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来源:99网
2016年11月

University Education

November,2016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黎少辉1,2唐昌松1汤文成2

(1.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221140;2.东南大学,江苏南京

211875)

[摘要]教育的塑造性及适应性决定了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模式化教育呈现了规范性、高效性、公平性、目标性的塑造性教育特征,但缺乏个体教育的适应性;个性化教育更多的是以个人特质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式,具有个体的能动性、适应性,但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基于此,提出了模式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有效融合教育方式,进行了以模式化教育为主体,以个性化教育为补充的协调发展实践,实践效果显著。

[关键词]模式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6)11-0026-03

模式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都是由塑造性动词“教育”来驱动的,模式化教育主要以社会需求指导教育,更多的以注重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以及未来的生存技能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在思想、技能等综合能力上有效衔接社会需求为目标;个性化教育以注重个人特质发展指导教育,以最大化的挖掘个人潜能为导向,以注重学生多样化发展为目标。两种教育模式存在实施教育主体的差异化,模式化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有助于教育资源统一性配置与使用;个性化教育实施主体是学生,培养目标具有多样性,需要庞大的教育资源。因此,单纯的实现个性化教育模式,会极大增加教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违背“教育”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人的能动性在不同方面和程度上影响与改变社会,同时人又得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每个人教育成长都与国家、民族、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条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同时还必须综合考虑到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的生存需要。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深度建设,低师生比,教育资源占有率低,招生规模扩张与招生质量下沉等仍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未来较长时间内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也决定了我国现阶段教育方式需要更多延续性、稳定性,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平台,这有效促进了个性化教育改革。

基于以上考虑,实现模式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形成以模式化教育为主体,以个性化教育为补充的协调发展教育机制适合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

一、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确定了模式化教育的主体性(一)大众化教育的深入确定了模式化教育的主体性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14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从高等教育入学率上可以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不仅数量上实现大众化教育,同时保证教学资源和教育机制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高师生比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2014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153.45万人,普通高校师生比为1∶23.19,加上非专任教师的师生比为1∶17.29,国际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师生比平均为1∶11,较低的师生比需要相应的教学方式,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实现。因而,具有高效性、公平性、规范性、目标性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是必然选择,从而确定了模式化教学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仍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式。

(二)教育方式的衔接性与延续性确定了模式化教育的主体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各个教学环节递进性、衔接性特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重点以学生的升学率作为培养的目标,“以成绩为考评标准”的唯一性目标决定了培养方式的狭窄性。随着国家减负、组合式课程考核等各项宽化教育的出台,为基础教育进行多样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基础,但基础教育中的单一目标性的培养机制仍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仍处于摸索阶段。基于教育思维的连贯性,个性化高等教育改革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狭窄通道”的学生

[收稿时间]2016-03-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b-2015-03-014);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QLGC-2013-04);江苏省高职院校高级访问学者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5FX085)。[作者简介]黎少辉(1974-),男,河南郑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流体机械优化设计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26

突然进入“宽阔”的高教体系,自然需要一个很长的迷茫与适应过程,期间需要更多的引导与矫正。因此,模式化教育背景下的个性化有限教育更适合目前我国教育整体现状。

二、个性化教育与模式化教育具有良好的互补性模式化教育可认为是以统一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教育方式,教学环节的展开必须依据标准培养方案,确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制度与评价体系等,具有明显的规范性、高效性、公平性、目标性的塑造性教育特征。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是以学生的最大受益为目标,是以适合学生最大的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形成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也就是建立起了以尊重个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把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最高目标的文化价值观。但个性化教育具有盲目性、不确定性,同时需要耗费极大的教育资源,我国当前还存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教育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有效利用模式化教学的高效性、目标性与个性化教育适应性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实现教学改革成为最优化选择。

三、互联网的发展有效促进个性化教育改革近年来,互联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长足发展为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创造了新的机遇,知识的传播与学习已不必局限于大学校园。云计算、数字课本、移动网络、高质量流式视频、即时信息收集等,已将大量知识和信息推动到“无固定地点的”网络上。根据教育部规划,十二五”期间,2011年建设首批网络开放课程100门,2012-2015年将建设900门精品课程,加上市场存在的在线课程,国内外高校提供的开放性网络课程,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资源呈现丰富性、使用的廉价性,这使为偏远山区学校、教学资源贫乏的学校提供高质量教育资源成为可能,有效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为有效推进个性化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四、以模式化教育为主导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为克服模式化教育中带来的一些个体适应性的差异,2013年我校提出了基于兴趣及能力适应性为导向的三层次化专业教育模式,其中两个层次的学生组成个性化教育班,两年的实践结果显著。具体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某专业全体学生模式化教育方式精正经验英归属

