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3期 N0.3.2OO2 学A 术探索 c Exp H0n 2O02年5月 May.2002 匾盟国窟国弼锄国衙 刘昌雄 重庆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教研部,重庆400041) 摘要:政治稳定既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保持社会发展过程中 政治上的动态平衡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断提高政治体系的权威性.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范体系和培育理性的 政治人则是维持政治稳定的最重要机制 关蕾词:政治稳定;政浩体系:规范体系:政治凡 中田分类号:D03S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6 723X(2002)03—0074—0"3 政治稳定是指政治体系得到社会的广泛认 同,能够合法有效地运转,能够合理的分配社会 性资源,政权稳固。保持社会发展过 中政治 的动态平衡,既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的重要目标, 也是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基奉保障。然而 力过分集中的政治.建立起具有自主性、适 应性 凝聚性和适当分权的政治 每一机构叉总是有相应的职位与之相匹配 因此.优化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索.必须按社会成 员的能力、才干、实绩和品德分配职位,建立起一 套科学、合理、公正的用人制度。组织结构的科 学化、合理化以及功能的良好发挥,不仅需要机 构设置合理,而且需要配备精明强干的人 组织结构分化后,意味着组织机构有所增加 或原有机构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作为政治体系 政治稳定必须由一套机制来保障.因此研究政治 稳定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一、基础:不断提高政治体系的权威性 现代社会,政治体系H有凭借不断满足人们 的物质需要和价值追求,才能保持和提高其权威 性.或社会成员的自觉认同 政治体系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同性愈高,则表 明其权威性愈高 政治体系提高其权威性,离不 开自身功能地发挥 按结构功能理论.政治体系 的功能又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因此,政治体系获 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又绝非各机构发挥的个体 功能的简单相加,而必须大f个体功能之和.才 是组织结构分化的目的。为此需解决好党和政 府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和集中的关系问题 即 少数与多数、个人与组织、下级与 级 政党与政 府、公民与公务员和人民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统一 与分工等关系问题 得认同性或提高认同性就颁从自身的结构和功 能两方面下功夫。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尽管许多组 织的结构相同.然而其功能却迥然各异。这 政 治体系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有关。组织既有可 能仅仅为满足本组织的利益需求而发挥作用,也 可能将满足除本组织成员以外的大多数社会成 员的利益需求作为组织的奋斗目标,还可能利用 组织达到个人或组织内极少数成员的利益需求, 政治体系的结构是由其组织机构及相应的 非人格化的职位组成。组织的结构分化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 的进步,(在一些国家还包括行政化的政党) 除承担着传统的政治、军事等职能外,还必须解 决诸如环境、能源、交通、人口、就业等未曾预料 到的大量而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是一 面 好一 如以权谋私、贪污等 从长远来看,只有将 组织的发展目标与政治系统中绝大多数社会成 方面,随着未来学家所说的“信息社会”的来临 信息量急剧增多.仅靠传统的结构单一 简单而 叉集中一切权力的政治体系.再也无法处理日益 员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追求联系起来,井在政治体 系运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地、经常地或间歇地代 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信息流量,必须设立具有自主 性、专业化的却又是组织下属的分支机构来执行 相应的任务。换言之,这就需要改变过去那种权 收稿日期:20O2—02—0"2 表和实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和价值追求. 控制政治体系自身欲望的过度膨胀,才能提高自 身在政治系统中的权威性. .作者筒介:刘昌雄(1968一74 )-男.四川宜宾县^,重庆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教研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政治学公共政 策、行政改革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以上对政治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的分析,还仅 仅是从封闭的角度,分析-l-政治体系本身。系统 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若不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 量的交换,以达到基本平衡为最佳状态——最终 将面临系统内部资源的枯竭而灭亡。 