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旅游学概论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专业学习领域定位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类专业技能基础必修课。本着高职教育基础理论“必须、够用”的基本原则,围绕着培养应用能力强的目标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是我系高职旅游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本课程能了解旅游及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理论、理解旅游业供给与需求市场发展规律,为学习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和进行实践工作打好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解旅游业与旅游相关概念、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主要包括旅游需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旅游供给的构成和发展规律,影响旅游业运行的相关组织和非组织,以及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这些必要的旅游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为相关专业深入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保障,为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经营管理等诸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方法应用与实践体系建立,提供了依据与佐证。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旅游业的发展特点与行业构成情况、与旅游业相关的机构与行业组织等,培养学生思考和正确理解与旅游业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够分析总结旅游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深刻理解我国主导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实施。
1.专业能力目标
能够基于旅游学科视角观察分析旅游现象与其内在规律,通过三大支柱、五大部门、六大要素以及供需双向认知,深入理解与应用旅游实业之中,进而有效指导旅游实务。
2.方法能力目标 借用多种信息平台,动态掌控国内外旅游实业界发展态势,通过系列数据分析旅游供需关系,进而构建各级各单位旅游组织发展战略与具体操作标准。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
(2)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3)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4)具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与极强的挫折容忍力;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6)具备科学的旅游学科认知能力与学习方法。
三、学习内容 情境名称 1.课程导入 学习单元 1.1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潜质 1.2旅游影响认知与学习方法 2.1十九世纪前的旅行活动 2.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2.2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开端 2.3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3.1旅游概念与类型 3.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3.2旅游性质与要素构成 3.3现代旅游活动特点 4.旅游活动的主体 4.1旅游者概念界定 参考学时 1 1 1 1 1 1 2 2 1 7 5 3 2 4.2实现个人旅游需求主客观条件 4.3旅游者类型 5.1旅游资源概念与范畴 5.2旅游资源开发 5.3旅游资源保护 6.1旅游业概念性质特点 6.2旅行社 4 2 2 2 2 1 2 2 1 2 2 1 1 2 1 2 2 2 2 2 8 5 2 10 6 5.旅游活动的客体 6.旅游业 6.3饭店与住宿业 6.4旅游交通 6.5旅游景点 6.6旅游业的产品 7.旅游组织 8.旅游市场 7.1国家旅游组织 7.2国内外旅游组织 8.1旅游市场基本概念 8.2全球国际旅游客流状况 8.3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 9.1旅游的经济影响 9.2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9.3旅游的环境影响 9.4旅游可持续发展 9.旅游的影响 四、专业学习领域设计说明 1. 专业学习领域设计
依据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院现有条件,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根据设计学习情境,学习单元,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 2.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1:课程导入 参考学时:2学时 学习目标: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业的基本状况、巨大发展潜力和给社会带来的各种正负面影响,正确理解旅游业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 学习单元 单元名称 1.1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潜质 1.2旅游影响认知与学习方法 任务载体 2009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数据 从旅游者、居民、、从业者角度分析旅游利弊 学习情境2: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参考学时:3学时 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及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熟悉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史,重点掌握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影教学方法和建议 归纳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归纳法 讲授法 响,熟悉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重点掌握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学习单元 单元名称 2.1十九世纪前的旅行活动 2.2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开端 