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可编辑--
施 工 技 术 交 底 记 录
施管表 12
工程名称
西安市应急供水工程涝渭水源地 (地下水)项目部分施工工程
施工单位
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分项工程 交底会 主持人 交底部门
交 底 内 容:
顶管工程
程力
分项工程 交底日期 交底人
工作井 年
月
日
七标段项目部
程力
1、施工前进行现场调查研究, 并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沿线的有关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和周围环境情
况,以及沿线的地下与地上管线、周边建(构)筑物、障碍物及其他设施的详细资料进行核实确认; 必要时应进行坑探。
2、工作井的结构必须满足井壁支护以及顶管等施工要求,本工程顶管工作井位置设在检查井井位处。 3、根据工程设计、施工方法、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对邻近建(构)筑物、管线,应采用土体加固或其
他有效的保护措施。
4、根据工作井的尺寸、 结构形式、 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支护 (撑)形式;土方开挖过程中, 应遵循 “开 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进行开挖和支撑;在地面井口周围应设置安全护栏、 防汛墙和防雨设施;井内应设置便于上、下的安全通道。
5、工作井尺寸应结合施工场地、施工管理、洞口拆除、测量及垂直运输等要求确定;顶管工作井根据顶管机安装和拆卸、管节长度和外径尺寸、千斤顶工作长度、后背墙设置、垂直运土工作面、人员作业空间和顶进作业管理等要求确定平面尺寸;深度应满足顶管机导轨安装、导轨基础厚度、洞口防水
处理、管接口连接等要求;顶混凝土管时,洞圈最低处距底板顶面距离不宜小于 600mm;顶钢管时,还应留有底部人工焊接的作业高度。
工作井基础结构为: 第一层 30cm 砼( C30P8);第二层 50cm 砼( C30P8);第三层 70cm 砼(C30P8);
记 录
接受交底人员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参加人
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
--WORD格式---可编辑--
施 工 技 术 交 底 记 录
施管表 12
工程名称
西安市应急供水工程涝渭水源 地(地下水)项目部分施工工程
施工单位
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分项工程 交底会 主持人 交底部门
交 底 内 容:
顶管工程
程力
分项工程 交底日期
工作井 年
月
日
七标段项目部
交底人
程力
第四层 100cm 砼( C30P8);底板为 100cm 砼( C30P8 );
顶管的顶进工作井的后背墙结构强度与刚度满足顶管最大允许顶力和设计要求; 后背墙平面与掘
进轴线保持垂直,表面坚实平整,能有效地传递作用力;施工前对后背土体进行允许抗力的验算,验 算通不过时对后背土体加固,以满足施工安全、周围环境保护要求;上、下游两段管道有折角时,应
对后背墙结构及布置进行设计; 装配式后背墙宜采用方木、 型钢或钢板等组装, 底端宜在工作井底以
下且不小于 500mm;组装构件应规格一致、紧贴固定;后背土体壁面与后背墙贴紧,有孔隙时采用
砂石料填塞密实; 无原土作后背墙时, 宜就地取材设计结构简单、
稳定可靠、 拆除方便的人工后背墙;
后背钢
利用已顶进完毕的管道作后背时,
待顶管道的最大允许顶力应小于已顶管道的外壁摩擦阻力;
板与管口端面之间应衬垫缓冲材料,并应采取措施保护已顶入管道的接口不受损伤。
6、顶管的顶进工作井内布置及设备安装、运行规定:导轨采用钢质材料,其强度和刚度满足施工要求;导轨安装的坡度与设计坡度一致;顶铁的强度、刚度满足最大允许顶力要求,安装轴线与管道轴线平行、对称,顶铁在导轨上滑动平稳、且无阻滞现象,传力均匀和受力稳定;顶铁与管端面之间采
用缓冲材料衬垫,采用管端面吻合的 U 型或环形顶铁;顶进作业时,作业人员不得在顶铁上方及侧面停留,并应随时观察顶铁有无异常现象。千斤顶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直对称,其合力
的作用点在管道中心的垂线上; 千斤顶对称布置且规格相同; 千斤顶的油路并联, 每台的千斤顶有进油、回油的控制系统;
记 录
人:
接受交底人员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
--WORD格式---可编辑--
施 工 技 术 交 底 记 录
施管表 12
工程名称
西安市应急供水工程涝渭水源 地(地下水)项目部分施工工程
施工单位
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分项工程 交底会 主持人 交底部门
顶管工程
程力
分项工程 交底日期
工作井 年
月
日
七标段项目部 交底人
程力
交 底 内 容:
油泵与千斤顶相匹配,并有备用油泵;高压顺直、转角少;千斤顶、油泵、换向阀及连接高压等安装完毕后,进行试运转;整个系统满足耐压、无泄漏要求;千斤顶推进速度、行程和各千斤顶同步性符合施工要求;初始顶进缓慢进行,待各接触部位密合后,在按正常顶进速度顶进;顶进中发现油压突然增高,立即停止顶进,检查原因并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千斤顶活塞退回时,油压不得过大,速度不得过快。
