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12月第33卷第12期 Int J Trad Chin Med, Dec 2011, Vol. 33, No.12 ·1107·
·经典探微·
“肾藏精”与“肾主水”的哲学与医学内涵
谷峰 吕爱平
中医学的“肾藏精”、“肾主水”既有重要的医学内涵,又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文化密不可分,这在“肾主水”理论中得以体现。而围绕这一理论命题,笔者认为,从古至今尚有不少问题需要分析、明确。
中医学的“肾主水”理论源自《内经》,广为人知的主要有两句:一是《素问·上古天真论》[1]7
中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另一是《素问·逆
调论》的“肾者水脏,主津液”[1
]72
。前者一般理解为
哲学层面的肾主五行之水,具有藏精的功能;后者多理解为医学层面的肾主水液。据此,有学者提出:“肾主水指肾主持、调节人体水液化生、输布和排泄的功能”,“肾主水,广义而言指肾为水藏,有藏精和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2]
。
围绕肾主水的哲学与医学内涵关系,影响较大的一种说法是,古人首先认识到膀胱、肾和水液代谢的关系,提出“肾主水”的理论出自于《内经》的解剖生理学观察,其具体组胚发生学途径是以膀胱的解剖生理为基础,以“肾合膀胱”理论为中介,由腑及脏推衍出“肾主水”功能;这种理论继而在哲学上提出肾主五行之水,是从医学引申出哲学命题,进一步提出新的医学理论[3]
。
不能否认的是,若根据《素问·水热穴论》中“肾者何以主水?……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1
]117
,或可
认为少阴脉所应之肾在冬天最盛,而冬、水、肾同属五行之水,则“肾主水液”又可从肾配五行之水推导而出。肾在五行属水,由哲学引申到医学,故提出肾主水的理论。肾在五行主水、藏精是《内经》藏象学说的基本理
DOI: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1.12.01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0CB530401)
作者单位: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通信作者:吕爱平,Email:lvaiping123@sohu.com
论,到后世发展成“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笔者分析认为,肾主水主要是后世对《内经》理论的发挥。明确了这一观点,则肾主水的哲学与医学内涵关系才能澄清。
1 “肾藏精”与“肾主水”的哲学内涵
“肾主水”是五行应五脏的产物。五行应五脏的规律,文献中尚未有明确记载。章太炎先生认为“然则分配五行,本非诊治的术,故随其类似,悉可比附”。其论据最重要的在于文献中所载五行配五藏的对应性不同。樊圃
[4]
提出“五藏附五行是受古代祭祀的启示”,
但学界对此多不认可,如王玉川认为[5]
,五脏祭是“医
史研究的误区”。抛开“发生学”因素,肾在五行属水无疑是《内经》所认可的哲学定论。肾主水的哲学命题与肾藏精的医学命题密切相关,“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即为明证。固然有学者
[3,6]
认为,
此处的“肾者主水”是就“肾主水液”而言,但《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并未提及“肾主水液”的理论,反而是总结上文男女肾中精气盛衰而出现的各种表现,最重要的是天癸“至”与“竭”和“有子”、“无子”的关系,十天干之一的“癸”属五行阴水,故“肾者主水”,只能是哲学内涵的表述。按五行的取象比类,五行之水在季节为冬,在物化为藏,故下文称“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言其藏精的功能,与《素问·六节藏象论》[1
]27
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一致,逻辑上非常严密。《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决气》[7
]65
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
身生,是谓精”。这是以哲学上的精气论说明人体形成本原的具体反映。哲学上是精生万物,医学上便是精为生命本原。先秦时期,有关水生万物的哲学思想为人们所熟知,比较典型的如《管子·水地》[8]311
所说“水,
具材也”,水为“万物之本原”[8
]315
;《淮南子·原道训》
所说“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
·1108·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12月第33卷第12期 Int J Trad Chin Med, Dec 2011, Vol. 33, No.12
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9]
,等。《尚书·洪范》论五行,“一曰水,
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10]
,水居于五行之
首。从医学专著来说,马王堆汉墓帛书《胎产方》[
