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中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作者对祖父的怀念。
二、了解萧红,导入新课
鲁迅说:“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价值的女作家”,也有人说:“萧红是一朵开放在北方原野里的花,鲜艳而热烈的开放”。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在《呼兰河传》中她用了文字来写自己的童年生活,尤其重点描写了祖父的园子,为什么她会对祖父的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三、课前预习,检查字词
第一组: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这组词有什么特点?你还知道哪些这类的词语? 第二组: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仔细观察,这类词语什么特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课件)出示:这是一个 园子。
(生机勃勃、五彩缤纷,色彩绚丽、多姿多彩、充满生机、美丽迷人的、有各种动物的、充满童年回忆的,样样都有的……) 根据学生板书:五彩缤纷,自由自在 五、抓住文中颜色,体会“五彩缤纷”
课件: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院子里有( )( )……(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或者段落)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白”“黄”“红”“金”“绿”这么多颜色,真的是“五彩缤纷”,这么多的颜色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五颜六色、多姿多彩、色彩斑斓……)
2、园中除了能看到有这么多的色彩,你还听到了什么? (蜜蜂嗡嗡的声音)
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你还听到了什么?
(蟋蟀的叫声,蝉鸣叫的声音,青蛙呱呱的叫声,小鸟叽叽喳喳的声音……)
总结:这么多的颜色,这么优美的声音,这真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园子呀。
六、品读园中之景,感受园中的“自由”
这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有句话直接概括了自由自在,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一切都活了,哪些事物活了?(花、鸟、虫子)
花活了,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句子)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对呀,花像人一样会睡醒呢!不是叫醒的,也不是惊醒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睡醒的,这就是自由呀
鸟活了怎么样?
出示: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飞得多高啊!它若是不想回来,有没有人怪它?(没有)因为它是——自由的。
虫子活了怎么样?
出示: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如果你是虫子,你会说什么呢?
(园子真美啊!在园子里真自由啊!在园子里真幸福呀!) 你看,这些动物、植物都活了,就像是小萧红的小伙伴一样,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园子里!谁想把它们都读活了?
学生读
仿写:园子中还有哪些动植物活了?你能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吗? ,就像 似的。 萧红的语言朴素而富有诗意,读起来就像读诗一样。让我们读出诗样的美!
齐读。
把我们写的诗也读出来。
2、在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
(倭瓜、黄瓜、玉米)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他们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段话有什么特点?
2、“愿意……就……”多次出现。(或句子反复)句子反复会不会很啰嗦呢?
3、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
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很自由,很开心。我觉得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觉得院子里的动物、植物生命力很旺盛。)
读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由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让读出园子的自由自在的,学生读
仿写:蝴蝶愿意 就 。花儿愿意 就 。 愿意 就 。
这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
(出示中心句)花儿,鸟儿,虫子,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七、品园中趣事,感受祖父之爱
1、其实,在园子里谁才是最自由的?(萧红)
在园子中的她都自由自在的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4-15节,并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萧红在园子做了什么。
出示:祖父 ,我就 。
学生回答: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菜—我也种菜,祖父铲地我就铲地,祖父浇菜我就浇菜,
2、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自由。无忧无虑。快活。高兴。
3、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读一读。
4、我真的是在干活吗?不是,瞎闹、玩……
5、同学们,说话得有根据。你是根据什么来说她在瞎闹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1)祖父在种小白菜的时候,她却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把菜种也踢飞了。这样种菜什么时候能吃到菜啊!
