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

来源:99网
四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四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

1

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着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2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3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4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5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

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6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篇二:四年级上册成功教案 第一单元 模拟旅行 目标:

1、发展学生的“机会意识”。 2、让学生体验冒险与成功的关系。 3、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体验机会、冒险,发展“机会意识”。 难点:组织活动。 教具学具:

题卡,工作纸,记录笔,印有学生名字的成绩统计卡,计时器 课时:2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好比是一场旅行。今天做一次模拟旅行。 二、游戏体验:

1、老师说明活动要求:旅行中,每个关卡都有很多机会可利用,机会中也有很多风险考验;每个人的选择和表现决定着最后的成绩。 2、过关:

第一关:3分钟内默写一段文章或诗歌,60分。(发分数卡,2个20分,1个10分) 第二关:机会关:可以选择完成或放弃。选择完成的要拿出一部分或全部的分数做抵押。2分钟内完成:双脚离地渡过一条5米宽的河。(后面的模仿者不能再利用前面的同学的办法。)

7

第三关:用3个词联句,联句要体现出创意或幽默感。60分。(大路,小鹿,鲜花) 第四关:机会关。

(1)小明和爸爸去栽树,爸爸要求小明把10棵树栽成5行,每行4棵。 (2)敲锣,捕鱼,提水,买油,砍柴,捆包裹,拍电报,这7个词中的动词大多不能互换,但有一个字可以代替所有这7个动词。这个字应该是什么字? 第五关:2分钟内完成一道数学题。60分。

第六关:机会关。1分钟内,设计出自画像,并大声喊三遍:我无所畏惧! 第七关:2分钟内,拉到3个人,每人给20分赞助分。 第八关:2分钟内给本次游戏活动共起一个“幽默名字”,100分。 三、反思,明理:

1、放弃过关的同学:后悔吗?谈谈感受。选择完成并成功的同学有什么感受?选择完成但失败的同学有什么感想? 你要感谢哪些人?

2、讨论:联系人生的旅行:人生会面临哪些选择?通过本次游戏,你对未来人生的选择有什么想法?

3、总结:你从游戏中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四、拓展:阅读“成功加油站”《敢于冒险》 第二单元 如果 目标:

1、消解学生因固化的学科知识而造成的束缚。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 重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8

难点:流畅思维。 教具学具:记录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日常生活太平淡了,很多人经常会幻想:如果——教师举几个关于想象的例子。

二、想象:

1、以“如果外星人在我家住一个月,那么”为主题,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几个学生先想象,带动其他。)能说出5中可以得到60分,列举出12种得到100分。

2、小组交流,汇报。

3、二次想象:以“如果没有电灯,那么”为主题展开想象。 三、总结:要敢于幻想。 注意事项:

1。 为了使学生的想象力不至于因外界干扰而中断,也为了学生思维的流畅,可以先让学生完成两个任务,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

2。 为了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组织“团体竞赛”,但要在保证“个体”训练的基础上进行。

3。 注意那些独特的想象可能引起学生的“嘲笑”。 第三单元 听课 目标:

1、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

9

2、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重点: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掌握一般的预习方法。 难点:在比较中认识到道理。 教具学具:200字报道两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漫不经心地说:可能很多人几天前都看过这篇报道,然后读一篇报纸上的报道,读完后提出10个相关问题,测试学生听的效果如何。 2、说明:我们很重要的学习生活是“听课”,同样是听课,每个人的收获并不一样,这是因为,听课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每个人听课的技巧。 二、二次测试:

1、说明:二次测试之前,老师会把要求回答的问题先告诉大家,然后再给大家朗读。

2、读另一则报道。 3、提问。 三、反思明理:

1、比较两次测试结果,哪次回答的问题多。

2、反思讨论:为什么同样是听,前后两种“听”的效果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大家一起反思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事先知道问题,再听课,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注意力更集中。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怎样听课效率高?(先预习后听课、听课时把重要

10

的记在书中) 怎样预习?

四、拓展:阅读“成功加油站”文章《课前预习》 第四单元 打扑克 目标:

1、学生认识和体认“冲突”的发生。 2、学生体认“冲突”的意义和价值。 3、学习、认识各种化解冲突的方法。

重点:认识化解冲突的方法,体认合作是化解冲突的最佳方法。 难点:掌握玩牌规则。

教具学具:扑克10副,规则7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平时和别人有过冲突吗?或见过别人冲突吗?说一说,他们是怎么做的? 二、游戏体认:

1、教师和同学们一起玩两局414和刨1,说明玩法不同,规则是不一样的。

2、教师说明游戏要求:4人一组打牌,A1,A2,B1,B2,C1,C2,D组。给每组发打牌规则,按规则在本组打4局,在第五局赢者为冠军,到下一组挑战(A1组冠军到C1组,C1组冠军到B1组,B1组冠军到A1组, A2组冠军到C2组,C2组冠军到D组,D组冠军到B2组,B2组冠军到A2组)并说明规则:任何时候都不能交流打牌规则,不允许说话;打牌过程中,如果某个牌局中四个

11

人由于彼此冲突而无法进行比赛,四个人将全部淘汰出局,不管个人是否有理。接着进行游戏。 3、游戏开始。

教师注意:打牌规则发到每个组后,给1分钟熟悉,可以问,让学生掌握。待本组打完决出冠军后收回,切记。

4、待到各组冠军到下一组打牌后,冲突会出现,教师注意关注,出现冲突的同学都是怎么处理的,如有冲突加剧出现语言交流的,可默许。如出现激烈争吵或争斗的,教师可制止组织有关“冲突原因及处理方式”活动。 三、反思明理:

1、为什么一个打扑克游戏会这么难?

2、当你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你是怎么做的,别人是怎么做的?(总结出妥协、逃避、竞争、仲裁)

3、你服从别人或别人服从你,最关键的是什么?(协商、沟通、合作) 四、拓展:阅读文章《冲突散说》 第五单元“U”字阵 目标:

1、发展学生的领导力。 2、体认团队合作要素。 3、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重点:体认沟通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 难点:排列“U”字阵。

教具学具:按学生年龄生日表排列的“U”字阵图(用于检查);记录各组时

12

间的记录表;表;在操场上画两个U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团队是指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而组成的集体。生活中见过哪些团队?团队完成一个任务要比个人完成更容易、更高效。团队合作需要做什么? 二、游戏体验:

1、随机把学生分为2组,每组15人。

2、每组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站立。说明团队合作任务:站成“U”字阵。询问学生:小组是否需要商量一下。当学生说“可以了”的时候,宣布游戏规则: 任何人在听到游戏规则之后都不能再和同组的人说话。

团队成员在排列U字阵时,要按照年龄和生日大小站队,年龄最大的站在U字阵的左边顶点,最小的站在U字阵的右边顶点。

如果一个人站错位置,那么他所属的团队完成任务的时间要被加上一分钟。 站错了位置的人不受罚,但他的前后两个队员要接受“惩罚”:背站错的人到正确位置。

团队间进行比赛,先正确排成U字阵的团队获胜。其他团队要集体表演节目。

3、游戏开始。教师记录各组完成时间。用学生排列表检查学生的U字阵的正确与否。

三、反思明理:

1、你们的团队在游戏中的表现怎么样?是否产生了领导者? 2、除了语言沟通外,还可以利用什么方式达到沟通的目的?

13

3、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4、在这个游戏中,你感觉哪些方面对团队来说最为重要? 总结:沟通;计划;领导者。 四、拓展:

阅读“成功加油站”文章《结伴同行》《在合作中获得双赢》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