11
]
论述人体胚胎发育过程,认为“四月而水授之,乃始成血”,以下依次火、金、木、土、石(谷),“十月气陈”而婴儿出生,也反映了生命始于水的观点。《素问·解精微论》[1
]201
云:“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
至阴者,肾之精也”,直接把水与同属至阴之肾精联系起来。后世医家对此多有阐明,《类经·藏象类》[
12
]44
曰:“所谓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为五行之最先。故万物初生,其来皆水。如果核未实犹水也,胎卵未成犹水也,即凡人之有生,以及昆虫草木,无不皆然”。明·章潢《图书编·养肾法言》[
13]
明确指出:
“肾在诸藏为最下,属水藏精。盖天一生水,乃人生身之本,立命之根”。
2 肾主水液
《内经》原文并无“肾主水液”的记载,这一理论是由今人参考《内经》中“肾主水”、“主津液”而提出的。之所以有“肾主水液”的表述,其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水液”特指具体的水液,以与哲学层面的“肾主水”相区别;二是不用“津液”一词,是因为津液概念不明确
[14]
。认识“肾主水液”理论时,笔者认
为有两个问题不能回避,其一,在古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人们尚未明确认识到现代医学意义上肾实质与机体水液代谢的关系;其二,古代解剖学显然对输尿管这一解剖结构认识不甚清楚。《内经》中并未明确提出肾主津液的输布,有关肾与水液的关系,均是就水病而言。这一点与肺、脾不同。《素问·经脉别论》[1
]51
“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明确提出肺、脾二脏在水液精微输布中的作用,而肺脾与水病的关系也很明确,如《素问·水热穴论》[1]117
提出水病“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1
]190
提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给今天解释中医学肾主水液输布机理带来一定的困惑,以至只能从肾合膀胱,借助水液“下输膀胱”,膀胱为“津液之府”理论来诠释。肾具体是如何参与水液输布与排泄,只能以“气化”概言。
要解决这一理论难题,还是要从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出发,即脏腑概念的功能描述不限于所指的具体解剖器官。《灵枢·营卫生会》[7
]50
说“循下焦而渗入
膀胱焉”,即肾、输尿管与膀胱形成尿液的过程归之于下焦气化。
实际上,古人并未提到津液可以输布到肾,只称到膀胱。到达膀胱的津液,也并非只能理解为尿液。《仁斋直指方论·消渴方论》[
15]
说:
“天一生水,肾实主之,膀胱为津液之府,所以宣行肾水,上润与肺,故识者以肺为津液之脏,自上而下,三焦脏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景岳全书·水肿论治》[
12
]1156
指出:“经曰:膀胱
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分清”。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人所讲的膀胱,本身就包含了现代医学肾的含义,否则膀胱内贮存的只是待排出的尿液,既无法向上“宣行肾水”,而尿液的排出与否,只是水肿病的表现而非其原因,真正影响全身水液输布的,只能是假借膀胱之名的肾对津液的气化转输作用。 3 结语
从以上所引《仁斋直指方论》、《景岳全书》可以看出,津液的正常输布,即人体生命物质之水的输布,赖于“天一真水”、“下焦之真水”。可见“肾主水液”理论的形成,与“肾主水”的哲学思想不无关系。若以膀胱的解剖生理为基础,以“肾合膀胱”理论为中介,由腑及脏推衍出“肾主水”功能,不但无文献依据,且这种推衍方法极易得出错误结论。事实上,中医学提出的肺、脾、肾水液运行的枢纽,都是建立在功能模型的基础之上。《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16]
说:“精者属
癸,阴水也,静而不走,为肾之体;溺者属壬,阳水也,动而不居,为肾之用。是以肾主五液,若阴水不守,则真水不足;阳水不流,则邪水泛行”,更以阴水喻肾所主之哲学之水,以阳水、邪水喻肾所主之水液,体现了肾主水的哲学内涵与肾主水液医学理论的密切关系。
(下转第1110页)
·1110·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12月第33卷第12期 Int J Trad Chin Med, Dec 2011, Vol. 33, No.12
乳出武都,黄白色者善”5。《本草品汇精要》指出:石
[]
骨骼作为药用鹅管石。现用的钟乳石,颜色有多种,但遵历代本草应以白色者最佳,色稍黑者品质较差,黄色、褐色者不堪药用。
钟乳“明净白薄者为上”,“唐李补阙炼钟乳法云,取韶州钟乳无问厚薄但令颜色明净光泽者宜入,惟黄赤者不堪用也”6
[]145[]
。《本草纲目》曰:“[炳曰]……明
白而薄者可服”7。《本草纲目》云:“[志曰]……凡乳生于深洞幽穴,皆龙蛇潜伏,或龙蛇毒气,或洞口阴阳不均,或通风气,雁齿涩,或黄或赤,乳无润泽,……“色白净光润,服即令人发淋”。明《本草蒙筌》曰:
得此无问厚薄并佳。倘如枯骨死灰及黄赤二色,不任“且以辛温之力。又兼色用”。清《本草求真》曰:
白。故能通窍利乳,昔人取名钟乳”。“出洞穴中。石液凝成。下垂如冰柱。通中轻薄如鹅翎管。碎之如爪甲光明者真”。
