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屯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DK1084+030~DK1085+300
一、概况
隧道位于云贵高原剥蚀构造丘陵区,区内地形总体为东高西低。隧道进口地处陡坡,坡麓高程差达70m,自然坡度约30°。隧道进洞以后沿大里程方向直至出口地势逐渐降低,坡度相对平缓。隧道洞身穿越区域以灰岩为主,局部穿越泥灰岩地层及泥质砂岩强风化带。
隧道进出口处可通乡村道路,交通较方便。 二、地层岩性
隧道区基岩多为第四系粉质黏土覆盖,进口陡坡处基岩出露灰岩,为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1l);隧道洞身发育有全风化砂质泥岩,被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Q4dl+el)粉质黏土覆盖,砂质泥岩下伏弱风化泥灰岩,灰岩。地层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6-4>粉质黏土(Q4dl+el):褐黄色,硬塑状,手捻砂感强,表层为耕土。主要分布于隧道洞身坡面,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1l)
<85-3>砂质泥岩:灰黄色,岩体强风化呈土状,结构组织已全部破坏,仅外观保持原岩状态,岩质软,岩芯呈硬塑状含角砾粉质粘土,手捏易碎,遇水软化,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85-9>泥灰岩:黄灰色,岩体弱风化,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质较软,岩芯呈碎块石状,饼状,局部夹薄层页岩,属Ⅳ级软石,C组填料;
<85-6>灰岩:灰色,岩体弱风化,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质坚性脆,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柱状,少量碎块状,局部夹薄层页岩,属Ⅴ级硬石,A组填料。
溶洞:
三、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一)地质构造
全隧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地层,局部产状轻微扭动,未见其它构造形迹。岩层产状:水平产状~N75°E/9°N,附近出露基岩陡倾节理发育,主要节理产状:E-W/90°、S-N/79°。呈共轭X型,以构造型为主,多呈密闭型,部分为微张裂隙,
1
少有充填物,岩体被节理切割成块状。
(二)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四、水文地质特征
(一)地表水
隧道位于丘陵区,地表枝状沟槽发育,地表泄水条件较好。隧道进口处有河流通过,为主要的泄水区。地表水以山间沟水为主,水量较小,雨季时沟内水量增加明显,主要以季节性水流为主,隧道穿越区地表水不发育。
(二)地下水特征
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1、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坡面中的第四系残坡积层中,该类地下水受第四系分布面积及厚度控制,测区此岩土层分布面积小且厚度小,一般为厚0~2m。该岩土层富水性差,水量贫乏,受大气降雨补给。
2、基岩裂隙水
基岩孔裂隙水主要分布于砂质泥岩等基岩孔裂隙中,泥岩为相对隔水层,隔水性好,富水性差。总体上看测区孔裂隙水贫乏,水量不大。
3、岩溶水
测区可溶岩分布广泛,地表出露较少,仅进口段有出露,岩溶水赋存于隧道穿越段的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1l)灰岩组成的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中,隧道位于马龙河边,隧道标高1955,马龙河标高1908,向马龙河排泄,岩溶水不发育。
(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隧道区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壤中水补给,岩溶水的补给主要来自上部岩层裂隙水的下渗。径流多受地势控制,由高地流向低洼地带,隧区进口处有河流通过,有利于地表水及岩溶地下水的排泄。
(四)水化学特征
(五)隧道涌水量预测
2
经对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大气降水、地表水的直接入渗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隧道穿越三个不同性质的含水岩系,地下水位不一,地下水渗透性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次根据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隧道涌水量预算。隧道涌水量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和地下水径流模数法进行预测对比。
根据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及含水层特征对其拉通计算: 1、大气降水入渗法计算公式:
WA QT其中:Q—隧道正常涌水量(m3/d);
A—为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汇水面积,根据隧道地下水汇水范围,