2.3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任务载体 旅行与旅游关系探讨 教学方法和建议 小组讨论法 归纳法 讲授法 归纳法 讲授法 归纳法 讲授法 托马斯库克生平解读 现代旅游与近代旅游发展规模比较 学习情境3: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参考学时:5学时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 学习单元 单元名称 3.1旅游概念与类型 3.2旅游性质与要素构成 3.3现代旅游活动特点 任务载体 几种旅游词性解读 教学方法和建议 归纳法 讲授法 案例法 归纳法 讲授法 归纳法 讲授法 案例法 6要素说与3支柱说 秦皇岛旅游活动特点归纳 学习情境4:旅游活动的主体 参考学时:7学时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游客范围的划定与解释,熟悉国内外旅游统计口径的异同,掌握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及其意义,了解旅游者类型的划分目的和方法并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学习单元 单元名称 4.1旅游者概念界定 任务载体 描述几种人群并判断是否旅游者 教学方法和建议 归纳法 讲授法 案例法 归纳法 讲授法 案例法 4.2实现个人旅游需求主客观条件 “四有”新人如何成为现实旅游者 4.3旅游者类型 归纳法 消遣性、差旅型、个人家庭及事务型旅游者 讲授法 案例法
学习情境5:旅游活动的客体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熟悉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认识意义;认识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熟悉其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应当遵循的原则,认清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熟悉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原则和基本措施。 学习单元 单元名称 5.1旅游资源概念与范畴 任务载体 郭来喜教授资源图表 教学方法和建议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法 5.2旅游资源开发 以云台山、祖山为例 5.3旅游资源保护 以黄石公园、万里长城为例 学习情境6:旅游业 参考学时:10学时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本学习情境的学习,了解旅游业与传统产业在划定标准上的差异,熟悉旅游业的构成;了解旅游业在推动旅游活动发展中的作用。熟悉旅游业的一般特点,熟悉掌握旅游业主要经营部门的基本常识并掌握旅游产品的概念及其特点。 学习单元 单元名称 6.1旅游业概念性质特点 任务载体 3支柱5部门讨论 教学方法和建议 小组讨论法 归纳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归纳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归纳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归纳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归纳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归纳法 讲授法 6.2旅行社 中外旅游公司比较 6.3饭店与住宿业 中外饭店集团比较 6.4旅游交通 分析铁路、水路、航空、公路、特种交通关系与特性 6.5旅游景点 图解中国各个级别景点 6.6旅游业的产品 以旅行社为出发点讨论旅游业产品组成
学习情境7:旅游组织 参考学时:2学时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本学习情境的学习,了解支持发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动机以及对旅游发展行使干预的必要性,熟悉干预旅游发展的主要手段,掌握国家旅游组织的概念及其主要职能,熟悉我国旅游组织的基本状况并了解同我国有关系的主要国际旅游组织。 学习单元 单元名称 任务载体 教学方法和建议 小组讨论法 案例法 归纳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法 归纳法 讲授法 7.1国家旅游组织 WTO与我国旅游组织职能解读 7.2国内外旅游组织 国家旅游局与各行业协会 学习情境8:旅游市场 参考学时:5学时 学习目标: 通过情境教学学习,掌握旅游市场进行划分的原因、意义和常用的划分标准,熟悉全球国际旅游客源和客流的地区分布格局,并能据此分析国际旅游客流的主要流动规律。 学习单元 单元名称 任务载体 教学方法和建议 小组讨论法 案例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法 讲授法 市场含义分析与旅行社职能部门设立原因分8.1旅游市场基本概念 析 8.2全球国际旅游客流状况 8.3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 国际客流规律解读 以来秦俄罗斯旅游者为例讨论其特点 学习情境:9:旅游的影响 参考学时:8学时 学习目标: 通过情境教学学习,了解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将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熟悉并掌握这些影响的基本表现;还应了解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决定其程度大小的条件,从而为探讨和认识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途径打下基础。 学习单元 单元名称 任务载体 教学方法和建议 小组讨论法 案例法 讲授法 9.1旅游的经济影响 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影响分析 9.2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讨论我国旅游者境内外旅游公约设立原因 小组讨论法 案例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法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法 讲授法 9.3旅游的环境影响 分析今天的白洋淀与初环境差异 9.4旅游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解读 五、考核方式建议 本学习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并制定具体的成绩评定办法。在设置考核方式时,除期末卷面成绩外,重点还要参照日常应用考核成绩,包括日常出勤、作业的完成及实际操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考 核 方 式 期末考核 (70%) 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内容为基本知识点和相关案例。 平时表现 (30%) 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课下完成作业情况等综合评定 总评 (100%) 按照权重比例加以综合评定,为该门课程的总成绩。 六、其他 (1)本课程标准由旅游管理教研室编制。 (2)执笔:侯召军 (3)审核:
(4)时间: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