在钟乳石药材中,还可见到色稍黑而润泽者,据本草记载,此种可药用但质量稍差。《本草新编》曰:“用钟乳石,所以化精也。化精自取明亮者,始能入肾。其治诸病,虽杂色亦可用也”。根据诸多本草记载,可知白色的钟乳石能药用,色泽黑、黄、枯白者钟乳石不能药用;白色明亮的钟乳石质优,色稍黑而润泽者钟乳石质次。 3 结语
为了避免药用混乱,应将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的钟乳状集合体,无论管状部分还是细管状部分均作为药用钟乳石。将腔肠动物树珊瑚科栎珊瑚的石灰质
[13]
[8]
[10]
[9]
[7]
参 考 文 献
[1]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665.
[3] 汪昂(清),撰. 王德群,张珂,张玲,校注. 本草备要. 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59.
[4] 张志聪(清),著. 刘小平,点校. 本草崇原. 北京: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1992:48.
[5] 孙星衍,孙冯翼(清),辑. 神农本草经.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63:5.
[6] 刘文泰(明). 高廷和,崔鼎仪,纂. 本草品汇精要.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7] 李时珍(明). 本草纲目(校点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5:562.
[8] 黄宫绣(清). 本草求真.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30.
[9] 陈嘉谟(明). 王淑民,陈湘萍,周超凡,点校. 本草蒙筌. 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44.
[10] 汪讱庵(清). 吕广振,陶振岗,王海亭,点校. 本草易读. 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68.
[11] 邬家林. 药材学.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52. [12] 苏颂(宋). 尚志钧,辑校. 本草图经. 皖南医学院科研科印,
1983:21.
[13] 陈士铎(清). 柳长华,徐春波,校注. 本草新编. 北京: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322.
(收稿日期:2011-07-05)
(本文编辑:高荣慧)
(上接第1108页)
参 考 文 献
[1] 王冰(唐),注. 黄帝内经素问.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 李奕祺. 论肾藏象理论建构的哲学基础—“精水合一”. 山东
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3):168-170.
[3] 李如辉. 肾脏生理功能的发生学诠解.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0,24(5):12-14.
[4] 樊圃. 五藏附五行是受古代祭祀的启示.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4,17(4):1-2.
[5] 王玉川. 帝王改制与五脏祭是医史研究的误区. 北京中医学
院学报,1992,15(5):12-17.
[6] 佐,邓吉华. 肾主之“水”纵横谈.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9(1):17.
[7] 史崧(唐),音释. 灵枢经.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8] 姜涛. 管子新注. 济南:山东出版集团,2006.
[9] 刘安(汉). 淮南子.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4. [10] 孟子(战国). 四书五经. 北京:中华书局,2009:252. [11] 周一谋,萧佐桃. 马王堆医书考证.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8:348.
[12] 李志庸. 张景岳医学全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13] 陈梦雷(清).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59:297.
[14] 谷峰. 中医学“津液”概念探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16(6):445-446.
[15] 林慧光. 杨士瀛医学全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13.
[16] 吴谦(清).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4:7544.
(收稿日期:2011-06-20)
(本文编辑:高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