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化学物风险评价

化学物风险评价

来源:99网
 作业场所化学因素风险评价

风险指导致某种结果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的化学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毒性。暴露于有毒化学品可引起不同危害,取决暴露途径和水平。

有毒或有害化学品的风险评价用以确定有毒或有害化学物对使用者所造成的风险水平,同时可判定是否需要对化学品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或个人防护用品以保护接触者的健康。建设单位或业主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因此,为识别、评价和控制生产作业中由于接触化学品所产生的健康危害,作业场所使用的化学品都应进行风险评价。

一、评价目的

对有害化学品进行风险评价有以下几个目的:

⒈ 识别每一种使用或处理的化学品可能产生的危害; ⒉ 评价暴露有毒或有害化学品的程度;

⒊ 判定因暴露化学品所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的大小。

评价的最终结果是为了对可能产生暴露危害的不同作业进行风险分级,以便根据不同危害级别采取相应措施以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

二、风险评价的适用范围

风险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如下:

⒈ 仅涉及工作场所使用的化学品对作业人员健康的风险;

⒉ 适用于工厂中使用的有毒或有害化学品,包括原材料、产品、组分及副产品;

⒊ 决定参与评价工作的人员组成和何种作业需要评价; ⒋ 制定风险评价的工作程序图;

⒌ 明确评价后所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及对记录评价、重新实施评价的要求; ⒍ 适用于健康、安全管理者及其他可能从事风险评价的人员; ⒎ 本方法不适用因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所引起的事故; ⒏ 不适用于对周围人群、公众或环境的风险评价; ⒐ 没有考虑高危人群;

⒑ 没有考虑经皮吸收(另有公式可估计经皮吸收水平)及经口摄入等暴露途径。

三、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常采用半定量的评价方法,包括:系统地对化学品危害进行识别、评价暴露或暴露的可能性,判定风险水平及基于风险大小所应优先采取的控制措施等。风险评价的半定量方法常包括以下11个步骤(程序见图1):

⒈ 组建评价小组; ⒉ 分解作业过程; ⒊ 识别涉及的化学品; ⒋ 确定化学品的危害级别;

⒌ 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⒍ 获得暴露频率和每次暴露时间的有关资料; ⒎ 判定暴露级别; ⒏ 评价风险大小; ⒐ 采取适当措施; ⒑ 记录评价; ⒒ 重新实施评价。

暴露评价通常有三种方法。评价人员可根据实际暴露水平判定暴露级别和风险水平。如暴露水平资料难以获得,可利用暴露因子或参数来判定暴露指数或暴露级别。对处于设计阶段的工厂可能存在的化学暴露危害的风险评价,可采用经验或理式来估计暴露水平。

组建评价小组 分解作业过程 识别每项作业中使用的化学品 判定危害级别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利用暴露因子计算暴露指数 通过空气监测获得暴露浓度 确定暴露级别 评价风险大小 采取相应措施 记录评价 经验或理式计算暴露浓度 重新实施评价 当生产情况发生改变时

图1 风险评价工作流程图

四、 作业过程的分解

可采取以下步骤按照工作任务对作业人员进行划分: ⒈ 列出工厂中的不同生产部门; ⒉ 列出每一部门中的不同生产过程; ⒊ 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任务;

⒋ 将在同一区域、进行相同任务的作业人员划分为一组;

⒌ 对在工厂内进行流动作业的人员应考虑其工作的特殊性;应将维修人员包括在内;

⒍ 应确保所有暴露于化学品的人员都包含在内,包括:从事生产、设备维修维护、研究或开发及清洁人员等。 五、化学品的识别

对所有使用或产生的化学品都要逐一识别,如:原材料、中间体、产品及副产品等。化学品可以固体、气体、蒸汽、粉尘、雾或烟的形式存在。不管是否已采用控制措施,所有化学品都应包含在内。

可通过以下方法对存在的化学品进行识别:

⒈ 从工厂的库存清单、登记表、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及容器标签等途径入手查找;

⒉ 对所有贮存或使用化学品的场所进行逐一检查; ⒊ 考虑每一生产过程可能产生的中间体; ⒋ 考虑副产品、终产品及可能产生的废弃物;

