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中田径训练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摘要
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 如果在体育运 动中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 不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就可能发生运动 损伤,导致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对学生而言,损 伤会影响其健康、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田径运动;损伤;预防 前言
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开展, 以田径运动为主题的体育活动变 得越来越多、 越来越丰富。 与此同时, 田径训练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现象也就 变得十分普遍, 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 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心理压力, 影响其正 常的体育训练和活动, 还给其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因此, 如何有效防 止和减少田径运动中的伤害事故的发生就变得异常重要。
一、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二、运动损伤的形成原因
1、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够
运动损伤发生往往与体育组织的领导、 体育教师、 教练、 运动员和体育运动 参加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 他们错误地认为 “运动损伤不过是 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 , “要锻炼,要提高成绩,伤病是难免的” , “预防运动损 伤是医务人员的事,与己无关”等等。在上诉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在田径训练过 程中, 不能及时对运动员进行安全教育,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发生损伤以后 又不认真分析原
因,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学生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 不能合理地进行他人保护或自我保护,致使运动损伤时有发生。
2、准备活动不当
由于在各项活动中,动作的结构、强度、速度、节奏及用力方法不同,因而 准备活动的内容、形式、强度也有区别,如短跑、跳跃等一些强度大的项目,需 要有关肌肉能承担很大强度的负荷, 如不认真做准备活动, 则有关部位的肌肉会 由于活动不充分而承受不住强大的负荷, 因而造成损伤。 运动量过大时, 会造成 身体机能下降,尤其是局部负担过重产生过度疲劳,是造成损伤的重要原因。 3、身体素质差或技术上的错误田径项目对练习者的力量、速度、耐力和灵 敏等素质要求很高。这些素质差距,表现为肌肉力量和弹性差,反应迟钝,关节 灵活性和稳定性不够, 整个身体的适应能力较差, 因而容易致伤。 训练过程中运
动员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未形成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存在缺点和错误, 这类错误的技术动作, 极易违背身体结构、 技能特点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因而 造成伤害。
4、运动量(特别是局部负担量过大,常见于专项训练时由于操之过急, 采用 “单打一” 的片面训练。 如有些运动员为了提高下肢力量在一次训练课或一 周训练内容中, 专门练习下肢跳、 蛙跳、 跨步跳和负重跳等等, 使局部负担过重, 超过其承受能力而引起较严重的运动损伤, 即使是细微损伤, 反复积累亦成劳损。 又如新生和刚入队的运动员,因教练员不同,环境变化,训练方法会有所改变, 如果运动量突然增加、跑跳练习过多易造成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和骨折等等。 5、 场地、 器材、 服装及气候等问题场地原因产生的损伤并不是单纯的因素, 器械的不正确使用也容易造成运动员的损伤。 训练中器材不规则, 安装不牢, 位 置不当, 以及训练时服装不合体都极易造成损伤; 另外恶劣的天气也会影响到师 生情绪, 不能发挥正常水平从而造成损伤。 高温湿热容易产生疲劳和中暑或因大 量出汗影响体内水源代谢而发生抽筋或虚脱;天气寒冷,肌肉、肌腱、韧带的弹 力及延展性都会降低, 肌肉的粘滞性
会增加, 使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小, 而发生肌 肉和韧带损伤; 扬沙或大雾天气由于光线不足及能见度低, 影响视力、 神经反应 迟钝、兴奋性降低,也易引起损伤。
6、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不良训练不足、患病受伤、伤病初愈、过度疲劳, 会导致运动员力量、 动作的准确度和协调机能的明显下降, 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 机体反应迟钝, 甚至运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在疲劳时进行训练, 平时熟练的动作 也可能发生错误而引起比较严重损伤。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与运动损伤的发生也 有密切的关系。如运动员心情不舒畅、情绪不高,对训练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 思想就不集中也兴奋不起来。
7、 缺乏有效的恢复手段
运动员在训练中, 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特别是当采取大负荷训练时, 身体的疲劳程度加深, 如果没有有效的恢复手段作保证, 疲劳累积, 极易引起伤 病。
二、 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及方法 1. 加强预防运动损伤的教育
