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锡纯治疗胃气不降的用药规律
来源:99网
・1364・ 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8月第22卷第8期 JETCM.Aug.2013,Vo1.22.No.8 ・医籍研析・ 浅析张锡纯治疗胃气不降的用药规律 杜 晔 (河南省西峡县中医院,河南西峡474550)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13)08—1364—02 【关键词】 胃气不降辨证论治用药规律张锡纯 胃气不降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特征,可见于多种 脘胀满和便秘时,如果“不知其病因在胃腑之气上逆而 病证中,尤多见于脾胃病。近代名医张锡纯对胃气不降 不降,乃投以消胀之药,药力歇而胀满依然,治以通便 的病理论之较祥,治疗颇具特色。张氏学贯中西,精研岐 之剂,今日通而明日如故”。即使知道病机为胃气不降, 黄,多有创见。在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对胃 而用诸如半夏、苏子、瓜蒌仁、竹茹、枳实、厚朴等药以 气不降病理详加阐发,并附验案以证之,治疗多见奇效。 降胃气,“亦用之等于不用也”。张氏临床主张重用代赭 现对其治疗胃气不降的用药规律作一肤浅论述。 石,他认为代赭石色赤,性微凉,善镇逆气,降痰涎,止 1 胃气不降的形成机理 呕吐,通燥结,是治疗胃气不降的首选药,但必须生用, 张氏认为,“阳明胃气以下行为顺。为其息息下行 煅用则无此效果。认为该药有六大特长:(1)重坠之力 也……传送所化饮食达于小肠,以化乳糜,更传送所余 能引胃气下行;(2)能引胃气直达肠中以通大便;(3)其 渣滓,达于大肠,出为大便”_1]。胃气是人体消化功能的 重坠之力,兼能镇安冲气使不上冲;(4)镇肝木之横恣, 体现,体现在脾胃的升降上。正常生理情况下,脾升胃 使其不上干;(5)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而治胸膈烦热, 降既是中焦运化保证食物消化、吸收的主宰,又是调节 头目眩晕;(6)性凉开破,引火下行,而不伤气分。用法 全身气机之枢纽。胃气不降不仅消化异常。还可伴见多 上,赭石可人煎剂,对于胃气上逆较重者,可先单用生 种病证。张氏认为,导致胃气不降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赭石细末五钱左右沸水冲服,后再煎药服用,可提高疗 其一,肝气上逆导致胃气上逆。其形成的机理是:肝本 效。此外,可配伍运用半夏、竹茹等以增强降胃气之力。 为刚脏,其特性是主升、主动,所以肝气容易亢盛。《内 3.2降胃气多兼调肝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载 经》称“怒则气上”,发怒很容易导致肝气上逆。肝主疏 诸多病例来看,张氏治疗胃气不降,在重用降胃气之药 泄,本克脾胃,现在肝气上逆,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迫 的同时,必兼调肝之品。张氏认为,导致胃气不降的主 使胃气上逆。其二,肾虚导致胃气上逆。在正常情况 要原因为肝气郁结或肝气火相并而上逆,冲激胃腑导 下,五脏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五脏之间的升 致胃气上逆。肝郁气滞者,多见情志不畅、胁痛等:冲胃 降协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协调平衡的关键因素。中 之气上逆者可见恶心、呕吐、呃逆、便秘等;肝气火上逆 医认为冲脉为奇经之一,起于会阴,隶属于阳明胃经, 者多见胸膈烦闷等,脉象见弦长或弦硬有力。如载王{;占 受肝肾之调节,与人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肾主闭藏, 三夫人多年呕吐兼大便多日不下.张氏据脉断证,认为 又主摄纳,如果肾气虚,摄纳无力,则冲气上冲,迫使 “弦为肝脉,弦而且长为冲脉。弦长之脉见于右部,尤按 胃气上逆。 之颇实,此又为胃气上逆之脉”。认为是肝、胃、冲三经 之气化皆有升无降之象。治疗上以泻肝、降胃、镇冲同 2胃气上逆的临床特征 用,以生代赭石为主,加白芍平肝,怀牛膝降肝,柏子仁 张氏指出.胃气不降的临床特征有主症和兼症之 养肝,山药、天冬养胃以助胃气下降。更妙者张氏伍以 分,主症是胃气上逆的必见症状,而兼症是胃气上逆日 生麦芽、茵陈蒿,称“麦芽生用能升肝气,茵陈为青蒿之 久出现的并发症。主症:以胀满和便秘为主,初起脉象 嫩者亦具有升发之力……善舒肝气而不至过于升提. 弦长有力。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今胃气不降,气壅阻于 是将顺肝木之性使之柔和,不至起反动力也”。用药数 上,则见胀满,即《内经》所谓“浊气不降,则生嗔胀”。兼 剂而愈。 症:或呕哕、或呃逆、或吐衄、或胸膈烦热、或头目眩晕、 加减之法:如兼肝郁甚者.除用生麦芽、茵陈蒿调 或痰涎壅盛,或喘促咳嗽,或惊悸不寐等。 达肝气外,可稍佐柴胡“以宣通之,以还其气化之常”, 3用药规律 或稍佐以厚朴以通阳,还可加当归以生血,兼能润燥 3.1 主用代赭石 张氏认为,治疗胃气不降导致的胃 (下转第1375页) 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8月第22卷第8期 JETCM.Aug.2013.Vo1.22.No.8 ・1375・ 模糊识别法对收集的769例胃癌病例进行分析。构建 肝炎肝硬化诊断方法及其比较[J].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7, 了胃癌的模糊辨证模型。结果该模型对6种证型的辨 24(4):906—909. 证符合率分别为:肝胃不和型65.o0%、胃热伤阴型 [7]张世筠,沈明秀,王先春,等.中医肝证的变量聚类分析[J]. 72.22%、脾胃虚寒型70.00%、瘀毒内阻型57.14%、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75—76. 湿凝结型53.33%和气血双亏型72.22%.总符合率为 [8]顾学兰,刘平,陈家慧.肝炎后肝硬化单元证的多元统计分 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0):3-5. 