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内蒙古自治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内蒙古自治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来源:99网
内蒙古自治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在尊重农愿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成员明确、产权清晰、发展环境开放、参与主体多元以及收益分配合理的农村公有制经济,其发展逻辑包括如下四个维度:

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广,打破了集体统一经营的发展模式,催生出家庭和集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目前,农村地区仍面临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同时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等要求,如何有效发挥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驱动下,应积极构建包括股份合作制等在内的成员利益分配机制,并向农户提供现代专业化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以让农户在股份红利和集体帮扶中真正感受到集体的价值。

以新发展需求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总在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在这样的发展要求驱动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农村资源的所有者、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农村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应发挥出比其他农村组织更为突出的资源挖掘优势、活动组织优势、规模发展优势,要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入股分红、建厂租赁、出租发包等,从而引领农村发展。应确保乡村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农产品资源等得到有效整合、盘活、利用,从而实现创收;确保乡村文化功能、乡村生态功能、新型化的农业生产功能等得以充分发挥。

以城乡要素流动需求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大量城市资源要素开始向农村流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即“三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对外吸纳整合资源要素的信息优势、管理优势、信用优势、组织优势等,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内实行产权归属清晰、主体明确、分配明晰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对外构建促进各环节主体积极参与的合作机制,来有效确保村集体、集体成员、外来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科学分工,以确保其成为城市资源要素下乡的合作对象,成为能够承接城市资源要素的平台。

以远景目标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的难点在农村,核心问题在于着力解决农民群体收入低、创收难等问题。而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就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远景目标的驱动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通过充分发挥公有制优势,盘活闲置的集体资源资产,以福利共享、入股分红等途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并实现合理分配;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公益事业等途径,实现农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

(摘编自孙晓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模式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它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的。

B.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

C.确保乡村土地、生态等各类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实现创收,是新发展需求的要求。

D.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构建合作机制,利于承接城市资源要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述总2022年在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意在阐述新发展需求。

B.文章论述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四个因素时按从到需求再到目标的顺序。

C.本文是总分结构,先阐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然后从四个维度论述其发展逻辑。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双层经营、新发展需求、远景目标等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发挥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有利于应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

B.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入股分红、建厂租赁、出租发包等,从而引领农村发展。

C.只要确保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城市资源要素下乡的合作对象,就能确保村集体、集体成员、外来主体间的密切合作。

D.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并实现合理分配,要实现农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啮齿类动物上腭和舌前2/3区域感受到的味觉刺激分别经面神经(颅神经VI)的岩浅大神经分支和鼓索神经分支传递;舌后1/3区域的味觉刺激经颅神经IX的舌咽神经传递;喉及会厌等处的味觉刺激则经迷走神经(颅神经X)传递。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携带来自味觉受体细胞的味觉信息到脑干里的延髓孤束核,并在此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脑干内.上行,到达同侧的脑桥臂旁核并再次更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再.上行到达丘脑腹后内侧核并形成第四级神经元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盖岛部的味觉皮质。而从灵长类动物延髓孤束核发出的神经元的上行纤维则直接到达丘脑腹后内侧核,到达大脑皮层。最终味觉中枢对信息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对味觉信号进行识别。 (摘编自王兴亚、庞广昌《哺乳动物味觉感受机制研究进展》) 材料二: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杰和华甜联合研究团队在《科学》期刊发表研究长文,在马钱子碱激活人源苦味受体TAS2R46的结构基础研究中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揭开了苦味受体的“神秘面纱”。

人的味觉由酸、甜、苦、咸和鲜这五种基本味感组成,由存在于味蕾中的味觉受体介导产生。其中,苦味、甜味和鲜味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而酸味和咸味的感知是通过人体中.的另一类膜蛋白离子通道受体完成的。各种味觉信号分子结合特定受体后启动胞内信号转导,从而激活味觉细胞使其分泌ATP。ATP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激活感觉神经纤维,经由特定的神经通路传递至不同脑区,从而产生不同的味觉感受。

