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矿山认识实习报告

矿山认识实习报告

来源:99网

实习报告

学院: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采矿工程

一、实习目的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但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他使我们在实习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一个给我们找出自身知识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通过实习,了解本专业相关方面的知识,启发我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同时接触与认识社会,积累人生阅历。

在今年的七月份,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采矿081班到云南个旧锡矿矿区进行了参观认识实习。

二、实习时间:20__年7月5日—20__年7月10日

三、实习地点:云南个旧松树脚锡矿矿区

四、带队老师:

五、实习日程安排:

1.7月5日坐车前往个旧,安排住宿;

2.7月6日听矿区领导对云锡松矿进行简要概述并进行了相关的安全教育;

3.7月7日随带队老师及矿区工作人员进行井下参观认识学习;

4.7月8日参观矿区相关基础设施和必要设备;

5.7月9日在老师的安排下乘车返回学校。

六、实习内容

(一)云锡松矿情况简介

按照实习计划,带队老师与矿区相关领导给我们安排了一天的理论学习,7月6日上午由松矿的钟给我们介绍了松矿发展的相关情况。

首先,钟通过word文档向我们大家介绍了许多松矿的知识,包括松矿的地理位置、地质情况、发展史、矿石的储量、开采技术、生产布局、矿山开拓系统以及其用工方式等等。通过钟的细心讲解,我们对云锡松矿有了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云锡松矿是集团下的一个二级采矿单位,也是一个目前产量最高、利润最大化的单位。云锡是世界上储量较大、分布相对集中的地方,知名度超过了云铜、昆钢,有“锡都”之称。所以,云锡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钟还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矿区的5种用工方式,包括:劳动合同工、劳务派遣工、非全日制用工、返聘工、项目承包工。

然后,钟又通过PPT演示文稿进一步给我们介绍了松矿的情况,使我们对松矿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对松矿各方面的情况有了更具体的了解。通过PPT演示,我学到了以下许多知识:

1.矿山基本情况:

锡矿是集团(控股)责任公司下属的一个主力矿山,成立于19__年1月1日,主要从事井下矿产品的开

采,是一个以锡为主,铜、铅、银为辅并伴有钨、铋、锌、萤石等元素的多金属井下矿山。

地理位置为:东经10310′16″至10311′35″,北纬2322′38″至2324′02″。

位于个旧市东南平距8公里,公路里程30公里的大梨花山上,矿区地处蒙自——大屯盆地北XX的地垒与盆地之间,山势陡峻,高差悬殊,海拔高差为1360至2740米之间,垂直高差1380米(参见附图

松树脚锡矿的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汉书.地理志》就有“贲古北XX出锡”的记载,贲古县即现在的蒙自县和个旧市所辖区域,北采山泛指包括松树脚锡矿在内的个旧矿区。“松树脚”源于传说中在一棵松树下发现富锡矿而得名。

较为正规的矿山开采始于19__年,私人资本合股的大兴XX在2095米标高开掘了平硐,19__年1月17日个旧后,松树脚锡矿几经改革后,现在形成一套班子二块牌子的现代矿山,即松树脚分矿和大屯锡矿。由建矿时的343名工人、7名干部,年产原矿锡381吨,生产方式落后的小矿山,经过几代松矿人的艰苦奋斗,建设成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亿多元,机电设备2636台套,下辖三个坑口、四个车间、13个部委办,从业人员3500多人,年生产原矿金属2万多吨的矿山。

2.组织结构与人员情况:

松树脚锡矿实行矿、坑、区三级管理,共设置直接生产坑口3个,

下辖7个生产工区;设置辅助车间4个,下辖7个工段(工区、队)(见附图二)。

截止到20__年11月份,全矿从业人员3846人。其中全民职工2245人,集体职工603人,劳务工998人。20__年1至11月人均收入30222元。

3.生产布局:

松树脚锡矿现行的生产布局是由松硫一期工程、二期工程、芦塘坝银铅矿技改工程和大马芦氧化矿工程逐步形成的,与生产基地相适应,组建了3个坑口,形成了三大生产基地(老区硫化矿生产基地、

芦塘坝102矿群银铅矿生产基地和大马芦氧化矿生产基地),三大坑口各自开采的生产格局。

储量保有情况

一坑以大马芦生产基地为主,是松矿主要的生产单位,承担了80%的主生产任务,兼顾周边及外围地质勘探;二坑以102矿群生产基地为主,主要负责劳务分成开采的管理,主要生产区域为老区1920~1720米中段6东、6本和6南氧化矿边残矿收采;三坑以老区硫化矿生产基地为主,老区资源逐步萎缩,生产量逐步下降,已经转入新区高峰山矿段。20__年将在高峰山地区形成日出矿能力1000吨的生产目标。

