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 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带性。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
1)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
2)北美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3)所以,北美东西沿岸为森林,中部为草原和荒漠。植被从东向西依次更替着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变化。
我国
1)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腹地。
2)冬季盛行着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水气吹向。
3)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4)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性气候。
5)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我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在温带地区特别明显。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注意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即热量或水分)。
(二)、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除纬向和经向规律外,还表现出因高度不同而呈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它是山地植被的显著特征。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下降,而湿度、风力、光照等其它气候因子逐渐增强,土壤条件(见附录1)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植被随海拔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其植被带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这种植被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在一个足够高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着的植被带系列,大体类似于该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至极地的植被地带系列。例如,在西欧温带的阿尔卑斯山,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和自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植被水平带的变化大体相似。我国温带的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所看到的落叶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的植被垂直带,也是同自我国东北向太平洋沿岸的前苏联远东地区,直到寒带所出现的植被纬度地带性相一致。因此,有人认为,植被的垂直分布是水平分布的“缩影”。而两者间仅是外貌结构上的相似,而绝不是相同。如亚热带山地垂直分布的寒温性针叶林与北方寒温带针叶林,在植物区系性质、区系组成、历史发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因亚热带山地的历史和现代生态条件与极地极不相同而引起的。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构成该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不同山体具有不同的植被带谱,一方面山地垂直带受所在水平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度、基质、局部气候等因素影响。总之,位于同一水平植被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地带性总是比较近似的。
(附1)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
土壤在空间上与大生物气候条件的变化相适应而呈带
状分布的规律性。土壤地带性现象是由学者B·B·道库恰耶夫(B·B·докучaев,1846~1903)首先发现和确定的,并因此建立了土壤地带性学说。土壤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主要指纬度地带性,即土壤地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产生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在球形地表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纬度上热量的差异,从而引起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自赤道向两极呈规律性变化,与此相应地引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土壤地带又受到海陆分异的影响,因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的干湿状况不同,导致生物、土壤地带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广义上称之为经度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是山地土壤随海拔高度不同而变化的规律,是在水平地带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不同水平地带内,土壤的垂直带谱不同。土壤垂直地带只有在山体具有一定高度时才能表现。由于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产生的原因不同于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目前一些学者认为这两种分异规律并非地带性规律,故相应地称为经度性和土壤的垂直带性。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表现为自南向北随着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大体上说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和黄褐土,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 ,温带为暗棕
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着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向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越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越小,气候越干燥;距离海洋越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越大,气候越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附2)课本上有关生物地带性规律摘要
