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浊邪论治糖尿病肾病蛋白尿
金丽霞;金丽军;宋立群;马艳春;宋业旭;贠捷
【摘 要】通过对浊邪理论的溯源,运用浊邪理论辨析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发病机理,提出健脾补肾泄浊的治疗方法,以期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和临床用药.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16(044)006 【总页数】3页(P6-8)
【关键词】浊邪;糖尿病肾病蛋白尿;辨治
【作 者】金丽霞;金丽军;宋立群;马艳春;宋业旭;贠捷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头颈乳腺外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55.4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糖尿病发展的常见并发症,临床特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等,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发病。大量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尿蛋白的大量丢失又可以导致患者血浆白蛋白降低,营养状态欠佳,
免疫功能降低,出现水钠潴留等症状,大量蛋白漏出的过程进一步加速了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引起的大量蛋白尿的治疗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因此,如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探讨出中医药有效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辨治方法非常有意义。“浊邪”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致病邪气,浊邪理论是适应现代疾病的治疗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本文试从浊邪角度论治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探讨其理论基础及治疗。
浊是与清相对的概念,原意指水不清、浑浊。考其源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首次提出了“浊”的概念。其中的“浊”是与“清”相对的概念。提出了浊是浓稠的水谷精微。《灵枢·阴阳清浊》对清浊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这里确切指明了清浊之气来源不同,由水谷所化生的浓稠物质为浊,呼吸之气为清。浊又可分生理之浊与病理之浊。生理之浊如“受谷者浊,受气者清”,借浊之意指水谷中浓厚而有营养的成份,或是相对于无形轻清之气,将有形者称为浊。病理性“浊” 是指机体受体内外不良刺激,导致脏腑精微物质积聚过多,超过脏腑转输、布散、濡养的功能而阻碍脏腑功能发挥和气机运行,或化生异常的病理性物质[1]。归纳起来,所谓浊邪, 即秽浊之邪, 是指无论外感、内伤, 脏腑功能失调, 使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并停留阻滞于肌体组织器官所形成的一类具有胶结、黏滞、重浊、稠厚、浑秽特性的内生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2]。
内外因皆可成浊。外浊多由四时不正之气侵袭所致,如长期接触不洁净或有害气体,或含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水等。内浊为人体非正常产生的代谢或病理产物[3]。其形成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脾不健运,肾失蒸腾气化,湿邪内生,久化成浊;浊邪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其形成较为复杂,《格致余论》曰:“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提示“浊”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叶天士云:“惊惶忿怒,都主肝阳上冒,血沸气滞瘀浊。或因饮食劳倦,
困脾碍胃,气机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杂病源流犀烛》云:“劳倦积伤,胃中虚冷,阴浊上干”。说明情志、饮食、劳倦失宜,都可以导致体内生“浊”。另外,还有因汗液、二便不通,浊阴或水湿无以出路,内困日久而成“浊邪”;或因妄用厚味滋腻补药,有碍脾胃气机,而内生“浊邪”者。更多的是由于久病虚损,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尤以脾肾亏虚为主导致浊邪内生者,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实际上即属此类。如《张氏医通》云:“其饮有四,……始先不觉,日积月累,水之精华,转为混浊。”
古代文献中无关于糖尿病肾病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入中医“消渴肾病”“尿浊”“水肿”“关格”等范畴,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脾肾亏虚为本,浊邪内阻为标。其病理基础初为阴虚,迁延日久,伤阴耗气,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两虚,浊毒内停。古代文献中亦无蛋白尿之称,应归属“尿浊”“白浊”的范畴,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是各种机能的物质基础,中医强调“精血同源”,蛋白属“精”范畴,糖尿病肾病之蛋白尿,主要责之于脾肾二脏,脾位于中焦,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升清、升举。若脾虚失于运化,清阳不升,水液和精微物质运化失常,各种代谢产物蓄积在体内,变化生成为浊邪,流注于肾脏,表现为蛋白尿的漏出。如果中气下陷,精微固摄失司,也会形成蛋白尿。肾脏的作用是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素问·逆调论》言:“肾者水脏,主津液”,然水液又具有排泄代谢产物的功能,如肾虚封藏失司,精津不固,失于蒸腾气化,聚而成浊,表现为蛋白尿。浊邪既是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病机理中重要的一环,又贯穿于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另外,脾肾亏虚,精血生成不足,长期大量的蛋白漏出,同时也会进一步加重脾肾亏虚,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肾病之蛋白尿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脾肾亏虚为本,浊邪内阻为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失于运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气下陷,精微物质失于布散,生成浊邪,流注于膀胱,形成蛋白尿;肾脏为先天之本,寓元
阴元阳,久病消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虚失于蒸腾气化,积聚而成浊,肾失封藏,精微外泄,表现为蛋白尿。《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记载“夫精者,身之本也”,宜藏不宜泄,长期大量蛋白的漏出,最终会引起精微物质的丧失,免疫力下降,导致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缠绵难愈。治疗当扶正祛邪并举,以健脾补肾泄浊为大法。
