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存问题分析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存问题分析

来源:99网
旅游与管理TOURISMTODAY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存问题分析

郑雅文

(南京师范大学财务处,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科研经费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

来,随着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提高,如何更有效、科学地使用和管理科研经费成为高校面对的难题。本文分析了科研经费在高校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可能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科研经费;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总投入中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过半,比例高达55%。2017年,全国科研和开发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24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52亿元,增幅约为7.8%。科研经费的增长是科研人员加快研究成果的进度的有力保障。然而,在经费实际使用和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尽管国家近些年已经加大对科研经费中现象的打击力度,科研经费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2015年原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陈英旭利用所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经费通过开具虚假、编造虚假合同、修改财务账目等一系列非法手段将国家科研经费占为己用。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科研经费,如何高效、合法地使用科研经费,成为了高校对于管理科研经费的关键以及难点。

一、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研经费管理文件的顶层设计

高校科研经费按照经费来源可以分为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

纵向课题一般是指由各级指定的科研行政单位代表立项的课题。经费主要来源于和地方财政部门按年度统筹安排的财政经费拨款。原则上需要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实施,在经费管理上要求严格。横向课题主要是指各级及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委托研究的课题,是根据委托单位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科研项目。然而,目前我国依然缺乏一部涉及科研经费系统管理(包括审批、使用、监管)等规范的管理性文件。各个文件在执行时比较零散,并且各高校在管理经费时也会出台相关“规定”、“办法”等,执行起来千差万别,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而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由于横向经费很多出资来源为企业,科研工作者容易将横向经费视为“自己的钱”,使用过程比纵向课题更加随意,增加了的机会。并且,横向课题的管理更是因为缺乏国家权威性文件,很多高校只能自己出台一些规章制度或参照纵向课题经费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应当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因此,如何在项目管理源头,即从规范文件层面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管理缺乏可行性,实际操作不灵活。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现实中,科研经费预算调整由于缺乏灵活性,导致可行性不强。科研人员在立项初期,很难准确地把握每一部分经费需要使用多少是合理的,因此导致后期实际使用与前期预算申报相脱节,实际开支很难做到与预算一致。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经费预算通常需要在多个部门进行申报,比如在科技处申报的类别可能和在财务

处不一致。而科研人员实际需要列支的预算类别可能又与科技处和财务处都不一致。导致最终预算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

(三)科研经费管理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机制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指高校财务处、审计处、科研部门、纪检委等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定期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外部监督主要指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不定期审查。而目前一些高校缺乏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对项目负责人的监督和管理的具体条例。并且实际执行中,通常财务部门只负责报销、科研部门只负责立项、院系作为教学科研重地无暇对科研经费的每一项审批进行核实,相互之间并未形成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除以上三点外,科研资源浪费率高、共享程度低,劳务费比例设置过低导致科研人员认为智力付出没有得到尊重从而变相从其他费用项中套取科研经费,管理费提取比例不合理等等也是科研经费管理中有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可行性举措

(一)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文件的顶层设计

目前,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文件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如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而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文件更加缺乏统一管理方案。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文件的顶层设计可以根据现出台的一系列文件、法规,建立能够覆盖管理纵向、横向项目的制度。各部门、各高校可以在统一的规章制度文件基础上,出台更细化符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文件,形成配套的管理体系。这样有利于科研经费的统一协调管理,能从根本法规层面杜绝一些钻文件漏洞空子的违法行为。

(二)完善经费管理,适当增加经费负责人的自主权经费在预算和执行过程中过于死板,会导致经费使用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放管服”理念的倡导下,可以适度增加科研管理人员的自主权,由预算制向包干制转化。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如美国、德国等国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机制是自下而上的,即项目申请人在项目申请书中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设立预算方案,而不是只能按照固定的模板设立,但同时需要将自己所列开支项目逐条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允许项目负责人在一定范围和比例内自行调整预算经费,增设“不可预见费”。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与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和信任度,会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避免科研经费管理过于僵化。(三)完善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机制,创建科研经费管理信用评价体系,提高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机制是否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科研人员自身是否有法律意识等都是能否在“放管服”下给与科研工作者更多自主权从而提高科研效率的有力保证。完善科研经费监督机制需要同时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加强内部监督需要高校各个相关部门,如审计处、财务处、纪检委、院系等各司其职且相互配合与合作,保证经费使用的全过程符合规章制度。一经发现有违纪违规现象,可以及时纠正处理。加强外部监督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对高校进行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加强与高校的沟通,总结实际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83-

