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认知的四重维度
来源:99网
2017年7月 第19卷第4期 宁夏党校学报 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ny Institute Ju1.2017 Vo1.19 No.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认知的四重维度 刘 丽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 摘要:从关系维度来看,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逻辑起点;从民生维度来看,增进 民生福祉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目标;从发展维度来看,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 设思想的内在要义;从实践维度来看,制度保障和生态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认知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4—0018—0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切社会要解决的基本 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家哲学强调“道法自然”、 “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老子更是把天地比作人 之父母,“一生天地…故以为天下母”,强调天地万 问题。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环境问题日益引起 各国关注,也成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自改革 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而与此同时生态环 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党的以来,习 **从民族发展全局出发,强调了生态环境治理与保 物是人类的本源,人类应该对于天地持感恩的态 度。儒家强调“仁爱”、“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的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提出“钓而 不纲”,就是反对使用灭绝性的工具,从而实现再 生的观念;孟子也提出“不违农时”,强调顺应自然 护的重要性,并对当前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 过从四重维度来认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 利于进一步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助 界的发展变化。传统文化中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华 文明中处理生态问题的智慧,对于当今生态问题 的处理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受的“第 二性”的存在。人是自然界发展演化而来,不但人 的身体器官是自然界的产物,其思维精神也是自 然的产物,表明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人又可以 能动地改造自然,马克思对此强调,“我们不要过 渡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 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u2 J,人类只能有地改 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 一、从关系维度来看:人与自然和谐是**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逻辑起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始终 关注的内容,是生态哲学的主题之一。面对复杂 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下,吸收中国传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提 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旨在解决人与自然的 关系问题。 (一)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是**生态文明 建设的思想来源 造自然,否则就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在 人类文明中,在农耕文明时代,人改造的力量有 限,此时人与自然处于良性互动的关系。工业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 中早已有之。古人就讲,“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 明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与自然 逐渐处于对立状态。20世纪以来,世界环境恶化 万物然后有男女”…,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是 收稿日期:2017—04—20 作者简介:刘丽(1993一)女,四川广元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8 逐渐显现,一系列“自然的报复”引起了全世界对 于环境保护的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从民生维度来看:增进民生福祉是**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目标 民生问题是我党执政主要关注的问题,生态 环境问题是人民直接相关的重要民生问题。解决 (二)人与自然关系恶化是**生态文明建 设思想的现实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为人民创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党执政的重要内容。习近 每一个思想理论都是针对现实问题而提出 的,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正是基于当今国内国 外环境恶化的现状而提出。首先,就国际环境而 言,当今世界人口持续增长,从2O世纪开始的16 平在多种场合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 求顺应民生需求,时刻关注民生,将生态环境保护 放在突出位置。 亿人已经增长到70.57亿,人口的增长所对应的 资源消耗也持续增加,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一)生态文明建设里有很大的政治 曾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的关键来评价一 这将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随着人类文明的进 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采 甚至毁灭性的利用,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生态恶化、 资源匮乏、粮食危机、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问题, 这也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对于自己生存环境的广泛 关注,呼吁各国为生存的环境而做出努力。就国 内环境而言,纵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长期以来 不合理的发展方式未得到有效改变,造成了土地 荒漠化、水污染、雾霾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我国 中部地区重金属污染已经占据了总耕地面的1/5, 超过1/3的内陆河流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我国 用于治理污染的经费数额巨大且逐年在增加,这 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基于国际 国内的实际情况,立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难题破 解,**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平稳健康发 展,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 建设思想的要旨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 建设思想的目的。**在2005年浙江安吉考 察时,就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既要金山银 山,又要绿水青山。” 党的以来,我党把生 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以求正确处 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前污染问题,建设美好 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在北 京义务植树活动时,**就指出,我们必须要清 醒认识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改善生态,任重 道远 (1:'207)。在政治局第六次会议时,习近 平又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是造福后代的事业,是对 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要求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 观念,否则就会受到生态的惩罚。这些系统的论 述,都体现了**致力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以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个政治、结构和正确与否,其中一条就看 能否增进人民团结,改善人民生活 j。而今,气候 的变化、植被破坏、土壤污染等问题愈发严重,特 别是近几年来空气污染严重,雾霾成了人民最关 注的问题,全国许多城市广受雾霾的影响,比如北 京市民就曾多次因为雾霾而停止上班,给民众的 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也指出,我们 不能把生态问题仅仅当作经济问题来看,“这里面 有很大的政治” (P103)。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 响人民健康,严重影响党和的形象 (P106— 107)。**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政治高度,上升到 我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高度,着力解决当前的民 生问题。从更广的角度上来说,我党对生态文明 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国际上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勇 于承担责任,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责任意 识的提高,这不仅仅有利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起 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引领作用,更有利于我国民众 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认同,有利于我国政治的良 好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们对生活环境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 由于生态环境引起的群体事件不断增多,说明生 活环境关系着人们的幸福程度,成为重要的民生 问题。正如**所讲,老百姓由过去的“盼温 饱”到现在“盼环保”,由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 生态” 。对此,**从全局出发,指出“建设生 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P208)。 