⒌ 考虑设备维护、维修、清洗、检验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化学品。 六、确定危害级别

对使用或存在的化学品进行识别后,应进一步确定化学品是否有害或有毒。化学品的危害取决于其毒性、暴露途径及其他因素。化学品的危害分级可根据化学品本身毒性或有害性的大小来划分,如:致癌性,对皮肤、眼睛、粘膜的刺激性,腐蚀性(PH值高低)及毒性的大小等,也可依据反映化学品急性毒性大小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和半数致死浓度(LC50)等指标来划分。常将危害级别划分为5级:无危害(1级),如氯化钠、碳酸钙、丁烷、乙酸乙酯;低度危害(2级),如:丙酮、乙酸、铝粉尘;中度危害(3级),如:甲苯、氨、

丁醇、乙酸酐;高度危害(4级),如:甲醛、二氯甲烷、环氧乙烷;极度危害(5级),如:苯,铅,联苯胺,汞,氯乙烯等。

表1 危害分级 危害级别 1 影响的描述/危害类别 -没有已知的对健康的不良作用 -ACGIH*A5类致癌物 -不属于有毒或有害物质 2 重的健康损害 -ACGIHA4致癌物 -皮肤致敏物和刺激物 3 -数据不充分的可能人类或动物致癌物或诱变剂 -ACGIHA3致癌物 -IARC* 2B类致癌物 学物 4 -基于动物实验研究的可能人类致癌物、诱变剂或致畸甲醛、镉 物 -ACGIHA2类致癌物 -NTP*B类化合物 - IARC* 2A类致癌物 -强腐蚀性化合物(pH0-2或11.5-14) -有毒化学物 5 -已知的人类致癌物、诱变剂或致畸物 -ACGIHA1类致癌物 - NTP A 类化合物 - IARC* 1类致癌物 -强腐蚀性化合物(pH0-2或11.5-14) -高毒化学物

表2 根据急性毒性进行危害分级

苯,联苯胺,铅 砷,铍 溴,氯乙烯,汞,结晶性二氧化硅 二氯甲烷,环氧乙烷, 丙烯氰,1,3丁二烯 代表化学物 氯化钠、 丁烷、乙酸丁酯 碳酸钙 酸 钡盐 铝尘 甲苯、二甲苯、氨 丁醇 乙醛 -对皮肤、眼睛或粘膜有可逆性影响,但不至于引起严丙酮、丁烷、10% 乙-腐蚀性化学物(pH3-5或9-11),呼吸致敏物,有害化乙酸酐、苯胺、锑 危害级别 LD50(经口) 2 3 4 5

七、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LD50>2000 25< LD50≤200 LD50≤25 LD50(经皮) LD50>2000 50< LD50≤400 LD50≤50 LC50(吸入蒸气) LC50>20 2.0 < LC50≤20 0.5< LC50≤2.0 LC50≤0.5 LC50(吸入气溶胶或颗粒物) LC50>5 1< LC50≤5 0.25< LC50≤1 LC50≤0.25 200 < LD50≤2000 400 < LD50≤2000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可进一步了解作业工人的岗位职责及核实是否所有作业工人都已包含在评价范围之内。为评价作业工人是否接触有毒或有害化学品,了解作业工人的作业内容和作业程序非常重要。职业卫生调查结果应以表格形式记录下来,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⑴ 有毒或有害化学品使用或产生的工作单元; ⑵ 作业内容; ⑶ 散发的有毒物质; ⑷ 应关注的生产区域。

八、获取暴露频率和每次暴露时间的资料

为估计暴露或可能暴露于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作业工人的暴露等级,应考虑暴露水平、暴露频率及每次暴露时间,同时应注意不同暴露途径。

如果可获得空气监测资料,参考表3确定暴露级别。在表3中,应调查每项作业任务的持续时间。如作业时间少于8h , 应详细了解作业频率。例如:称量原材料需2h(D=2), 其频率为2次/天或10次/周(F=10/周)。模具注入需8h (D=8),其频率为每天1次或5次/周(F=5)。如果暴露两种或以上具有相似健康影响的化学品,应在表3中“化学品是否有相似影响”一栏中填写“是”。化学品对健康影响的有关资料可通过 MSDS获得。

