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史之乱前后的奚、契丹

安史之乱前后的奚、契丹

来源:99网
14 大 连 大 学 安史之乱前后的奚、契丹 陈 巍 ,闰华芳 (1.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2.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外语系,河北保定071000) 荔 0 O 正 第 期 摘要:在与奚、契丹的对抗中,安禄山领导的东北三镇的发展为唐朝最强大的。安史之乱爆发 时,由于唐羁縻内、外蕃的方式不同,导致奚、契丹的分化,属于内蕃的奚、契丹被安禄山扫地为兵,属于外 蕃的奚、契丹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与勤王的唐军时而合作、时而对立。安史之乱后,回鹘雄倨于北亚, 奚、契丹长期附之。 关键词:安史之乱;唐朝;奚;契丹 中图分类号:K242.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0)01—0014—05 收稿日期:2009—07—16 作者简介:陈巍(1973一),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东北亚史研究。闰华芳(1979 一),女,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外语系教师,中国古代史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法制史研究。 学界关于奚、契丹的研究不少,但关于安 内蕃与外蕃,入附与在蕃,名称虽异,其实 史之乱前后的奚、契丹的研究比较少,因此笔者 相同,本文取前者。同时内、外蕃不仅指羁縻 草成此文,以期求教于方家。 州,而且指居住在这些州的少数民族。内蕃与 一、唐羁縻奚、契丹的方式与安史之 外蕃的区别,不仅在于地域的不同,更主要的是 乱时奚、契丹的分化 性质上的。外蕃“边外部落,虽立州府,而生活 关于唐代羁縻州的划分,谭其骧认为基本 方式无变”,l2j1 主要的义务是常禀正朔,朝贡 分为两种:一种就边外各国、部族的居住地而 不绝,此外还有人觐、充质、征讨、捍边等义 设,称之为外蕃;一种设置于边外各族迁入内地 务;_4_1 入附的内蕃则“大多已由游牧而渐入农 后的侨居地,称之为内蕃。 1 而章群亦持相近观 耕”,_2]l 内蕃要承担兵役,内附的第二代就成 点,他将羁縻州分为“人附”与“在蕃”,_2_1M此 为编户齐民,要象普通百姓一样纳租庸调,有的 说出自开元五年(717)八月《诚励诸军州牧将 还要缴纳土贡。 儿 诏》,诏云: 就奚与契丹而言,外蕃指饶乐都督府、松漠 今诸番归降,色类非一,在番者则汉官押 都督府,内蕃指唐朝处置奚、契丹的边内州,这 领,入附者或边陲安置。风俗未通,言语不达, 些州分布在河北道北部幽州和营州一带。河北 至于畜养,实务绥怀,宜令所在军州牧将等倍加 道北部安置内蕃羁縻州如下表: 抚恤。[3 3 表1 河北道北部处内蕃羁縻'/I・I府表 州县名称 设置时间 分布的蕃部 备注 归顺州 开元四年(716) 契丹松漠府弹汗州部落 营州 不详 室韦、鞣鞠诸部 西北与奚接界, E 与契丹接界 燕州 不详 粟末棘褐别种 五百户 威州 不详 契丹内稽部落 慎州 武德初置 涑沫(粟末)秫褐乌素固部落 玄州 崇州 隋开皇初 契丹李去闯部落 奚可汗部落 秫鞠愁思岭部落 l5 武德五年(622) 乾封中 夷宾州 师州 鲜州 带卅l 贞观三年(629) 武德五年(622) 贞观十九年(645), 契丹、室韦部落 奚部 契丹乙失革部落 大 连 大 学 荔 黎州 载初二年(690), 浮渝(扶余)棘弱乌素固部 沃州 载初中 契丹松漠部落 昌 H 贞观二年(628) 契丹松漠部落 归义州 总章中 海外新罗 瑞州 贞观十年(636) 突厥乌突汗达干部落 信州 万岁通天元年(696) 契丹失活部落 凛州 天宝初 降胡。 安东都护府 总章元年(668) 高丽降户 至德后废 在上表l8州l府中,安置契丹的州有8个, 这个观点,与陈寅恪和陈述相近。陈述在《曳落 安置奚的州2个,与他族杂处契丹州1个,合起 河考释及相关诸问题》中说: 来占有五成强。上表有安置棘羯州4个,而在营 盖安禄山与契丹之关系,如禄山事迹 州之乱之后,粟末棘羯奔回原住地,后称渤海。 (卷中)云:“禄山河朔,其中契丹委任尤 所以至安史之乱爆发时,处于河:ILJB部幽、营地 重。