7、机械挖工作井必须按边线开挖,有专人跟机;当工作井开挖深度较大时,应合理确定分层开挖的深度,观察开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负责施工员应根据测量平单,随时观测开挖深度,
严禁扰动槽底原状地基土,机械开挖时工作井底预留 200-300mm 土层由人工开挖至设计高程,整平。工作井底不得受水浸泡或受冻,槽底局部扰动或受水浸泡时,宜采用天然级配砂砾石或灰土回填。工作井底土层为杂填土、腐蚀性土时,应全部挖除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
8、工作井质量验收标准:
主控项目:( 1)工程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产品质量已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
( 2)工作井结构的强度和尺寸已满足设计要求,结构无滴漏和线流现象; ( 3)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
一般项目:( 1)结构无明显渗水和水珠现象;
( 2)工作井后背墙坚实、平整,后座与井壁后背墙联系紧密;
( 3)两导轨顺直、平行、等高,与基座连接牢固可靠,使用中未产生位移; ( 4)工作井施工的允许偏差 ( 转次页 ) ;
记 录
人:
接受交底人员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
--WORD格式---可编辑--
施 工 技 术 交 底 记 录
施管表 12
工程名称
西安市应急供水工程涝渭水源
地(地下水) 项目部分施工工程
施工单位
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分项工程 交底会 主持人 交底部门
交 底 内 容:
顶管工程
程力
分项工程 交底日期
工作井 年
月
日
七标段项目部
交底人
程力
工作井施工的允许偏差
允许偏差 ( mm)
+3, 0
序 号
检查项目
检查数量
范围
点数
每根导轨 2 点
检验方法
顶面高程
用水准仪测量、 水平
尺量测 用经纬仪测量
井内导 中心水平
位置 两轨间距
长
3
1
轨安装
每座
每根导轨 2 点
± 2 不小于 设计要求
2 个断面
2 点
用钢尺量测
2
井尺寸
宽
每座
挂中线用尺量测
3
井底板高程
顶管工
垂直度 水平扭转度
±30 每座
4 点
用水准仪测量
0.1%H 0.1%L
4
作井后 背墙
每座
1 点
用垂线、角尺量测
注: H 为后背墙的高度( mm ), L 为后背墙的长度。
记 录
人:
接受交底人员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
--WORD格式---可编辑--
施 工 技 术 交 底 记 录
施管表 12
工程名称
西安市应急供水工程涝渭水源 地(地下水)项目部分施工工程
施工单位
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分项工程 交底会 主持人 交底部门
交 底 内 容:
顶管工程
程力
分项工程 交底日期 交底人
顶管作业 年
月
日
七标段项目部
程力
1、顶管施工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用相应技术措施:
一次顶进距离大于 100m 时,应采用中继间技术;
在砂砾层或卵石层顶管时, 采用管节外表面熔蜡措施、
触变泥浆技术等减少顶进阻力和稳定周围土体;
长距离顶管采用激光定向等测量控制技术。
2、计算施工顶力时,综合考虑管节材质、顶进工作井后背墙结构的允许最大荷载、顶进设备能力、施
工技术措施等因素。施工最大顶力大于顶进阻力,但不超过管材或工作井后背墙的允许顶力。
3、开始顶进时检查下列内容:全部设备检查并试运转合格,顶管机在导轨上的中心线、坡度和高程符
合要求。
4、保证顶管进、出工作井和顶进过程中洞圈周围的土体稳定;
5、掘进过程中严格量测监控,控制顶进速度、挖土和出土量,减少土体扰动和地层变形;采用手工掘
进顶管时,在允许超挖的稳定层中正常顶进时,管下部
135°范围内不得超挖,管顶以上超挖量不得
大于 15mm
管道顶进过程中遵循“勤测量、勤纠偏、微纠偏”的原则,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
原因和发展的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开始顶进阶段,严格控制顶进的速度和方向;钢筋混凝土管接口保证橡胶圈正确就位;严格控制管道线形。
记 录
人:
接受交底人员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
--WORD格式---可编辑--
施 工 技 术 交 底 记 录
施管表 12
工程名称
西安市应急供水工程涝渭水源 地(地下水) 项目部分施工工程
施工单位
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分项工程 交底会 主持人 交底部门
顶管工程
程力
分项工程 交底日期
顶管作业 年
月
日
七标段项目部 交底人
程力
交 底 内 容:
6、施工过程中对管道水平轴线和高程等进行测量,
并及时对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 发生偏差时及
时纠正。顶进施工测量前对井内的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发生工作井位移、沉降、变形时及时对 基准点进行复核。
