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的临床及预后观察
摘要】 目的 分析AMI合并AF的临床及预后观察,探讨AMI并发AF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35例AMI合并AF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心功能分级、梗死部位、心衰发作及死亡率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AF早发亚组下壁心肌梗死增多,而AF迟发亚组以前壁心肌梗死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的AF发作对评价心脏状态和预后是一个有意义的参数。在AMI发病早期应及早进行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从而改善预后,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纤颤 预后
心房纤颤(AF)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由于AMI并AF可使心肌缺血加重,梗死面积扩大,死亡率增加,本文九AMI急性期并发AF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心血管内科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间住院的AMI患者35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的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AMI的诊断标准[1],除外亚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前就存在AF、伴有甲亢、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终止治疗的病例。共入选301例AMI患者,其中合并AF者35例,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6±7.8)岁,未合并AF者266例,男性163例,女性103例,平均年龄(56.3±8.6)岁,根据AF发生的时间,将AF组分为2个亚组,AF早发亚组(17例,AF发生于AMI发病24小时内)和AF迟发亚组(18例,AF发生于AMI发病24小时后)。两组间和两亚组间性别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AMI患者入院后常规心电监护5-7天,并于入院后前3天每天至少描记心电图一次,根据心电监护及心电图记录而分为AF组和非AF组。AF组根据AF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AF亚组和迟发AF亚组。 1.3观察指标
对AMI部位进行定位诊断,如病情变化随时行心电图检查,若发现AF及时记录AF发生的时间、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住院期间死亡率。 1.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AMI并发AF与非AF组的临床特征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在年龄、心功能分级、梗死部位、心衰发作及住院死亡率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急性AMI并发AF与非AF组的临床特征比较(x-±s)
2.2 AF早发亚组与AF迟发亚组间梗死部位比较,见表2。
AF早发亚组下壁心梗与AF迟发亚组比较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迟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与AF早发亚组比较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AF早发亚组与AF迟发亚组间梗死部位比较 (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并发心房纤颤的发生率为10%-16%[2]。AF时可降低心排血量,当心室率快时,心肌耗氧量相应增加,梗死面积可能会扩大,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3]。CASS注册研究表明[4]AF是AMI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它使患者死亡危险增加1倍,因此应加重视,需要积极快速纠正心律失常,转复或减慢心室率。
AMI并发AF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房颤早发组下壁心梗多,可能与右冠状动脉阻塞使窦房结动脉血流中断或减少,引起窦房结缺血,以致窦房结功能减退且使部分心房肌缺血或梗死心房肌电稳定性减退并且易引起右心室梗死,以致右心房负荷过重而扩大,导致房颤发生[5]。
本组房颤组年龄明显大于非房颤组,随年龄增长房颤发生率增高,心肌结构的退行性病变影响心肌正常的电活动不稳定,易导致房颤发生。本文的结果显示,高龄为AMI并发AF的危险因子,AMI伴AF者较不伴房颤者肺毛细血管嵌压高,左室射血分数,心指数降低。本研究中AMI并发AF 并发症发生率交无AF增高,如心衰,提示AMI时严重并发症亦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房颤组死亡率高,一般认为下壁心梗死亡率较低,但当合并AF时增高,合并应当引起重视。 AMI患者的AF发作对评价心脏状态和预后是一个有意义的参数,在AMI发病早期应及早进行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从而改善预后,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心脏病杂志,2001,29:710.
[2]Rathore SS,Berger AK,Weinfurt KP,et al.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derly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J]. Circulation ,2000,101(3):969-974.
[3]朱建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及近期预后分析[J].华夏医学,2004,17(4):522.
[4]Fuster V,Ryden L,Cannon DS,et al.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rtial fibrillation-executive summary [J]. JACC, 2006, 48(4): 854-906.
[5]Serrano CV,Ramires JA,Mansure AP,et al.Importance of the time onset of supra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on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 Cardiaol,1995,18(2):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