在教学和训练中, 教师和学生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意义, 克服麻痹思想,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安全教育可以在训 练前进行, 也可以通过典型事例黑板报等方式进行, 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运动损 伤所带来的伤害, 引起他们对运动损伤的重视教练员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 防措施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相信运动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在运动实践中积
极贯彻各项预防措施,从而减少损伤的发生率 2. 做好准备活动
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避免运动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应对做好准备活动引 起高度重视, 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准备活动方法中学生在训练前应充分做好准备 活动, 逐步由一般性活动过渡到专项性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 运动量时间应根据 训练的内容个人的机能状况以及气象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 , 特别应加强主要负荷 部位及容易
损伤部位的准备活动在夏季训练或持续时间较长的训练项目 , 准备活 动时间可短些 强度可小些,在兴奋性较低或气温较低时,准备活动的时间应适 当延长,一般以身体发热 微微出汗为宜。
3. 加强对运动员心理因素的培养
心理教育要以预防为主,教育运动员对新难动作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重视, 对比较危险的动作要集中注意力完成, 对相对简单的动作也要保持一定的警觉性, 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兴奋性减少无谓的伤害。
4. 善于对付不良气候的影响
不良气候的影响也容易诱发运动损伤如气温过高易发生中暑, 气温过低肌肉 僵硬易引起拉伤潮湿高温时使量出汗, 影响体内水盐代谢可发生肌肉痉挛或 虚脱因此,教练员遇不良气候应灵活机动地调整训练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5. 加强医务监督
为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应严格实施场地器材卫生监督场地器材要定期进行 安全检查,对已损坏的场地器材应及时维修,不穿不合适的服装和鞋进行活动。 6. 创造安全的训练环境
教练员在训练前应对训练场地器材进行安全检查, 发现有问题时要及时维修; 在训练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关注与保护, 时刻保持场地的平整和训练设施的安全; 同时根据天气的变化,合理安排训练
7. 建立与训练负荷相适应的恢复手段
每次训练后, 应适当安排一定时间和内容的整理放松活动, 整理放松活动尽 量选择一些使工作的肌群放松的练习, 还可采用气功心理暗示意念放松或播放一 些舒缓的音乐, 从心理上消除紧张, 使机体更快地恢复。 运动后的按摩也是消除 疲劳的重要手段, 按摩的主要手法有揉搓揉捏叩打推摩抖动等, 几种手法结合可 起到良好的放松效果 还可以采取热敷沐浴等手段帮助恢复,同时保证学生有足 够的睡眠休息
时间及良好的营养摄入只有建立与训练负荷相适应的恢复手段, 才 能及时消除疲劳。
8. 正确、合理地运动技术体现了人体生理解剖特点和符合运动时的力学原理 教练员从一开始就要教会运动员跑、跳、投的正确方法,使之形成规范、协
调、巩固的动力定型,这是预防运动损伤很重要的因素。另外,要避免在较硬的 场地上反复地做跑、跳练习。同时,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修改训练计划。 5、要坚持全面身体训练,提高整体机能水平
全面发展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降低运动损伤的危险性。即使发生损伤, 也可以把损伤的程度降到最低, 而且有助于预防再损伤。 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 同时, 还要结合专项特点优先发展力量素质。 这是因为, 力量素质是其他素质的 基础,控制身体的能力强,关节的稳定性也好,这就可以大大减少损伤的发生。 6、要十分重视训练后的恢复
科学化训练是争创运动成绩的必由之路, 而恢复训练则是科学化训练中的一 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该体现出来。 实践证明, 对运动员 只是大运动量、 大强度训练, 而不采取有效的恢复手段, 运动员就会出现过度疲 劳而引发各种伤病。 田径运动员在训练时, 对易伤部位要有保护措施, 如护具等。 在训练时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加强对易伤部位的练习。 另外, 还要确立合理 的竞技目标,尽可能降低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免影响动作质量造成损伤。 三、 小结
总之 , 在田径课教学过程中想要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 , 就必须加强教师和学 生对运动损伤的正确认识,遵循科学有效的组织教学方法 ,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完善场地器材等。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课后身体的放松恢复活动 , 保证学生有足 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 以提高学生机体的恢复能力 , 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中保持 着良好的精神状态 , 预防学生出现运动损伤事故 , 这对提高学生运动成绩和身 体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 也为高校顺利开展田径运动提供最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