各坑、工区布局情况见下表

20__年生产能力

4.矿山开采技术:

松硫一、二期工程的开发,矿山开采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矿床开拓采用了正规的平硐、溜井—辅助盲竖井(或盲斜井)联合开

拓方式,建立了1360中段主要运输本枢纽,采用PLC讯号控制系统实施运输监控。在开采方法上,主要以空场法和留矿法两大类为主,现主要采用全面法、浅孔留矿法、堑沟底部结构下向扇形深孔空场采矿法和分段空场崩落法、超前切顶控顶空场采矿法等开采产状、形状不同、围岩稳固性各异的矿体。

(1)开采技术条件

①地层、构造、岩浆岩情况

区内分布的地层为三叠系中统个旧组卡房段及马拉格段(T2g16-T2g31)碳酸盐岩地层,

东西走向断裂

个松断裂:为高松矿田的北界,走向长大于10千米,倾斜延伸大于800米,向北陡倾70-90度,断裂带宽5-30米,具多期活动特征,有明显控岩、控矿作用,

北东走向断裂

以芦塘坝断裂为主干构造并派生一系列次级断裂和裂隙,如一号断裂等。是导矿、容矿断裂,控制着矿体的产出。

地表下400--1800米深处均隐伏有花岗岩体,岩性为灰白色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总体呈一东西向的撮箕状,即南、西、北三面高,东面低的撮箕状凹槽产出。是区域内的成可矿母岩。

②矿体特征

陡倾斜脉状矿体

该类型矿体是成矿热液沿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充填交代而形成的,矿体产状较陡,倾角一般60-85度,走向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倾斜延深数十米至数百米,厚0.5--20米不等;矿体在断裂带中呈大小不等的脉状、透镜状或串珠状产出,矿石以土状,土块状赤褐铁矿为主。

缓倾斜似层状矿体

该类型矿体主要分布在北东向芦塘坝断裂的上盘、麒麟山断裂与131断裂夹持带以及131断裂上盘旁侧的T2g16地层层位中,少数产于T2g15层位。受主断裂旁侧的次级层间剥离或层间破碎带控制,矿体

呈平行多层状叠瓦式产出,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走向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倾角较缓,一般1-30度,呈似层状、层状、透镜状、长条状等形态。矿层数较多,一般有3-5层,最多可达9层;矿体规模较大,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宽为l00-200米。

③矿区水文地质概况

矿区地处红河水系与南盘江水系分水岭北侧地垒构造的隆起带上,属于珠江水系,地表标高2200米至2748米。地表主要的地层主要为中叠统个旧组的碳酸盐类岩层,局部地段为第四纪粘土。矿区属亚热带高原型湿润气候,由于地势高差大,气候具有垂直差异变化特征,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分水岭地带年平均气温11.5℃,极端气温为-9.5℃和25.9℃,年平均降雨量1512.11毫米,最大为1815.3毫米,每年5—10月为降雨季节,降雨量占全年的80.3%。地表无河流分布,地表岩溶发育,大气降水是矿区地下水主要的补来源,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中等类型。

④矿体、围岩特征及稳固性

区内矿体均赋存于三叠系中统个旧组碳酸盐岩类岩组,该岩组厚度巨大,大于1000米,其岩性主要由厚层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灰岩等组成,该类岩石大部分已变质为细晶~微晶大理岩,呈致密块状,完整坚固,抗风化力强,岩石比重在2.73-2.88之间,抗压强度一般在34.5-66MPa范围内,属坚硬~半坚硬岩组,岩石稳固性较好,在此岩组中开拓的巷道、硐室,除局部风化破碎的泥质灰岩岩层外,一般不需支护。

矿石(氧化矿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经测定:矿石体重平均为2.355吨/立方米,松散系数1.63,湿度14.662%,安息角3620′~4235′,摩擦角3550′,矿石块度一般都小于l0厘米。

断裂、破碎带及矿体,多呈线状、带状分布,宽数米至数百米。断裂、破碎带角砾多为泥质胶结或粘土充填,呈碎裂散体结构。破碎岩石、矿体及矿化粘土结构松散,粘性低,塑性差,孔隙度大,稳固性亦差,坑道揭露时需进行支护。

⑤环境地质

生产区所处地理位置为一弱地震活动区,区域稳定性良好,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属稳定性的区域。

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生产区内矿床为埋藏深,氧化程度高的隐伏矿床,矿体围岩为大理岩及灰质白云岩,完整坚固,不含有害物质。浅部溶蚀裂隙虽较发育,但规模不大,分布有限。故矿体开采时不会引起山体开裂、塌陷、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出矿坑口地形较陡,地面建筑设施、矿石、石碴堆放等要注意合理安排布设。