在1:1万地形地质图上量测;
W—年平均降雨量;
α—入渗系数,根据区域数据采用经验值; T—时间
式中:Q—隧道涌水量,m3/d
A—汇水面积,由平面图量测,A= 1.55×10 7 m2 W—多年平均降雨量,据气象资料,取0.95m α—入渗系数,取经验值,为0.20
T—时间,取365d
计算结果:Q= 8068.5m3/d
2、地下水径流模数法计算公式: Q = 86.4×M×A
其中:M—为地下径流模数(l/s.km2),按年平均径流模数计算,
A— 为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汇水面积(km2)。
式中:Q—隧道涌水量,m3/d
A—汇水面积,由平面图量测,A=15.5km2 M—地下径流模数(l/s.km2),为6.4 计算结果:Q=8570.9m3/d
经综合比较,推荐隧道正常涌水量Q=8600m3/d,雨洪期最大涌水量
3
Q=18000m/d。
隧道穿越区地下水分布受构造、岩性控制,水文地质边界条件较为复杂,实际涌水量可能大于推荐值。泥岩段主要以渗滴水为主,遇裂隙发育段可能发生淋水,小股状涌水;隧道在可溶岩段遇溶洞、溶缝、溶隙可能发生突水、突泥,向斜核部、断层破碎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多为地下水富集区,易发生突水、突泥,施工时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五、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一)不良地质 1. 岩溶及岩溶水
隧区不良地质主要有岩溶及岩溶水,可溶岩地层属于岩溶中等发育的地层。据钻孔资料,揭示碳酸盐岩地层中浅部发育有小型岩溶洞穴,隧道开挖可能会遇到大型岩溶管道及溶洞,易发生突水、突泥现象。
2.危岩落石
隧道进口段基岩为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1l)灰岩,岩层近似水平,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切割成块,存在零星危岩落石,对隧道洞口影响较大。建议采用清除、镶补、支挡及主动网防护等综合治理措施处理。 六、环境工程地质
该隧道范围内分布有村庄耕地,铁路建设易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对环境地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具体表现为:
1、隧道洞身开挖,形成排水廊道,势必对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产生影响,在线路内可能出现地下水水位降低,地表部分井、泉干枯等现象,进而影响隧道上方当地村民的生产及生活用水。
2、施工弃土应置于专门的弃土场,尽量减少对周边农田、水利的影响,并加强弃土场边坡的挡护,避免边坡失稳或形成泥石流。施工应尽量避免对乡村道路的干扰,避免施工废水、油污对河流的污染,及施工噪音污染。 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洞身岩性、地质构造对工程的影响
隧道通过地段为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1l)砂质泥岩、泥灰岩、灰岩,全隧地质构造简单,为近水平地层,局部产状轻微扭动,未见其它构造形迹,工程地质条件简单。隧道洞身围岩分级见下表:
隧道围岩分级
4
3
里 程 DK1084+030~DK1085+300 长度(m) 1270 围岩级别 V 备注 2、洞口堑坡岩性、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对工程的影响
隧道进口段为岩质陡坡,存在危岩落石,对隧道洞口施工影响较大;出口段出露基岩为强风化砂质泥岩,岩体质软,遇水软化、易风化剥落,极易引起隧道边仰坡的溜坍失稳,洞门及堑坡地质条件较差。 八、工程措施意见
1、加强隧道进出口边、仰坡挡护工程,洞门边坡高度宜控制在10m内。清除不稳定的坡崩积层,对于隧道出口上方的危岩落石应采用清除、支挡、锚固及主动网防护等综合治理措施处理。
2、洞身软质岩地段,暴露后易风化崩解,且岩体完整性较差,易发生坍塌,特别是断层附近及向斜核部,应及时加强支护措施,及时衬砌。边仰坡开挖后应及时封闭,各基础开挖后应及时下基。
3、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多为地下水富集区,易发生突水、突泥,施工时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4、施工中应加强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侵蚀性复查。
5、施工弃碴不得随意乱堆放,应堆放至指定地点,以免影响环境。 6、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设计指标 岩土名称及编号 <6-4> <85-3> <85-9> <85-6> 密度 ρ(g/cm3) 硬塑 W4 W2 W2 1.9 1.9 2.4 2.5 凝聚力 内摩擦基本承载力基底摩擦c (Kpa) 3.5 35 角φ (°) 12 12 55 65 σ0 边坡率 临时 永久 系数f (Kpa) 160 160 500 800 0.30 0.30 0.55 0.6 粉质黏土 砂质泥岩 泥灰岩 灰岩 1:1 1:1 1:0.5 1:0.3 1:1.25 1:1.25 1:0.75 1:0.5
编制者:何小军 复核者:朱鹏普 专业组长:徐学渊 2009年9月5日 2009年9月5日 2009年9月5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