苦味受体(TAS2Rs)是味觉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受体,与其他GPCR的序列同源性低,因此被单独归类为ClassT亚家族。迄今,该受体家族的结构仍未被解析,是GPCR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最后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研究人员将目标聚焦于一个广谱类苦味感知受体(TAS2R46),它可以识别多种不同结构类型的苦味分子,包括马钱子碱、奎宁、夏至草素等。马钱子碱是苦味受体TAS2R46最强的激动剂之一,除了口腔,苦味受体TAS2R46在呼吸道、肠道、脑和心脏等组织也有显著表达,被认为是哮喘的潜在药物靶点。但由于缺乏结构信息,苦味受体TAS2R46的配体识别模式、受体激活及信号转导机制等仍然未知,这极大了人们对苦味受体的功能研究以及相关药物研发。 破解苦味受体TAS2R46结构过程中,研究人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苦味受体主要表达在味觉细胞表面,以往的GPCR表达技术并不直接适用。经过不断尝试,他们独辟蹊径地设计了几种非常规方法,克服了TAS2R46受体在昆虫细胞里表达量低及复合物组装困难等一系列难题,使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马钱子碱激活及无配体两种状态下,TAS2R46受体与下游信号蛋白复合物的结构,首次揭示了苦味受体独特的三维结构及机制。

通过与其他激活态GPCR结构的比较分析,研究团队发现TAS2R46中存在一种新型激活开关,且该受体采取了非常独特的激活模式。同时,TAS2R46存在多种配体结合模式来实现其广谱的配体识别能力。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还意外发现TAS2R46与下游特有的G蛋白味转导素嵌合体存在预结合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与GPCR先被配体,再结合G蛋白的传统激活模式完全不同。 (摘编自张双虎《苦味受体“神秘面纱”首次揭开》)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的五种基本味感的味觉受体介导各不相同,但味觉信号分子与特定受体结合后能激活味觉细胞,最终产生不同的味觉感受。

B.由于苦味受体主要在味觉细胞表面表达,以往的GPCR表达技术并不直接适用,刘志杰和华甜联合研究团队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

C.与其他激活态GPCR结构不同,TAS2R46中存在新型激活开关,且该受体采取了独特的激活模式。

D.GPCR是先被配体,然后再与G蛋白结合,而TAS2R46与下游的G蛋白味转导素嵌合体存在预结合的相互作用模式。

6.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材料二中刘志杰和华甜联合研究团队研究成果的意义。(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同此心(节选) 老舍 在驴儿胡同的口上,无论冬夏老坐着一个老婆婆。灰尘仿佛没有扑落过来的胆气,她老是那么干净。穷困没有能征服了她,她那随着年纪而下陷的眼中,永远深藏着一些和悦亲善的光,无选择的露给一切的人。她的职业是给穷人们缝补缝补破鞋烂袜子;眼还没有花,可是手总发颤,作不来细活计了。她的副业是给一切过路人一点笑意,老少男女都呼她“好妈妈”。有人说,她本是姓“郝”的。 城陷后,胡同口上好几天没有好妈妈的影儿。大家似乎没理到这件事,因为大家也都没敢出来呀;即使大着胆出来,谁还顾得注意她:国土已丢失,一位老妈妈的存亡有什么可惊异的呢?

可是,她到底又坐在那里了。一切还是那样,但她不能再笑脸迎人。还是那样的一切中却多了一些什么:她所认识的旗子改了颜色,她所认识的人还作着他们的事,拉车的拉车,卖菜的卖菜,可是脸上带着一层羞愧。她几乎不敢再招呼他们。那些男女小学生都不.上学了,低着头走来走去,连义勇军进行曲也不再唱。大街上依然有车有马,但是老有些出丧的味儿,虽在阳光之下,而显着悲苦惨淡。 活了六十多岁,她经过多少变乱,受过多少困苦,可是哪一次也不像这次这么使她感到愤恨,愤恨压住了她的和悦,像梦中把手压在了胸上那么难过。她看见了成群的坦克车在马路.上跑,结阵的飞机在空中飞旋,整车的我们青年男女捆往敌营去吃弹,大批的我们三四十岁的壮汉被锁了去……