常归属提

丰富班

班高级

指导教师

个性化教育班

图1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结构图

(一)分层化教育机制的构建

University Education

2013年我校采用了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比较成熟的“按类招生”模式,新入学学生经过一年基础课学习之后,根据对市场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认识,理性、客观的选择专业,这种模式为后期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通过一年的高校学习生活,学生的综合表现出现了层次化,基于一年级学生的综合成绩排名按专业类分为三个层次:前10%的为精英层,后10%的为提高层,剩余80%为稳定层。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三个层次的学生仍属原来班级建制,不单独分班,采用模式化教育方式。前10%的精英层与后10%的提高层分别组成“精英班”与“提高班”,并统一归为“个性化教育班”,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方案采用“2+N”的模式,这里的“2”指剩余两年的学习仍采用模式化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N”指采用碎片化的课堂方式,每周机动安排学习、指导时间,学校定期进行有效考核。

(二)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实施我校个性化教育改革主旨更多的以专业学习为导向、出发点,弱化业余兴趣的实现功能,业余兴趣更多是由学校的社团来实现,不能作为目标性的培养组成部分,如果把演讲、硬笔书法、拓展训练、游泳、围棋等列入了个性化培养内容,会造成个性化培养的复杂性,偏离学校教育的主体功能。目前的个性化教育改革仍然需要从社会需求、就业等方面实现学生有效适应社会而推进。

精英班的设置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的,采取“2+N”教育模式,立足学生的专业志趣与潜质,重在个性化锻造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扎实理论基础以及较强专业综合能力的精英高职人才。精英班学生不仅要高质量完成正常的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同时要根据个人兴趣及擅长点跟着导师完成一定科研项目,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拓展课程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扎实的专业技能。

提高班的设置主要满足一些非智力或身体因素造成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进一步完善考核的措施。导师根据每一位学生成绩落后的原因进行详细剖析,针对性的提出辅导方案,并与精英班的学生结成互助伙伴,参与一些有兴趣及擅长的活动,逐渐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顺利实现专业技能的培养。

我校为此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充足的使用场地与经费、丰富的网络资源,每个班配备了3-5名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内专任指导教师以及社会精英指导教师,提供科研项目申请及专业技能大赛的优先权,为顺利实现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三)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实施结果自从我校2013年设置“个性化教育班”以来,学生课程综合成绩及专业技能获得很大的提升,在创新发明、科技论文发表、各项专业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

27

“绩。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教学改革实施两年多以来,共实现35人次个性化教育培养,在招生质量逐年下降的背景下,“个性化教育班”学生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发表科研论文12篇,省级以上竞赛获奖56人次,是同期本专业教改前的相应成果的2倍多。同时,由于“提高班”的设置,两年以来学生专业课程成绩及格率保持在90%以上,相对往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该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成效性,且占用教育资源少,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五、结论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模式化教育方式仍是我国高等教育方式的主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的充实,个性化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实践证明,采用以模式化教育为主体的个性化教育改革符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

[1]郝秀娟,申万兵.实施个性化教育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

量[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1-13.

[2]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508/t20150811_1995.html,2015-07-30.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111/xxgk_126346.html,2011-10-12.[4]胡荣.高职教育中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

教育,2014(12):111-112.

[5]王景枝,王保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J].高等

工程教育研究,2013(3):38-44.

[6]王逢博.大学生个性化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研究[J].中

国成人教育,2013(5):45-47.

[参考文献]

(上接第25页)

MOOC模式授课的课程基本没有。MOOC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作为学院的教师,应该学习和研究这种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并进行教学设计创新,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

在引入MOOC后,建议在学校定时定点的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可以进行一些创新与设计:

1.将重复性的基础内容放在MOOC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做可以节省教师对重复性知识的讲授时间,并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2.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出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的疑惑。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角色互换,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4.MOOC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教师要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手段和技术,并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MOOC的引入也能促进教师的成长。

五、结语

MOOC中的多媒体技术能够设计很多案例,从而将

[1]约翰·巴格利,陈丽,年智英.反思MOOC热潮[J].开放教

育研究,2014(1):9-17.

[2]黄小强,柯清超.MOOC构成要素及其结构模型[J].远程

教育杂志,2014(6):87-94.

[3]赵磊磊,赵可云,胡凡刚.我国MOOC领域研究现状及趋

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2-18.势分析[

[4]胡钦太,林晓凡.面向服务的MOOCs分析与教学设计研

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39-43.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

理的意见[EB/OL].http://www.jyb.cn/info/jyzck/201504/t20150428_620501.html.

[6]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

大学教育研究,2013(4):13-21.

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抽象的对象变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现在教育部也密切关注MOOC发展态势,积极推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讨论。在当前形势下,学院研究如何顺应潮流,更好的学习和采用MOOC模式,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迈上一个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