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震波的吸收

地震波的吸收

来源:99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应用地震学—§1.3(C) 备课教师:段云卿 五、 地震波的吸收

1.对吸收的概括说明

弹性介质是实际介质的近似,实际介质对地震波有吸收。使波传播时能量很快衰减。地震波的能量不可逆地转化成了热能散发掉叫做吸收。

目前公认岩石颗粒之间的内摩擦力是吸收的主要原因,这种内摩擦力也叫粘滞力。

不同的介质中,内摩擦力所遵守的规律不同,其中沃尹特(Voigt)的假设比较有代表性。

2.沃尹特(Voigt)假设下的波动方程 (1)沃尹特假设

前面讨论的完全弹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是在应力与应变成正比(虎克定律)的条件下得到的。

沃尹特假设: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的满足虎克定律的应变,另一部分是应力与应变的时间变化率成比例的粘滞效应。

(2)沃尹特假设的粘弹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2u1u (6.1-45) 2()2u2t3ttgradijk

xyz是粘滞系数。

对(6.1-45)求散度,可得纵波的波动方程为:

242[(2)]2 (6.1-46)

3tt对(6.1-45)求旋度,可得横波的波动方程为:

2 2rotu()2rotu (6.1-47)

tt3.沃尹特粘弹介质中一维谐波方程的求解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应用地震学—§1.3(C) 备课教师:段云卿 (1)求解

分析平面谐波沿X方向传播,以纵波为例。 假设纵波的位移位是:

(x,t)0exj(t)v0ej(tKx) (6.1-48)

vwuvwu (注:波沿x方向传播,=0,=0)

zxyzxyi0j0kuivjwk) (注:ugradxx又uu22K2 (6.1-49)

xx将(6.1-49)代入(6.1-46),得

2(2)K2jK2

42K (') (6.1-50)

43(2)j(2)j24323将上式有理化,得

K22{j} 111222222222222[(2)][(2)][(2)]2 (6.1-51) (2)222  β

2

2[(2)]22212cos

[(2)]22212sin

tan

2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应用地震学—§1.3(C) 备课教师:段云卿 tan1() 2这样,(6.1-51)可写成

K22[(2)222]12exp[jtan1()] 2(ejcosjsin ejcosjsin)

24K[](2)222或K[1141exp[jtan1()]

2224114]{cos[tan1()]jsin[tan1()]} (6.1-52) 222(2)2222令R表示上式中的实数部分,α表示虚数部分,

24则 R[](2)22224[](2)2221141cos[tan1()] (6.1-53)

2241sin[tan1()] (6.1-54)

22于是 KRj (6.1-55) 将(6.1-55)代入(6.1-48),得

(x,t)0exej(tRx) (6.1-56)

(2)对上述求解过程的大致说明

假设的解为(x,t)0e 真正的解为(x,t)0ej(tKx) (6.1-48)

xej(tRx) (6.1-56)

二者的差别在于衰减项ex,这正是吸收项。

吸收作用的实测结果是随传播距离的增加振幅呈指数衰减,我们正希望最终的解当中出现ex。

分析(6.1-48)只有K变成复数才能出现ex项,可以认为沃尹特已经按这套思路去处理了。

另一点要说明的就是:沃尹特假设下的波动方程(6.1-46)无法求解。所以沃尹特先假设解为(6.1-48)的形式,然后代入(6.1-46)来确定K值。最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应用地震学—§1.3(C) 备课教师:段云卿 终确定的kRj达到了开始的设想。

(3) 沃尹特介质中的波动方程解(6.1-56)的物理意义 ①有频散

波在沃尹特介质中传播速度是频率的函数,即有频散。

Vk1141[]cos[tan()]222(2)2212 (6.1-57)

均匀介质:Vp2 ,Vs 不同频率的波传播速度不同,结果会改变波剖面的长度。例如:前进中的队伍。 ②波的吸收与频率有关

从解(6.1-56)可见,α是吸收系数。

24[]222(2)141sin[tan1()] (6.1-54)

22介质对不同频率的波吸收不同,(6.1-54)与频率的关系不直观。 目前公认的结果为:

在地震勘探范围内,f<200HZ,α=α0f 高频吸收重,低频吸收轻。 4.品质因数

(1)品质因数的定义

在一个周期内(或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内)波动所损耗的能量ΔE与总能量E之比的倒数叫品质因数Q。

即 1E (6.1-62)

Q2E或

2E QE(2)品质因数Q的物理意义

Q值是一个无量纲的量。

Q值越大,介质的吸收越小,介质越接近于完全弹性介质。

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应用地震学—§1.3(C) 备课教师:段云卿 Q值越小,介质的吸收越大。 (3)品质因数Q与吸收系数α之间的关系

设波的初始振幅为A,能量E∝A2

则波传播λ距离后振幅为Ae-αλ,能量E∝A2e-2αλ ΔE∝A2-A2e-2αλ

E1e2 E11e2VpTVp Q2f注:展级数,去高次项。

Qf 吸收系数与品质因数成反比。 Vp当Q值与频率f无关时,则上式成为:

fVpQ0f 这是目前地震频带内公认的结果。

(4) 说明

①用吸收系数研究介质的吸收不方便

因为α与频率有关,所以吸收系数α与震源有关,也与介质有关。 ②用Q值研究介质的吸收较方便

当0f时(在地震频带内经得起实际考验)

则Q值与频率无关,即Q值与震源无关,Q值只与介质有关。即:Q= Q(x,y,z)。又因为Q值横向变化不大,近似有Q= Q(z)。 ③李庆忠经验公式

2.2Q14Vp (Vp单位取km/s)

Vp2.22.2)3.516Vp106 (Vp单位取m/s) 或Q14(1000说明:李氏公式并不是用Vp求取Q,而是可大致了解Q值趋势。不过有工区的 VP资料,可用这个公式建立初始Q值模型,进行理论模型的研究。

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应用地震学—§1.3(C) 备课教师:段云卿 (5)地震中几点经验

① 介质对高频的吸收比对低频的吸收厉害(用0f说明) ② 浅层的吸收比深层的吸收历害。 因为, 浅层:V小,Q小,α大 深层:V大,Q大,α小 ③ 砂岩含油气时比不含油气吸收历害。 有油气,VP小,Q小,α大。

六、说明

§1.3难度较大,该节概括了《弹性力学》的主要内容。

要求了解波动方程的形式,了解波动方程求解的思路。公式不要求推导,但物理概念要清楚。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