TOURISMTODAY旅游与管理出现的问题和相关文件要求在实际中的落实程度,从而监督和推进科研经费管理。

如果单靠外界监督,不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对于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而言都是相对被动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僵化,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也会滞后。从长远来看,要想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还可以通过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加强科研工作者的法律意识这两个方面进行。在内外监督相配合的同时,高校各相关部门对每一项经费的使用进行详细的全程记录并进行信用评价。可以适度增加奖惩机制,比如对一贯在经费使用上遵守规章制度的项目负责人,可在实际报销时简化流程,开通绿色通道。而对违反经费使用规则的项目负责人,除了接受必要的处罚,今后在申请项目经费时需接受更加严格的审查和考核。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也需加强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和提高相关法律意识。很多项目负责人有着错误的观念,认为自己申请的课题经费等同于自己的钱,在使用过程中过于随意,或将生活开支也通过科研经费进行报销,导致科研经费被浪费,从而造成的实际是损害了国家利益。高校可加强相关讲座宣传,文件宣讲,及时向科研工作者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从根本上杜绝的可能性。

是使科研经费能够有效地在科研工作中使用的重要保障。文章从现今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中选取了三个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经费管理文件的顶层设计、适当增加经费负责人对预算申报的自主权、完善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机制、增设信用评价体系以及提高科研工作者的法律意识等举措。

科研经费作为高校进行各项科学研究工作的根本,对其管理方式关系到科学研究事业能否正常运行。在实际的执行与管理中难免存在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科研经费的使用者和科研经费的管理者共同努力。高校必须通过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建立更加有效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科研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发挥科研经费在推动科研成果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科研经费合理充分的使用。当两方都能本着如此原则开展各自工作,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科研和开发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N02&sj=2018,2019-11-24.

[2]张惠“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优化策略.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0).

[3]赵立雨,娄俊婷.科研经费管理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41(7).

四、结语

在国家大力支持科研成果发展,加速投入科研经费的当下,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科研经费管理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

(上接第82页)

现出唯美、深刻的艺术品格。《青花》把世界瓷都景德镇所具有的历史质感、人文积淀、民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为观众再现了“瓷都”的风采、缔造了一次传统文化之旅。观众能够通过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产生对现实世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共鸣。

嫁接型电影,在电影的情节中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电影的商业性和文化性,虽然不是刻意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实际上对于宣传和弘扬非遗具有推动作用,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商业电影在文化层次上的提升。典型代表就是前文提及的互联网电影《海公子》,全世界第一部使用陶瓷拍摄的短电影,其实《海公子》的故事算不得出奇,出奇的是拍摄《海公子》的材质方式,全片耗时一年,所有使用的陶瓷布景、人物、道具全部是手工拉坯、捏雕、彩绘而成,后期制作过程中以各种光效完美地呈现出陶瓷的质感和神韵。从陶瓷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陶瓷的文化魅力亘古流传!

较为薄弱,尤其是能够进行影视文学创作的又具有陶瓷文化知识

储备的非遗人才。其实景德镇本土存在很多口口相传的陶瓷主题故事,但是缺乏非遗人才对其的加工整理,如果不在这一方面加以重视,将会有更多的陶瓷文化主题故事流失不再。长远性的规划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是源于其特定的地理区域(高岭土)、特定的时代背景(瓷器被尊崇)。这就要求我们要珍惜尚存的民间、民俗陶瓷文化,应以固定机构(官方)制定长远性的陶瓷非物质物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文婧.陶瓷题材电影对景德镇城市文化发展的隐性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17.3.

[2]朱长利.少数民族电影:视觉时代的“非遗”栖居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05).

[3]巩盼盼.利用影视手段保护和开发“非遗”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4]李微;余建荣.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J].新闻知识.2014(02).

[5]何洋托美次仁.民俗类电影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诠释[J].电影文学.2015(19).

三、以陶瓷主题电影传承与保护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针对景德镇本地所属高校、科研院所,进行陶瓷文化主题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深刻挖掘出陶瓷文化主题电影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应用电影文化的普及与辐射力度对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不断的传承与保护。同时联合景德镇科技局、科学技术者协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相关机构进行陶瓷文化下基层的科普宣传,大力推广陶瓷文化主题文学讲座与代表性题材影片的观摩,鼓励广大瓷都人以及各类“景漂”人才进行陶瓷文化主题的艺术、文学作品创作。大力培养和培训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并积极开展乡野调查进行采风创作。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领域的人才储备

作者简介:

张文婧(1984.11—),女,吉林通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及文化审美。

-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