最使她不痛快的,是马路那边站岗的那个兵。她对谁都想和善,可是对这个兵不能笑着点点头。他的长刺刀老在_上安着,在秋阳下闪着白亮亮的冷光,他的脚是那么宽,那么重,好像唯恐怕那块地会跑开似的死力的踩着。那是“咱们”的地;好妈妈不懂得别的,那块地是谁的她可知道的很清楚,像白布上一个红团不是中国旗那样清楚。她简直不敢再往马路那边看。 可是不看还无济于事,那白亮亮的刺刀,宽重的脚,时时在她的心中发光,踩压。 她慢慢觉出点奇怪来:为什么咱们不去揍他呢?揍人,是她一向反对的事,可是现在她觉得揍那个兵,日本兵,是应当的。揍,大家不但不去揍他,反倒躲着他走呀!咱们的那些壮小伙子简直没有心胸,没有志气,没有人味儿!假若她有个儿子,要去揍对面的那个兵,她必定是乐意的,即使母子都为这个而砍了头,也是痛快的。

她血液中流着的那点民族的生命力量,心中深藏着的那点民族自由自立的根性,或者使她这样愤怒,这样希望。杀了这个兵有什么用处?她不知道,也不想去思索。她只觉得有他在那里是种羞辱,而羞辱必须洗扫了去。凡是能来杀或打这个兵的,她便应当呼之为——容或她会说这个——英雄。她的心目中的英雄不必是

什么红胡子蓝靛脸的人物,而是街上来来往往的那些男子,只要他敢去收拾那个兵。

她等着,等着那英雄,那平凡而知道尽责任的英雄。啊,那兵又换班了,一来一去,都是那么凶恶。啊,大队从南向北而去了,刺刀如林,闪亮了全街。啊,飞机又在头上了,血红的圆光在两翅上,污辱着青天。我们的英雄啊,怎么还不来?还不来?老妈妈的盼祷,也就是全民族的呼声吧?

好消息来了!拉车的王二拿着双由垃圾堆上拾来的袜子,请好妈妈给收拾一下。蹲在她旁边,他偷偷说:“好妈妈,今天早上我拉车到东城,走到四牌楼就过不去了,鬼子兵把住了街道,不准车马过去。听说我们两个小伙子,把他们的一车全烧完,还打死他们五六个兵!”王二把挑起的大指急忙收在袖口中,眼嘹了马路那边一下,刚碰到刺刀的光亮就收了回来。

“俩小伙子都没拿住,”他的声音更低了些,可是更有力了些,“吃过饭,我又绕回去,那里还不准过人呢!听说那俩小伙子是跑进一家小肉铺去,跑进去就没影儿啦。好妈妈,你看肉铺的人也真有胆子,敢把俩小伙子放走!我们是有骨头的,好妈妈!”

好妈妈几天没有过的笑容,由心中跳到脸上。“要是有人敢打那边的那个东西,我就也敢帮忙,你信不信?”“我怎么不信?我要有,我就敢过去!好妈妈你别忙,慢慢的咱们都把他们收拾了!有了一个不怕死的,接着就有十个,一百个,一千个,是不是,对不对?”王二十分困难的把语声始终放低,“你看,鱼市上木盆里养着鳝鱼,必须放.上一两条泥鳅。鳝鱼懒得动,日久就臭了。泥鳅爱动,弄得鳝鱼也得伸伸腰。我就管那俩小伙子比作我们的泥鳅,他们一动,大家伙儿都得动。好妈妈?”