7、管道水平轴线和高程测量的规定:出顶进工作井进入土层,每顶进
300mm ,测量不少于一次;正
常顶进时,每顶进 1000mm ,测量不少于一次;进入接收工作井前
30m 增加测量,每顶进 300mm,测
量不少于一次;全段顶完后,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水平轴线和高程;有错口时,测出相对高差;
纠偏量较大、或频繁纠偏时增加测量次数;测量记录完整、清晰。
8、在顶进中及时纠偏,采用小角度纠偏方式;纠偏时开挖面土体保持稳定,采用挖土纠偏方式,超挖
量应符合地层变形控制和施工设计要求。
9、顶进应连续作业,顶进过程中遇到顶管机前方遇到障碍、后背墙变形严重、顶铁发生扭曲现象、管
位偏差过大且纠偏无效、顶力超过管材的允许顶力、油泵或油路发生异常现象、地层或邻近建(构)
筑物或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变形量超出控制允许值时,应暂停顶进,及时处理,并采取防止顶管机前方
塌方的措施。
10、钢筋混凝土管顶进结束后,管道内的管节接口间隙按设计要求处理。
记 录
人:
接受交底人员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
--WORD格式---可编辑--
施 工 技 术 交 底 记 录
施管表 12
工程名称
西安市应急供水工程涝渭水源 地(地下水)项目部分施工工程
施工单位
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分项工程 交底会 主持人 交底部门
交 底 内 容:
11、顶管质量验收标准:
顶管工程
程力
分项工程 交底日期
顶管作业 年
月
日
七标段项目部
交底人
程力
主控项目: 1、管节及附件等工程材料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
2、接口橡胶圈安装位置正确,无位移、脱落现象; 3、无压管道的管底坡度无明显反坡现象;
4、管道接口端部无破损、顶裂现象,接口处无滴漏;
一般项目: 1、管道内线形平顺,无突变、变形现象,一般缺陷部位,修补密实、表面光洁,
管道无明显渗水和水珠现象; 3、管道内清洁,无杂物、油污。
序 号 1
2、管道与工作井、进洞口的间隙连接牢固,洞口无渗水;
4、顶管施工贯通后管道的允许偏差(见下表)
项目
直线顶管
允许偏差 ( mm)
检查数量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中线用尺量测
用经纬仪测量或挂
水平轴线
直线顶管Di <1500
50
+30, -40
2
内底高程
Di ≥1500
每管 节
用水准仪或水平仪
1 点
测量
+40, -50
3
相邻管间错口
15%壁厚,且≤ 20
用钢尺量测
注: Di 为管道内径( mm)
记 录 人:
接受交底人员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
--WORD格式---可编辑--
施 工 技 术 交 底 记 录
施管表 12
工程名称
西安市应急供水工程涝渭水源 地(地下水) 项目部分施工工程
施工单位
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分项工程 交底会 主持人 交底部门
顶管工程
程力
分项工程 交底日期
顶管作业 年
月
日
七标段项目部 交底人
程力
交 底 内 容:
1、 工作井水准点:工作井高程点由地面向坑内引两个水准点高程为基准,距离工作坑管底距离宜为
500mm 。
2、 工作井工作坑内管底设计高程
377.820m。
3、 测量次数:在顶第一节时,应每顶进 20~30cm,即对中心和高程进行一次测量纠偏;在正常顶进中,
应每顶进 50~100cm 进行一次测量校验。 4、 中心测量:根据工作井内测设的中心桩、挂中心线,利用中心尺,测量头一节管前端的轴线中
心偏差。 5、 高程测量:使用水准仪和钢卷尺,测首节管前端内定高程,以控制顶进高程; 6、 工作井内应设置两个水准点,以便闭合之用,经常校核水准点,提高精度。
7、 一个管段顶完后,应对纵向线及高程再做一次符合校验,一个接口测一点,有错口的测两点。 8、 纠偏:当测量发现偏差在
10~20mm 时,采用超挖纠偏,即在偏向的反侧适当超挖,留坎,形成
20mm 时,采用千斤顶纠偏法,当超挖纠偏不起作
阻力,施加顶力后,使偏差回归。当偏差大于
用时,用小型千斤顶在管端偏向的反侧内管壁上,另一端协撑在有垫板的管前土壁上,支顶牢固 后,即可施加顶力。同时配合超挖纠偏法,边顶边支,直至使偏差回归。 9、 管前挖土要求: 在道路和重要构筑物下或沙卵层不得超远管段以外
挖随顶;在一般地段,土质较好的情况下,可以超挖管道 以超挖管道
100mm,管周不得超挖, 并随
300mm ,进行顶管;在地下对接前,可
(≤ 20cm)时,在接口处应对
50cm,并在管中位置凿洞判断中线、高程是否对应,待至另一端管头时,可将管周
适当超挖,将管前钢圈取掉,进行对接;如管道中线或高程存在误差 两侧管道衔接处进行支模浇筑膨胀混凝土衔接。
10、 接口的处理:顶管接头采用钢承口式,采用双胶圈防水,顶进结束后两根管之间缝隙先才用
石棉水泥填实, 再采用 20mm 厚聚硫密封膏填缝, 参照 06MS201-1/25 。接口处钢套环必须有良好
的防腐措施。 11、
管道注浆采用,水:水泥比例为
1:1.5(重量比)。
记 录
人:
接受交底人员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参加人 职 务 代表部门、班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