第二节 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
一、纬向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各自然要素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对应于一定的热量带,气候、水文、风化壳和土壤、生物群落、乃至外动力
所形成地貌都具有相应于该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于是产生了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纬度的地域分化。
纬向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可见,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来源的主要形式。由于不同气候带内降水量和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有地带性特征。诸如径流的补给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的年变化;湖泊的热力状况,沉积类型,化学成分;沼泽的沼泽化程度,泥炭堆积程度,沼泽类型等等,都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分异。值得指出的是,沼泽以及草甸、盐碱地等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还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地带性仿佛被隐藏起来,所以沼泽主要景观地带的定量特征(表略)草甸和盐碱地的分布规律性被称为隐域性。地貌纬向地带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是由于地貌的外营力因素具有纬向地带性,因此决定于外力作用的地貌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纬向地带性。地貌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尤其与气候带相适应。在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的水热组合,促使外力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发生变化。例如,寒冷气候以融冻风化为主,冰川作用突出;
干旱气候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力作用、间歇性流水作用强烈,等等。因此一些外力地貌,如高纬地区的冰川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等也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土壤和生物(首先是植物)的纬向地带性更是地带分异的集中表现和具体反映。不同地域的特定水热组合长期与地表物质作用就形成该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和组成等方面。与此相联系,风化过程和风化壳类型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别。植物的纬向地带性最为鲜明,不同地带具有显著不同的植被外貌和典型植被型。植被的种类、组成、群落构造、生物质储量、生产率等也都受到地带性规律的制约。 不同的植物带内有相应的动物生活着。热带森林的猩猩、河马、亚热带森林的猕猴、灵鼠,温带森林的松鼠、黑熊,寒带森林的麇鹿、紫貂,以及极地冰原带的北极熊、海豹等都具有鲜明的纬向地带性差异。各自然要素的地带性决定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带性,因为后者是前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在地表上就产生一系列的纬向自然带。不仅陆地表面存在着纬向自然带,在海洋表面,由于水温、盐度以及海洋生物、洋流等都具有纬向地带性差别,因此在海洋上也可分出一系列纬向自然带。
二、经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产生经向地带性的具体因素主要是由于海洋和两大体系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响,从而导致东西两岸与内陆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在本质上,这种差异可以归结到干湿程度的差异,通过干湿差异而影响其他因素分异。一般来说,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气候也就由湿润到干旱递变。与海岸平行的高亢地形,由于其对水汽输送的屏障作用,往往加深了这种分异。而东西两岸所处大气环流位置不同,更会引起气候的极大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从全球范围看,世界海陆基本上是东西相间排列的。在同一热量带内东西两岸及内陆水分条件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便发生明显的经向地带性分化。在赤道带和寒带这方面的分化是不大的;在热带则形成了西岸信风气候和东岸季风气候的差别;在温带形成了西岸西风湿润气候、荒漠草原气候和东岸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的差别。相应于气候的东西分异,自然要素以及自然综合体也发生了东西向的分异,表现出诸如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等不同景观的规律性更替。必须指出,经向地带性的名称没有从本质上反映上述规律的实质,因为经向地带性实际上与经线(度)没有本质的联系。我们
不要被这表面的字眼所束缚而忽视了它的本质内容。此外,并非举凡经向地带性因素都必然导致东西向的地域分异。在局部地段它可能加剧了纬向地带性的作用。例如,在华南(指南岭以南的区域)的地域分异中,纬向地带性分异是鲜明的。其原因除了纬向地带性因素起着巨大的作用外,同时诸如地势的北高南低、山脉多为东北―西南或西北―东南走向、东部及南部濒海等非地带性因素不仅没有减弱或抹煞地带性因素,反而起着促进作用,加强了该地域的南北分异。
三、水平地带分布图式
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结合为水平地带性,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带段性和省性。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省性是指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例如,我国东亚季风大区(非地带性单位)内出现南北方向更替的各自然地带差异就是一种带段性。其中每一自然地带(地带性单位)内都有明显的省性分异。如中亚热带自然地带内部由沿海到内陆存在这样的差异:东部(浙、闽)沿岸是台风侵袭的范围,暴雨影响很大;中部(湘、赣)是伏旱控制的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大,春季常出现倒春寒;西部(川、贵)降水比较均匀,降水强度不大,多云雾,形成比较阴湿的气候。总之,水平地带性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