“谁说不是!我在这儿等着,说不定明天就有人来打他,”随着“他”字,好妈妈的针又向外指了指,“他要是倒在那儿,我死了也痛快!我不能教小鬼子管着!”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街上虽然有车马往来,但是空气中弥漫的是悲苦惨淡。“好妈妈”几乎不敢像以往那样和她认识的人打招呼了,因为那些人脸上写着羞愧。

B.小说借“好妈妈”的视角描写出了小城沦陷后的情景:飞机结阵盘旋,坦克成群奔跑,大量青年男女被杀害,大批壮丁被无辜抓走等。

C.白亮亮的刺刀和宽重的脚,“时时”在“好妈妈”的心中“发光”“踩压”,这一情节经比喻和夸张手法,无限放大出她内心的愤怒和痛苦。 D.王二是一个有骨气的热血汉子,他将发动暗杀袭击的两个小伙子说成是鳝鱼堆中的泥鳅,写出了两个小伙子的出现对于反抗侵略斗争的重大意义。

8.节选部分“好妈妈”再次出现后,直到文末,她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6分)

9.小说《人同此心》写了抗战时期某个沦陷小城中的热血青年王文义、范明力、吴聪,拉车的王二,好妈妈等众多普通人奋起反抗敌人的故事。节选部分虽主要选取了“好妈妈”作为重点描写对象,却同样表达出“人同此心”的爱国精神。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人同此心”在文中的体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二十四年。初,鲁肃常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

于权。权尝为其子求昏于羽,羽骂其使,不许昏,权由是怒。及羽攻樊,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

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令吕蒙为大督。魏王操之出汉中也,使平寇将军徐晃屯宛,以助曹仁以攻羽。孙权为笺与魏王操,请以讨羽自效。及晃击败羽,羽遂撤围退。

吕蒙至寻阳,使白衣摇櫓,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开门出降。蒙入江陵,释于禁之囚,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

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孙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骑。权先使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羽A人B还C私D相E参F讯G咸H知I家J门K无L恙M见N待O过P于Q平R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居国上流”与“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且”字含义不同。 B.露檄,发布公告。檄,是一种文体,指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C.白衣,古代没有取得功名的人的代称,即平民。也可指古代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

D.“蒙以仁示之”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广宴》)两句中的“示”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鲁肃联合关羽共同抵抗曹操的建议不同,鲁肃的接替者吕蒙认为关羽想兼并江南,联合之势难以持久,于是将这一情况告诉孙权。

B.等到关羽进攻樊城,孙权召回吕蒙暗中筹划,吕蒙建议起用陆逊;陆逊到任后给孙权汇报了关羽的军事部署,并陈述了擒拿的方法。 C.因关羽擅自取用东吴的粮米,孙权便派吕蒙带兵袭击关羽,吕蒙让士兵扮成商贾,不让关羽知道自己的行动,还招降了关羽的守将。

D.占领江陵后,吕蒙善待关羽将士的家属,下令不准部属骚扰百姓,关羽的将士都无心再战,只剩关羽及其子关平因寡不敌众而被吴将擒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5分) (2)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赠羊长史①(节选) 陶渊明

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②,逝将理舟舆。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 路若经商山③,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 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④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注]①诗前有小序:“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羊长史指羊松龄,当时是左将军的.长史,奉命出使关中,向新近北伐取胜的刘裕称贺。诗人写下这首诗赠别。②义熙十三年七月,刘裕灭后秦,天下渐趋统一。③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是刘裕入秦必经之地。秦末有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避秦之乱而隐于商洛深山之中,汉惠帝给他们立碑,称为“商山四皓”。④相传“四皓”在辞却刘邦迎聘时曾作《紫芝歌》:“漠漠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兮,不若贫贱之肆志。”下一句的“清谣”指的也是这首歌。

14.下列对诗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圣余迹,多留存在中都(指洛阳、长安)一带。以前限于关山阻隔没能游历,天下初步统一,诗人就下了决心整顿舟车北上。

B.羊长史为称贺而往,诗人却希望他在商山作停留,可见两人志趣不同。诗人没有与之同行也应当不只“负疴”这一个原因了。

C.诗人自己虽未曾前往,却异常关切“商山四皓”的精神魂魄,关心“紫芝”的命运;两个设问,层层递进,情感强烈。

D.诗歌反复借用“商山四皓”的典故,又说“言尽意不舒”,一则慨叹时世,二则也是示意友人要理解自己的言外之意。

15.沈德潜论赠答诗,谓“以己之情性流露于中,自然可咏可读”。请简要概括诗人于诗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性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 , ”的师生关系。

