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互文性?
2、如何在中小学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运用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是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通常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交互”关系。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所谓“互文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文本策略,渗透于多种后现代文学中(包括元小说、元诗歌、反叙事、纯小说、戏仿、拼贴等等)。它是一种价值自由的批评实践,是所谓“互文性”——结构主义批评家在放弃历史主义和进化论模式之后,尝试应用互文性理论,来看待和定位人文、社会乃至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关系的批评实践。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互文性理论将解构主义的、新历史主义的,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合理因素都纳入了其体系之内,从而也使自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 具体而言,互文性理论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由文本显示出来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而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和文本具有互文性的理论也成为了互文性理论的一
个重要的文本分析策略,不过它结合了自身诞生于结构主义文论的特色,将之改换了文本和文本的互文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所以,互文性理论所遵循的思维模式也能清晰的窥见,它不是单纯地以文本来分析文本,否则它也将落入形式主义文论的窠臼。互文性理论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最终让自己的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即一个从文本的互文性到主体的互文性(也可称之为“互射性”或“互涉性”)再到文化的互文性的逻辑模式。互文性理论以“影响”为其核心要素,将众多的影响文学创作的因子纳入其关注的领域,从而也使自己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研究的层面,而进入到多重对话的层面。而互文性理论的对话主要是从三个层面进行:文本的对话、主体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下面本文就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互文性理论多重对话特质做进一步的分析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般的解释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如初中语文教案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这种解释所答非范仲淹所问。范仲淹问:然则何时而乐耶?意即: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如果回答:“享乐在后”,肯定不合原意,“享乐在后”,是拿享乐和担忧比较,何者先,何者后。而范仲淹问的是什么时候。再者快乐和享乐也不是一个意思:快乐是一种感受,是名词;而享乐是一种行为,是动宾词组。其实范仲淹说得很明白:以“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快乐的时候我就快乐。因为在“天下之乐而乐”前面加了个“后”字,许多人望文生义,理解成“享
乐在后”了。“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即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采取的“互文见义”的句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最后一段中连用了三个“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剖析《岳阳楼记》“互文见义”的例句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
第一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理解为:不因为外界环境和自己心情的好坏或喜或忧。不能望文生义的分解成:不因为外界环境好而喜,也不因为自己心情坏而悲。
第二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应该理解为:(无论)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还是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都要替君主和平民百姓担忧。不能肢解为: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第三例,则是本文要讨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和后在这里是“从开始至结尾”也即“始终”的意思。如《新华词典》对“先”的释义就有“首创;开始”。这样,范仲淹的本意就是: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古仁人志士)一定会说,自始至终,天下人忧愁的时候他忧愁,天下人快乐的时候他快乐。“天下”,在范仲淹眼里是量度忧和乐的一杆称,“始终如一”,则是他作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