采矿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随着开拓工程的扩大及矿体逐步的开采,会导致区内地下水垂直渗透带及地下水位降低。生产区采用爆破、机械或人工开挖等物理方法采矿,不会产生化学作用。矿体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矿坑水可回收利用或自然排泄地表。渗入地下的部分,除对渗入部位的地下水的浑浊度、有机物含量产生影响外,一般不会对地下水体的水质造成重大污染。

有害物质对环境影响评价

放射性元素

经检查测量,该地段伽玛放射强度均属正常,其强度在8.7-20伽玛之间,均低于30.0伽玛,未发现伽玛异常,仅局部点状最大值为43.3伽玛。若按此计算,坑下日照射剂量约为0.001伦琴/日,仅是最大允许照射剂量0.05伦琴/日的五十分之一,因此,该区内的岩、矿石放射线对环境及人体不会产生危害。

氡气及其子体含量和粉尘浓度

氡子体和粉尘对人体易造成危害,但坑内通风和防尘条件的改善,能减低其危害程度,根据长期对该区坑内测定的资料显示,氡气浓度为

1.84KBq/m3,低于国家标准(3.7KBq/m3);氡子体浓度为3.4μJ/m3,低于国家标准(6.4μJ/m3);粉尘浓度0.7mg/m3,低于国家标准

(XXX/m3)。因此在矿床开采过程中还应加强通风防尘工作,改善和提高坑内空气环境质量。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根据该区矿体中13个工程的氧化矿石分析结果,矿石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很低,平均为0.660%,最高仅为2.55%,属低硅矿床。

(2)矿山开拓系统

①开拓方式由单一的平硐开拓方式变为平硐——盲斜井联合开拓方式,先后建成了2155、2095、2070、2045、1995、1920、1870、1820和1720中段以及1011、1014、1015、1016、1017号斜井。②矿山辅助系统。在2095中段和1920中段坑口附近新建空压

机站,在井下安装压气管道和照明线路;斜井安装提升绞车,提升矿渣和材料;建盖了工业和民用房屋。

③矿内外运输系统。19__年建成了全长2200米的松(矿)——古(山)斜坡道,19__年建成全长650米松(矿)——黄(泥冲)斜坡道,将2220中段、2095中段采出矿石下放古山选矿厂,19__年底,个旧至松矿公路建成通车。

(3)技术装备水平

自19__年1月1日建矿以来,随着矿山生产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松矿走过了五十年代人背马拉、手工业作业;六十年代小型机械化、先进的采矿方法的应用;七十年代实现机械化生产、高天井钻机钻进;八十年代非电爆破技术、网络技术计划的应用;九十年代计算机应用等发展历程,奠定了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目前已经确定了数字化矿山的目标。

(4)矿山机械化程度

随着松硫一、二期工程和大马芦工程的投产,奠定了松矿的矿山机械化水平,并不断提高和完善。

运输。采用18kg/m、24kg/m铁道、600mm轨道,7吨、10吨以及14吨架线式电机车配以1.6m3、2.0m3侧卸式矿车有轨运输,曲轨卸载;运输信号控制采用可编程序(PLC)、数字模拟,是云锡XX较为先进的运输控制系统。

矿井提升。采用较为先进的多绳磨擦轮提升机进行提升或放下,PLC信号。

凿岩。浅孔用国产的YT—24、YT—28、YT—29、YT—29(A)型气腿式凿岩机;中孔用YG—40型导轨式凿岩机,并将逐步更新为YT—80型和电动凿岩机;TZ—1200型全液压全断面天井钻机,通过扩大工业试验,可钻凿φ1.5~2.0米、深度在200米以内的高天(溜)井,居国内领先水平。

运搬。采场、采准工作面采用2DPJ—15和2DPJ—30型电耙绞车运搬,平巷工作面采用Z—30型装岩机装运。1360采用犁爪式装岩机和梭车出渣.

(5)爆破技术

采用非电起爆技术,在井巷掘进中采用非电秒雷管起爆;在采场大爆破落矿中,采用非电毫秒雷管、复式导爆索网路起爆或磁电起爆器。基本上消灭了爆破安全事故。

(6)工程设计

全部采用电脑制作,基本上实现了办公现代化和无纸化。目前全矿已拥有200多台计算机,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

(7)信息技术

矿山已建成了内部局域网,为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和决策水平引进财务、人事、设能、物流、档案、工程设计及生产管理等应用软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开采技术经济指标

