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分子生物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分子生物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来源:99网
第40卷第4期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4月Vol.40 No.4Apr.2021分子生物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郑梅竹1,陈明惠2,王文丽2,周 密2,范亚军2(1.长春师范大学中心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32;2.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32)[摘要]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阵地,专业任课教师应该积极挖掘、系统梳理课程中的思 政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分

子生物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对其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以期为地方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

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关键词]课程思政;分子生物学;思政元素[中图分类号]Q75;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7602(2021)04 -0093 -03新时代,高校思政格局面临巨大挑战,仅仅依靠思政理论课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不利于“立

德树人”目标的实现[1]。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孤军奋战”的困境,尤为突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 教育、通识教育之间常常彼此,无法有机结合。例如,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不经意间把

“德”的地位忽视,仅仅注重“才”的培养,从而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割裂开来[2]。在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和技

能的同时,如何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并在课程教育中提升“德”的培育,是高校任课教师有待解决的问题。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其相互作用及 基因表达的学科,是生物类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增强知识、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为基

础,高校任课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等,把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

融会贯通、紧密结合,实现全方面育人的目的。充分做好课程建设,并把思政元素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有机融合

是急需实行的任务[3]。1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1.1以2课时为单位的专题式融合可以采取“专题式融合”的方式,在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分子生物学基础专业

知识技能及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绪论”一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分子生物学最主要的融入点。“绪

论”一章的“德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 在讲述分子生物学绪论时,适当阐述诺贝尔奖,举例屠呦呦研究发现青蒿素,为医药创新、抗疟治疗

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国力量,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提高学生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

科学精神。(2) 分子生物学发展史部分的讲授以谈家桢、施一公等事迹为切入点,通过讲述生物学家们的科研经历,

激励学生主动探求生物领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5]。此外,通过举例我国科学家吴宪于20世纪20年

代初完成的免疫化学、血液生化检测等系列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在我国科学家事迹

的启发下,学生可以感知和挖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自觉培养科学精神。[收稿日期]2020-12 - 07[基金项目]长春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分子生物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务处〔2020〕30

号);吉林省教育学会“基于核心素养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GJX2020D302)。[作者简介]郑梅竹,女,副教授,博士,从事天然产物作用机制研究。-93 -(3)在介绍促进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的三大理论之一 DNA是遗传物质时,介绍Avery等科学家所采用的

实验基因是DNA分子的科学典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1.2以知识点为依托的贯穿式融合(1) 第一章“绪论”中在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学方面,大量植物、鱼类等生物的基因组已被我国科学家进行

了解析。通过对我国科学家在此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讲授,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前沿信息,

增强创新意识与文化自信⑷。(2) 在第二章“染色体与DNA”中的DNA结构章节,通过向学生介绍朱平和李国红研究组的科学研究,导

入染色体结构的相关知识。他们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解析30纳米高清晰染色质的二级结构中做出贡献,是我

国在染色质三维结构领域取得的突破性前沿成果,并且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探讨疾病

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讲解DNA复制起始时,使学生了解到在没有任何引物存在的情 况下,噬菌体NrS-1中的DNA聚合酶也可以从头起始DNA复制⑺。通过科研案例的讲解和相关知识的补

充学习,不断引导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的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更新、完善知识体系。(3) 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一从DNA到RNA ”中,通过介绍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icrk)的“DNA双

螺旋结构”的发现,举例比德尔(Beadleg)和塔特姆(Tatume)提出的“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假说,将“基因本质”

与“基因如何对个体起作用”这两个分子生物学科学基础的重要问题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真创新、

勤钻研。同时,引入朊病毒,并介绍其发现过程。鲁辛纳(Prusiner)在发现朊病毒之初,学术界对其发起强烈

的质疑与反对,但是他顶住压力,敢于挑战权威,对公认的科学领域提出质疑,最终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划时

代的发现。同时通过列举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例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端正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

的学术作风。(4) 第四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一从mRNA到蛋白质”中,从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

牛胰岛素,到施一公团队在剪接体三维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其团队首次揭露了剪切体对前体mRNA进行剪

接的分子机制,这在世界范围内是重大的原创性突破。可以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研究进行介绍,“新冠” 病毒中的S蛋白是需要重点攻克的蛋白之一。我国科学家在极短时间内筛选出了几十个对S蛋白可能有抑