一国之权,十得二三,行军用兵,皆在掌 区的内蕃中,契丹与奚占有很大的比例。 握”。不独其骁将孙孝哲为契丹人也。(此承 正是由于唐王朝对内、外蕃羁縻方式的不 寅恪先生教) 同,所以在安史之乱时,两者的立场和作用是不 从“不独其骁将孙孝哲为契丹人”一句可 同的。处于河北北部的内蕃,他们都被扫地为 以看出,陈寅恪和陈述亦将“其中契丹,委任尤 兵,被迫加入了安史叛军;而另一方面,处于外 重”一语理解成安禄山把军事重任委托给契丹 蕃的奚、契丹又不时侵扰安史叛军的后方。 族人。若将后句理解为“安禄山掌握了唐朝一 二、安史叛军的强大与奚、契丹 国之柄的十之二三,行军用兵,皆在掌握”,可以 说起安史叛军的民族构成,论者总能举出 看出,前后并不连贯。 一堆的民族的名字。但是安史叛军的强大却与 笔者并不否认契丹族人在安禄山中的 奚、契丹有着很大的关系。 作用,下文亦有论述,但对于“其中契丹,委任 (一)在与奚、契丹等的连年攻战中, 尤重”一语有不同于三位前辈的理解。笔者以 东北三镇的成为唐王朝最强大的 为,此语之意为唐朝将制御契丹的重任托付安 黄永年认为:安禄山用九姓商胡从事商业 禄山。唐朝任命其为范阳、平卢加上后来的河 来充实财富,而从事征战的主力,应当是奚、契 东三镇节度使,所以安禄山才掌握了唐朝一国 丹。 为说明此观点,他说: 之柄的十之二三,行军用兵,皆在掌握。 因此《事迹》(笔者按,指《安禄山事迹》)卷 唐兴以来,由于奚、契丹两蕃所处的辽西地 中点出:“禄山河朔以来七年余,蕴蓄奸谋, 区对于唐王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控制这一 潜行恩惠,东至秣辐,北及匈奴,其中契丹,委任 地区,既可向东经略辽东,又可向西对付北方强 尤重,一国之柄,十得二三,行军用兵,皆在掌 大的游牧民族,加之奚、契丹本身也是很强的军 握。”这确是揭示了安禄山东北军事集团的真 事力量,所以唐王朝一直用心争取两蕃的归附, 相。[6]324 最后终于实现了对两蕃的控制。但营州之乱一 观其语意,似将“其中契丹,委任尤重”一 下就把唐王朝对东北几十年的经营成果消弥殆 语理解为安禄山把军事重任委托给契丹族人, 尽,唐王朝对东北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玄宗 以此为安禄山东北军事集团的。黄永年的 朝以来,由于突厥失政,原附于突厥的各北方民 大连大学 族纷纷附唐,这为唐王朝重新控制辽西地区提 二。l o年躲l期 供了绝好的机会。唐王朝用封赏、和蕃、赐与等 各种手段拢络两蕃,实现了对两蕃十多年的相 对控制,但由于唐王朝支持的亲唐的契丹大贺 氏在内斗中失败,唐与两蕃又陷入了累年攻战 的状态。 为了对付奚、契丹,唐王朝不断增加河北道 的兵力和物资供给,并改革制度,逐渐使范阳节 度使成为集河北道军事、财赋、民政等权力于一 身的最高长官,使范阳节度使能最大限度地调 动资源来抗击两蕃。 6 J3蛇 在长期与两蕃斗争 的过程中,锻炼了一支能征惯战的。以安 禄山、史思明为代表的安史叛军将领,本身就是 在长期与两蕃斗争的过程中崛起的。 唐初承隋制实行府兵制,府兵盛时有4O一 68万人。_8 府兵制坏于高宗、武后之时,开元 时,宰相张说乃请以募士充之。由是府兵变为 谈骑。天宝以后,弦骑之法又稍变废,宿卫者皆 市人,不能受甲。能战之兵,皆聚于边镇,成外 重内轻之势。 天宝元年(742),镇边的十节度 (九节度、一经略)的总兵力为49.43万,其中范 阳9.14万、平卢3.75万、河东5.5万,合计18. 39万,占十节度总兵力的37%;总马匹数为8 万,其中范阳0.66万、平卢0.55万、河东1.48 万,合计2.65万,占十节度总马匹数的 33%。_】 当然这是天宝初的情况,但大致可为 天宝末提供一个参照,所以《通典》卷148((兵・ 总序》说: 哥舒翰统西方二师,安禄山统东北三师,践 更之卒,俱授官名,郡县之积,罄为禄秩。于是 骁将锐士,善马精金,空于京师,萃于二统。 “临制奚、契丹的范阳兵力为诸镇之冠。平 卢从范阳分出,名为镇抚室韦、袜辐,实际和范 阳一起行动”,安禄山所统的范阳、平卢后来加 上河东成为东北三师,与哥舒翰所统的对付吐 蕃的河西、陇右“西方二师”,成为当时最强大 的两个军事集团。[6316-317] 除了正常统帅的兵马外,安禄山又于范阳北 筑雄武城,峙兵积谷,畜单于护真大马三万、牛羊 五万,还兼并了同罗等民族的,由是安禄山 所统东北三师成为当时唐王朝最强大的。 (--)在安史叛军中有不少奚、契丹族人, 其中由奚、契丹族人组成的曳落河是叛军的精 锐 安史叛军中奚、契丹族人也并不少,他们可 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普通官健;一是曳落河;一 是将领。 