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9卷第4期 2006年12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1.19 No.4 December,2006 “译者的隐身"到“译者的彰显" 从海明威《雨中的猫》的翻译看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 李洁平,吴远庆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 要:试图通过对海明威《雨中的猫》的原文和曹庸先生的译文的对比,从翻译的特殊视角,运用韦努 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探讨海明威《雨中的猫》的翻译中译者的角色,指出曹庸先生在翻译 海明威《雨中的猫》的过程中选择了异化的策略,从而在形式上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笔者尝试采 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曹庸先生的译文中某些异化译法予以归化翻译,继而提出归化的译法虽然在形式 上是“译者的隐身”,但是在翻译的过程和译文的内容上却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 关键词:《雨中的猫》;韦努蒂;归化;异化;译者的角色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204(2006)04.0061—4 0From“Translator’S Invisibility”to“Translator’S Visibility” ——On Choic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 LI Jie-ping. Yuan—q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Ludong University,Yantai 264025,China) Abstract:Drawing on the domesticating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theory proposed by Lawrence Venuti,the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or’S role by comparing and analysing the original text of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 and its translated version by Cao Y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Cao Yong adopted foreignizing strategy in translating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 SO as to give prominence to the translator’S role in the form、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experiments with domesticating strategy in translating those parts of Cat in the Rain that were rendered into Chinese by Cao Yongby using foreignizing strategy.Finally,the writer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do— mesticating strategy can caus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in the form.it can also give prominence to the translator’ S role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Key words:Cat in the Rain;Venuti;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translator’S role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原文只有 1 149个单词,曹庸先生的译文也只有1 937个字。 若一目十行地看,这篇小说似乎毫无动人之处;单 进行了研究,认为文中的一系列事物都具有隐喻 意义;王慧、徐凯_3 J从女性的角度来研究这篇小 说。下文则试从翻译的特殊视角,运用韦努蒂提 出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和奈达有关归化的翻 从字面和篇幅来讲,传达的信息量似乎也是有限 的。但是研究海明威的人都知道他写的著名的 “冰山原则”,为挖掘其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国 译理论来对比分析这篇小说的原文和曹庸先生的 译文,以便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角色。 内外众多研究者对《雨中的猫》从不同的视角展开 了研究。戴维・洛奇_1 J对这篇小说中猫的象征意 义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小说中的猫象征着美国 一、归化还是异化 太太的欲望;陈东风_2 J对这部短篇小说中的隐喻 收稿日期:2005—10—14 翻译应该归化还是异化,近年来国内外翻译 作者简介:李洁平(1961一),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2月 界争论颇多。李敏l4 J对国内归化与异化之争从定 义之争、态度之争等5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 梳理,认为中国目前对归化与异化的讨论仍停留 在描述翻译的阶段。国外归化异化论者应首推美 国的韦努蒂和奈达。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 努蒂是一位反对归化、提倡异化的学者。在其主 要作品《译者的隐身》里,韦努蒂运用解构主义的 观点对翻译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与剖析。他认为翻译应该是译文忠实地反映原文 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通过保持差异,追求文化 的多样性,从而起到文化交流和丰富目的语文化 及表达方式的作用。因此,他主张采用“异化式” 翻译策略,即使背离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也要尊 重原语文本规范。他称这种翻译策略为“抵抗式” (resistance)。因为这种翻译抵抗了目的语文化在 “通顺”、“归化”旗号下对原语文本的“篡改”。l5 J美 国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代表人物之一尤金・奈达则 是一位典型的“归化论者”,他所提出的“动态对 等”到“功能对等”以及“读者反应”理论,总体而言 都是体现归化翻译策略的。“奈达从社会语言学 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以读 者为服务对象。要判断一部译作是否译得正确, 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为衡量标准。译文读者作出的 反应如果基本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那 就可以认为这部译作是成功的。”