因此,保持政治体系的3T-放性,是提高政治 体系权威性的必要条件 政治体系作为一个系 统与环境的互动叉是通过信息传播实现的,然而 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量叉可能过多,尤其是杂乱 无章的信息,很容易使政治体系淹没在信息流星 之中而超负荷运转,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 常功 能的发挥。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指出:“开放的系 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回报。如 果这些系统不能维持和发展适当的规则,它们就 会受到墒的威胁。” 于是政治体系处于既需开 放,同时叉需面对可能因开放ng导致信息量过大 致使系统功能紊乱的两难境地。政治体系走出 这种两难境地的唯一可选的方案就是允许起信 息过滤功能的进行利益综合的其它社会组织(政 党、社会团体等)的存在,并加以引导和亢分重视 它们提供的信息。这些组织能将该利益群体的 利益需求综合起来,并将其中的一些利益需求l岳 食 这样就减少了流八政治体系的信息量,而且 输入政治体系的需求也更条理化,同时也有助于 政治体系对其进行科学地功能转换 因此. 于政治体系之外的组织对提高的,3z威性是 r非常必要的,至少在一个大规模的政治系统中是 如此。其它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虽不能表叫政治 体系本身具有权威性,但它的确是政治体系提高 权威l生的得力助手 二、法治基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范体系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必然有处理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准则。这些准则表现在不同的社会领 域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表现在政治领域就称 之为政治规则,如公民进入政治过程的程序、国 家公职人员产生的程序、立法程序、权力运行程 序、政党竞争规则筹;表现在经fir-领域就是经济 规则,如平等竞争、诚实守信、以质论价等;表现 在社会领域就是道德规范,如礼貌待人、尊老爱 幼、夫妻平等、见义勇为等。所有这些都表现为 一定的程序,其目的在于协调社会关系,以便社 会政治经济生活处于和谐有序状态 我 J可以 把这些协调社会关系的准则或程序统称为规范 体系 根据本文所及内容,我们在论述建立健全 规范体系时,主要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政治程 序。在现代社会则集中表现为法律 虽然政治 体系以国家强制力确保政治程序被得到贯彻和 遵守,但是如果人们仅仅在屠刀下服从,并不表 明规范体系获得了或正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因 为只有将外在强制转化为内在强制,即规范体系 成为人们内在需要的时候,才说明它正获得或获 得了价值观和稳定性。正如人们经常引用的卢 梭的这样一句话:“最强者并非永远能保持其丰 人的地位,除非他将力量化为正义,将服从化为 责任。” 为此,科学合理的政治程序o22.须具备以 F几方面特gf_。 第 ,政治程序o22.须是理想与现实的契合, 政治程序的理想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足作为统 治集团以国家的名义制定的法律,以最太限度地 满足统治集团的利益需要,是其追求的理想目 标 =是法律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确认和说明, 而且还要为人们的奋斗目标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指明方向 由于法律体系在追求理想性的过程 中,叉有可能脱离社会现实,如果过分注重未来、 政治系统中只有少数成员能够遵守,而多数社会 成员都 可能按法律处理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那么按法律办事就只是人们的 种奢望。但是 {重视法律的现实性,即只是对现实生活、现实 关系的简单规范和限定、叉会失去将社会引向未 来的激励机制,并 还容易导致法律的经常更 改 因此,法律体系需要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契台 点,才能解决现实问题,规范现实行为,并将社会 引向前进 , 其次,法律体系完备。要公用法律手段 处理一切社会关系,就要有法律可供运用,什么 样的法律体系才算完备,不可一概而论 ,不过有 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凡是政治权力活动的领 域,就应有法律进行阀节。 完善法律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 针对社会提出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制定相应的 法律,以规范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是与非、罪 与非罪等的界限;___是吸收和借鉴国外立法的成 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法律的制定具有预见 性: 是及时提升其它领域的或小范围内的合理 的行为规范为法律。 第i,法律体系必须得到政治体系和社会成 员的双重尊重。法律得到尊重既是法律获得价 值观和稳定性的表现,叉是其前提 法律一经确 立,社会成员就应该“摸似化” 否则,就应给予 相应的惩罚、制裁。实质上这是法律的执行问 题。在法治社会或试图建立法治社会的政治系 统中,尤论是政治体系,还是任何党派、团体和个 人,都应以法律作为自己处理相互关系的依据。 洛克早就指出,“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 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和制裁;也不能以地位优 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属胡作非为,而要 求免受法律的制裁 ” 法律受到尊重,起关键作用的是职业政治角 色,他们是否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公民对法律的 态度。职业政治角色的“侵权”和专权行为,以言 代法,以权代法、知法犯法等行为,均会给法律造 成损伤或被扭曲 因此职业政治角色能否率先 垂范所产生的示范效应,直接影响广大社会成员 对法律的尊重 否。 