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底内容:挡墙施工技术交底1、施工注意事项
1.1墙身采用C20细石砼灌砌块石砌筑,C20细石砼中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骨料粒径不大于2cm,砼量按体量的50%控制,砼坍落度不大于5cm,块石强度等级参数不低于MU30;
1.2直立式路堤挡墙施工时应注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增设帽石防止土块掉落;
1.3泄水孔采用Ф100mmPVC管,泄水孔水平间距2.5m,竖向间距2.5m,呈梅花形布置,底层泄水口距地面高度为0.3m,泄水孔应伸出墙面5cm,伸出墙背5cm,泄水孔的下部夯实30cm厚粘土隔水层;
1.4墙后采用透水性填料回填,填料内摩擦角不小于35度,挡墙背面回填30cm厚碎石,回填须分层夯实,压实度不小于95%;
1.5 挡土墙每隔5-10m应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20mm,用沥青麻筋或油毛毡沿墙的内、外、顶三侧填缝,填塞深度不小于20cm,墙前覆土应盖住墙趾30cm为宜;
1.6 基础段底部均设有10cm的C20细石砼垫层,挡墙基础持力层必须为中风化花岗岩或者满足挡墙基底承载力要求的地层,否则需采取换填等地基处理等措施进行补强;
1.7 基础埋置深度应满足如下要求:
1)、基础埋置深度不应小于1m;
2)、受水流冲刷时,在冲刷线以下不应小于1m;
3)、墙基置于斜坡地面时,其趾部埋入所在地层的深度和地面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2m;
1.8 挡墙应避开雨季选择旱季施工,严禁雨天施工,做好施工场地的排水措施,基坑不得受雨水浸泡;
1.9 挡土墙浇筑后应及时回填夯实,墙前基坑顶面应作成向外不小于4%的排水坡度;
1.10 砼浇筑应连续进行,不得形成水平通缝。若不能一次性浇注施工,连接面应凿毛处理,必须确保连接处强度不小于整墙墙体强度;
1.11 施工时需分段跳槽开挖挡墙基础,不应全墙段连通开挖施工,墙后填料应在墙体强度达到75%以上可进行分层回填夯实,以确保墙体稳定,墙体顶用1:2水泥砂浆抹平,厚2cm,墙面和沉降缝二凿加工;
1.12 挡土墙与路堤相接的地方需设置锥坡,且挡墙墙体进入锥坡体的水平距离不小于0.75cm;
1.13 墙体砌筑前应将石料上的泥垢冲洗干净,块石应去尖角,保持表面湿润,块石间保持5-10cm间距,间隙用细石砼浇灌,并用直径3-5cm振捣器至泛浆止,如此逐层砌筑;
1.14 块石砌筑采用人工砌筑,块石砌筑应与砼灌缝应先后分别进行,保证块石缝隙被细石砼完全填充,砌筑前应完成墙底的C20细石砼垫层,块石之间应形成上大下小的缝隙,竖缝宽度应为8-10cm,以利砼灌注及振捣实密实;
1.15 块石应交错排列,分布均匀,块石之间不得有线或面接触,不得形成水平或纵向通缝,块石摆放要求平稳、错缝并稍加平稳,大面朝下,小头朝上,错缝搭接无错缝;
1.16 细石砼灌砌块石施工完毕后,应进行不小于10天的养护,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证砼达到应有的强度和耐久性。
2、浆砌挡土墙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及测量放样→基坑开挖→报检复核→垫层施工→砌筑基础→基坑回填→选修面石拌砂浆→砌筑墙身→填筑反滤层回填土→清理勾缝→竣工交验
3、施工准备
3.1审核图纸,计算放样资料;
3.2制作坡度架,准备施工机械设备;
3.3现场施工放样,测放控制桩,护桩。
3.3.1施工测量准备
(1)编制施工测量专项方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熟悉、校核设计图纸,编制测量方案,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作为本工程测量施工的指导文件;施工测量方案应具有规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一经批准,应认真检查落实情况,确保施工过程自始至终受控。
(2)校核定位依据桩,对定位桩的坐标数据与设计条件进行校算;实地校测桩位精度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对两个(或以上)水准点进行符合校测,进度符合要求后,取中值使用;定位桩经校测后采取保护措施,以保证施工期间正常使用。
(3)测量仪器、计算器具在使用前应按照《计量法》及测量仪器《检定规程》进行校验。
3.3.2施工测量
A、复测应对照施工设计资料进行导线、中线、水准点的复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增设必要的导线、水准点。
B、验线,测量人员应根据设计单位交底的控制点先进行联测复测无误后,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方可进行施工放线,施工。
C、使用高精度的全站仪和高精度水准仪,直接进行高精度的放样和检测,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测量的精度。
4、明挖基坑施工
开挖前在其顶部设置截水沟(雨季),根据地质情况确定其开挖线,严格按照开挖线按1:0.5坡度进行开挖。
土质基础主要用机械(履挖)进行开挖,挖至石质基础采用人工破碎开挖,人工清理、抬运。在距基底20cm,用人工准确修凿至标高。基坑开挖成形后,需通知项目部施工员组织专监与甲方验凿,验收后及时原槽浇(砌)筑挡土墙基础垫层,以封闭基坑并保护地基。
5、片石砌体施工
5.1片石基础施工
⑴按设计图纸标高、尺寸采用机械开挖基坑,人工配合,当挡土墙内路基为挖方且自然坡度能满足挡土墙内边坡,则挖土顺坡后再行砌筑;当自然坡度不能满足,则需挖台阶,挡墙施工完毕后,按要求分层回填。
⑵砌片石基础应双面拉线,采用“铺浆法”砌筑(即先铺砂浆,再摆砌石块,最后砂浆填缝、填塞小石块于大缝中)。砌第一皮最底层片石基础时,按所放的基础边线砌筑,先在基坑底铺设砂浆,再将有较大平面的石块面向下铺砌在砂浆上;第二皮以上各皮则按准线砌筑;
⑶砌筑每一皮片石时,应分皮卧砌,并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不得采用先砌外面的石块后再进行中间填心的砌筑方法,石块之间的较大缝隙不得采用先填塞碎石块后塞砂浆或干填碎石块的方法;
⑷片石基础的灰缝厚度宜为20-30mm,砂浆应饱满,大小石块间均不得有直接接触或无砂浆的现象。
⑸片石基础的每一皮内均应每隔2m设置一块拉结石。基础宽度小于、等于400mm时,拉结石长应与基础宽度相同;基础宽度大于400mm时,可采用两块拉结石内外搭接砌筑,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0mm,且其中一块长度不应小于该基础宽度的2/3。
⑹片石基础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不能同时砌筑时应留斜槎,斜槎长度不应小于其高度,斜槎面上的片石不得用砂浆找平;在斜槎处继续接砌片石基础时,应先将斜槎石面清理干净、浇水润湿后,方可砌筑。
(7)每2-3皮为一工作层工作层中水平缝应大致找平且竖缝错开不小于80cm斜向通缝不的超过两皮.
