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版2015年下期初三11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版2015年下期初三11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来源:99网
川石学校2015年下学期九年级11月份月考试卷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chuò 骂(màn 了腿(zhé

B订(xiào pán 彬有礼(bīn

C媚(chǎn xiū 恹欲睡(yān

Dmiù niàn 光彩熠(y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诀窍 热衷 毋庸赘言 颓垣断壁

B请帖 赞誉 地大物博 兵慌马乱

C蕴藏 纽带 不屑置辨 眼花缭乱

D攀缘 珍慑 瘦骨嶙峋 未雨绸缪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新化青青的山,绿绿的水,生意盎然,令人陶醉,真是一方宝地。

B犯了错误不要讳疾忌医,应当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检查,坚决改正。

C《富春山居图》画上的这座山,与小洞边上的一座山峰极其相似,不免让人浮想联翩

D在我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套高档衣服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

B.“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C.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D.历史的真实与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看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网络安全知识进万家”知识普及活动是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主题之一。

B特区和各界正在有条不紊地恢复“占中”扰乱了50多天左右的社会秩序。

C.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在冬季来临之际,要尽全力避免恶性事故不再发生。

D由娄底市教科所主办的2014年娄底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研讨会在新化一中举行。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

A.小说《孔乙己》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B.晏殊的《浣溪沙》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浣溪沙”“菩萨蛮”是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是词的题目。

C.《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之作的作者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

D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动的领袖。他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悲惨世界》等。

7.对下面应用文提出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住在学校对门的张大娘是一位孤寡老人,她行动很不方便,买粮、挑水、拉煤十分困难。为了帮助张大娘克服困难,发扬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请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为张大娘买粮、挑水、送煤。希望同学们都能踊跃参加这些活动。

2014527

九年级三班班委会

A.第一行正中加上标题“帮助孤寡老人的倡议书”或“倡议书”。

B.第二行顶格加上称呼,如“亲爱的同学们”或“同学们”。

C.正文下面必须加上“此致”“敬礼”这些祝颂语。

D.调换“2014527”与“九年级三班班委会”的位置。

8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

1 ,上有黄鹂深树鸣, ,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3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在《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5)《〈论语〉十则》中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的句子是:

6)仰望夜空中高悬的明月,轻声吟出“

”,为远方的亲人祝福,那一刻,你不再孤独。(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填写)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两道综合性学习题。(6分)

材料一: 201410月,湖南省印发了《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拓展和优化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支持冷水江市和新化县合并设市。

材料二: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新化县,取名为“新化”,意思为“新近归化”,新化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号,归属邵州管辖。南宋宝庆元年改邵州为宝庆府,新化属宝庆府。元时属宝庆路,行政长官称县尹,明清时属宝庆府,行政长官称知县。1960年新化划东南部土地成立冷水江市(1962年撤销,196910月复置)。

材料三:如今的新化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业已初步形成,新化被列为全国“星火技术开发密集区”和电子陶瓷、艺术瓷出口基地。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城东梅苑经济开发区与城西建设开发带由资江大桥连成一体,比翼齐飞;铁路、公路、水路互联成网,交通十分便捷。

1)当省支持冷水江市与新化县合并设市的消息公布后,网上立即热议起来,如果将来真的合并的话,新的市名到底是什么呢?有的认为应该是新化市、有的认为应该是冷水江市,有的甚至认为应该为梅山市。针对这个问题,如果你请语文老师谈谈看法,你会怎么说?(3分)

答:

2新化某市民写了一副对联,抒发对新化发展的赞叹之情。下面是他写的上联,请你根据材料的内容补写下联。3分)

上联:昔日古县融古韵 下联:      

二、阅读60分)

(一)马 (17)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 B策之不其道(按照)

C望桓候而走(回转,掉转) D效之(因为)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

B.这篇杂文以人喻马,托物寓意,构思极为得体。

C.全文不过150字,却生动地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论点,并进行多角度的反复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

D.本文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文中的“食马者”“策马者”比喻为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②的确,读书有了热情,持之以恒才能顺理成章。但是,单单有兴趣,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读好书。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准备“压舱石”——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因为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的原创性,大都蕴含在经典作品之中。如果说,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话,那么阅读经典便可有效缩短这中间的距离。比如阅读历史,不仅让读书人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历史学看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之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这便是经典的“压舱石”效应。

③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袖子是否已经卷到双肘,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掘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

④读书绝无止境。以智慧闻名于世的苏格拉底,在70岁时还自认什么都不知道。这固然是他的谦逊,却更是他的智慧。不论是谁,若想懂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哪怕一点点,就请您保持永不枯竭的读书兴趣,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压舱石”。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