L6j所谓的“功能 对等”实际上就是要求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基 本达到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l l为实现此目的, 他主张采用“归化式”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尽量向 读者熟悉的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靠拢。 二、《雨中的猫》原文和译文 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认识,下面 对《雨中的猫》原文和译文做对比分析。从曹庸先 生的译文来看,译者主要选择了异化策略,偏重于 直译,出现了多处异化句式。笔者尝试选择归化 策略对其译文的某些异化部分加以重译和阐释, 旨在说明“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也不论是直译还 是意译,都可以看作是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 境所做出的一种翻译策略的选择”_8 J。 1.对题目Cat in the Rain的翻译 原文Cat in the Rain曹庸先生译为《雨中的 猫》是作了有意识的选择。因为原文题目中有成 分缺失,即没有冠词,译者选用四字格对应原文的 四个单词,和原文达到字面对应的目的,和异化的 策略以及直译的方法一致。 2.The husband went on reading,lying propped up with the two pillows at the foot of the bed.(做丈夫 的继续在看书,他枕着垫得高高的两只枕头,躺在 床脚那儿。) 此句中的“at the foot of the bed”曹庸译为“床 脚”,这是明显的直译法,采用了异化策略。汉语 中有“床头”的说法,但“床脚”的说法不太常见。 归化的译法可以译为“床尾”。查阅中国社会科学 院1998年增订本《现代汉语词典》和上海辞书出 版社1999年版的《辞海》,未见有“床脚”的字样, 而且“床脚”容易给人以“床腿”的误解。 3.A man in a rubber cape was crossing the empty square to the care.(有个披着橡皮披肩的人正穿过 空荡荡的广场,向餐馆走去。) 曹庸先生将此句中的“ruhber cape”译为“橡皮 披肩”。分析海明威这篇作品的人对这句话的解 释各不相同,但总体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对惜 墨如金的海明威来说,这句话绝非随意着笔。戴 维・洛奇_】J在《现实主义文本的分析与阐释:海明 威的(雨中的猫)》一文中引用Hagopian的观点这 样写到:“What Hagopian is presumably hinting at is that’rubber’is an American colloquialism for contra— ceptive sheath,and that the wife notices the man in the rubber cape because of the subconscious associa— tion——a piece of classic Freudian’symbolism”’其意 是说在美口语中,“rubber”一词经常会被认为是避 孕用的“安全套/橡胶套”的意思,从而认为这是一 种“性”的隐喻。根据这一文化背景,将“rubber cape”译为“橡胶雨披”而非“橡皮披肩”,更能从 “橡胶”的字眼引起对“橡胶套”即避孕套的联想, 而“橡皮”则很难引发这样的想象。 4.She went on up the stairs.She opened the door of the loom.George was on the bed,reading.(她登上 楼梯。她打开房门。乔治在床上看书。) 曹庸先生在这里仍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前两 个简单句分别译为汉语两个的句子,对原文 的语序、句子结构几乎未作任何改变。根据汉语 的句法特点,这两句可以使用同一主语,即译为: “她登上楼梯,打开房门。”从而合二为一,省略后 句的主语。后面一句“乔治在床上看书。”则过于 平铺直叙,针对原文句子的特点,可以译为“乔治 躺在床上,还在看书。”这种译法不仅可以衔接上 下文,而且突出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那种不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李洁平,吴远庆:“译者的隐身”到“译者的彰显”——从海明威《雨中的猫》的翻译看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 ‘63’ 不睬的态度和女主人公失望的心态。 5.It isn’t any fun to be a poor kitty out in the rain.(做一只呆在雨里的可怜的小猫,可不是什么 有趣的事儿。) 这也是一句典型的异化句式,若采用归化的 译法,可译为“一只可怜的小猫呆在雨中肯定不好 受。” 6.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I 1et mv hair grow out7(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不认 为这是个好主意吗?) 此句译文也是典型的异化句式,保留了英语 中特有的“否定前移”的结构,如果选择归化的译 法,可译为“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觉得好不 好?” 以上两句的译文都是典型的异化句式,这种 句式在现代汉语中有增多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接受这种句式。分析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翻译的影响恐怕是首要的,其中主要是译者选择 了异化翻译策略的结果。 7.‘Oh,shut up and get something to read,’ George said.(“啊,住口,找点东西来看看吧,”乔治 说。) 译文仍然采用异化的策略,完全保留原文的 句式,把原文直译成:“‘啊,住口,找点东西来看看 吧,’乔治说。”。原译的“啊,住口,”似乎不像口 语,而且和后面的“找点东西来看看吧,”前后语气 不一致,前面过于严厉,后面则过于温柔。如果采 取归化的策略,译为“‘得了,快闭嘴吧,找点东西 看看不好吗!’乔治说道。”则更能表现出当时丈夫 的不耐烦或漠不关心的态度,而且使前后语气更 加一致。 8.She held a big tortoise—shell cat pressed tight against her and swung down against her body.(她紧抱 着一只大玳瑁猫,卜笃放了下来。) 此句中“a big tortoiseshell eat”曹庸先生译为 “一只大玳瑁猫”,也不太符合汉语对猫的颜色的 描写。汉语中经常用“黑猫、白猫、花猫、狸猫”等 来描写猫的颜色。查阅《英汉大词典》l9]对“tor— toiseshell eat”的解释为:杂黄褐色的(猫)。因此, 从汉语的角度来看,可以将“a big tortoiseshell eat” 译为“一只大狸猫”。如果译者有意识介入译文, 译者就会对前文提到的“kitty”和“big tortoiseshell eat”进行对比,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根据海明 威当时写作的历史背景,把big tortoiseshell eat译 为“狸猫”体现出了译者的创造性。因为“狸猫”在 汉语文化意象中有“不幸、不吉利”的象征意义,如 古代中国“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让美国太太最后 得到一只“大狸猫”,预示她和丈夫不美满的婚姻, 既体现了译者的主体介入,又与小说的主题相 吻合。 三、译者对文化因素传递的 无奈和译者的主体介入 (一)对文化因素传递的无奈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虽然只有短短 千字左右,却似乎传递了无穷无尽的社会文化信 息。在真正动手翻译之后,译者又会发现,对某些 文化因素的传递,译者是无奈的。