(2)她在铲地的时候,真的是乱勾一阵,所以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
(3)她浇菜的时候根本不把水往地上浇,她把水往天空扬。
你浇过菜吗?看见过别人浇吗?水不往菜上浇,而是往天空里一扬,还大喊着:——(引读)下雨了!下雨了!这雨还不够大,也没有拼尽了力气,我们伸出手,拼尽了力气把水扬起来再喊。
你们的心情怎样?(快乐)谁想展示这份快乐? 都想来吗?齐读
当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时,我却在瞎闹,乱勾,乱闹,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自由自在的萧红在园子里是快乐的。板书:快乐
6、感受祖父之爱
(1)同学们,这快乐和自由是谁带给“我”的?祖父 (2)所以,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这样回忆祖父
补充资料:祖父的眼睛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跟孩子似的。
祖父很爱笑,文中几次写了祖父的笑?(三次)在祖父的笑声中饱含了对孙女的——爱啊!(板书:爱)
祖父的笑让萧红倍感亲切、温暖,祖父的笑无时不在。 当我把菜种踢飞的时候,祖父在笑。(出示) 当我—— 指名说。
祖父的笑令萧红难忘,其实是祖父的爱让作者怀念啊。 八、读文章题目,深化中心
学到这里,我们认识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一个自由自在的园
子,一个快乐的园子,一个充满爱的园子,那么文章的题目,是不可以换成,我们总结的这些词语呢?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祖父的园子》呢?
这园子因为有了祖父,有了祖父那份浓浓的爱,才会五彩缤纷,才会自由自在,才会快快乐乐,这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
所以萧红在文中这样说:
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呼兰河传》 所以萧红又说:出示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呼兰河传》 九、大胆猜想,感受《呼兰河传》
萧红把对祖父的无限怀念化作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呼兰河传》,同学们猜想一下,在《呼兰河传》中她会回忆哪些内容呢? (和祖父玩游戏,捉迷藏,和小朋友在祖父的园子里荡秋千,……)
我们猜想的是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茅盾却这样评价《呼兰河传》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凄婉是什么意思?和快乐一样吗?一切谜底尽在《呼兰河传》。 十、推荐阅读
课下同学们阅读《呼兰河传》,感受萧红的童年生活。
《祖父的园子》课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掌握文中“ABB”类词语,以及带“虫字旁”的词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走近萧红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比较零碎。如果直接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融入课文,所以在导入时,我引用鲁迅对萧红的评价,人们对萧红的评价激发学生对萧红的关注,同时介绍《呼兰河传》,同时提问,她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字词归类
在本文中多处运用了“ABB”类的词语以及带“虫字旁”的词语,将文中的词语进行归类,拓展提升。 (三)是整体阅读,梳理文路
自读课文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读,对文章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园子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同时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如何能更好的关注文本呢?那就要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我先以“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为契机,引领学生研读,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祖父的园子热闹、美丽、自由、充满生机等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出我对园子的喜爱和对祖父难以忘怀的感情。
(四)说、议、读相结合,体会五彩缤纷、自由自在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在学生整体感受到园子的特点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感受我在园子中快乐有趣的生活。
在读的形式上我首先采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也采用了个人读,齐读,师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园中的自由自在。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采用圈划词句,句型仿写,把语言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五)拓展联想悟祖父之爱
这部分教学采用老师拓展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多方位,多视角地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中的场景和意境,感受到祖父对于萧红深深的爱意。 (六)引读、概括悟作者表达特点
学生从文本阅读中领悟了作者表达特点以及写作手法,使学
生明白,像作者一样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就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能写好自己我们的习作,这样把学生的关注点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上,思维就聚焦在课文隐含的教学价值上,课堂学生所得就丰厚多了 (七)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愿望
结尾回归课题,大胆猜测《呼兰河传》中的内容并拓展茅盾对萧红的《呼兰河传》的评价,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原著和她的其他作品的愿望,使得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这符合新课标指出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祖父的园子》教材分析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
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祖父的园子》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祖父的园子是她童年时候的乐园,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或向往着这样的一方天地。祖父园子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
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祖父的园子》课后反思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童年。通过引领学生朗读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感受童年的天真烂漫与童年时光的可贵,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将学生领进课外阅读的乐园,让他们走进原著,走近作者,将课内与课外有效的衔接,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通过文本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的作品——《呼兰河传》,更深层次的领悟她和祖父间的情。
面对这样的名篇,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心,真正领悟字里行间的情,课后能静下心来读《呼兰河传》呢?