《旧唐书》卷39《地理二・河北道》云: 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 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 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至德之后, 入据河朔,其部落之名无存者。 对照上节可知,羁縻在河北道的奚、契丹族 内蕃甚多,因此在乱前,安禄山的就应有来 自这两族的普通官健。安史之乱爆发时,幽营 地区扫地为兵,又有不少两族人成为普通官健。 当然官健之中,也有不少是比年与两蕃(外蕃) 相攻的俘虏和降人。 安禄山还“养同罗及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 人为假子,及家童教弓矢者百余人,以推恩信, 厚其所给,皆感恩竭诚,一以当百”。¨ 安禄山 起兵反时,“以同罗、契丹、室韦曳落河,兼范阳、 平卢、河东幽蓟之众,号为父子军,马步相兼十 万,鼓行而西”。[】1] 何谓曳落河?陈述认为:曳 落河有四个意思,分别是:一、健儿或壮士;二、 走卒;三、巡警或禁卫;四、官名。此四义者,各 得一端,其原义当以健儿为适。 《安禄山事 迹》卷上注日“蕃人健儿为曳落河”,黄永年认 为:此处所谓蕃人是专指两蕃即奚、契丹而言, 因此所谓曳落河应为奚、契丹族精兵。l6 此外,安禄山手下也有两蕃出身的将领,已 知出自两蕃的将领有:孙孝哲(契丹)、李宝臣 (奚)、张孝忠(奚)、王武俊(契丹)。其中,孙孝 哲是安禄山的心腹大将,率叛军人长安者就是 此人;李宝臣在安禄山叛乱时在朝为射生子弟, 后遁回范阳,为安禄山所钟爱;张孝忠和王武俊 两人是当时齐名的两位年轻将领,皆以勇闻于 燕赵。 三、安史之乱时期平卢镇与两蕃的关 系 颜真卿《天下放生池碑铭》云: 皇唐七叶我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 (肃宗)陛下,以至圣之姿,属艰虞之运,无少康 一旅之众,当禄山强暴之初,乾巩劳谦,励精为 理,推诚而万方胥悦,克己而天下归仁……故得 回纥奚雷契丹大食盾蛮之属,扶服万里,决命而 争先;朔方河东平卢河西陇右安西黔中岭南河 南之师,琥朗五年,椎锋而效死。摧元恶如拉 朽,举两京若拾遗。庆绪遁逃,已蒙赤族之戮; 思明跄伏,行就沸鼎之诛。拯已坠之皇纲,据再 安之宗社。㈦ 反过来击刘正臣。至后城南,奚王阿笃孤中夜 攻刘正臣,平卢兵马使李忠臣(董秦)与之合 战,至温泉山,破之,擒大首领阿布离。 l7 . 乾元二年(759),唐肃宗诏天下立放生池 至德元载(756)十二月,平卢留后徐归道 苌 鸩杀刘正臣,被安禄山任为节度使。 至德二 学 八十一所,颜真卿为之撰《天下放生池碑》。碑 文中提到奚、契丹和平卢镇俱效命勤王,而实际 情形如何呢? 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安史集团从平卢军 淡出,导致反叛的力量大大削弱,经过数次兵变 之后,平卢镇中的勤王势力渐至上风。_4 J1 两蕃对平卢镇勤王势力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 看,就是对唐朝的态度。安史之乱时期平卢镇 与两蕃的关系:一方面,平卢镇的勤王势力希望 借助于东北的外蕃的军事力量打击安史叛军, 另一方面,两蕃的行动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 点,两者或合作、或对立,其关系是随着战局的 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 阳,使吕知诲守平卢。天宝十五载(756)三月, 吕知诲诱杀安东副大都护马灵警。平卢将刘客 奴、董秦及安东将王玄志杀吕知诲。四月,以刘 客奴为平卢节度、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 使,赐名正臣,王玄志为安东副大都护。同月, 朔方节度郭子仪帅兵二万人自土门至常山,五 月,李光弼围史思明于博陵。刘正臣欲南下取 范阳,对河北的叛军构成北、南夹击之势。奚王 阿笃孤于是帅万骑与刘正臣联兵同取范阳。范 阳是叛军的老巢,也是当初唐王朝临制两蕃,防 御北方强大民族的基地,财货军资粮食等的储 备本来不在少数。安禄山专权后,受玄宗赏赐, 动辄巨万,又“潜于诸道商胡兴贩,每岁输异方 珍货计百万数”,处心积虑地囤积了大量的财货 军备,反后又屡将搜刮来的财货聚之范阳。