制作用的小分子,并积极同世界共享成果。通过此章内容的学习,中心法则的框架学习已初步完成,通过将我 国杰出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突出的科研成果同课堂知识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我国科

学家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我国科学家在理论创新和分子机理研究中的重大 贡献,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5) 第五章、第六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引入CRISPR - Cas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2018年 11月,贺建奎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通过修改胚胎基因并植入母体,创造了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

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基于改造胚胎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性与安全性的广泛讨论与质疑。针对此案例,引导学

生在科学研究中固守科研道德底线。此外,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案例,介绍核酸检测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

研究方法,如实时荧光RT -PCR、基因测序等。在讲述知识的同时,强调我国核酸检测的优势,进而彰显国家

实力,增强学生爱国意识。(6) 第七章、第八章“原核、真核基因表达”中,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例,展现李兰娟院士、钟南山院

士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勇于担当与奉献精神;结合本章节基因信息的相关知识,分析并驳斥了美国对中国

的无端指责,列举了党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绩和方法。基于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合理分析问题, 了解专业实践和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7) 第九章“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嵌入新冠肺炎、艾滋病、乙肝、禽流感等流行性疾病相关信息的介绍,使

学生在了解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防措施等科普性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科学防护,学会利用专

业知识科学地认识流行性疾病,同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1.3以学生多元化互动的参与式课堂挑选生物技术应用的电影短片、讲座、科教片,让学生在课后观看,在课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认知到生物技

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生物技术给人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94 -2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途径2.1讨论法教师讲述技术原理的同时,阐述相关案例的道德问题,促进学生对道德伦理的理解。在不违反伦理准则 的前提下,教师应包容不同观点。2. 2 案例研究法信息社会,每个人在信息交流活动中都会遇到诸多信息问题,应采用鲜活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

学习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学术规范、求真的科学态度。如讲述安吉丽娜•朱莉切除双乳

事件这一案例时,贯穿基因检测的基本知识,讲解基因检测可以预测患病风险,有利于诊断遗传疾病并辅助诊

断某些常见病。针对此案例,将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长生生物“假疫苗”案例,培养

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树立珍爱、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意识。通过案例研究法,在课程开端以案例提出问

题,在讲授中进行案例分析,在课程结束前再进行巩固练习。2.3价值澄清法通过“选择、珍视、行动”的过程,提供学生多种选择;引导学生珍视选择;鼓励学生付诸行动。在实施过程

中,教师通过澄清的方式,以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而不是将价值观直接传输给学生。

3结语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为一体的课堂教

学新模式,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⑻。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生物

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内容更新快、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渗透领域广。教师应该结合分子生物学学科特

点,充分挖掘该学科的思政元素与教育资源,确立课程德育目标,并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展示于课堂上,有效 融合有形的知识和无形的价值观,突出该课程“以德树人”导向,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人。[ 参考文献][1] 姜洪涛.“立德树人”教学要素解析及专业融入路径探析[J].西部学刊,2020(22) :73 -76.[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3 - 46.[3] 徐启江,周波,闫海芳.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植物发育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9(4):

21 - 25.[4] 张华.思政课翻转课堂增强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2):1-3.[5] 徐启江,周波,闫海芳.“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1):15-18.[6] 李超琼,刘红占,李晓丽,等.课程思政背景下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9) :68 -69.[7] ZHU B,WANG L F,MITSUNOBU H, et al. Deep - seavent phage DNA polymerase specifically initiates DNA synthesis in the

absence of primers[ J]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7( 12) :2310 - 2318.[8] 林英,司春灿,罗嗣佳妮.思政元素融入“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0(2):53 -57.Exploration on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into Teaching Process of Molecular BiologyZHENG Mei - zhu1 , CHEN Ming - hui2, WANG Wen - li2, ZHOU Mi2, FAN Ya -jun2 (1 . Central Laboratory,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 China;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 China)

Abstract: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in cultivation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s should ac­

tively explore and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integrate them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present study combine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lecular biology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The study will pro­

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and similar coursesin local colleges. Key words:curriculum politics; molecular biology;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lements-9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