系,也有上下级嵌套的关系。而本文所讲的“语块”是构式语块分析法(陆俭明,2010b;苏丹洁、陆 俭明,2010)所使用的术语。该分析法对单个最小单位的构式所划分出来的组块关系是线性的,不存在 上下级嵌套的关系。例如,我们认为存现句的语块链是一条线性序列: 存在处所一存在方式一存在物 墙上 挂着 地图。 门外 站着 三个孩子。 不同之二:层次分析主要是根据语法范畴和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来划分层次结构,划分出来的 是句法关系;而构式语块分析法主要是从认知意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划分出来的是语义关系。 总而言之,我们赞同Croft(2001:196)所认为的“句法结构相邻的成分镜像地折射出语义关系”这种 观点;并进一步认为,折射出一个构式内部语义关系的是该构式内部的各个语块。 (二)(甲)、(乙)构式各自的语块链 构式内部语义配置的每一部分语义都以一个语块的形式来负载(陆俭明,2009)。不管是语义结构 还是表层句法结构,划分一个构式的单位都是语块(苏丹洁,2009a、2010)。每个构式都是由语块构成 的。语块数目、各个语块之间的排列顺序和每个语块内部的特征构成了这个构式的语块链(chunk chain)。而构式义正是通过语块链来表达的。例如,表使令的兼语句(如“老师派班长去办公室拿书”) 的语块链是:使令者一使令方式一使令对象一使令内容,即“老师一派一班长一去办公室拿书”(苏丹 洁,2009b)。而汉语存现句的语块链是:存在处所一二者链接(存在方式)一存在物,如“墙上一挂着一 一幅画”(苏丹洁、陆俭明,2010)。 ‘下面根据这种观点分析上述(甲)构式和(乙)构式的语块链。 (甲)构式:(1)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 由三个语块构成:(NPa)一xP—V起NP来(了)。 语块链:主体(subject)一背景(background)一动作(action) 唐宪宗一到了晚年一迷信起佛法来(了) (乙)构式:(2)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 由三个语块构成:(NPa)一V起NP来一wP。 语块链:主体(subject)一前提情况(circumstance)一特点(feature) 赵括一谈起兵法来一头头是道。 关于(甲)构式中“V起NP来”语块表示“动作”,(乙)构式中“V起NP来”语块表示“前提情况”的 具体讨论,请见下文第四节第1部分。关于(甲)构式中XP语块表示“背景”,(乙)构式中WP语块表示 “特点”的具体讨论,请见下文第四节第2部分。 (三)构式和语块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上面谈到,(甲)构式“(NPa)一xP—V起NP来(了)”含有“不在意料之中”或“不在常理常况之 中”的主观性。该构式这一整体意义无法从组成这一构式的三个语块“主体”、“背景”、“动作”直接推 导出来。可见,构式义是于语块义的。这说明构式和语块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也表 7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明了语块在语义上要与构式义取得和谐。这是“语义和谐律”(陆俭明,2010a)的一种体现。 四、语块对人选词项进行遴选和制约 在上~部分中,我们讨论了构式和语块的关系:构式由语块构成,一个构式中的各个语块分担着该 构式的语义单元。这一部分将详细论述语块与内部词项的关系。 (一)语块不同。对内部词项的制约条件也不同 (甲)构式是认知层面中表示行为现象类的概念结构在语言层面中的投射。(乙)构式是认知层面 中表示性状特点类的概念结构在语言层面中的投射。 (甲)和(乙)所象征的概念结构不同,构式义也不同(Croft,2001)。构式义不同,语块链也不同。两 者具有相同形式的语块,在语义功能上其实是不同的。例如,在(甲)构式中,“V起NP来”是表示动作 行为的语块,而在(乙)构式中,“V起NP来”是表示前提情况的语块 。一个词项能否进入一个构式,首 先要看能否进入这个构式的相应语块。也就是说,语块首先对词项进行制约和把关。 (甲)、(乙)构式的“V起NP来”是两个起着不同作用的语块,这意味着它们各自对内部词项的制 约规则也有所不同。请看: (甲)构式的“V起NP来”表示动作,因此它的V前可以而且常常带上情状性状语(如“滔滔不绝 地”等)或表示动作行为具有突发性的时间状语(如“忽然”等),而(乙)构式则不能。(甲)构式“V起 NP来”的V前可以加上动词“开始”,而(乙)构式则不能。试比较: (14)(甲)a1.小赵一看大家都围着他问长问短,就说起怎么办养猪场的事儿来了。 a2.小赵一看大家都围着他问长问短,就滔滔不绝地说起怎么办养猪场的事儿来了。 a3.小赵一看大家都围着他问长问短,就开始说起怎么办养猪场的事儿来了。 (乙)b1.他说起怎么办养猪场的事儿来总是那么眉飞色舞。 b2. 他滔滔不绝地说起怎么办养猪场的事儿来总是那么眉飞色舞。 b3. 他开始说起怎么办养猪场的事儿来总是那么眉飞色舞。 (15)(甲)a1.大家都忙着闷头做练习,她一个人堑蕉 堑 了。 a2.大家都忙着闷头做练习,她一个人忽然于丁蕉 堑 了。 a3.大家都忙着闷头做练习,她一个人开始打起电话来了。 ●●—————————————一 (乙)b1.她打起电话来,总会侃上一两个钟头。 b2. 她忽然打起电话来,总会侃上一两个钟头。 b3. 她开始打起电话来,总会侃上一两个钟头。 ●●———————————一 十分感谢审稿专家提出两种构式里的“V起NP来”的分布差异可从它们功能的不同这个角度去解释 我们认 为,它们的分布差异的确在某些程度上也可以从它们的不同功能得到说明: (甲)构式“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中“迷信起佛法来”的功能是述谓/评论;从某个角度说,(乙)构式“赵 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里的“赵括谈起兵法来”可以看作主语/话题。然而(甲)构式中的“迷信起佛法来”可以承 担起述谓/评论的句法和语用功能,(乙)构式中“谈起兵法来”却无法承担起主语/话题的句法和语用功能。因此, 从这个角度.这两者似乎无法进行精确的比较。 此外,单靠句法和语用,似乎无法很好地解释(甲)、(乙)构式不同的分布差异,也无法很好地说明各个构式内部的 特点..以(甲)为例: (27’) 去年,有关部门很负起责任来,开始着手整治珠江的“黑水”问题。 