教学中,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划分为六大环节。 一、走进作者
对于萧红学生并不是太了解,以前学过她的一篇文章《火烧云》,所以我以鲁迅对萧红的评价,初步认识萧红,同时介绍《呼兰河传》,同时提问,她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
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了解“ABB”类型的词语和带“虫子旁”的词语,引导学生对词语归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先以“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为契机,引领学生研读,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祖父的园子热闹、美丽、自由、充满生机等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出我对园子的喜爱和对祖父难以忘怀的感情。
四、读议结合,感受园子的五彩缤纷、自由自在
在阅读上,我采用了默读,单人读,齐读等方式,多次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抓住文章中的各种颜色体会园子的五彩缤纷。同时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反复诵读体会园中生物的自由自在,同时利用“ ,就像 似的。” “ 愿意 就 。”进行口语练习,感受生命的自由自在。
五、拓展联想悟祖父之爱
这部分教学采用课外拓展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多方位,多视角地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中的场景和意境,感受到祖父对于萧红深深的爱意。抓住祖父的三次“笑”,“下雨啰!下雨啰!”体会在园中的快乐,而这些快乐都是因为祖父对自己深深的爱
六、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愿望
结尾回归课题,大胆猜测《呼兰河传》中的内容并拓展茅盾对萧红的《呼兰河传》的评价,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原著。
结合观课老师的评课和自我反思现将本课中的得失总结一下 1、突显了年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两次默读,并在默读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默读时要圈画关键词,做批注。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突显了教材特点,半扶半放,抓重点词。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始终都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如:文章的哪些哪些词语体现了园子的五彩缤纷,文中哪个句子直接写出了园子的自由自在。
3、突显了本体特征。语文课就要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一。在课堂上,学生时而浏览课文,时而默读片段,时而在我的引领下深情朗诵。特别是在体会园子的自由时,通过个别读、范读、师生对读、接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教学推向了高潮。读后顺势让学生写,园子中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4、突显重难点。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应该在略读课中得到训练和提高的。何谓学以致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
一半。”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精读课是为学,略读课是为了用。老师平时在精读课加强指导,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孩子才能在自主读书中训练和运用读文能力,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悟的目的。
5、补充原文。为了将学生引进文学巨匠的乐园,在教学中多次穿插《呼兰河传》中的章节,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也弥补了课文的空白。
课堂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没有完美这一说,课后细细回想课堂中的一些细节,发现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在课堂上没有大刀阔斧的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我引得较多,显得有些匆忙,若一个问题提出,学生没有及时答上来,就立马指手画脚。最后一点就是课堂容量偏大,加之在品析重点段时用时过长,导致后面草草收尾。说明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无涯,学无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我还得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内功。常反思,多读书,多积累,多向名师名家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氛围,力争早日成为一名语文味十足的语文人。
《祖父的园子》效果分析
一、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着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
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师生应该享受课堂,
在课堂中得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当讲到“ 愿意 就 。”学生畅所欲言,体现和谐、民主的课堂。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去想象,去体会萧红在祖父园子的童趣。
二、 贴近新课程,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用“五彩缤纷”“自由自在”这两个词语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读书自悟,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同时让学生理解萧红写作时采用的“反复”的写作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 阅读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感受自由。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形成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
《祖父的园子》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同此,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文中的相关语句,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到作者在园子里自由的生活,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祖父的园子》评测练习
一、写出带有“虫”字部的字,看谁写得多。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胖乎乎
圆 明 白 亮 笑 热 毛 绿 甜 傻 三 、文中多处写到了“笑”,使人感到了主人公的快乐。你能写出几个表示笑的词语吗?
四、照样子,写一写。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