4.1 健脾补肾治其本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脏相互资生。“肾如薪火,脾如鼎釜”。脾主运化,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肾主藏精,司开阖,主五液。生理情况下,胃所受纳的水湿和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及肺的肃降,下达于肾,并在肾气的作用下,泌别清浊,余浊物质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的代谢平衡。糖尿病肾病病程迁延,阴损及阳,导致脾肾衰败,脾失健运,统摄无权,肾失封藏,开阖失司,则精微物质外泄而成蛋白尿。治疗糖尿病肾病之蛋白尿当以健脾补肾为基石,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临床上常用温补肾阳的中药有淫羊藿、 巴戟天、仙茅、肉苁蓉、肉桂;补肾阴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墨旱莲,女贞子,熟地黄等;健脾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等;如同《景岳全书·求本论》所载:“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 4.2 固精泻浊治其标
《神农本草经疏》云:“肾气者,固当留其精而泻其粗也。”蛋白是人体之精,长期流失是对人体的一种慢性消耗,预后不良。“离经之精是为浊”[4],因此尿蛋白量较多时,要配伍收敛固涩的方药,达固精之效,常用的中药药对有:金樱子、芡实益肾固精,五味子、乌梅敛肺滋肾涩精,益智仁、桑螵蛸缩泉固精等。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发病,与脾肾二脏关系最密切,最重要的还是清浊不分,我们临床治疗在收敛固涩的同时,还需配伍清利之品达到补而不涩,相互结合。泽泻除肾浊,在诸固精药中补中有泻,静中有动,在补肾固精的同时兼顾泻浊,达到补泻兼施。因
此“古人用补药的同时必兼泻药,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后世不了解其中道理,专一于补,必致偏盛之害矣”[5]。 4.3 治湿化浊贯穿始终
湿浊者,乃浊之清者。湿凝聚蕴结易为浊,故湿不化常成浊,浊则必有湿。形成湿浊,主要责之于脾肾二脏,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如果平素饮食不节,多食肥甘厚味或感受外邪,致脾运化失司,肾蒸腾气化失职,均会引起湿浊的产生。脾肾亏虚,蒸腾气化失司,失于分清别浊,水谷精微失于正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凝聚,积聚而成浊,湿浊蕴于体内导致因虚致实。湿浊内蕴缠绵不去,自然会损伤正气,导致脾肾阳气更虚,湿浊更甚,成为恶性循环,终致糖尿病肾病之蛋白尿逐渐加重,因此治湿化浊,健脾补肾,调畅气机贯穿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治疗的始终,临床上常用黄芪、藿香、石菖蒲、泽泻、党参、车前子等,正所谓“化湿浊即所以护肾元”。 4.4 不可忽视痰浊
《张氏医通》言: “浊气凝滞,则生痰浊。”正如《景岳全书》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谷气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营卫充,形体壮;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而气血则成痰浊。”痰浊者,乃浊之浊者[6]。糖尿病肾病之湿浊蓄积机体,壅遏阻塞三焦,气化不利,湿浊可蕴积凝滞为痰浊,也可由热邪熏蒸而化为痰浊。痰浊与湿浊之弥散黏滞之性不同,但更加黏稠阻滞而易于阻塞经络,使气血涩滞不畅。临床上可辨证适当选用半夏、石菖蒲、枳实、僵蚕等药,其中石菖蒲辛苦而温,有化痰开窍,化湿行气之效,有记载:“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用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之痰浊者大有益处。 4.5 重视瘀浊同治
糖尿病肾病迁延日久,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经脉血行阻滞而为瘀,“久病入络,久病多瘀”[7-10]。瘀浊的形成,实与湿痰二浊相关,《血证论》说: “血
与水本不相离”。湿浊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 瘀血内停又会导致脏腑气化失常,水液运化失司,湿浊内停。如《医学正传》所云:“津液黏稠,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血,血为之浊。”最终导致痰瘀相互搏结,有相关研究也证实,临床上有一些糖尿病肾病病人表现为低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偏高,呈现高凝状态[7]。痰瘀互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活血化瘀常常贯穿始终,故我们临床上经常选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如牛膝、泽兰、丹参、桃仁、红花等,有助于提高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疗效,延缓糖尿病肾病进程。
“浊邪”无专著,但其渊源深远,临床辨证用药,不可将狭义浊邪拘泥于一格,治疗用药上需同时兼顾化痰降浊、祛湿化浊、活血化瘀泻浊等。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治疗,目前仍是现代医学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试从浊邪理论探讨辨治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希望能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提供新思路。
*通讯作者:金丽军(1983-),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头颈乳腺肿瘤的外科治疗。 【相关文献】
[1] 陈雅,林婕妤.论血浊与血管性痴呆[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8):604-605. [2] 赵进喜,庞博.中医学“浊”的涵义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2009,50(7):581-584. [3] 王正品,李佃贵,杜艳茹,等.浊毒致病论与现代中医病因学[J].中医杂志,2010,50(1):11-13. [4] 朱侣,岳仁宋.调精之治糖尿病肾病蛋白尿[J].黑龙江医学,2015,39(12):1392-1393. [5] 连建伟,郭海峰.医方集解注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
[6] 宋新安,张兆航,郭太山.试述“浊淫三焦”与代谢综合症[J].光明中医,2011,26(5):878-879. [7] 王清,吉勤.浅谈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优势[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12):1093. [8] 陈盛业,杨凯,董佳妮,等.益气养阴中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6,33(1):46-49.
[9] 蔡镇.莲子清心饮对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及24 h尿蛋白定量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6,33(2):66-68.
[10] 代丽娟,朱晓明,宋立群,等.胃肾养阴汤对糖尿病肾病Ⅲ期气阴两虚型患者UACR、UAER、尿β2-MG、hs-CRP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5,43(3):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