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U型弯曲件冲压回弹的研究
来源:99网
多角度U型弯曲件冲压回弹的研究/孟 允,程培元,彭 勇 等 工艺・衬料 多角度U型弯曲件冲压回弹的研究 孟 允 ,程培元 ,彭 勇 ,赵永俊 (1.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430070;2.东风模具冲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430056) 摘要回弹是金属冲压成形加工工艺中一种常见且较难控制的技术问题,多角度U型弯曲件的冲压回弹更是如此。 论文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并借用DYNA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对于制定相 近冲压件的生产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回弹:多角度U型;型面弯曲角度;正交试验 中图分类号:TG38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0)02—0073—03 Study on Spring-back of Multi-angle U-shaped Part Based on Orthogonal Experiment MENG Yun ,CHENG Pei-yuan’,PENG Yong ,ZHAO Yong-jun (1.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2.Dongfeng Die and Stamping Technologies Co.,Ltd,Wuhan 430056,China) Abstract:Spring-back is a technical problem that is ordinary but is also dificult to control in metal stamping processing technique,especially for the multi-angle U-shaped part.Based on orthogonal experiment,the forming proeess of the spe— eific part and the result are simulated by using DYNAFORM.It’S significant for guiding designers to work OUt the pro— duction technique of similar parts. Key words:spring—back;multi-angle U-shaped;bending angles;orthogonal experiment 板料成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回弹现象, 何有效减小回弹的研究甚是关键.同时对往后设计 降低了零件尺寸精度并增加了试模、修模、校形的工 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量,延长生产周期的同时提高了生产的成本。这种 多角度弯曲冲压件的回弹是一种高度非线性问 现象在u形多角度冲压件中更为明显。基于u形多 题,其影响因素较多。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对 角度冲压件在各种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其如 比.我们可以发现模具型面的弯曲角度对零件回弹 收稿151期:2009—09~07 的影响较为明显。由于回弹方向和回弹量都无法控 制.用解析方法和实验方法也较难准确和经济地加 4结论 参考文献: [1]M M凯墨尔,J A沃尔夫.现代汽车结构分析[M].北京:人 弯扭组合工况是驾驶室在行驶过程中经常遇到 民交通出版社,1987:l8_43. 的工况,在实际工作中,扭转工况主要出现在车辆单 [2]G R Liu,S S Quek.有限元法实用教程[M].长沙:湖南大 轮经过凹坑或者凸包时,此时,当车辆行驶速度很大 学出版社,2004:1-9,219—247. 时,车身地板将承受巨大的冲击载荷,对驾驶室的强 [3]沃德・海伦,波尔・萨斯.模态分析理论与试验[M].北京:北 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l:3—8. 度和刚度是个较为严峻的考验 本文通过对驾驶室 [4]范钦珊.工程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6— 弯扭组合工况的载荷情况、边界约束情况等进行分 93. 析,研究了弯扭组合工况的测试方法.并对某型商用 [5]高云凯.车身结构分析[nI.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车驾驶室进行了实际的测试。同时,指出了在进行测 2006.】49-225. 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73・ 工艺一村;I;iI 以计算,因此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DY— NAFORM将其回弹前后的变化用数据直接表示出 来。 鉴于实际生产中零件的复杂程度不等.本文选 取4段折弯零件为代表加以研究,在选择改变的角 度参数组合方面要比简单U形零件复杂得多 以4 汽车科技第2期2010年3月 个角度为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用最少的试验次 数以求寻找出一组最佳模具型面使板料回弹最小. 达到生产标准 1 实验参数 图1为试验采用的多角度U型冲压件立体模 型。其材料为HSLA350的板料,厚度为1.50 mm,工 件毛坯长度£ 800 mm,宽度 =25 mm。该零件原始 模型角度分别为∞=121 ̄、 =162o、or3=172o、 4: 104o。零件项部定位距离 =468 mm,其设计标准定 位距离为Lo=434 naln。图2为零件平面参数图。 图1冲压件立体模型 图2零件平面参数图 图3为导入DYNAFORM软件后,生成的上模 (毛坯上方结构)、毛坯(中间长方形结构)及下模 (毛坯下方结构)结构模型,上模、毛坯及下模均进 行了网格划分 下模下方的长方形结构为导入的 毛坯数模。