(2)如果我们要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可以用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来表达。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 ”形容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再用“ ”来描摹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们常将土楼等同客家土楼,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因为客家人迁徙至福建后确实建造了用于防御的高大一座座土楼。因客家土楼发现较早并得到广泛宣传,客家土楼的说法便 ① 事实上,福建土楼不仅仅有客家土楼,还有闽南土楼。在南靖土楼中,田螺坑土楼群居住人数多,生活气息浓。人们在这里,仍可

以观察土楼内原汁原味的生活。推开土楼厚重的木门,仿佛进入了一片自成体系的小天地。周末早上8点,进门处,人们 ② 聊着天;老人从菜地里摘回新鲜蔬菜,中年人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小孩们搬出凳子开始做作业……或圆或方的空间里,是一幅幅流动的生活景象,充满温暖的烟火气。

漫步村中,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上,处处③ 阳光照射下的土楼,散发着一抹橙黄色的暖意。如果将镜头拉远,从空中俯瞰,一座座庞大的、或方或圆的土楼,带着土壤的肤色,散落在绿色深处的山蛮与河流之间,像时光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段段悠悠岁月。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社交恐惧症指因惧怕在社交活动中出现窘态而产生明显的焦虑、紧张和自主神经症状,属于恐惧症中的一种。其实,“社恐症”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仅为l.5%。生活中常见的“社恐”,多数情况下 ① ,而是人们借“社交恐惧”形容自己在与陌生人相处时的紧张、尴尬、焦虑,说不出话甚至逃之夭天的身心状态。 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社恐”情绪,很多时候是人们害怕自己处于“社交失败”的境地:害怕说错话、办傻事、丢面子、出洋相,害怕成为人群中的“小透明”,害怕得不到____②,害怕自己内心预想的“完美人设”落空。当不得不面对社交场合时,“社恐”人索性直接选择逃避社交,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

其实,很多所谓“社恐”人在网络.上都谈到,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安全,但也颇为孤独,他们内心深处仍然____③,甚至进一步发展亲密关系。关键就是要迈出告别“社交恐惧”的重要一步。动起来,以更真实的自我和他人进行交流,“社交超能力”离我们并不远。

20.请用两句话简要概括材料前两段主要叙述的问题,每句不超过20个字。(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姚鼐 材料二: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史铁生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阅读总能引起我们一些辩证的思考,再读上面的文句,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导致农村地区出现……等问题”错误,强加因果,这些问题并非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的) 2.D(本文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法)

3.C(根据材料中“另一方面要……来有效确保村集体、集体成员、外来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科学分工,以确保其成为城市资源要素下乡的合作对象”,可知C项说法错误) 4.C(从原文“而从灵长类动物延髓孤束核发出的神经元的上行纤维则直接到达丘脑腹后内侧核”可知,不是所有动物的“延髓孤束核”,而是“灵长类动物的延髓孤束核”)

5.A(“人的五种基本味感的味觉受体介导各不相同”说法不当,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可知,苦味、甜味和鲜味的味觉受体介导相同,酸味和咸味的味觉受体介导相同,不能说是“各不相同”)

6.①填补了T类GPCR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空白;②为探索苦味受体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开创了新途径;③有利于相关药物的研究。(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7.C(这里没有使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只是一个特写镜头,是细节描写) 8.①她失去了先前的和悦,内心对现状非常愤怒,并被站岗的日本士兵引得内心最不痛快。②她看到无人去揍站岗的日本士兵感到非常疑惑,焦灼地期盼有英雄出现。③她听到王二带来的好消息,内心恢复了喜悦。④最后,她对于挽回尊严的复仇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每点2分,必须有体现出人物心理的词语,答对任意三点即可给满分)

