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2、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崇高品质。 CAI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板书“吟”字,用“吟”字组词。
2、板书课题,解题。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试着从诗中找寻答案。
二、自由练读,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停顿。 2、指名读,实时评价。
3、齐读。
三、读懂石灰,理解大意
1、找出本诗的关键句及其中的关键词。
2、释词“清白”。(简述词典中的两种解释,让学生选准确解释) 3、石灰为了把清白留在人间,经受了哪些磨难? (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4、平常普通的石灰为什么要经受这样的煎熬呢?出示CAI:石灰制作过程的自述)想一想于谦的描写和这份材料中的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大家好,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绝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经过人们的锤打、凿击,我被开采出来。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5、根据诗歌内容,你想象一下,当石灰经受这些磨难、煎熬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小组讨论再交流)
CAI:当石灰被人们千锤万凿时,它_____________;当石灰经受熊熊烈火的焚烧时,它________________;当石灰粉骨碎身时,它________________。
6、你根据诗中哪些词语展开了合理的想象?结合诗歌,相机释词“若等闲”。 CAI: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
7、石灰经受了如此多的磨难,到底有没有成功地把自己清白的身影留在人间?(石灰
水刷的白墙)
8、石灰在制作过程中外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什么没变?(颜色,板书:外在)它的颜色为什么始终如一不改变呢?(板书:内心清白)
9、小结:石灰要留下的不但仅是自己外在的纯洁、没有污点,更想留下的是自己清白、高洁的情操。
10、此时,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11、再次齐读全诗,要求: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四、联系作者,体验情感
1、你觉得作者通过这首诗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同时是在写谁呢?(自己)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
3、组织交流:
(1)一定高尚、善良的人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直的人;
4、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于谦的简介
CAI:于谦,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极大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不过于谦不但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断然拒绝,英勇就义。 5、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6、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自比为石灰,借此来表达自己要经受住外界考验,坚守高洁情操的志向。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写作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7、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1、2、3组学生诵读)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4、5、6组学生诵读,1、2、3组学生评价)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指名两名学生朗读,评价后再全班齐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五、总结学习方法
1、回顾这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我们可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另一首借物喻人的诗歌——郑燮的《竹石》。
板书:
石灰吟(托物言志)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清白(外在、内心)
粉骨碎身
学习方法:读懂形象——联系生平——体会志向
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秉承抓住关键词“清白”,由此深入分析诗歌,体会情感的主线,实施教学。课堂中我的教学目标和意图基本得以实现,通过学生的多次朗读能够看出他们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在一步步加深,并转化为了自己的体验表达。但是我教学之初想解决的问题“提升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这个目标完成得不够理想,虽然发言的学生比平时多一点,但是参与度还是不够广,而且他们的想象力拓展得不够,没有表现出亮点。看来如何提升这些“沉默寡言”学生的积极性还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多多探索、多多琢磨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