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4期黑龙江高教研究No.42004
总第120期HeilongjiangResearchesonHigherEducationserial.No.120
试论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
邱占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要从生态环境道德信念的确立、生态环境道德观念的养成、生态环境道德情感的培养、生态环境道德原则的确立、生态环境道德科技伦理规范的建立等几方面入手,以满足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和谐;伦理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4)04-0038-03
在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伦理道德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因此,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生态环境伦理道德就跳出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圈子,把人的的极限》报告。报告中指出:如果目前世界人口、工业化、道德行为规范的范围从人际关系和人类社会扩大到整个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粮食生产的趋势继续不变,下一个生物圈和地球,生态环境道德也就成为人类伦理道德建设100年的某个时刻,就会达到这个行星增长的极限———出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正如联合国环境署1997年发表的现不可控制的灾变,即全球性生态危机。而今,这些预测《关于环境伦理的汉城宣言》中所指出的“:我们必须认识正在被一个个事实无情地验证。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全球环境危机,是由于我们的贪婪、过度利己主以后,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无偿义以及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的盲目自满造成的,换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使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一句话,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导致了这场危机。如果我们再长,超过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和净化能力,导致生不对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行反思,其结果将是环境质量态环境迅速恶化。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的进一步恶化,甚至最终导致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严重的国家之一。联合国《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我们面临的种种环境危机,从根本上说还是生态意识的危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的GDP达315%~5%。环境保机,或曰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危机。环境问题实质上是通持当然要靠完善的制度、严密的法律及科技的进步与创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新,但更重要、更持久的还是要运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突。根于人们内心的信念。如果中国13亿人都无止境地追求利益是一切道德的基础,生态环境道德正是通过规范物质上的享受和高消费,我们的国土将承受不起巨大的资人的行为,以实现对生态环境利益的再分配,它是通过培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将败坏社会道德;如果一部分人刚育善待环境的情感和习惯,建立起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刚富起来,奢侈之风就开始泛滥,资源无端地被浪费,那么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无法实现,社会公平就无
二、生态环境道德信念的养成
法体现。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
一、生态环境道德信念的确立
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道德对于建立全
球生态新秩序,保护地球家园越来越重要。在生态系统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最高层中,人首先是一种生物性存在和自然属性存在,一方面人次,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类型、层次和特点,无疑将对类只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一个物种;另一方面,人类又整个社会的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产生重要是生态系统的者、建设者和破坏者。人类的生态环境影响。然而,既定目标和现实手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
收稿日期:2004-03-10
作者简介:邱占勇(19-),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宣传部、副教授。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第4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39
差距,如今的高等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推崇专业教育和专才培养,作为这种教育的产物,知识成为个人谋生的重要手段,人才成为社会经济的助推器。而在观念上,大学专业教育助长了人们对科技的崇拜,助长了人们无地追求经济的增长,相信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经济增长和科技增长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具有理性的生态观念的人,这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主要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
高校德育的发展创新,就是要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创新的要求,特别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不断改革发展自身,在促进社会文明与全面进步中充分发挥作用;就是德育的观念、内容、、模式等各个方面与各个环节,为适应并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进行改革、转变与更新。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社会文明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目前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产生的伦理要求。它所提出的规范和标准,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它是一种贯穿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公德。高校德育在改革旧体系,建构新体系的过程中,应该主动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的道德要求,并把这种“普世道德”纳入自己的体系。“德育”的目标是以“德”化人,使人成为有“德”之人,过程在于“育”,同样,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人可能具备环保知识和生态意识,但这只是生态环境道德的初级阶段。良好的社会文明应该体现在一个人在童年阶段就能接受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然后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应接受系统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并用生态环境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生态环境道德才会成为一种全社会的公德,成为尊重和执行各种环境保津法规的基础。
三、生态环境道德情感的培养
生态环境道德涉及的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正确态度,以及人类在正确处理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之间的矛盾中的行为规范问题。生态环境道德情感的培养,就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如《淮南子・汜论训》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认为“:德莫大于和”。北宋的张载说“: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王夫之更是强调地论证了“太和,和之至也”的道理。
这种和谐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
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必须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生共荣。
