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活动:冰糖葫芦比一比
王文霞
【期刊名称】《教育导刊(下半月)》 【年(卷),期】2015(000)009 【总页数】4页(P49-52) 【作 者】王文霞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丹阳市云阳幼儿园,江苏镇江 2123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13.4
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通过操作摆弄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让幼儿运用感官、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活动,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在游戏情境中反复操作,有助于幼儿建构数概念。本次数学活动就是根据这一指导精神,结合班上幼儿玩区域游戏 “美食时光”时所生成的与冰糖葫芦有关的游戏内容而设计的。我利用自制的游戏道具——泡沫冰糖葫芦并购买了实物冰糖葫芦,通过设计 “数冰糖葫芦果子数、比较冰糖葫芦果子数、添去冰糖葫芦果子数、品尝冰糖葫芦”等操作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地形成数概念,满足游戏愿望;也使数学活动更具有趣味性。 1.点数5个以内的冰糖葫芦果子数量,在一一对应的比较中感知物品 “多” “少” “一样多”的数量关系,尝试用添1或者去1的方法将两串 “不一样多”的冰糖葫芦变成 “一样多”。
2.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种物品的数量,灵活运用添1或去1的方法改变物品数量。
3.在游戏中体验点数与比较物品数量的乐趣,感受帮助同伴及共享成果的快乐。 1.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品数量。
2.材料准备:插满泡沫冰糖葫芦的草把 (每串冰糖葫芦数量都在5个以内,有多有少);游戏用的红色泡沫大串冰糖葫芦 (师幼人手一串),果子数控制在3个、4个、5个;两串颜色不一样的大冰糖葫芦 (黄色3个果子和红色4个果子);音乐片段《找朋友》;一盒插着8串黄色果子的冰糖葫芦,一盒插着8串红色果子的冰糖葫芦;若干不同色彩的冰糖葫芦和贴有点卡的袋子;橡皮泥和细木筷若干(做冰糖葫芦用);实物冰糖葫芦。
1.玩角色游戏 “买卖冰糖葫芦”,激发参与兴趣并巩固5以内数的点数 (1)教师扛着插满冰糖葫芦的草把 (见图1)边叫卖边走进活动室。
导入语: “卖冰糖葫芦,快来看看,又甜又大的冰糖葫芦!小朋友,买串冰糖葫芦吧?”
(2)幼儿排队买冰糖葫芦。
①幼儿在选择买几个果子的冰糖葫芦前,自然会观察草把上的冰糖葫芦数量。 指导语: “这些冰糖葫芦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观察、表述。教师引导他们说出 “有的冰糖葫芦是3个果子,有的是4个果子,还有的是5个果子”。
②游戏规则:每个小朋友购买前,先告诉老师自己想买几个果子的冰糖葫芦,然后自己从草把上拿下一串有同样果子数量的冰糖葫芦。比如,想买4个果子的葫芦,就拿有4个果子的那串,其他小朋友帮忙看看拿得对不对。
③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上前操作。当某个幼儿购买时,教师和其他幼儿就一起观察和评价其操作情况。教师还要根据排队的人数和幼儿的购买意愿,适时补充草把上的
冰糖葫芦数量。
2.数一数冰糖葫芦的果子数量 (5个以内),感知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点数顺序 (1)幼儿点数自己手中冰糖葫芦的果子数量。
①指导语: “小朋友都买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串冰糖葫芦。现在数一数上面有几个果子,告诉你的好朋友。”
教师观察幼儿的点数情况,关注个别幼儿。
②指导语: “谁能上来数给大家看看,你的那串冰糖葫芦是几个果子的?” 个别幼儿上前操作 (见图2),其他幼儿评价。
③小结: “刚才,我们都通过点数知道了自己和同伴买的冰糖葫芦果子数。有的小朋友买了3个果子的冰糖葫芦,有的小朋友买了4个果子的冰糖葫芦,有的小朋友买了5个果子的冰糖葫芦。”