在模拟中选取上模和下模单位网格划 分大小均为10,毛坯单位网格划分大小为1.5。冲 压速度为5 000 mm]8。 ・74・ 图3模具结构模型 2正交实验 2.1 正交试验方案的制定 由于该零件为4段折弯零件。因此要同时考虑 、0[ 、 3、 对零件回弹的影响。根据其原始角度,在 不改变其大致形状的前提下。制定角度正交试验因 素表,见表1。依据表1选用 (44)正交表制定试验 计划,利用UG软件对原始模型进行更改,在DY— NAFROM中模拟16次并得出结果,见表2。 表1 角度正交试验因素表 模具型面弯曲角度,(。) 水平 l tX2 ∞ Ot,t 1 115 158 168 96 2 118 16o 170 10o 3 121 162 172 1o4 4 124 164 174 108 表2试验参数表及结果 模具型面弯曲角度(。) 序号 ∑△ (。) Mmm |mill l 嘞 a3 Ot4 1 115 158 168 96 3.017 418.274 -15.726 2 115 160 170 100 3.590 435.9O0 1.90o 3 l15 162 172 1o4 3.621 454.147 20.147 4 115 164 174 108 3.18O 478.752 44.752 5 118 158 170 1o4 5.236 443.628 9.628 6 118 160 168 1O8 2.707 446.552 12.552 7 118 162 174 96 3.727 45.276 11.276 8 118 164 172 1o0 3.962 454.216 20.216 9 121 158 172 108 3.740 464.296 30.296 10 121 16o 174 104 3.470 465.821 31.821 l1 121 162 168 1oo 1.709 445.573 l1.573 12 121 l64 170 96 4.081 447.0o9 13.0o9 13 124 158 174 100 2.055 454.279 20.279 14 124 l6o 172 96 1.8ll 444.158 10.158 15 124 162 170 108 2.770 476触 42.6o9 16 124 l64 168 1o4 3.813 446.720 12.720 多角度U型弯曲件 中压回弹的研究/孟 允,程培元,彭 勇 等 2-2回弹量的测量 工艺・ 料 受到多方向的挤压、致使卸载外力后,板内变形很不 均匀.产生较大的形状变化即回弹量较大。 3.3定位距离差值分析 因为在零件每两段折弯角度的中间段均属于非 变形区.其回弹很小,所以本文用回弹前后两角度的 总偏差作为评价指标,记最小回弹量min0/=A0/l+ △ '+△ 什△ 。针对该零件的实际生产精度评定标 由于在正交试验中,16组模型的初始定位距离 和各角度回弹量并不相同,导致各组零件的△ 相 准.设定回弹后零件顶部定位距离,J 与其标准距离 差很大 第一组由于角度均为最小值,使零件初始定 之差为生产评定指标,即minAL=L 一L0。 3实验数据分析 3.1 列表数据分析 根据表2得出的数据。利用正交试验的计算公 式.进行数据分析,见表3。将同一因素不变的结果 相加记为 ,并取其平均值与16组试验结果的平 均值y(y:52.489/16=3.281)相减得到C ,求得极差 Ri-一maxC minCo,通过对比极差的大小能够得出4 个角度对回弹影响的程度顺序 表3数据分析 因素 OtI Or2 0/4 d “ l3.408 14.O48 11.246 l2.636 l5.632 11.578 15.677 11316 13.O00 11.827 13.134 16.140 K≮ 10.449 15.036 l2.432 12.397 C 0.07l 0_231 -0.470 一O.122 C 0.627 -0.387 0.638 —0.452 O.O3l —O.324 0.oo25 0.754 0.669 0.478 —0.173 一O.182 玛 1.296 0.865 1.108 1.206 3_2因素影响分析 从表3的极差 大小可以看出.主要影响多曲 率件回弹的模具型面弯曲角度是0/ ,其后依次为 Ol4、0/3,而 的影响最小。因为各角度都会受到相邻 角度的牵制和影响,所以单一角度对整体回弹的影 Ⅱ向并无明显规律。根据表2的结果数据可得出,最佳 的模具型面角度取 1=121。、 2=162。、 3=168。、 4= 100o可使成形后回弹量最小 回弹是由于在板厚上应力或应变分布不均匀而 引起的。由于O/:、O/3是由C、D、E三段直板所成夹角, 角度均趋近于180 ̄。D段属非线性区,回弹量很小. 同时C段和E段又分别受到AB、FG的牵制,使得 板料在CDE段受到沿板长度纤维方向的拉伸或压 缩。因此除去外力后,该段板厚断面内变形的恢复是 均匀的,不会发生明显的形状变化即回弹量较小 而 OL 、/04所连接的 、G段都为自由端,在冲压过程中 位距离比 。小,所以会产生△£为负值的情况。经过 比较可知.第二组得到的零件最为接近标;隹件,即当 l=1 15。、Od2=160。、Ot3=170。、 4:100。,L=435.9 mm。 /02和0/3均为接近180 ̄的 轴方向角.其角度 的改变f2o)使得C段和E段分别对A段和G段产 生了在 轴和l,轴的位移变化即D和 。由图4可 知,在 轴方向上的变化D很小,因此改变 和 时,最终定位距离并无太大改变。但 。和 与y轴 角度相差较小.可根据图3推断出其角度的变化对 段和G段在 轴方向上的变化影响较为明显.直 接影响了定位距离的改变。由此可知,0/,和 是影 Ⅱ向定位精度的关键角度。这与试验得出的结论相同。 图 图4角度变化简化视图 4 结论 从本次正交试验结果中可看出:多曲率板料中 间段的角度变化对成形后的回弹影响较小。趋于板 料边缘的角度变化对其影响较大 针对多角度U形 零件的回弹研究分析.对今后更为复杂的多段折弯 板料的模具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能有效预测 和控制其回弹量,提高板料成形精度。 参考文献: [1]姜奎华.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1997. [2]梁炳文,胡世光.板料成形塑性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1987. [3]费业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4. [4]武晓红.板料弯曲回弹的机理分析及减少回弹的措施[J]. 模具技术.2002.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