面对诸多环境危机,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传统生态哲学智慧与现代发展理念相结合,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发展模式。人类发展必须要利用自然资源,但必须合理利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摈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要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一小部分,是生物圈的构成要素,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互动关系,人只能在生态规律的制约中生存。恩格斯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无论人的作用多么巨大,人对自然的影响只是改变自然的具体演化形式而已,但如果不顺乎自然规律,人就会成为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因素,自然对人的巨大反作用就有可能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甚至能毁灭人类。所以,人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四、生态环境道德原则的确立
公平是社会道德价值追求的体现,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协调人与人、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关系的问题,以寻求各种不同利益的均衡与协调。生态环境道德的公平观念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男女公平和人地公平。
11代内公平。就是指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己的利益过程中要体现出机会平等、责任共担、合理补偿。即强调公平地享有地球资源,把大自然看成是当代人共有的家园,平等地享有权利,公平地履行义务。对公平的呼唤是因为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当代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发达国家总是利用不平等的手段和方式,廉价地过多地利用地球资源,掠夺不发达地区的资源,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受到了践踏和侵害,差距所反映出来的不平等或不公正现象就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出来。当然,代内公平问题除了有世界视角之外,也可以放在一个国家内部甚至一个区域里来审视。因此,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应对自己的发展行为自律,并且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达到公平合理地使用地球资源的目的。
21代际公平。就是指人类在世代延续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当代人满足或实现自己的利益需要,还要保证后代人也能够有机会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即要求当代人要对后代人负责,决不能图一时之利而断送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机会。哈佛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他著名的《公平理论》中写道“:不同时代的人彼此间有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就像当代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当代人不能因己所好去随意界定代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0HeilongjiangResearchesonHigherEducation No.42004
际间的公平原则,而不顾道德准则的约束……人类有着与
生俱来的责任去支持和推动公正的建立,这便要求人类文明发展到相应的高度。”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当代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采取急功近利式的掠夺性开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能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全面的生态危机一旦以“一日清算”的极端形式暴发,就会危及人类的发展未来。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体现了面向未来的价值观规范。
31男女公平。男女公平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但在生态环境道德问题上也存在着男女公平问题。因为生态环境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社会生活中的男性中心主义是同一种文化体系下所衍生出来的观念。女性,就其自然属性而言,在人类的繁衍过程中起着孕育新生命的巨大作用。因而对生命的存在、延续及危害因素也就更加关注。而在生态环境道德上倡导的男女公平,主要内涵就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充分重视妇女的作用,要给予妇女平等的参与自然管理的机会和条件,要尽快消除由生态恶化给妇女所带来的生活、工作的压力以及其他负面影响,并通过必要的方式给予补偿。
41人地公平。就是人类要与自然界保持公正的关系,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解决自然相对人而言有无价值的问题。自然是一个自反馈系统,但是人对自然的价值判断会决定人的行为,决定自然的自调节能力。如果像西方中世纪秉承的“低等动物不承担责任,因此也没有权利。动物就是为人类而存在的,人类对植物和石器拥有同等的权利”的观念,那么人类对自然万物只有君临统御的威严,而无平等的交流可言。其结果只能如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概要》中所言“:自然成了纯粹为人类而设的物品,她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所有自然法则的发现也都有了人类征服她们的诡计。自然,成了人类的一种生产途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的多样性一旦被严重削弱,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将面临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所以,保持和维护人地公平,不仅是自然生态圈自调节的需要,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建立生态环境道德的科技伦理规范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技术体系
和工程体系。科学技术的总体能力足以与自然力相匹敌,
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使生活质量大为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污染、资源滥用、传染病增加等等严重的危险。在人类科学史上,由于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和滥用而造成严重生态环境恶果的事例不胜枚举。如DDT(双氯苯基三氯乙烷)等化学药品的问世,曾被誉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奇迹,并在二战后迅速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化学药品的问世便意味着人类面临新的灾难,因为化学药品的残留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还长久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道德视角下的科技伦理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中转变传统的征服自然的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的价值观,确立科技有限论的基本观念。
一是管理科学中的生态环境道德观的培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管理中坚,在管理决策中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经济效益,还要放眼于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降低环境风险,以生态优先的原则定位产业发展或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技术科学中的生态环境道德观的培养。技术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但由于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协同性、累积性和连带性等特征,要求大学生在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也要努力降低环境风险。
总之,生态环境道德建设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工作,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本来起步就晚,且作为技术与知识层面操作得多,而陶冶情操、培养道德的功能操作得少,这一学科又与人文学科缺乏有效的衔接,所以,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目前在我国各高校还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如何把生态环境道德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品质,进而转化为生态环境道德行为与实践,不仅是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也是实现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培超1自然的伦理尊严[M]1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
〔2〕叶 平1生态圈自调节不可替代———科技观的生态转向[J]1生态环境与保护,2002,(6~7)1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