其中,为什么“负起责任来”不能接受“很”的修饰?从“谓语/评论”的角度看,似乎很难能找到解决的方案。一般来 讲,“谓语/评论’’是可以接受“很”的修饰的。例如,“空气清新”可以说“空气很清新”;“他喜欢看电影”可以说“他很喜 欢看电影” 鉴于这些问题,本文选择了从认知和语义着手。详见本文第4节。 74 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 (甲)构式的“V起NP来”后可带表示“新情况出现”的语助词“了”。所以本文开头所举的(1’)可 以成立。在我们调查的本族语语料中,不带“了”的(甲)构式实例有235条,带“了”的(甲)构式实例有 53条。如果不省略“表示新情况的出现”的语助词“了”,“不在意料之中”的主观性则得到增强。请看: (16)这位平时文质彬彬的机长今天气得骂起飞机来了。 (17)他原先是学建筑工程的,中途又改行搞起地质来了。 (18)您当了那么多年工程师,怎么会对饭店感起兴趣来了? 在语义满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了”。例如: (19)为了“讨债”赚钱,有的竞干起违法乱纪的荒唐事来。 (20)老太太看着看着就抹起眼泪来:“你爹这张照片我也没见过哩,你说周总理到底保存了多 少年?” 例(19)里的副词“竞”就含有出乎意外之意,例(20)的“看着看着就”(即“V着V着就……”)也含 有“在某件事进行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事”的意思,所以后面都没用“了”。但也可以加上“了”以进一 步增强意外之意。如: (19’)为了“讨债”赚钱,有的竞干起违法乱纪的荒唐事来了。 (20’)老太太看着看着就抹起眼泪来了:“你爹这张照片我也没见过哩,你说周总理到底保存 了多少年?” 而(乙)构式的“V起NP来”是表明一种前提情况,其后不可以带语助词“了”,因此本文开头所举 的(2’)不能成立。又如: (9’) 比起太阳来了,月球的质量微不足道。 (10’) 她哪称得上是个淑女,爬起树来了像只猴子。 (11’) 他口才很好,说起故事来了有声有色,很能够吸引听众。 (二)词项的自由变异度在语块范围内实现 一个构式中的各个语块要求人选词项必须满足相应语块的语义要求,在满足其要求的前提下,词项 可以实现自身的自由变异。以(甲)构式的XP语块(划曲线处)为例:XP的语义功能是提供一种背景, 人选词项只要能满足这一要求,就可以是各种成分: a.动词结构: (6)看着看着她掉起眼泪来了。 b.名词结构: (21)大清早,天下起倾盆大雨来了。 c.各种由小句担任的分句: (22)加尔金娜脸上露出善意的笑容,反倒安慰起自己的同胞来,好像刚才那“惊心动魄”的一 幕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23)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现有软件的重要意义,重视起维护工作来了。 (24)他们道合而且志同,怎么会打起官司来呢? 虽然成分各异,但语义功能上都是提供一种背景,其中(6)提供的是进程背景,(21)提供的是时间 背景,(22)提供的是情状背景,(23)和(24)提供的是逻辑背景。 再以(乙)构式的WP语块(划曲线处)为例:WP的语义功能是描述或评判某种特点,入选词项只要 具有描述性或评判性,就可以是各种成分。例如: a.成语: (2)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 b.复句: (11)他口才很好,说起故事来有声有色,很能够吸引听众。 75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主谓结构: 2012年第1期 (12)陈老师上起课来,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d.状中结构: (25)那铁锨挖起土来很好使。 e.述宾结构: (26)他干起活儿来不要命。 (三)词项与词项之间互相制约 (甲)构式是表示行为现象的,这决定了“V起NP来”必须具有动作行为性,从而要求人选该语块的 动词要具有一定的动作行为性。当动词的动作行为性并不十分突出时,构式内其他词项就承担起增强 动词动作行为性的任务。这是构式内部词语之间“语义和谐”关系(陆俭明,2010a)的一种体现。试看 下例中“起”是如何增强VP的动作行为性的: (27)去年,有关部门负起责任来,开始着手整治珠江的“黑水”问题。 “负责任”可以接受“很”的修饰,可以说“很负责”。这说明“负责任”这个VP性状性较强,行为性 较弱。但由于“起”的作用,改变了这种状况,增强了“负责任”的行为性,从而使它能进入(甲)构式,如 例(27),而且不能再受“很”的修饰,不再能说: (27’) 去年,有关部门很负起责任来,开始着手整治珠江的“黑水”问题。 在例(27’)中,“负起责任”的高行为性与“很”用于修饰性状成分的特征相冲突,因此句子说不通。 这说明,“起”可以增强“VP”的动作行为性。 除了“起”能对“V起NP来”这个语块内的其他词项进行制约和调节以外,“来”也可以。这表现在 “来”能够削弱“起”的庄重义,从而增强了“非意料之中”的整体意义。 我们在本族语语料库中发现,言及庄重性内容时,往往使用“V起NP”,而不是“V起NP来”。请 看: (28)4月5日,北京人民群众到天安门广场上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掀起大规模的 活动 若将“V起(了)NP”,改为“V起NP来”,语体色彩就不如(28)那么庄重了: (28’)4月5日,北京人民群众到天安门广场上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 掀起大规模的抗 ,丛望 (四)语块和内部词项之间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在(甲)构式中,“V起NP来”表示动作行为现象,而在(乙)构式中,它表示的是情况。不管是对于 (甲)构式还是(乙)构式,“V起NP来”这个语块所表示的意义无论是从它的组成成分“起”、“来”(梁 银峰,2004;陈前瑞、王继红,2009)、“V”、“NP”,还是从其他的结构,如“起来”(宋玉柱,1980;陆俭明, 2002)或“V起来”(贺阳,2004;齐沪扬、曾传禄,2009),都无法推导出来。