⑤让心灵俯就经典,让经典滋养灵魂,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能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选自《人民日报》20140506 有删改)

17.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18.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3分)

答:

19.第②段的画线语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0.第③段中的画线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四)爱是母亲脚下的路(14分)

①昨天和朋友说起“爱”的话题,有说爱人的,有说孩子的……我想起了母亲的爱。

②小时候,每逢阴天下雨,母亲怕我走山路滑,总会披着塑料布到学校接我,有时嫌泥泞不愿意走,母亲便会背上我。每次我都会在母亲背上偷偷地笑,因为,我感到十分温暖,十分幸福,以致现在每逢我走在风雨里,都会想起母亲拉着我、背着我走山路的情景,每次我都想流泪,总感觉心里比蜜还甜。

③我走出了村子,成了村里唯一一个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校离家25里地,我选择住校。那时家里也穷,回家大部分是山路,所以,我每半个月回家一次取干粮和生活费,每次回家先坐一段车,然后从镇上走回家,每次回家都抱怨脚疼。后来,母亲就不再让我走了,每隔两个星期,母亲都来学校给我送干粮和生活费,逢过节家里杀只鸡,买点肉做个好菜改善伙食,母亲也会把它装进碗罐里,挎着篮子给我送到学校里。因为母亲不会骑自行车,到了镇上也舍不得坐车,这一来回都是走。每次来母亲要看我吃完饭,笑着提醒我慢点,我却不敢抬头看母亲,因为我的心在痛,母亲这一来回就要走50里,要走一天,我不敢想象她有多累。那时,我就感觉母亲的脚是用来量山路的,虽然她走的是辛苦路,但这条路对于我来说,却通向幸福的那一端,我吃着母亲给我送来的饭,心里更加幸福。

④高中毕业后,我走出了大山,在离家千里远的城市上大学。这回真的远离家乡,远离母亲了,母亲脚下的路变成了牵挂。每次我放假,母亲照样走山路,提前在车站等我,接我回家,每次看到母亲,我都像看到了家。母亲脚下的路虽然没有延长,但那条爱的路一直没有间断。工作后,我回家的次数少了,可我明显能感觉到,母亲接我的路却越来越短,刚开始是车站,再后来是镇上,再后来是村口,再后来是家门口。我那时才发现,母亲老了,那曾经蹚着泥泞、健步如飞的脚也老了,每每想起痛彻心扉。

⑤母亲患有严重的骨质增生,膝盖常被骨刺扎得钻心痛,四处求医不见效果,因此,现在母亲很少走路。上个月回家,我发现母亲变了,每天她都要早早地起床,然后咬着牙在院子里吃力地走几圈。我便对母亲说:“既然膝盖有骨刺,就减少活动。”可母亲每天还要照常走。那天,我和父亲研究母亲的腿该如何治,并让父亲劝劝母亲,不要每天在院子里走了。父亲听我说完,长叹了一口气,对我说:“孩子,这都是为了你啊。”我有些茫然,问父亲为什么。父亲对我说:“你不是要有小孩了吗?你妈要去给你带孩子,可腿走不动。你妈听说,每天坚持活动,磨来磨去把骨刺磨掉就好了,所以,她每天坚持走,她说要在孩子出生前把腿治好,然后带孙子,送孙子上学……”

⑥父亲说着说着,泪水便流出来了。而我,泪水也像决了堤一样,收都收不住。那一刻,我只想紧紧地拥抱母亲,告诉母亲,儿子就是母亲余生的腿,让爱继续,让母亲未来的路平坦。

21.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2分)

小时候,雨天母亲背我走山路→高中时, →上大学时, →成家后,母亲为给我看孩子坚持练习走路。

2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笑着提醒我慢点”中的“笑”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2分)

答:

2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5.文章结尾说:“儿子就是母亲余生的腿,让爱继续,让母亲未来的路平坦。”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五)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26、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2分)

答:

27、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2分)

答:

28、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

29、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 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2分)

306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4分)

答:

三、作文(60)

26.根据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作文。

题目:我不会放弃

1)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川石学校2015年下学期九年级11月份月考试卷

语文答题卷

.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1-7题每小题2分,8小题11分)

1. 2. 3. 4. 5. 6. 7.

8.(1)

(2)

(3)

(4)

(5)

(6) 9.(1)(3)

(2)(3)

.阅读(60) 10.(2) 11.(2) 12.(2)

13.(1)(3)

(2)(3)

14.(5)

15.(4)

16.(4)

17.(2)

18.(3)

19.(2)

20.(3)

21.(2)

22.(2)

23.(2)

24.(4)

25.(4)

26.(2)

27.(2)

28.(2)

29.(2)

30.(4)

.作文(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