5.2片石墙体施工
⑴砌筑片石墙,采用“铺浆法”,顺墙面线支立好坡度架,沿坡度架双面拉准线,第一皮按墙边线砌筑,以上各皮均按准线砌筑。
⑵片石墙的第一皮、转角处、交接处、沉降缝处,应用较大的平片石砌筑。灰缝厚度宜为20-30mm,砂浆饱满,不得有干接、空缝现象;石缝间较大空隙应先填砂浆后塞碎石块。
⑶片石墙应分皮卧砌,各皮石块利用其自然形状,经适当凿打修整,使之能与先砌石块基本吻合,搭砌紧密,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不得采用侧立石块与外侧,中间填心的砌法。片石墙上,不得有尖石向下或斜尖向外的铲口石、上宽下尖三角形的斧刃石和仅在两端搭在下面石块上的过桥石。
⑷片石墙必须设置拉结石,拉结石应均匀分布,相互错开,一般每0.7m2墙面至少设置一块,且同一皮内的拉结石中间距离不大于2m。墙厚等于或小于400mm时,拉结石长度应与墙厚相等;墙厚大于400mm时,可用两块拉结石两面搭砌,搭接长度不小于150mm,且其中一块的长度不应小于墙厚的2/3。
⑸浆砌块片挡土墙每天的砌筑高度不应超过1.2m。
⑹砌体勾缝采用凸缝,勾缝砂浆不低于M10,且勾缝砂浆嵌入砌缝不小于2cm当不足2cm时,应掏槽够2cm.
(7)挡土墙按纵断面图设置沉降缝,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局部调整,调整时控制分缝长度不大于15m,并于实际地形、地质变化处加设沉降缝。沉降缝宽2 cm,缝内充填沥青木丝板。
6、挡土墙墙背回填施工
回填前清除现状地面的杂填土、有机土及残坡积粘性土等不良土层。墙背分层碾压回填至墙顶规划地坪高程。墙体强度达到70%后,方可进行墙背回填。
墙背回填料采用路基开挖料,路基土应有良好的天然级配,填料必须进行分层夯实,压实度在路槽以下80 cm外大于93%,0-80cm之间大于95%。挡土墙的填料容重不小于19Kn/m3,内摩擦角≥35°。
1.1在砌筑操作之前必须检查操作环境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道路是否畅通,机具是否完好、牢固,安全设施和防护用品是否齐全,经检查符合要求后才可施工。
1.2砌筑基础时,应经常检查和注意基坑边坡的土体变化情况,有无开裂、位移现象。堆放石材料应离槽(坑)边1m以上。
1.3砌筑高度超过施工操作面1.2m以上时应搭设脚手架。脚手架上堆放材料不得超过规定荷载值,同一块脚手板上操作人员不得超过两人。不准用放不稳固的工具或物品在脚手板上垫高操作,更不准在未经计算和加固的情况下,在脚手板上再随意叠搭一层脚手板。应按规定搭设安全网。
1.4在脚手架施工时,堆放材料、施工机具等物品不得超过使用荷载,否则,必须经过验算并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后,方可堆放和施工。
1.5不准站在墙顶面上划线、砖砌、刮缝、清理墙面和检查大脚垂直度等工作;修石时应面向墙面砍,并要注意防止碎石跳出伤人,垂直往上、往下人工投递石料时,要支搭站人用的宽度不小于0.6m的专用脚手架,并认真传递,以防伤人。
1.6不准在墙顶上或脚手架上修凿石材,以免墙体受到振动,影响墙体质量或石块掉下伤人。不准勉强在超过胸部的墙上砌筑片石,以免不宜控制墙面垂直度、碰撞石墙或上石时失手掉下造成事故。不用的石块不得由上往下投掷,运石上下的坡道要加固定牢,并订设防滑条、栏杆扶手等。
1.7已砌好的山墙应用临时系杆(如檀条等)放置在各跨山墙上,使其连接稳定,或采用其他加固措施,雨期每天下班前应用防雨材料遮盖,以防雨水冲掉砂浆,致使砌体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