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公车改革:如何撬动?
2012年06月26日 10:29 来源: CCTV2《央视财经评论》
近期,温州市继续推进的公务车改革。106家行政单位、207家的事业单位,12000多人,大约有1300辆公车将被拍卖。日前,温州首批215辆市级机关公务用车顺利地拍卖成交。从此,温州市区范围内的公务交通将会实行限额的货币补贴,从300元到3100元不等。温州的公务车改革是否有示范意义?发放货币补贴是否会演变成一种变相的福利补贴?挡在“三公”消费改革道路上的“公务车”的难关,到底该如何逾越?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霍德明、张鸿共同评论。
24日,公开卖掉215辆市级机关公务用车,采用四不准方式,温州车改继续推进,公车取消,变成补贴,公务员是否领情?武汉叶青连续上书,关注的改革难点在哪里? 6月24号,温州公车拍卖,在温州市瓯海区人民大会堂举行,来参加公车拍卖的市民几乎坐满了拍卖会场的上下两层。
温州市民:主要的目的就是车子的价位比较便宜,车子的保养又好,的车子一般都是定时保养的,这些东西看起来还是可以的,车看起来也不错。 温州市民:车子比较新,价位比较低,主要是这个原因。
首批215辆公车顺利拍卖成交,起拍价总计5.32万元,成交价总计1059.48万元,成交价比起拍价增幅61.92%,拍的最高价是一辆2008年11月立户的30,起拍价12.15万元,以17万元的价格成交,说起温州这次为何进行如此范围和力度的车改,温州市车改办主任陈波说,管理难度大,财政支出大是主要原因。
陈波(温州市车改办主任):管理难度大主要目前的状况公务车目前的管理就是公车的私用问题,大家也都反映出来了,同时也比较难界定有的时候是怎么用法,相对在管理方面,也缺少我们认为比较好的一些办法,这个压力大体现在哪里,据我们测算的一个数字,1700多辆车子,去年一年的它的运行经费大体在1.44个亿,这个还不包括我们驾驶员的工资费用等等。
温州车改具体方案是,除省管领导干部用车,执法执勤用车以外,所有公务车辆全部拍卖处置,对温州市区范围内的公务交通,实行限额货币补贴,从科员、办事员到,每月每人最高补贴3100元,最低300元,远程及重大应急公务交通,则通过向公务用车服务公司市场化租车和乘坐公共交通解决,并实行节约奖励。
温州约有1300辆公车做拍卖处置,仅留用300辆左右的执法执勤车,拍卖车辆约占总数的80%,留下的执法执勤用车,喷涂公车标志。同时建立GPS监管系统,对执法执勤车的使用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温州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属的公务用车服务公司事先已按市场评估价买走了200多辆公车,以供各单位租车用,考虑到购车的市场容量和卖车的市场价,车改办对1300辆左右的公车分六批逐步拍卖。
温州公车改革是否是好办法?好在哪里? 霍德明:温州公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省钱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第一个,就是省钱。这次温州市是市级机关拍卖的公车,第一次是200多辆,我查了一下,其实在2011年8月份,温州的市属国企就已经开始拍卖了,分了四次,当然第一次拍卖也是拍卖了大概170辆,赚了880万,四次赚了六千万。这次更大的规模,1300辆车子,预计可能有将近上亿。但是温州原来花在这个车子上,温州市级机关一年要在1.4个亿左右,所以对于公车的节省,不仅是卖出去了,赚了钱回来,还把未来的管理费省下来,另外还是有一笔支出,因为把公务员补贴交通费,三下五除二,温州市陈金彪说了,咱们预计还可以节省15%,他算过帐了。 张鸿:公车改革减少了浪费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有专业的调查表明,公车一辆年维护成本5到10万,所以要算这个补贴,肯定是省钱的,因为它变成了货币化的补贴。可以说18年来,1994年我们开始进行车改。如果再早算,1988年我们有公务车配置的标准,那么到现在已经是24年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车改的方向基本上就是变成车补,你花钱,个人花钱,然后或者是车集中管理,然后如果你要用的话,你到公司去用车。本质上,我们就是希望,因为现在三公消费,很多人都关注,三公里非常重要的公就是公务用车,所以一定是会带来省钱的,如果不省钱,那改革就没有意义了。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它其实是减少了浪费。 叶青:自己车改节省10万元