(2)幼儿点数老师手中的冰糖葫芦果子数,感知不同的数数顺序。
①指导语: “王老师也买了一串冰糖葫芦,谁来帮我数一数看有几个果子。” ②操作: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点数,其他幼儿观察他的点数情况——重点观察并说出他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数的。
③指导语: “还有谁用不同的方法再数一数?” 个别幼儿点数,其他幼儿评价。
④小结: “你们真棒!不管是从上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都能数出冰糖葫芦有多少个果子。”
环节自评: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在活动的开始阶段,如何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喜欢参与数学活动,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活动开始,我通过叫卖游戏迅速激发了他们想学的兴趣。接下来的买东西环节,幼儿根据以往角色游戏中的经验,很快有序地完成了这一步。为了激发幼儿自主探索,之后我通过让他们数自己和别人的冰糖葫芦果子数,巩固了他们对5以内数的点数,同时也感知到
“数的客观性,不会因为操作方向的不同而改变”,为后续的探索学习积累了经验。 3.玩游戏 “找朋友”,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两串冰糖葫芦,知道 “多” “少” “一样多”
(1)指导语: “接下来,给我的冰糖葫芦找好朋友。如果我找到你,就请你站起来说说我们俩谁的冰糖葫芦的果子多,谁的果子少。” 幼儿再次轻声点数手中冰糖葫芦果子个数。
(2)游戏规则:在 《找朋友》的音乐背景下,按音乐节奏走到好朋友面前,邀请他 (她)站起来。两人轮流数数手中这两串冰糖葫芦的果子数,然后和好朋友说一说。比如: “我有3个果子,你有5个果子;你的果子多,我的果子少。” 提问: “如果两串葫芦的果子数一样多,都是5个,可以怎么说?”幼儿思考后,回答: “我有5个果子,你有5个果子,我们的果子一样多。” (3)幼儿在音乐声中自由玩 “找朋友”游戏,比较两串冰糖葫芦的果子数。 (4)教师观察幼儿找朋友的情况,在幼儿结束时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让幼儿说说自己找朋友的结果。
4.在操作游戏 “点卡找朋友”中,巩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果子数的经验 (1)出示贴着点卡的篓子: “你们在玩 ‘找朋友’游戏时,点卡也来找朋友了,想请小朋友帮忙把冰糖葫芦送回点卡下的篓子里。”
(2)用问题引发幼儿的观察与思考: “看看篓子上是哪种点卡,如果是有4个点的卡,应该和几个果子的冰糖葫芦交朋友? (幼儿回答)是的,和4个果子的冰糖葫芦交朋友,然后请你把冰糖葫芦放进篓子。”
(3)个别尝试:先请一位幼儿把老师的冰糖葫芦送到相应点卡的篓子里,其他幼儿观察并评价其操作情况。
(4)幼儿根据篓子上的点子数,把自己的冰糖葫芦送到相应的篓子里。 (5)操作完成后,幼儿互相帮忙看看操作是否正确,自主纠错。
指导重点: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幼儿,让同伴帮助他把放错的送回到点卡的 “家” (篓子)中。
小结: “刚才我们顺利地帮助点卡找到了冰糖葫芦朋友,点卡谢谢大家!” 环节自评:这两个环节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点数操作,在比较中感知两组物品 “一样多”的数量关系。幼儿在 “找朋友”游戏情境中,知道了冰糖葫芦果子个数有的是 “一样多”、有的 “不一样”,在此基础上,我利用自制学具设置 “点卡找朋友”的游戏情境——因为小班幼儿的自控力比较差,手上一旦有了东西就容易自顾自地玩,所以我通过这一游戏把他们手上的冰糖葫芦又集中到了一处,让幼儿通过操作将数字与实物教具进行 “一一对应”,为下一个环节 “添1、去1”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5.游戏 “冰糖葫芦变变变”,用 “添1”或“去1”的方法把 “不一样多”变成 “一样多”
(1)幼儿动手尝试,感知 “添上1个”或 “去掉1个”的不同结果。 ①指导语: “看,老师这有两串冰糖葫芦,它们有什么不同?”