用的产物,它支配了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产生了地表水平地带。
水平地带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分布图式。这种图式的形成,取决于纬向地带性因素和经向地带性因素在不同地域中的表现强度和组合方式。当纬向地带性占优势时,水平地带大体上沿纬线方向伸展,像欧亚内部的南北分异;当经向地带性占优势时,水平地带基本上沿经线伸展;像北美西部的东西分异;当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两者作用相当时,水平地带明显地与纬线斜交伸展,像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气温的南北差异和于湿度的东西差异共同起作用,两者势均力敌,致使这里的水平地带呈与纬线方向斜交的排列。
水平地带的交替方式称为地带谱。研究世界地带谱,需要把复杂的地表自然带的分布模式化。通常是用一个假定的理想的图式来概括各种形式的水平地带的交替方式。
把欧亚、非洲和美洲合并成为一个超,有意忽略影响地域分异的其他因素,而集中反映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对自然地带分布的影响,表示了自然地带排列在一个理想上的一般模式,刻画出大尺度地域分异的一般特征。
四、陆地自然地带
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产生了水平自然地带。由于每一陆地自然地带的典型的和最富有表现力的特征是植被类型,因此,通常自然地带就以该带中的典型植被型的名称命名。
本书把陆地自然地带划分为:
(1)赤道雨林带。本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南洋群岛。气候终年炎热潮湿,降水量超过可能蒸发量,呈现出过度湿润状态,引起稠密而经常满水的水文网发育,沼泽众多。典型植被赤道雨林树种繁多,层次复杂,乔木高大,常绿浓密,四时常花,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居所,因而此类动物特别繁盛,各种猿猴和鸟类常年喧闹,使森林活跃起来。风化过程进行迅速,风化层厚,淋溶过程非常强烈,铁、铝氧化物相对累积,发育着砖红壤。
(2)热带季雨林带。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我国云南南部等地区,大致与热带季风气候区相当。这里降水量略次于赤道雨林带,且有明显干湿季,气温年较差也较大。因此热带季雨林季相分明:雨季时林相颇似赤道雨林,
树种也相当复杂;干季时则多数树种都要落叶。本带土壤主要为砖红壤性红壤和红壤。
(3)热带稀树草原带。在非洲和南美洲有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也有局部出现。气候属于热带干湿季分明的类型,年中有长达四个月的干季。这里草本植被植株很高,在广阔的草原上,点缀着散生的乔木,它们具有能储存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热带稀树草原季相非常分明:雨季草木欣欣向荣,百花吐艳;干季草原死气沉沉,一派黄褐色调。广阔的草原,茂盛的草本植物,使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如长颈鹿、羚羊等,在这里得到很大的发展;食草动物的繁盛,又给食肉动物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食肉动物也很丰富,常见的有狮、豹等动物。季节性的干湿交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氮的累积,形成燥红土。
(4)热带荒漠带。本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南非和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可能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所以没有地方性水文网,只有少数“外来河”。 植被贫乏,存在着大面积表土裸露地段,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占优势的是那些能迅速越过长距离的动物,以及一些爬虫类和啮齿类。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
微弱,形成荒漠土。
(5)亚热带荒漠草原带。本带位于热带荒漠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在北半球很清楚地出现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在南半球则出现于澳大利亚南部、南非和南美南部的部分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随着由热带荒漠向纬度较高地区的推进,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最大降水量常在低温时期,夏季的高温和干旱促使强烈的蒸发,使本带仍是一个缺水地区。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6)亚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被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分成东岸和西岸两种类型。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部,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的东南部。亚热带东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名地中海地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非洲的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亚热带西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夏干型,又名地中海式气候,这里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地带,发育着褐色土。
(7)温带荒漠带。此带主要分布在亚欧中部和北美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在南美南部也有所出现。气候属于温带性干旱类型,这里植被贫乏,只有非常稀疏的草本植物和个别灌木。在温带荒漠的外围和温带草原之间有一个过渡带叫温带荒漠草原地带,主要是蒿属草原,还可见到旱生禾本科植物。温带荒漠带和荒漠草原带的土壤主要是荒漠土、棕钙土和淡栗钙土,在它们中间还有成斑状分布的一些碱土及盐土。
(8)温带草原带。本带在欧亚中纬地区占有相当面积,从东欧平原南部起呈连续的带状往东延伸,经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蒙古高原南部,直达我国境内,构成世界最宽广的草原带。在北美洲,温带草原带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形式,也有典型的表现。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草原面积要小得多,在南美、非洲南部等地有局部分布。温带草原带的气候属于温带性半干旱类型。地方性补给的河流夏季水位低,甚至干涸,变成一串湖泊;春季积雪融化,河流满水。植被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动物多穴居洞中,啮齿类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肉食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温带森林草原带是草原带向温带森林过渡的地带,它在欧亚中部和北美中部都有分布,其过渡性质反映在气候、土壤、植被及动物界诸方面。本带温度适中,在原始森林草原中,杂草草原景观与森林景观相互