(全国湖北省统计局副)
对于公车浪费,我自己有一个很切身的体会,因为我从2003年5月20号到湖北省统计局当副,上班第一天我就自己推行车改,就是自购私车,一个月局里给我1000块钱,出差我就开车实报实销,我自己改了10年到现在,我自己测算了一下,就说我可以为国家节约8到10万块钱,因为车是我买的,司机是我自己,然后我的保险,一些路桥费都是我自己出。所以就说一辆公车一年如果你要问我,大概要花多少钱?我说大概要花10万块钱,这10万块钱是有一个条件,就是领导和司机都不私用。
第二个阻力,我就认为是安全,我觉得从我自己的10年车改的经验来看,我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买部车自己开,来推动这个车改。再一个,自己很认真地开车,也是很安全的,大家普遍认为的这两大阻力,我觉得都不存在问题。 张鸿:利益既得者来制定方案 能否落到实处?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非常简单,谁用车多,谁多拿补贴或者完全市场化,就是你实报实销。但是实报实销有一个问题,比如说主持人,你用车标准比评论员要高,但是我评论员要成天下去走基层,下去要调研,你主持人就坐在演播室主持节目。结果是你来定,你来定谁拿的补贴多,然后当然是你定的,那你拿的补贴多,我拿的补贴少,到最后这就反了。还有就是,主持人本来就不应该花那么多钱,你也没有权力,因为你也不够正部级干部。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说,第一,你本来就没有这个,第二现在你来决定这个改革的方案,所以很难做到真正的货币能够用到用车的那个位置上去。
霍德明:公车改革应予以货币和市场化的原则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短程货币化,长程市场化。这里面还是要确实地把它执行下去,假如说你的位置越高,你大概拿了就是补贴,可是那个只拿300块钱的那个人,他肯定是要长程市场化,他出去要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必须要实报实销,但是如果说是有抓到有猫腻行为还是要严格去处置这个事情。我想公车处理的事情,这样予以货币和市场化的原则基本上是没错的。 霍德明:公车管理十分麻烦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肯定在使用公车的程度上,会比原来少多了,至于很多人担心钱照拿,但是车照开,肯定是其他单位的所谓使用吧。如果说这样管着还使用一千辆、两千辆的话,应该不会有这么大的可能性,当然我们国家幅员比较大,对于这种公车管理超级麻烦的。举个例子,芬兰8万公务员,只有60辆公车使用。日本平均1300个公务员一辆,咱们是20个人一辆,当然咱们国家幅员广大。可能很多地方乡下你要去跑,没公车不方便,不过这是经济进展一个过程,以前大家没有私家车,只能用公车。但是现在我觉得慢慢进步了,公车的排气量也缩小了,可能外面还喷个漆,还得装GPS,用公车不是那么方便,将来还是乖乖自己开自己的私家轿车上班,可能方便一点。 张鸿:级别的补贴要科学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汽车,小轿车,它不仅是工具,还是一个福利,就是你家人也可以用,司机也可以用,由此产生的维护的费用还有一些漏洞可以钻,所以它变成了福利以后,它就得按级别来。级别高的人,他不一定是用车多的,但是他拿到的补贴可能就是最多的。
我算了一下,如果是3100块钱的补贴,按照一个月是22个工作日来算,一个月3100块钱补贴的人,一天的补贴是147块钱,这在北京如此之大的城市里,我觉得每天都花147块钱的话,基本上都可以包车了。而基层干活的那个人,他一个月300块钱,一天才十几块钱,这样会导致什么呢?就是如果他真的是用车很多的话,因为他有时候需要下乡去调研。这个时候,这三百块钱因为等于是自己腰包里的钱,如果省下来就是自己的,那么就导致这
个需要用车的人,他不愿意用了。不需要用车的人,他拿到补贴。其实那个钱就落在腰包里,变成了一个对过去这个福利的一种赎买,其实还是当作一种福利,而不是把它单纯的当成一种工具。为什么我们说,担心钱照拿,车照开,就是因为在这之前,很多地方的改革,他就有这样的教训。包括这种级别的补贴,比如著名是2008年开始的辽宁省辽阳市的一个区长和区委,他要补一年8万块钱。
公车改革成为三公消费改革重头戏,温州经验能否带来破解公车改革困局良方?钱也拿、车照坐的问题又该如何化解?