65.71%。该辨证模型为中医疾病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 [9] 叶建红.2型糖尿病中医疗效的模糊[J].现代康复,2001, 究提供了一个思路。陈雷等 用模糊数学中的模式识 5(10):106. 别法设计了脾虚大鼠证候动物模型症状评价专家系 [10]王永泉.从模糊控制理论进行推拿量化研究[J].中国中医 统。该系统可以模拟模式识别过程,计算机程序根据输 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2):114—115. 入的各种评价指标数值,自动计算出评价对象造模程 [11]刘龙,许玲,李渡华,等.应用模糊数学研究中医药的现 度的隶属度值或治疗效果。该软件的优势在于隶属函 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934—936. 数公式可随意选择,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隶属 [12]金锐,张冰,刘小青,等.中药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 函数的常数和系数以及入值。 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O): 1106一l119. 6展 望 [13]刘明,高月,肖瑞,等.中药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的模糊数 综上所述,要科学化地诠释中医理论的内涵,就应 学量化描述[J].药学学报,2009;44(1):38—41. 该将传统的中医语言“翻译”成现代科学“语言”,运用 [14]张红,韩涛.模式识别技术在桂枝汤配伍规律研究中的应 模糊数学把中医的模糊概念单一化。中医药现代化顺 用[J].科技信息,2008,11(27):3O. 应了国际学术界由“分析主义”回归到“系统论”的趋 [15]赵蔡斌,周鲁,付超,等.中药复方的模糊分析[J].中国实 势,但它的日臻完善离不开多学科兼容、现代数学与计 验方剂学杂志,2003,9(2):62—63. [16]王优杰,冯怡,章波.模糊数学在中药口服液矫味中的应 算机知识 ]。目前模糊数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尚处于 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52—155. 初级阶段,大部分临床科研人员还欠缺完备的模糊数 [17]余兴龙,谭耀麟,竺子民,等.中医舌诊自动识别方法的研 学理论知识,应与数学工作者来共同完成这一工作,促 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13(4):336—344. 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8]刘兰林,张辉.论温病学的研究借助模糊数学的可行性[J]. 参 考 文 献 中医教育,2001,20(6):7—8. [1]许晓娟,王庆国,许海旭,等.模块化模糊诊断方法在中医 [19]陈荣山,陈东汉.模糊数学在中医脉象模式识别中应用『J]. 辨证分型中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2): 医学信息,1998,11(3):2O一21. 4-6. [20]李海鲲,冯焕清.基于模糊理论的中医肝系证候计算机辅 [2]梁伟雄,温泽淮,欧爱华,等.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多元 助诊断模块的研究与开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 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5(4):293—297. 25(6):6—7. [3]何裕民,王莉,石凤亭,等.体质的聚类研究[J].中国中医 [21]沈天龙,施俊.基于模糊覆盖集的糖尿病中医辩证模型研 基础医学杂志,1996,2(5):7—9. 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09,30(1):20—24. [4]陈雷,李德新,王彩霞,等.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中医 [22]刘龙,许玲,孙大志,等.一种胃癌模糊辨证模型的构建[J]. 动物实验证候模型评价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1):1l17—1121. (7):1221—1222. [23]陈雷,李海权.中医脾虚大鼠证候动物模型评价系统软件 [5]陈雷,李德新,崔家鹏,等.用模糊数学中模式识别方法进 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2):370—371. 行脾气虚大鼠模型评价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 [24]王连心,孟庆刚.中医药现代化与系统复杂性浅析『J].中 学杂志,2006,12(2):118—120. 医药学刊,2005,23(4):628—630. [6]章浩伟,朱训生,胡兆燕,等.基于灰色和模糊理论的中医 (收稿日期2013—04—04) (上接第1364页) 通便、补虚开郁;郁久脾虚者,重用山药健脾兼能滋 4结 语 胃。肝气郁久者必兼血瘀,常加用鸡内金既能化瘀止 痛,又可运行诸药之力。冲气上逆甚者,可加大赭石用 总之,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载医论和医案不难 量以降冲气,并加芡实以敛冲气,敛降同用,使冲气不 看出,张氏不仅精通病理,且深谙药性、精通气候、人情之 逆,胃气自降。兼夹其他病证则随证加减施治,所载病 变,常能针对病情,权衡于心,知常达变,于辨证能切中肯 案不胜枚举。 綮,于用药可左右逢源,虽看似信手拈来,却深合法度,表 现出张氏辨证用药的炉火纯青,值得我辈学习和效法。 (收稿日期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