表3 确定暴露级别(适用于获得监测资料)

生产过程: 任务: 暴露时间(D) 暴露频率(F) 化学品是否有相似影响(是/否) 暴露水平(E) 暴露分级(ER) 化学物1 化学物2 化学物3 化学物4 暴露强度(M,根据空气监测结果)

如果不能获得空气监测数据,可利用暴露因子来估计危害级别。在表4中,暴露级别需有5种因素确定,分别为:液体的蒸气压或固体微粒的大小、化学物质气味阈值与职业接触限值的比值、危害控制措施的水平、每周化学物质使用量及每周作业时间等。

表4 确定暴露级别(适用于未获得监测资料)

生产过程: 任务: 蒸气压或微粒大小 OT/PEL比值 危害控制措施 每周使用的化学品量 每周工作时间 暴露指数(EI) 暴露分级(ER) 九、暴露级别的确定

暴露级别可根据实际暴露水平或暴露指数来确定,分别适用于可获得空气监测资料及不能获得空气监测资料的两种情况。 (一)利用暴露水平

每周时间加权平均暴露水平可依以下公式推算:

EFDM (1) W化学物1 化学物2 化学物3 化学物4 式中:

E: 每周暴露水平(ppm或mg/m3) F: 每周暴露频率

M:监测浓度(ppm或mg/m3) W: 每周平均工作时间(40h) D: 平均每次暴露时间(h) 暴露分级(ER)

将暴露水平(E)与长时间职业接触限值(PEL)进行比较,并通过表5

确定暴露级别。

表5 暴露级别确定 暴露水平(E)/职业接触限值(PEL) E/PEL<0.1 0.1如果暴露两种或以上的有相似作用的化学物质,必须考虑联合暴露水平(Ec),利用公式(2)计算暴露水平:

暴露级别(ER) 1 2 3 4 5 EC

EnE1E2 (2) PELPEL2PELn1 暴露时间超过40 h/周

当暴露时间超过40h/周,长时间职业接触限值应降低。应将长时间职业接触限值与每周降低系数(f)相乘,f 可通过公式(3)获得:

f40(168H) (3) H128H: 每周工作时间(h)。

对于15min短时间暴露水平,监测浓度应与短时间职业接触浓度相比。 暴露指数的应用

当不能获得空气监测数据时,可利用公式(4)计算暴露指数(EI)来确定暴露级别:

1nER[EI1EI2EIn] (4)

n: 为采用的因子数目。

暴露指数从低到高分为5个级别,“1”代表暴露水平很低,“5”代表暴露水平很高。

表6 暴露因子和暴露指数

暴露指数 暴露因子 1 2 3 4 10-100 mmHg 粗,大或 湿颗粒 粗,干颗粒 直径>100u m 直径为5 >100 mmHg 状物质,直<0.1mmHg 0.1-1 mmHg 1-10 mmHg 蒸气压或微粒大小 (空气动力学直径) 干、小颗粒,干、细颗粒,干、细粉末10-100u m 径<100u m OT/PEL比值* 危害控制措施 <0.1 0.1-0.5 0.5-1 1-2 ≥2 无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到控制措施到位并定期维位但未定期护 维护 控制措施到位控制措施不但未维护 到位 中量,作业量,作业大量,作业每周使用量 可忽略少量 员培训使用化人员培训使人员未培训学品用化学品使用化学品g) 每周工作时间 <8h 8-16h 16-24h 24-32h kg) 32-40h (10-100kg (100-1000k(100-1000(<5kg) (1-10kg) *:指气味域值与职业接触限值的比值。

在上表中,当化学物质在室温下为液体时,其暴露危害取决于化学物质的蒸气压,蒸气压数值可从MSDS中获得。蒸气压的大小与温度相关。当化学物质为固体时,其吸入危害取决于固体颗粒的粒径大小。颗粒大小特指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可通过公式(5)计算:

DaDps.g (5) Da:空气动力学直径。 Dp:颗粒直径 s.g:化学物质的比重。

某化学物质的暴露级别取决于其职业接触限值和可测量的气味域值的比值(表5,第2行)。

某化学物质的暴露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及其有效性。经合理设计并正确安装的局部排风系统将很大程度地降低暴露危害,而开放的操作过程或不良的设计及维护系统将导致暴露增加,这种差异性反映在危害控制措施级别里(表5第3行)。暴露某化学物质的程度也取决于化学物质的使用量和暴露时间的长短(表5第4、5行)。例如:在称量过程中产生细小石英粉尘(EI=5), 这种操作每天持续1h(EI=1)。通过观察,空气中存

1ER(5321)42.3 在一定浓度的粉尘(EI=3),而使用的粉尘量很少(EI=2) 。

十、评价风险水平

风险水平可通过公式(6)表达:

风险级别(HRER) (6) HR:危害级别(1-5级) ER:暴露级别(1-5级)

公式(6)中,取平方根是为了将风险水平值在1-5范围内。当风险级别不为整数时,应进行四舍五入,取其整数值。

例如:

HR4,ER3,风险级别433.5 取整数为4。 风险的显著性:

确定每一项作业的风险级别,并按照表7进行等级划分。 表7 风险级别 风险级别 1 2 3 4 5 此外,也可采用表8确定风险水平。

表8 风险级别表 ER 1 2 3 3 5

通常将风险水平划分为5个级别:风险水平1级,可忽略风险;2级,低风险;3级,一般风险;4级,高风险;5级,很高风险。 十一、采取相应措施

HR 1 1 1.4 1.7 2 2.2 2 1.4 2 2.4 2.8 3.2 3 1.7 2.4 3 3.5 3.9 4 2 2.8 3.5 4 4.5 5 2.2 3.2 3.9 4.5 5 图例 = 可忽略风险 = 低风险 = 一般风险 = 高风险 = 很高风险 风险等级 可忽略风险 低风险 一般风险 高风险 很高风险 如果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对健康有明显风险,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这种风险。措施包括:

1.

选择适当的措施消除风险或使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例如:替代有毒化学物质;安装局部排风或全面通风装置;实施管理控制措施及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2. 3. 4. 5.

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 确定检测的必要性。 确定是否需要医学检查。 建立应急救援程序。

确保风险达到可接受程度是雇主的责任。针对不同风险水平可采取相应措施:

⒈ 风险水平1级−可忽略风险 ⑴ 结束评价;

⑵ 每五年重新进行评价。 ⒉ 风险水平2级−低风险 ⑴ 维持控制措施;

⑵ 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空气监测; ⑶ 每四年重新进行评价。 ⒊ 风险水平3级−一般风险 ⑴ 实施和维持控制措施; ⑵ 决定是否需要空气监测; ⑶ 决定作业人员是否需要培训; ⑷ 每三年重新进行评价。 ⒋ 风险水平4级−高风险 ⑴ 实施有效的工程控制; ⑵ 进行空气监测; ⑶ 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

⑷ 实施呼吸防护计划;

⑸ 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眼镜、围裙、手套等; ⑹ 制订和实施安全、正确的工作程序; ⑺ 在必要情况下建立应急救援程序; ⑻ 在上述措施落实后,重新评价风险水平。 ⒌ 风险水平5级−很高风险 ⑴ 实施有效的工程控制; ⑵ 进行空气监测; ⑶ 对作业人员培训; ⑷ 启动呼吸防护计划; ⑸ 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⑹ 制订和实施安全、正确的工作程序; ⑺ 在必要情况下建立应急救援程序;

⑻ 在以上措施落实后,重新对风险水平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 十二、评价的记录

所有评价资料应永久保存(以书面或输入计算机的方式),记录应简洁、清晰,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⒈ 评价组成员姓名; ⒉ 作业单元的描述; ⒊ 评价涉及的作业人员; ⒋ 作业区域和作业时间;

⒌ 各作业单元中使用或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清单,并标明是否获取有关化学物质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⒍ 化学物质危害的资料; ⒎ 生产工艺过程概述; ⒏ 危害识别; ⒐ 风险评价结论; ⒑ 建议;

⒒ 评价组成员的职称、签名及日期; ⒓ 接受评价的业主职称、签名及日期。 十三、重新实施评价

如出现下述情况,应对风险水平进行重新评价:

⒈ 生产规模、生产原料、工艺过程和控制措施发生明显变化; ⒉ 有工作相关疾病病例报告;

⒊ 可能因不充分的控制措施而导致事故发生;

⒋ 空气监测和健康监护资料表明控制措施失效或不完善; ⒌ 采用新的或改进的控制技术;

⒍ 对化学物质的危害有新的证据,可能导致标准的更新及职业接触限值的重新修订。

十四、 风险评价中常见错误

⒈ 事实描述错误,如:对工作程序、使用化学物质的场所描述错误; ⒉ 对危害识别不充分;

⒊ 在缺少可信证据的前提下,宣布结果的有限适用范围或影响; ⒋ 用于计算的方法学、数学模型及假设的不确定性。

暴露评价估算

本部分内容适用于不能获得空气监测资料、处于设计阶段的工厂。

暴露评价方法首先需要对暴露水平进行计算,然后将暴露水平与长时间职业接触限值进行比较。在获得暴露级别(ER)时,如果暴露时间少于8h, 可利用公式(7) 将暴露浓度先转化为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后,再进行比较:

C1T1C2T2CnTn (7) 8CTWA 公式(7)中,C: 暴露浓度; T: 相应暴露时间。

预测吸入暴露的方程−转运操作

公式(8) 适用于罐车装卸等转运操作:

Cppm(1.67104)(VPVfr) (8) QK

公式(8)中,Cppm: 平衡状态下化学物质浓度(ppm) VP: 蒸气压(大气压) 默认输入参数 V, 容积(m3) 容 器 类 型 桶 0.21 罐车1 19 罐车2 76 f, 饱和因子(无方向) r, 装载速率(单位/ h) Q , 蒸发速率(m3/min) k, 混合因子(无方向) 0.5B,c,1.0 D,E 20B,30D 85B,14D 0.5B,0.1D 0.5B,c,1.0 D,E 2 6700vB,F,750vD,F 0.5B,0.1D 0.5B,c,1.0 D,E 1 6700vB,F,750vD,F 0.5B,0.1D

预测吸入暴露的方程−开放空间操作

公式(9)可用于在洗槽中浸洗家具或金属部件的脱脂和清洗等操作过程。

Ceq(720)VP[1MW29MW0.165Qkx0.251]0.25A (9) 公式(9)中, Ceq: 平衡状态下化学物质浓度(ppm)

VP: 蒸气压(大气压) MW : 分子量(g/g-mol) 默认输入参数 操 作 取 样 40B, 80C 85B, 14C 0.5B, 0.1C 7B, 10C 其他开放空间 D A, 面积(cm2) Q , 蒸发速率(m3/min) k, 混合因子(无方向) 85B, 14C 0.1B, 0.5C D x,气流方向液槽长度(cm)

作业人员暴露于液槽蒸发或沸腾的预测

假设释放的液体形成液槽,化学物质从槽中蒸发到空气中。公式(10) 用于估计开放容器中液体的蒸发速率:

Qm

MKAPsat (10) RgTL

公式(10)中,Qm: 蒸发速率( kg/s)

M:污染物分子量(kg/kg-mol)

K: 物质运动系数(m/s) A: 暴露或液池面积(m2)

Psat: 液体饱和蒸气压(Pa或N/m2) Rg: 理想气体常数(8.314Pam3/mol K)

TL: 液体温度(K)

物质运动系数可由公式(11)获得:

KK0(M013) (11) M

公式(11)中, K0: 参比物质的物质运动系数,如:0.0083m/s

E:暴露时间水)

[h/天][天/年] 365天/年 M:污染物的分子量(kg/kg-mol) M0: 水的分子量(kg/kg-mol)

皮肤暴露液体的预测

每天通过皮肤暴露于液体的总剂量(DdI)可通过公式(13)推测:

WSAEF[mg/kg/天] (13) BWDdL

其中:W: 物质重量分数,例如:10% 溶液物质重量分数为0.1。 S:皮肤吸收速率(一般试验值为:0.32mg/cm2/h) A: 皮肤暴露面积(cm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