张鸿:我们得先敢于公开我们公务车的数量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包括补贴的公平,包括整个用车的透明,这都是我们要做的,因为车改确实是很难。前年,温总理在上说了,说公务用车这个事情我们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就公车私用,他提到两点,第一点就是公开透明,第二点就是民主监督。因为没有这两点,你靠自己来监督自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其实都是有细节的技术活,比如说怎么公开透明,国外有很多好的经验,你只要公车上装出GPS,然后GPS拿出来公开。因为是我纳税人掏的钱买的车,你办公务用的,所以每一辆车的GPS的行车记录,我都是应该可以查到的。比如德国原来的总理康拉德也经常遇到这种事,就是他周末出去的时候,得开他自己的大众甲壳虫,他不能开他的防弹车。现在的问题就是,就是我们能不能真的下决心让所有的公务车全都有明显的标志?很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公务车像出租车一样涂上相同的颜色。你看我们的消防车,医院用的车,很少被人拿来公务用车,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非常明显的标志。此外,有决心基本的判断标准是,你敢不敢于先公开你的公务车的数量?如果连数量都不知道,我怎么能相信你是愿意改革呢?
霍德明:关键是地方是否有改革的决心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觉得地方是所有公车改革里最重要的原动力,他有决心的话,完全可以做下去。有决心基本的判断标准是,你敢不敢于先公开你的公务车的数量?如果连数量都不知道,我怎么能相信你是愿意改革呢?所以我相信,如果地方能够有决心,当然还给他一个动力,公车改革好的话,肯定要有些奖赏。我说过,经济在慢慢进步,谁愿意开个挂红绿灯的红公车,一天到晚开着去接孩子去,麻烦。 彭真怀:三公支出应该联合起来加以考虑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公车改革的方向其实应该跟旅游,消费,这些所谓三公支出联合起来加以考虑,各级都有对去报告,当年年度财政预算的义务,这也是一个法定的义务,同时
每年也有一个财政决算的报告,能不能把这些财政的预算或者财政的决算真正在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中让人民代表有一个程序化的监督,这是一个必要的途径。第二种途径,我觉得就是要重要地发挥媒体的作用。 张鸿:公车改革必须得先纠错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建议观众做一个游戏,就是上网去搜你那个县,那个市的名字加上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你一般都能搜到你所在的行政区域的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然后你会发现,基本上都有这样的一条,它的标准就是配编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在很多县里面都是四大领导班子成员,原则上按每人一台的标准定编。县委、县常委会、县、县政协、纪委按县级的在职领导职数,每人配备一辆公务用车,它不是级别的问题,是这本身就是违规的。因为按照国家的要求,只有正部级才可以有专车,副部级都只能有公务用车,而不能有专车。所以你看到没有,这已经是大家都已经在自己的条例上都已经公然的违反的。前两年,民革在上建议说,要建议取消厅级以下专车,可是按照规定,厅级以下根本就不应该有专车。所以我觉得改革先不着急,先纠错,就是过去我们用车上有哪些违规的地方,先把错纠了,然后再谈改革的事情。
霍德明:先做到100人一辆公车的标准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提一个更具体的方式,咱们平均20个人一辆公车的,今天温州的改革,我大概算了一下,他们大概可以达到100个人一辆公车,就拿这个来要求全国,一年之内,你就给我做到平均一百个人一辆公车,之后再慢慢要求上去。比照日本的1300个人一辆公车,我估计大概要三五年。如果在最短时间里面做到一百个人一辆公车,这应该不是大难事,而且更何况现在每个市都有公车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