由于松树脚锡矿不断加强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地提高,到20__年底,开采技术经济指标主要为:

a、千吨采掘比40.1米/千吨;

b、掘进工效0.54米/工班;

c、采矿工效5.38吨/工班;

d、开采回收率:氧化锡矿90.36%;

e、开采贫化率:氧化锡矿15.24%;

f、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矿石量308.24吨/人年,锡铅金属7.67吨/人年,锡金属3.40吨/人年。

5.矿山机械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通过建矿初期的的改革、扩建工程,以手持式凿岩机取代了人推马拉车转运,斜井绞车提升,在地面实现斜坡下放矿石和提运生产生活物资。二是在19__年至19__年之间,松矿被列为全国4个小型机械化试点矿山之一,国家投资500万元,在松矿推广使用“小机化”设备,至19__年,共有115台套设备投入使用,以轻型汽腿支架凿岩机取代了手持式凿岩机,以1.5吨、3吨、7吨电机车取代了马拉车。采掘工作面实现了电耙绞车出矿和装岩机翻渣,天井掉料使用了风动小绞车,从而重点解决了采掘作业和运输的落后状况,松矿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三是松硫一、二期工程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使松矿获得了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的极好机遇,从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三十年中,松矿的装备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和量的大幅度增加。19__年后,“小机化”设备已基本被新的、大的、更好的设备取代,并形成了完善的通风、供排水、压气、提升、架空索道、供配电系统和溜井竖井平窿索道相互联接的的运输系统,随着矿山科研的开

发和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不断被采用,加速了矿山的现代化进程.如搭接式梭车和侧卸式矿车的应用,实现了平巷掘进的连续装载和装岩、转载、运输到自动卸渣的一条龙机械化作业线;引进天井吊罐掘进高天井,实现了高功效低消耗低成本。全断面液压天井钻机的应用,使松矿处于高天井大断面钻井的优势地位,居国内领先水平,创造了一次成井高200米、直径2米的全国新记录。溜井放矿实现了由木制闸门放矿到气动闸门放矿、液压推杆放矿和振动机放矿的转变。

6.技术进步:

在矿床开拓方面,已在较高水平上应用平硐、溜井—盲竖井(盲斜井)开拓方式,具有了大中小型矿山生产建设项目的设计和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国内矿山开采技术和生产管理技能.

在采矿方法上,于50年代末即打破了从美国引进的方框采矿法的一统天下,不断推陈出新,先后采用的效率高、消耗低、适应性强的横掌支柱法,分层崩落法、房柱法、浅孔留矿法、全面法、有底柱分段空场法等等,不断推动生产工艺的变革。19__年利用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优选“超前切顶,护顶空场采矿法”,在芦塘坝10号矿群体10-6矿体进行工业实验,取得优异成果。

20__年,中葡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松矿缓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研究已获省科技厅评定鉴定;20__年,松矿与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合作项目—缓倾斜含水多层矿体深孔合采井下矿废分离连续采矿法,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矿山爆破等方面,技术不断创新,从五、六十年代的火管,电管工作面爆破,发展到电雷管采场

网络大爆破。19__年,松矿率先对非电起爆技术进行实验并取得成功,19__年全面推广,在井巷掘进中采用非电秒管起爆技术,在采场落矿爆破中采用非电毫秒管、复试导爆网络起爆技术,工序简化又安全可靠,基本上消灭了爆破事故。在井巷支护方面,由被动支护转为主动支护;从单一的木材支护发展到砼支护,刚砼支护,素喷、锚喷及喷—锚—网联合支护等多种形式。(可删)(二)安全教育

在听了钟精彩的讲解之后,我们都获益匪浅,课程结束的同时教室里掌声不断,我们只能以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钟感谢。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课程却道出了无尽的松矿矿山知识,由此可见松矿矿区的历史久远性和广泛性。下午将由矿区的另一位技术人员苏对我们进行矿区安全教育。

下午的课程终于开始了,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等待着老师的讲解。我们都知道,采矿是目前危险度比较高的行业,但又是一个国家不得不从事的重要行业,所以采前安全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采矿工作中的注意事项,才能帮助我们做到安全采矿、和谐采矿。

首先,苏通过PPT演示文稿向我们介绍了进坑前必须做到的“四带(戴)六禁止”。

1、四带(戴):戴安全帽,戴口罩,带照明工具,带火柴或打火机、手电筒、电石灯(乙炔);

2、六禁止:禁止班前班中喝酒;禁止爬乘电机车或矿车;禁止在坑内睡觉;禁止在坑内打闹;禁止穿凉进坑;禁止在坑内吸烟;

然后,苏又向我们讲述了进入坑洞以后必须注意的一些事项,他强调说,在坑内行走时必须注意电机车的来往,当发现机车驶过时,我们应尽快找宽敞的地方让车,禁止和机车抢道;当斜井正在提升运输货物时,禁止在井口、井脚停留和休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