更替,森林主要是阔叶林、小叶林及松林。灰色森林土是本带的代表土壤。动物界也具有从森林到草原带动物的混合型。
(9)温带阔叶林带。本带也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亚洲东部、北美洲东部,在南半球仅分布在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亚洲东部夏绿林受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林、辽东栎林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北美洲夏绿林受温带性湿润气候影响,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温带阔叶林带的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为少,但个体数量较多,主要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为最活跃。
(10)寒温带针叶林带。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欧亚北部及北美北部连成非常广阔的自然带。这里气候属于寒温带性气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种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活跃着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 针叶林带以南,气候较温暖湿润,渐渐出现阔叶树种,形成针、阔叶混交林,是针叶林带与阔叶林带之间的过渡带。
(11)苔原带。苔原带也称冻原带。它占据着欧亚及北美的最北部以及邻近岛屿的广大地区。苔原气候严寒而湿润,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普遍,这样的环境条件极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地带。本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种类不多,特有驯鹿和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在针叶林带和苔原带之间,有一个比较狭窄的过渡带,称森林苔原带。
(12)冰原带。冰原带亦称冰漠带。它几乎占有南极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本带终年被冰原覆盖,环境条件极为严酷,没有水文网和土壤,植被罕见,仅在突出于冰雪之外的岩崖上有某些藻类和地衣生长。冰原带动物种类极为单一而贫乏,在南极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分布着特有的企鹅一类海鸟,在北极诸岛上主要有白熊。
五、海洋自然带
与陆地相比,海洋的性质较为均一。因而海洋自然带较为单调,自然带的类型少,界限模湖。海洋自然带存在于大洋表层,约为海面以下200米深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海洋与大气对流圈、岩石圈之间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海洋生物也主要集中在这里活动。由于太阳辐射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引起了大洋表层的温度、盐度以及含氧量的纬向分异,海洋生物种群也相应产生分异,形成了海洋自然带。全球海洋自然带基本是南北对称的,但由于北冰洋与南极对立,导致海洋自然带分布呈现出某些非对称性。和陆地自然带划分一样,生物种群的分布是划分海洋自然带的主要标志。
结合多位学者的意见,本书在世界海洋中划分出以下8个自然带:
(1)北极带。本带以北极为中心,分布着常年存在的北极冰丛,气温和上层水温均在0℃以下,气流下沉无风,生物非常贫乏。
(2)亚北极带。即北冰洋边缘的近陆海域。这里水面冰层发生季节性变化,冬季冰封,夏季冰层逐渐融化形成浮冰。由于近岸,海陆物理性质不同,常有明显的“季风”变化,而且风速很大。生命在短促的夏季很快发展起来,沿岸有相当丰富的浮游生物,吸引了鱼类及其他动物。虽然动物的数量不少,种类却不多,主要的有北极鳕、白海鲱等鱼类和北极鲸、鳁鲸、海象、海豹、白熊等哺乳类以及一些形成“鸟市”的海鸟。
(3)北温带。包括北半球中纬度的辽阔水域,终年受
极地气团影响,大气活动非常强烈,经常发生大气旋和狂风暴雨,降水量和云量都很大。水温为5―15℃,盐度小,含氧量多,水团垂直交换强,水中饱含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很丰富(可达2 000―3000毫克/立方米),鱼类大量繁殖,种类丰富,世界著名的鱼场都集中在此带。主要鱼类有太平洋鲱鱼、鳕鱼、大马哈鱼等,还有一些哺乳类动物繁殖,如海狗、海獭、日本鲸、灰鲸、海豚等。
(4)北热带。本带基本上与副热带高压带相吻合,强大而稳定的高压是这里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基础。在多数情况下,风力微弱,风向不定,或者风平浪静,空气下沉,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水面温度在18℃以上,含盐高。由于本带受高压控制,广大海域水体垂直交换微弱,因此深层水的营养盐类不易上涌,加上含氧量少,故本带浮游生物以及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很少。海水清澈明净,色彩蔚蓝。
(5)赤道带。这里气温很高,一般都达27―30℃;气温变幅很小,不大于2℃;盐分不高。年中大部分时间浓云密布、雨量充沛、风平浪静。由于本带南北有赤道逆流,引起海水的垂直交换,使水中营养盐类和氧气相当丰富,因此赤道带生物的种数极多,但一定种的个体数量和热带一样都小于温带。赤道带鲨目和鲟目鱼类特别多,飞鱼也很典型。温暖的海水使珊瑚礁得以大量发育。
(6)南热带。本带特征和成因与北热带基本相似,但
在非洲西南和南美洲的秘鲁沿海都有上升流,海水的垂直交换较北热带明显,因此这两个海区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上层鱼类,如南非沙丁鱼和秘鲁?鱼,也随之大量生长,形成南半球的重要渔场。
(7)南温带。该带位于从南亚热带辐合线以南一直伸展到南极辐合线(40°―60°S)的广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形水域。这里天气多变,风暴和巨浪频密;洋流全年受西风漂流控制,没有暖流影响;水温稍低于北温带。但海洋生物的基本生态条件与北温带很相似,植物繁茂,巨藻生长极好,浮游生物丰富,是南半球海洋生物最多的海区,具有与北温带同种或相邻几种的巨大类群。这种两极性分布在兽类(如海豹、海狗、鲸等)、鱼类(如刀鱼、鲨鱼等)以及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中都有典型的表现。
(8)南极带。本带从南极辐合线伸展到南极边缘,也是一个完整的环形水域。风向及洋流也自西向东。全年水温很低,冬季基本冰封,夏季短暂解冻。动植物种类组成普遍贫乏,除个别种(如硅藻、磷虾)外,缺乏广泛分布的种群,但浮游生物很丰富。哺乳动物中鲸类相当丰富,其中南极鲸和侏儒鲸为特有种。海豹也占有重要地位。南极海狗和长鬃海驴是这里的特有种。南极鸟类最著名的是王企鹅和白眶企鹅。南极带鱼类特别少,特殊的有南极杜父鱼。南极架海域全年冰封,部分水域为冰川占据,形成广阔的陆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