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劳动实践育人项目探索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劳动实践育人项目探索

来源:99网
现代德育l MORAL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劳动实践育人项目探索 文/崔颜心摘袁健萍 要:为践行“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三自”服务能力,促其成长成才,2012年中山职 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劳动实践课程,使学生将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在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 神和坚强意志,培养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劳动实践育人知行合一崇实尚能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修德、砺能、笃行、创新” 校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 社会”办学理念,在学生成才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 新机制和拓展实践育人的新平台,着力推动实践育人规范 化和制度化,逐步探索了一条通过实践育人助推“高素质 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常态、长效机制。劳动实践课作为实 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劳动实践课的实施背景 为践行“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 学生“三自”服务能力,促成长成才,根据教育部《关于 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并 借鉴朝阳科技大学开设《劳动实践课》的先进经验, 2012年1 1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劳动 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劳动实践锻炼,使学生将学习与劳动 实践相结合,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 神和坚强意志,培养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 年多以来,实践课迅速走上了正轨,收到了预期效果。中 山市电视台、中山商报等媒体先后大幅进行报道。目前, 已有6千多人次参与此课程,5千多名学生顺利通过考核并 取得学分,劳动实践课取得初步成效。 二、劳动实践课的组织过程 1.列入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劳动实践课课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必修课并计 算学分。课程实施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新生,纳入素质拓展 项目。所有大一新生必须在一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小时的 劳动实践课程,才能在该必修科目拿No.5个学分,顺利毕 业。如果不能在大一按时获得学分,可申请在下一学年重 修。 2.明确部门职责,规范考核流程 劳动实践的开展,各部门分工明确。学生工作处负责 劳动实践课管理办法的制订、组织开展。总务处负责清洁 工具的发放管理、各院系负责课程的实施,做好课程时间、 地点的统筹安排。学生劳动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各教学院系 教室、实训楼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各院系配有 专门的学生助学进行日常检查考核,每周在校内网站公布 劳动实践课程的考核结果,对连续3次考核不及格的班级或 小组提出预警,期末考核结果纳入辅导员、系部考核。 3.配备指导教师,严格日常管理 为保证劳动实践课的效果和质量,各院系分别为劳动 实践课指定了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从劳动实践中获取知识、 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通过劳动积累相应经验和提高技 能。对于在劳动实践课过程中态度不端正、行为散漫的学 生,指导老师及时通过谈心等教育手段,给予适当的指导 帮助。劳动实践课与其他专业课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体 现了劳动育人的效果。 4.加强宣传推广,落实劳动实践课 为使劳动实践课不停留于形式,在每一届新生军训期 间,各院系通过海报、网站、微信、QQ群大力宣传,每年 开展“我与劳动实践课”征文比赛、劳动展映照片展、劳 动感悟等活动,让劳动实践活动充满活力。 三、劳动实践课的育人效果 1.端正了学生的劳动态度 通过积极开展劳动实践课,学生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 端正了劳动态度。劳动实践课的锻炼,使学生体会到长辈 们的艰辛,在感恩父母的同时更加珍惜今天的劳动成果, 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并通过自身的感知,进一步认识 劳动的重要性。 2.培养了良好行为习惯 自劳动实践课开设以来,大部分学生在个人卫生习惯 方面更加自律。校园环境有明显改观,课室的地面、讲台、 窗户、走廊干净整洁,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学会尊重、 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现在学生寝 室的卫生比以往有明显的改观,学生也更加注重个人的卫 生。 3.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劳动实践课推行之初,部分学生抱怨抵触,但在劳动 中,逐步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学生之间逐渐熟悉,加深 了解,气氛活跃,课室也干干净净,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 提高了。劳动实践课的产生的影响是细致入微、潜移默化,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生活自理意识,能够使他们在劳动 过程中逐步克服懒惰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 4.提升了学生个人道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呵护有加, 成长阶段很少做家务或其他劳动,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独 立生存能力,形成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接受 劳动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存在 MORAL l现代德育 浅谈技工院校职业“德导" 文/黄 蒙 摘一要:从当前技工学校职业指导和德育教育的情况看,二者好像一定要分开、一定得分开,很少看到把二者结合在 起研究的。本文认为,技工院校的职业指导、德育教育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主张在职业指导活动中更加重视德育的 关键词:技工学校一指导,简称为职业“德导”。 职业指导德育德导 、技工院校职业指导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上述三个问题与职业指导课、德育课的内涵界定有关。 二、对技工院校职业“德导”的基本认识 1.技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与职业指导有关 德育工作的核心是解决思想问题。思想问题主要是价 当前,全国技工院校在职业指导课方面存在三大问题。 1.用词不一 有叫“职业素质教育”的,有叫“通用能力培养”的, 也有叫“核心能力培养”等,各种叫法不一。用词不一不 仅是语言文字的问题,还关系到定位问题。因为定位不准, 才会用词不一。 2.边界不明 值观、职业观、成才观,具体反映在学生日常的行为和言 论中。在实践中,德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 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练成良  机械地将文化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 好的职业品格。2.技校德育的服务方向与职业指导有关 养分开。 3.思路不清 学校德育工作的服务方向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  形成了两大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其一,以核心职业能 服务学校教育,使学生服从学校管理和教学的一般规范;力培养为中心,通过讲课、活动等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其 二是服务学生就业,使学生符合就业的一般要求;三是服 二,素质拓展体系。但这两种途径都与企业文化相脱节。 感,培养了主动参与公共活动的意识,更加珍惜别人的劳 务学生成才,为学生成才成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2.发扬传统,崇实尚能 动成果。 5.树立了正确就业观念 劳动作为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伴随着他们成 长的每个学习阶段。劳动教育作为一项传统的教育方式, 现在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思维敏捷、知 甚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有目的地进行劳动的教育,引 识面广、接受能力强。但他们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做 导学生学会自立,掌握生活的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劳 事懒散半途而废、不够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点。劳动实践 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学生掌握的生存技能也越来越多。当 课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转变就业的观念,培养“锲而不舍、 得尤为重要。只有将脑力的智慧与灵巧的技术操作相结合, 学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时,他们已经基本成年,逐渐能够 吃苦耐劳”精神。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 应对生活的种种考验。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 的延伸,最终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3.育人为本,全员参与 才能实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6.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向, 力 劳动实践课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提升了班 开展校内劳动实践课,是落实教养工程的重要举措, 有助于更好地将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有助于培养 级凝聚力。从陌生到熟悉,从个人到集体,学生们更加团 爱护环境、珍惜环境的个人品质,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参 结合作,互相帮助,更加懂得团队精神、班级凝聚力的重 与校园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 要性。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实践课中,对其他的学 活动等。 时全员参与校园劳动,可以倡导全员师生共同关注和爱护 生日常活动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团日活动、班级 校园环境的良好氛围,对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良好 的校风学风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载体丰富,形式创新 四、劳动实践课的特色 1.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教育让学生养成自觉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使学生在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劳动实践课的实施,是育人工作的一次创新之举。一 方面它通过学生在劳动场所实践锻炼,引导学生从实践中 在大学生中进行劳动实践教育的举措,旨在通过劳动 学,从实践中领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 积极性和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劳动 实践,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改变了传统模式中以学院和 实现知行统一。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 家庭教育为主的模式,形成“学生自我教育、家庭教育、 劳动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良品德,增强他们的 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 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