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论文-
我国农村文化危机的原因探析
摘要:导致我国农村文化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有:重经济轻文化的片面领导思维;财政投入不足,经费严重匮乏;城乡二元的制约和影响;基层文化管理不顺,管理人员认识模糊、职能缺位;对农村文化市场缺乏培育,对优秀文化遗产重视保护不力。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危机;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可以说,已经显现出严重的危机。归纳我国农村当前的文化危机,大致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功能弱化;二是农村文化设施极端匮乏;三是农村文化团体生存困难;四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五是若干优秀农村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六是不良文化死灰复燃。
导致我国农村文化危机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制度安排的原因,也有主观作为的原因;既有大环境的影响因素,也有个体的基本素质的制约因素。
一、重经济轻文化的片面领导思维
基层“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在执政为民理念的指导下,和对农民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如免征农业税、率先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费、村村通公路、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享受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培训工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等等,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关注和救助更多的是物质上的,而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还有一些基层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让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就行了,至于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认为这既不影响农民致富奔小康,又不影响干部的政绩。还有基层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持自然发展论,认为只要经济搞好了,农民手里有钱了,素质自然就会提高,农村文化也自然而然地搞好了。在这些片面思想的作用下,很多地方的基层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追求GDP的增长上,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基层文化的发展问题。 二、财政投入不足,经费严重匮乏
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片面领导思维作用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经费严重不足。很多乡镇连一个文化专干都养,更不用说文化建设的费用投入。在这个前提下,基层的文化站大多名存实亡或形同虚设,呈现“四无”状态,即无人员、无场地、无经费、无活动。如山西省吕梁市1987年共有“四有”(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文化站162个,文化站普及率达70%。到2005年,除了该市唯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孝义市、省级文化先进县汾阳市的文化站建设相对不错,其他县的文化站建设有个别不错外,该市有3/4的县市文化站大多数为“四无”文化站(葛如江等,《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www.cqagri.gov.cn,2006年2月13日)。甘肃一个乡文化站站长告诉记者,从2000年以来,当地没有给文化站投过一分钱,他自己也没有领到一分钱工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文化站一天天萧条下去。现在书柜里的这些书是他自己买来出租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马丰春介绍说,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愈加紧张,许多乡镇文化站都被“断奶”,现在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全州有130多个乡镇,目前有文化站的仅有40余个乡镇,而一年中能开展一两次活动的文化站又不到其中的一半(《步履艰难的农村文化建设》,每日甘肃网,2006年3月21日)。从1998—2002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为323.87亿元,仅相当于教育事业投入的1/70和科技事业投入的1/10。在文化资金偏少的情况下,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所占的比例则更低,2003年的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2%,而广大的农村只用了28%,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2元。
由于文化经费投入不到位,有的文化工作站只有牌子,既没有工作人员也无法开展工作。另外,微薄的收入也使从事乡镇文化工作的这支队伍不仅年龄老化、业务技能差,而且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再加上没有场地、没有设备等,使农村文化站根本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 三、城乡二元的制约和影响
由于城乡二元及原有制度的惯性影响,用于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远远高于农村。文化部副周和平在全国文化厅会议上透露,2004年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对城市文化经费投入47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5%,而农村只占28.5%。在城乡分治的下,乡镇以上的各级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有意无意地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使本来文化建设基础就薄弱的农村,更加捉襟见肘。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自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四、基层文化管理不顺,管理人员认识模糊、职能缺位
基层文化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重收费、轻管理,尤其是目前乡镇一级没有专门的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县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鞭长莫及,导致管理失控。不少基层文化管理干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管理职能严重弱化,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放任自流。一些基层干部错误地认为,放任文化不管是思想,对社会丑恶现象及封建迷信活动熟视无睹,造成一些低俗甚至是色情的演出在城市文化市场的打击下,往城郊结合部和农村转移,一些机、也流向农村,对农村社会稳定、农民素质的提高带来消极影响。
五、对农村文化市场缺乏培育,对优秀文化遗产重视保护不力
同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市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作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者,满足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应付,对文化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研究探索不够,根本谈不上引导、指导和培育,使其自然发展,自生自灭。
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了解不够;对抢救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在研究、认定、保存、传播方面工作不力;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不健全;开发利用不够,保护不力。正是上述原因导致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处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边缘,更为严重的是,农村文化的落后状况既造成了许多农村优秀文化遗产的消亡,又影响到占全国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落后的农村文化,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消解了中国农民的优良传统文化观念。这一切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不仅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新农村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全面小康社会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进程。可以说,农村文化现状已经呈现出严重的危机,必须引起执政党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扭转农村文化落后状况,刻不容缓。为此,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明确各级责任,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第二,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和机制;第四,强化农村文化工作专兼职队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人才保障;第五,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要;第六,扶持农村具有公益色彩的民间文化的成长,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第七,整理发掘保护农村优秀文化遗产,扶持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延续;第八,统筹城乡,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市场运作,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第九,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新农村文化内生机制建设;第十,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