这说明语块和内部词项之间 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五、结语 为了考察构式义和词项义之间的关系,本文以现代汉语中含有“V起NP来”的(甲)构式(如“唐宪 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和(乙)构式(如“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为例,运用了构式语法理论 精神,在构式语块分析法的理论框架下,提出构式内部结构的模型假设: “构式一语块一词项” 这一假设的主要观点是: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这一假设的具体内容包括:1.构式中心论:构 式义是第一位的;2.构式由语块构成:一个构式的语义单元由构式内部各个语块分担,各个语块与构式 76 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 要求在语义上要和谐;3.语块对入选词项进行遴选和制约:词项的自由变异度在语块范围内实现;各个 语块内部词项与词项之间互相制约,要求语义和谐,共同承载该语块的语义。 构式和语块之间是“整体一部分”的关系,语块和内部词项之间也是“整体一部分”的关系。构式和 词项之间存在着语块这个中介,经过了两层“整体一部分”关系。这可能是造成“构式义不能从组成成 分直接推导出”(Goldberg,1995:4)的一个原因。但这一看法是否成立,还需要进一步就各个语言里多 个构式的实际情况进行检验。 构式和词项的关系是构式语法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本文只是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模型假设。它是 否具有更为充分的解释力,还有待更为深入的理论探索和更多语言事实的检验。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我 们相信,语块理论是值得构式语法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陈前瑞,王继红.句尾“来”体貌用法的演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4). 贺阳.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语言研究,2004(3). 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中国语文,2004(4).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2(1). 陆俭明.从构式看语块,首届全国语言语块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大会报告,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5月. 陆俭明.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当代修辞研究,2010(1). 陆俭明.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2000--2010演讲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齐沪扬,曾传禄.“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2009(2). 宋玉柱.说“起来”及与之有关的一种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1). 苏丹洁.构式语法理论与汉语语块研究之管见,国际中国语言学第十七届年会论文,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2009a年7 月. 苏丹洁.构式语块教学法的实质——以兼语句教学及实验为例,第二届全球华语论坛会议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9b年 11月;刊于《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苏丹洁.试析“构式一语块”教学法——以存现句教学实验为例,汉语学习,2010(2). 苏丹洁,陆俭明.“构式一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世界汉语教学,2010(4). Croft,W.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Croft,W.Constructions and generalizations.Cognitive Linguistics.2009,20(1):157一l65. Goldberg,A.E.A Constur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Goldberg,A.E.Construction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Langacker,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5/2000. Langacker,R.W.Constituency,Dependency and Conceptual Grouping.Cognitive Linguistics.1997,8(I):1_32. 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Miller,G.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956,63:81—J96. Nattinger,J.R.&DeCarrico,J.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Wray,A.Formulaic Language:Pushing the Bounda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责任编辑:李青果;责任校对:李青果,赵洪艳】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