当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范体系,仅仅 在政治程序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是远远 够的,g5 需从经济程序、道德规范、文化领域的程序以及 大众传媒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促进政治程序获 得价值观和稳定性.虽然社会各领域的规范有较 7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大区别.但更是相互制约,相瓦影响O ̄,Lj。 个领 域的程序出现故障,都会造成其它领域的程序发 生危机 三、社会基础:培育理性的政治人 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集中表现在:一足公 民的政治参与狂热.导致“参与爆炸”,摧毁脆弱 的决策和执行;=是广泛地政治玲漠:统治 者没有将统治下的社会公民组织到政治活动中 皇l,没有能力唤起公民对自己的忠诚,这种现象 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当公民的太部分游离-1=TF 常的政治渠道之外.不能共同参与决定他们生活 的决策时,这一国家的政治窄气就变得具有潜在 的爆发性。 出现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fE于公民 对政治的错误认识 古往今来.有两种x,l待政治 的怒度十分不利于政治稳定一一是政治抻秘 仓, 是政治万能论。政治神秘论在比较落后的歧 治系统中,尤其在前工业社会极为盛行 统治昔 对平民百姓实施愚民,政治经统治者大肆渲 染而被套上了神秘的光环,从而使人们肘政治感 到神秘奠测,认为政治是神的意志在人世间的反 映而非社会发展的产物 平民百姓面对着强大 的统治机器,他们感到无法也不应琏进人政治体 系,不能影响政治过程 对政治的这种认识.必 然造成人们的政治冷漠感,扼杀政治责任感郸历 电使命 §。 政治万能论就是认为政治是万能的,人类的 切问题、矛盾和冲突通过政治的手段便能 解决不论社会矛盾和冲突属何性质,动辄就诉诸 政治手段,并且冲突双方各持己见, 不相} ,甚 至所有社会成员不按现行程序都介人与己无关 的问题之中,结果导致政治体系的权威性无法确 立,社会处于动荡等无法整合的状态之中 实际上,政治的出现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片不神秘 同时国家是为解决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那部分 冲突而存在的。换言之.政治只解决社会中的一 部分问题,而非社会的全部问题 并且国家的存 在星为了使社会中互相冲突的对证面之间,不 于在无谓地冲突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这就是 -兑政治是对立的双方妥协的产物. 也就是说.第 一,社会中所有的问题不能都提交国家裁决,也 并非都是国家带来的恶果,但有些问题叉非 家 不能解决;第=,政治是解决互相冲突的对立面 之间的矛盾,在解决该矛盾时,并不=要求非对立 面的社会成员都卷入其巾;第三,冲突各 的社 会成员要避免要求完全满意的解决办法,在肯定 自己坚信的原则是正确的、公正的同时,也需承 认与己针锋相对的原则也有其合理性因为“任 何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足无法避免 的.要用大家都完全满意的办法来解决,那是很 少有此可能的。在自治丰十会中,制汀出各方虽不 完全满意但至少都能忍受的办法便成为社会成 76 员的任务,…-权衡冲突各方的争议,从而形成 、制定法律的过程便是妥协的过程 ” 事实 J-,许多要求能完美地实现都是长时期的经过一 系列的妥协而后取得的;第四,政治彻底解决矛 盾和冲突,许多时候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需经过 漫长的时间..公民不能急F求成,需采取一定的 克制态度,政治不可能是纯功利毛义的 正如李 普塞特所说的那样,如果对政治系统的忠诚完全 建l,『在实用主殳的基础上,那么这种基础是不稳 定的。9 只有绝大多数公民对政治有r上述正确的 认识,并成为理性的政治人,即在全社会形成以 “公民文化”居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才能为政治 稳定营造可靠的社会基础。”公民文化”的形成 方面有糊于市场经济的良好发育,另一方面也 有赖于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或媒体有家庭、学校 大 众传播媒介和公民个体的政治参与实践。虽然 给公民灌输正确的政治知识对形成公民文化非 常重要,但它还不足以使公民成长为理性的政治 人 公民只有反复实践政治参与,才能将正确的 政治知识内化. 而公民的参与行为得以反复重 现的基础便是公民拥有参政的兴趣,现代心理 学研究表明,人们首先感兴趣的是自己身边的和 与已有利益关系的事情 公民只有将政治参与 同其利益紧密相联,其行为才会是持久的、有节 制的和可靠的。“没有利益支撑的行为是不可能 长久的、稳定的、持续的、理性的和有节制的 ”0 因此,政治体系在有意识引导公民参与政治时, 须从较小范围内的社会政治事务开始,而不能企 求一开始就直接触及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政治事 务 此外,政治体系还需注重公民每一次政治参 与的有效性和程序性.以便让人们意识到按制度 规范所进行的政治参与能够解决自己关心的社 会政治问题,从而增强政治参与的信心和对政治 体系所确定的制度规范的认同 注: ①(法)米歇尔 克罗齐等 民主的危机[M北京:求宴出版 社.f io ②转引自(美)塞缨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M]北京:i联书店.1989.9 ⑦(英)洛克论:下篇[M 北京:商务印书馆.I98I 59 @杨光斌.政f 狰漠论【】]中国^民大学学报。1995,(3)104 @(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 】83一 】84 @(美)西摩・ 丁・李昔塞特政治^——政浩的社会摹础 [M 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97丌一78 0李元书、捌昌雄新中国推进政冶参与的经验和教 分析 探索,1997,(6)・50 [责任编辑:阮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