幼儿观察两串冰糖葫芦,找到不同之处 (能说出:颜色不一样:一串红色,一串黄色;果子数不一样:一串是3个,一串是4个)。 ②指导语: “怎样让它们的果子变得一样多?” 鼓励幼儿先猜测解决的方法,再大胆说一说。 ③个别尝试:请想到办法的小朋友到操作台上演示。 教师和其他幼儿观察并评价其方法是否可行。
④指导重点:引导幼儿想出 “少了要添上1个、多了要去掉1个”的方法。 ⑤小结: “你们的方法都很好,黄色那串冰糖葫芦有3个果子,要再添上1个才能和红色那串一样多;红色那串冰糖葫芦有4个果子,要去掉1个才能和黄色那串一样多。”
(2)分组操作,巩固 “添上1”或 “去掉1”能变 “一样多”的方法。 ①指导语: “刚才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用‘添上’或 ‘去掉’的方法可以使不一样的变得一样多,现在桌子上还有一些冰糖葫芦,需要小朋友去帮忙变一变。” ②观察操作台上的材料,了解操作任务。
第一组:材料——小串泡沫冰糖葫芦和外面贴了点卡的袋;任务——看袋子上的点子数往袋子里装同样果子数 (有三种颜色干扰)的冰糖葫芦 (见图3)。 第二组:材料——3个果子的黄色冰糖葫芦和点卡4;任务——把3个黄色果子的冰糖葫芦变成和点子4一样多的冰糖葫芦 (见图4)。
第三组:材料——5个果子的红色冰糖葫芦和点卡4;任务——把5个红色果子的冰糖葫芦变成和点子4一样多的冰糖葫芦 (见图5)。
第四组:材料——搓好的圆形橡皮泥和点卡4;任务——根据点卡数用红、黄两色橡皮泥和吸管制作冰糖葫芦 (见图6)。
③幼儿先自选小组操作。然后再决定是否到其他组进行操作。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只选一组或与同伴结对共同操作。能力强的可以选择完成两个以上的操作任务。 ④指导重点:引导幼儿按点子数量匹配果子数相同的冰糖葫芦,适时鼓励幼儿;根据各个操作台情况及时补充操作材料。
⑤评价:教师带着幼儿开着 “小火车”一起参观1-4号操作台上的操作结果。先一组一组地观察,如果完全正确就请小朋友表扬这组的操作者。如果有错误,就请大家帮忙纠正,让幼儿在探索中再学习。
环节自评:有了前期的知识准备,本环节重在强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让所有幼儿都有机会尝试并探寻出冰糖葫芦中隐含的数字变化奥秘——教师针对班级幼儿对数量认识水平的不同,让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材料进行操作,使不同层次的幼儿的操作水平在这个环节中都能有所提高。在前期有趣的游戏刺激下,幼儿表现得跃跃欲试,虽然在最后的分组操
作环节中有一两个幼儿在操作中遇到困难,但在同伴帮助下也顺利完成了任务。幼儿在此过程中感受到操作、互助、互评的快乐。
6.分享环节 “好吃的冰糖葫芦”,幼儿在品尝与共享中感受参与活动的快乐 教师提供冰糖葫芦实物,幼儿洗手后每4人分享一串数量为4个的冰糖葫芦。 品尝之前,每位幼儿需要将本组人数和冰糖葫芦果子数量进行一一对应点数。然后,教师帮忙幼儿将每串冰糖葫芦的果子从竹签上取下放到碟子中,让每个幼儿取1个冰糖葫芦果子品尝并与同伴分享酸酸甜甜的美食,自然结束活动。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韦云华,江苏省镇江丹阳云阳幼儿园园长)
活动选材源于幼儿生活。教师注重挖掘生活中的寻常事和平常物,如 “买卖冰糖葫芦”角色游戏以及幼儿生活中经常出现的 “找朋友”和 “送生日礼物”等游戏,把数学教育与社会教育、语言教育有机整合,让幼儿在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教具简单、方便、实用。教师用泡沫制作成的大冰糖葫芦和小冰糖葫芦,惟妙惟肖且轻巧安全;结束环节让幼儿亲身品尝实物冰糖葫芦,这有助于幼儿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具使用餐巾纸盒做的插板,方便幼儿将冰糖葫芦插到小孔里面,幼儿数数、比较的时候也更加清晰,同时便于教师检验时候的观看,在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活动过程层次清晰。以游戏情境贯穿始终,通过数数、比比、说说,巩固幼儿对5以内数的数量关系的认知,最后幼儿有机会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参与 “一一对应”等蕴含不同层次、不同数学知识点的操作活动。环节设计可谓层层递进、过渡自然。 活动指导有效。活动中,不论是集中活动还是分组操作、游戏,教师都注意通过多通道让幼儿去感知、体验和实践,体现了 “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活动,情绪愉快,积极参与,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教师教学方法灵活,亲和力较强,提出的要求简单、明确,既符合小班下学期幼儿的接受心理,也符合数学活动严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