他发展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群众 路线,听取群众的呼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应该由 人民共享,让人民公平的享受由生态环境保护带 来的福利。**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 平的公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J,揭示了 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的密切关联,指出了我们应 19 该顺应民生需求,重视生态环境的质量,并以此作 为实现的内在要求。因此,一方面,我们应 该以人为本,合理利用开发大自然,为人民创造一 个清新、优美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本着为子 孙后代留下充足自然资源的原则,要以负责的态 度和担当意识,努力治理环境污染。 三、从发展维度来看: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习近 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在要义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破解了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两难问题,将两者统一起来,对于中 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 意义。 (一)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认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键。近年来的相关数据表明, 我国的耕地面积严重减少,土壤盐碱化、板结程度 更加严重,阻碍了有效的农业生产。近几年我国 治理污染的费用不断增加,在“十三五”规划中,我 国预算将会耗资三千亿至五千亿元对一千万亩的 耕地进行修复,通过采取措施恢复土壤的再生能 力。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实现 生产的良性循环和提高生产力。**强调“保 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 力” J。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劳动生产力水 平的决定因素包括劳动熟练程度、科技水平、社会 化程度以及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不仅可以为生产 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可以为生产的主体——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提 供条件。**的思想就指出了环境是生产力发 展的关键核心因素,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作用,要加大环境的整治力度,提高生产力的 发展。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 平将经济发展比喻为金山银山,把环境保护比喻 为绿水青山,他提出著名的环境保护“三段 论”_l引。明确了自然环境就是经济和社会的财 富,要珍惜自然环境的价值。中国人口众多,资源 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加之以当前老龄化问题凸 显,社会结构面临改革,许多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 还未完全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 理”的发展道路,必须走出一条我国现实情况发展 道路,破解当前的难题。因此,人们要尊重自然发 展规律,改变以往的财富观和传统经济发展观念, 树立生态思维方式。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 20 **谈到有关“绿色”一共21次,这表明中国对 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表明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的 决心,努力适应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效益型的转 变,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同时, 他在联合国峰会上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结合 能源和网络信息两者,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绿 色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线。总之,**坚 持辩证统一的方法观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 护好环境,以良好的环境推动经济更好发展,实现 两者的良性互动。 四、从实践维度来看:制度保障和生态红线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 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 障。”【l 要求将生态文明纳入制度进行规范,在制 度创新和法治建设上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 部署。 (一)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很大程度因为体 制不健全。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为生态保护提供 坚实的保障。一是加强工作评价体系的建 设,以往绩效评价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 的一个重要的比例,一些追求政绩以牺 牲环境为代价,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通过将 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标准,可以纠正以往的偏 差,对资源损耗、污染环境的决策行为予以约束。 加大环境保护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有利于改善 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现象。二是建立干部责任 追究制度,通过相关的措施,将生态保护和治 理的具体责任落实到部门相关的负责人,出现问 题便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 走向法治化进程的举措,有利于从源头控制生态 环境破坏问题。三是要实行生态补偿制度,习近 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就要求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建 立环境价格体系,对欠发达地区实施财政转移支 付,进行补偿。党的以来,**又多次提 出这一决策,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 定中对这一制度进行了相关的落实。四是加强环 境监督机制。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中存在的行 政效率较为低下、相关力量较为分散的问题,习近 平提出要多措并举,全社会共同行动,发挥对环境 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法治建设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可以斩断在经济发 展和环境保护中形成的利益关系。加强法律建设 就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特别是针对具 体对象内容的立法,比如水污染的立法、土壤污 2014:293.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559—560. 染、核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立法,防止 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漏洞进行破坏生态坏境获 [3] **.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48. 取利益。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民众的法律意识、生 态法律意识的教育与宣传,让民众明确法律制度, 在生产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尽力明确生态 [4]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邓/J、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13. [6]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14:103,106—107. 环境保护的奖惩机制,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 树立明确的生态意识、法律意识。 (二)划定生态保护的红线,维护生态安全 生态完整是的核心,它对国家各方 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保护生态安全,必须 [7]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 社,人民出版社,2014:123. [8] **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 11(01). 在制度上进行硬性约束。例如千岛湖是浙江著名 的自然风景区,而在2013年被媒体曝光填湖造 地,土地被用来造高尔夫球场和酒店,可能会造成 严重的水污染。该事件曝光以后,相关的责任人 得到了依法处理,并警告决不允许填湖事件发生。 与此类似的事件很多,我国都对相关部门进行了 整治,撤掉不合法的破坏环境的项目,这也表明我 国严守生态红线、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 参考文献: [1] 韩立平.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9] **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 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 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9—09(01). [10] **在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 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 —05—25(01). [11]陈宗兴,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卷[M].北京:学 习出版社,2014:209. Four Dimensions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ought Liu Li (Marx Institute of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livelihood;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l—being is the value go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Xi Jinping;from th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inherent essence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system,security and ec ological red lin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Xi Jinping. Key words:Xi Jinping;ecological civilization;ideological cognition 责任编辑:吴静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