所 以对于奚王阿笃孤来说,范阳有强大的吸引力。 而安史之乱爆发后,范阳空虚,正是破范阳取财 货子女的良机。两蕃早就在打范阳的主意,天 宝十五载(756)五月,奚、契丹就“数出北山口 至范阳,俘劫牛马子女,止城下累日”。 l_ 俘 劫牛马财货子女等,正是奚王与刘正臣合兵南 下的原因和目的。起初,平卢军打得很顺利,连 下榆关、北平、渔阳。但不久,潼关失守,肃宗治 兵于朔方,使中官招朔方、河东兵马,郭子仪、李 光弼回军,刘正臣亦回师北归。但奚王阿笃孤 师既出而无利,加之叛军此刻又占上风,于是他 载(757)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同 学 月,王玄志与革卢高句丽族将领侯希逸杀徐归 III 道,王玄志自称权知平卢节度。此后,战局朝着 向官军有利的方向发展,七月,广平王李豫收西 京长安。十月,肃宗下《还京减省供顿诏》云: 今兵马乘胜,便取东京,平卢节度使兼领 奚、契丹五万,又收河北,天下之事,计日可 平。 诏中所谓“取东京”、“收河北”都是下一步 的军事计划,说明此时王玄志正在联合奚、契 丹,准备。同月,奚首领白越及契丹首领捺 括等人朝。_l 也是,官军克复东京,安庆绪与其党奔 河北。十二月,伪范阳节度使史思明举河北降。 乾元元年(758)二月,王玄志被朝廷任命 为平卢节度使。同年九月,郭子仪率九节度兵 二十万讨安庆绪。十二月,王玄志薨,平卢高句 丽族将领李怀玉(后赐名正己)杀玄志子,推侯 希逸为平卢节度使。乾元二年(759)三月,史 思明引兵救相州,败官军,杀安庆绪。四月,史 思明僭位于魏州,《旧唐书》卷225上《史思明 传》提到当时的情况: 夏四月,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自称应天 皇帝。妻辛为皇后,以朝义为怀王,周贽为相, 李归仁为将;号范阳为燕京,洛阳周京,长安秦 京。更以州为郡,铸“顺天得一”钱。欲郊及藉 田,聘儒生讲制度。或上书言:“北有两蕃,西有 二都,胜负未可知,而为太平事,难矣。” 史思明僭位称帝,也欲建立国家制度,并象 皇帝一样祠祀和藉田,而手下有人提醒他,北边 还有两蕃,西边还有唐王朝的二都。这说明在 当时,两蕃与叛军是不合作的。当初史思明举 河北归降,可能就有来自两蕃的压力。乾元三 年(760)正月,奚王又遣大首领、上阶将军等十 二人来朝。¨。。 但另一方面,此时他们又侵扰平卢军,《旧 唐书》卷124{侯希逸传》提到当时平卢的情形: 既数为贼所迫,希选率励将士,累破贼徒向 润客、李怀仙等。既淹岁月,且无救援,又为奚 大连大学 虏所侵,希选拔其军二万余人,且行且战,遂达 Il。l0年竺期 于回鹘,也不再授其渠长官爵。开成五年 于青州。 (840),中亚黠戛斯灭回鹘汗国,回鹘被西 安史之乱以来,平卢镇之所以能够孤悬于 迁,之后契丹又附于唐。 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来自平原太 守颜真卿的海上补给,颜真卿败退后,当时的平 参考文献: 卢节度使王玄志又命李忠臣(董秦)率兵浮海 [1]谭其骧.长水粹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南下,占据以平原郡为中心的区域,以继续保障 148. [2]章群.唐代蕃将研究[M].台北:经联出版事业公司, 对平卢的补给。至德二年(757)末,李忠臣被 1980. 调往濮州,并于乾元二年(759)九月于汴州为 [3]王钦若.册府元龟:卷157帝王部・诚励第2[M].北京:中 叛军所俘。南下的另一将领田神功一直在渤海 华书局.1982. 沿岸作战,但上元元年(760)底奉命淮南 [4]杨晓燕.唐代平卢军与环渤海地域.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 刘展之乱。此后有半年左右的时问,平卢军得 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不到有效地补给。_1 而在此时,平卢补给困难 [5]刘昀.旧唐书:卷39地理志2[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 和叛军所迫的处境为奚所乘,奚不断侵扰平卢 社.2004. 镇,在内外交困之下,节度使侯希逸只有举镇浮 [7]陈述.曳落河考释及相关诸问题[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 海南下青州,其地遂陷于奚。 刊,1938(4):549—559. 安史之乱末期,史朝义欲北走投两蕃,未至 [8]岑仲勉.