9.示例:①人同此心,意思是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的想法都会相同,在文中指抗战时期某个沦陷小城中普通人一致奋起反抗敌人的爱国精神。②文中的“好妈妈”只是--个普通的柔弱无力的老太太,但她却愤怒于城市被占领和尊严的丧失,从骨子里要反抗这种束缚,是普通抗日民众的典型代表。③文中在对“好妈妈”的爱国思想及言行举动进行重点描写时,也穿插写了热血人士的行动及王二对敌人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人同此心”的爱国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CGM(原文标点: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D(含义相同,都可解释为“示意”)

12.D(“只剩关羽及其子关平因寡不敌众而被吴将擒杀”错误,根据前面“兵皆解散,才十余骑”可知)

13.(1)如果任用他,应该要他在外隐藏锋芒,内里观察形势,寻找可乘之机,然后(向敌人进攻),可以取得胜利。(关键点“若”“韬隐”“克”每点1分,大意1分)

(2)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他在城中各处观览。(关键点“相闻”、“厚遇”和省略句每点1分,大意1分)

14.C(“两个设问,层层递进,情感强烈”错,两个问句都为疑问,点明自己的关切点而已,没有明显递进,情感也谈不上强烈)

15.①友人“衔使秦川”,诗人却说“驷马无贵患”,委婉地讽示友人,不要趋附权势,追求驷马,以防祸患。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以及诗人心地的厚道。

②友人先行北上,诗人要他在商山略作停留,表明诗人对先贤品性的热切追慕。③时隔久远,人既乖违,紫芝早已无人采,只有诗人还将四皓歌谣记心内。这是诗人对奔竞权势、趋附求荣的世俗的无限感慨,也是诗人清醒自律、不随流俗的表现。④诗人对刘裕北伐胜利和羊长史人关称贺整体表现得十分冷漠,却对不趋附权势的绮里季、甪里崇仰追慕,这也显示出他敏锐的政治感受力以及耿介清白的人格修养。(每点3分,答对两点即可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6.(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括号内的字可不写)

17.示例:①深人人心(或“家喻户晓”“众所周知”)②三三两两③生机蓬勃(每处填人的成语恰当且书写无误得1分,不恰当或书写有误该空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得分)

18.示例:人们常将土楼等同于客家土楼,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客家人迁徙至福建后确实建造了一座座用于防御的高大土楼。(每改正确一处得1分,修改之后又产生另外的语病,每增加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等同”后面缺少介词“于”;二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和“之所以”搭配的应是“是因为”,而不是“因为”;三是语序不当,“一座座”为表数量的定语,应放在“用于”或“高大”之前)

19.画线句将一座座土楼喻为一颗颗明珠,(1分)将山峦与河流喻为时光长河,(1分)形象地展现了土楼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2分) 20.①第一段:生活中的“社恐”和社交恐惧症有什么区别。②第二段:“社恐”人在社会交往中害怕的是什么。(每句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示例:①指的并非所谓“社恐症”②他人的认可和喜爱③渴望与他人交朋友(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第一段前面说的是社交恐惧症的定义,又说患病率很低,意思就是说生活中常见的“社恐”和这个是不同的,再根据后面“而是..”可推出,第①处应该有和这--关联词相对应的词语,因此应填写的是“指的并非所谓‘社恐症’”之类意思的句子。根据前文“害怕说错话、办傻事、丢面子、出洋相,害怕成为人群中的‘小透明’”和后文“害怕自己内心预想的‘完美人设’落空”,第②处应填写“(害怕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之类意思的句子。第③处,前面说这些“社恐”人感到孤独,依据“内心深处”和“仍然”可知,他们想要不孤独,而依据后面的“甚至进一步发展亲密关系”,故可填写“渴望与他人交朋友”之类意思的句子) 22.[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是姚鼐《登泰山记》中的一-段话,材料二是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名言。写作任务有二,一是以上材料总能引起我们一些辩证的思考;二是要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经历,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二)参考立意:①困局中开新局;②危机中泛生机;③经历风雨才见彩虹;④东边日出西边雨;⑤上帝的关门与开窗;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