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
序号 课题 学 习 目 标 重点 难点 其他 项目 教师教法 一、引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走近两位唐朝诗人。 二、走近作者: 1、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课型 新授课 会现实不多,但其艺术造诣较高,写景诗有不少刻画入微的名句。 三、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与课文有关的常识,背诵并默写。 2、反复吟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目标1 目标2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一、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教师范读,指明读诗。 2、释题:茅屋,指杜甫的草堂。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茅草屋在秋风中被吹坏的事情,流露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3、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学生学法 细细品读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课文,紧紧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围绕这一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部分的“主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4、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诗意。 5、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具书,查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资料对课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忧国忧民。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等方式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入赏析课文内容。 2、孟浩然(6-740),唐代诗人,襄阳人。早年隐居家乡的鹿门山,文进行预闭门读书,以诗自娱,后往吴越等地漫游。他的诗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材不遇的苦闷。由于生活面窄,诗中所反映的社 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
1
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二、学习《过故人庄》: 1、释题:“过”,访,探望。“故人”,老朋友。意思是拜访老朋友居住的村庄。 2、同桌互议,理解诗意。 3、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联诗的意思,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与“老无力”照应。“我”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4、 (广州中考)“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1、作者在描写田家的景色时,描写近景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描写远景的诗句是“青山郭外斜”。 2、请赏析句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首联:首联写老朋友邀请“我”去做客。颔联:颔联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颈联:颈联写诗人到故人家里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尾联:尾联写诗人和故人相约再来。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里表现了宾主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窗前是空旷的打谷场和碧绿的菜畦,在这样宽敞清新的环境中饮酒,谈论着农家话题,有着浓烈的田园情怀。 3、根据全诗具体内容,简述这首诗表达的中心观点。 当堂达标促学 一、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作者首先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然后写群童抱茅的场景,而令诗人最痛苦的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其中“丧乱”是指安史之乱。但诗人在自己经受痛苦磨难的时候,却能够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学生学法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默写《过故人庄》: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 一课一得: 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出他的理想与情怀。 2、请品读下面加点的词语。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号”表现风吼的声音之大,“卷”表示风的力度之大,“飞”表现风卷起茅的知识,认草的速度之快。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学生 自评 小组 评价 教师 评价 “如麻”是一个比喻,表现雨之大,屋漏之严重,让人无法容身。 3、 (广州中考)“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的目的。 叹息什么?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
2
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