例如,在翻译海 明威的《雨中的猫》之前,译者应该知道作者当时 的写作背景:海明威最早构思写《雨中的猫》时是 1923年他在法国拉帕洛的时候,当时“由于他的 心里老想着与哈德莉在如何为人父母问题上的严 重分歧,他随手记下了一些笔记,准备写成一篇名 叫《雨中的猫》的短篇小说”_l 。知道了这一历史 背景,对于译者总体把握翻译的思路会大有帮助。 但无奈的是译者即使知道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大 多数情况下也无法在译文中完全体现出来。 (二)译者的主体介入 译者对某些文化因素的传递,有时的确是无 奈的,但作为补偿手段,可以采取译者加注的形 式,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主张注释的篇幅可 以超过译文本身的长度。他1964年译的《叶甫盖 尼・奥涅金》共4卷,1 200页,译文仅占228页,其 他均为详情的注释。也就是说,4卷之中,有2卷 半是注释和评论。“这是一部独特而学术性极高 的译作。”ll 无独有偶,夏伯铭1995年译的法国 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全书196页,其中译 者注释和译者编写部分占87页,可见非正文的比 例之大。ll 以上两个较为极端的例子,实际上是 学术研究型翻译,体现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 介入,也说明进行文学翻译需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四、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角色 (一)归化式翻译中译者的角色 传统观念认为,作者是原创者,原文是作者的 原创,原文作者对原文有绝对的权威和最终的解 释权,而译者必须从属于原作者,是原作者的仆 人,从而译文也是从属的,是原文的派生物。“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2月 一观念长久地统治着译界,决定性地将译者放在 从属于作者、译文从属于原文、翻译从属于创作的 地位。译者为了增加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忠实感和 逼真感,不遗余力地将自己隐藏起来,尽量抹去语 言与文化的差异,用目的语的语言特征和价值观 念同化外来文本”,[13]从而出现了“译者的隐身”。 这就是翻译中的归化策略。在归化式翻译中,译 者似乎是“隐身”了,但这并不能否认译者的主体 性,译者为了达到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规范的要 求,会不遗余力地使尽浑身解数,以求得目的语读 者的认可,这种主体介入的过程,实际上往往是一 种创造性的过程,译者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自 己创造者的角色。从表面上看,译者似乎是“隐 身”了,但从译文的内容上看,由于译者利用目的 语语言/文化规范创造性地主体介入,撇开原文的 语言/文化束缚,反而使译文具有了一定的创造 性。译者从而也不是原作者的仆人或从属者,而 是译文的创造者、操纵者和译文的主人。 (二)异化式翻译中译者的角色 异化论者一反传统观点,认为异化翻译是一 种再创造,“创作、翻译与研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原创并不是自生的,而是作者利用久已存在的文 化素材,经过重新整理,按照某种价值观,重新写 就的"[141。译本应是不同文化出现的场所,是本 国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场所,因此,韦努蒂认为翻 译不应在“求同”的借口下否定“存异”的必要性。 “韦努蒂认为异化的翻译不可能带来忠实度的提 高,相反却是对忠实的妄用(abusive fidelity),不仅 原语的某些特点会失去,而且还会将新的东西增 加进去。由此,译者得以现身,翻译的地位予 以显现。”ll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故意用“抵 抗式”翻译策略,故意保留原文的表达和句式,避 免译文通顺,让读者明显感觉到所读的是译品,从 而感觉到译者的存在,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彰显 了译者的角色。曹庸先生翻译的《雨中的猫》中保 留了许多异化句式,从而在形式上让读者感觉到 译者的显现。 五、结语 从以上对归化/异化理论的阐述和对海明威 的《雨中的猫》翻译实践来看,无论是归化式的翻 译还是异化式的翻译,都是译者主体介入的结果。 异化的策略首先可以在形式上使译者的角色得到 彰显;归化的翻译策略虽然在形式上是“译者的隐 身”,但是在翻译的过程和译文的内容上却使译者 的角色得到了彰显。两种翻译策略都可以体现出 译者的创造性,都从不同的方面彰显了译者的角 色。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中心地位,在翻译过程中 起主导作用。译者的主体性在各种翻译中都可得 到彰显,译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仆人”、“机 器”,而是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创造者、操纵者和 主人。 参考文献: [1]Lodge David.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alist Text:Ernest Hemingway’S“Cat in the Rain”[A].张中载,王逢振,赵国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C].北京l夕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2oo2.191. [2]陈东风.《雨中的小猫》隐喻序列的对抗性——兼评海明威性 格矛盾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5):56—58. [3]王慧,徐凯.海明威笔下的女性[J].外国文学评论,2000, (2):33.43. [4]李敏.归化异化研究在中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4,(1):179.181. [5]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Shanghai: Shangl1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3—24.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235. [7]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 1 8. [8]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25. [9]陆谷孙.英汉大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257— 258. [1O]肯尼思・S・林因.海明威[M].任晓晋,胡孝申,陈毅平译. 北京:编译出版社,1997.262. [11]郭建忠.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257—258. [12]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292. [13]任淑坤.解构主义翻译观刍议——兼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 和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55—58. [14]venuti,Lawrence.The Scandals 0{ Danslation[M].London: Routledge,1998.43. [15]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J].中国 翻译,2002,(5):32—35. [16]陈良廷,曹庸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