隋唐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03. [9]吕恩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而被其部下伪范阳节度使李怀仙所迫,自缢死。 183—184. 四、结语 [1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5[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在与奚、契丹的对抗中,安禄山领导的东北 6847—6851. 三镇的发展为唐朝最强大的。安史之 [11]姚汝能.安禄山事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乱爆发时,由于唐羁縻内、外蕃的方式不同,导 [12]颜真卿.颜鲁公集:卷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致奚、契丹的分化,属于内蕃的奚、契丹被安禄 [13]藤原继绳,管野真道.续日本纪:卷21[M].日本:吉川弘 山扫地为兵,属于外蕃的奚、契丹从自己的实际 文馆.1959. 利益出发,与勤王的唐军时而合作、时而对立。 [14]王钦若.册府元龟:卷64帝王部・发号令第3[M].北京: 安史之乱后,安史余党仍然割据河朔,他们 中华书局,1982. 务求自安,斥候益谨,不生事于边,奚、契丹亦鲜 [15]王钦若.册府元龟:卷976外臣部・褒异第3[M].北京: 入寇。每年由范阳节度选酋豪数十人人长安朝 中华书局.1982. [16]王钦若.册府元龟:卷971外臣部・朝贡第5[M].北京: 会,但这种交流比之乱前,已大为减少。安史之 中华书局,1982. 乱后,唐王朝不振,而北方的回鹘(788年前称 [17]日野开三郎.安史之乱与唐朝东北的后撤[J].河北 回纥)却Et渐强大,此际两蕃依附于回鹘,回鹘 师院学报,1990(4):96—100. 派使臣在奚、契丹监督、征税。唐王朝恶两蕃附 Xi and K|hidan During the Period of An—Shi Rebellion CHEN Wei ,RUN Hua—fang fJ.Department of History,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2.Depa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Great Wall College,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aoding 071000,China) Abstract:In the confrontation with Xi and Khidan,An Lushan who led North—Eastern Three Military Regions became the strongest army in the Tang Dynasty.When An—Shi Rebellion broke out,these two external clans were split into two independent factions as a result of the Tang Dynasty’S differentiation policy towards them.Xi and Khidan cooperated with Tang Dynasty’S local armies to suppress the Rebellion in some circumstances,while contronting the dynasty on the other occasions.Such kinds of attitudes were determinated by their clan’S own interest.After the rebellion。Huihu emerged and became the leading e]an in North Asia.Xi and Khian were affiliated with it for a quite long period of time. Key words:An—Shi Rebellion;Tang Dynasty;Xi;Khita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