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论
翻译白话文
浏览次数:5756次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9-12-26 20:24 | 提问者:鹰击长空91
推荐答案 商鞅徙木立信论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译文:
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请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 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
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我们信任(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
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 参考资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519/20/120848_3568756.shtml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史学苑 > 正文
的中学作文为何在今天高考中不可能及格?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1_06/06/68434_0.shtml
2011年06月06日 10: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汪强
字号:T|T
1342人参与26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我问了一位多年任高三课程的语文老师,他说,假如满分是70分,这篇作
文只能得30分,理由是通常高考作文要求满800字,而这篇作文只有500字。他还说,现在看作文,首先要用电脑扫描。发现字数严重不足,那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及格。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6月2日第02版,作者:汪强,原题:《的中学中文能得多少分》
今晨看罢一文,不禁拍案叫绝。此文是在湖南省立一中就读时的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国文教员柳潜的评语如下:
“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点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柳的同事看了此文,也一致认为“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如果这是一篇今天的高考作文,能得多少分呢?我问了一位多年任高三课程的语文老师,他说,假如满分是70分,这篇作文只能得30分,理由是通常高考作文要求满800字,而这篇作文只有500字。他还说,现在看作文,首先要用电脑扫描。发现字数严重不足,那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及格。
也许这位老师所说的话太绝对了,说不定有阅卷老师能突破一般规定,破例给这样的作文打高分,但多数阅卷老师会判这篇作文不及格,这大约是无疑的。北京大学语言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近日接受媒体采访的话,可以证明这一点。
温先生说,判(高考)作文很辛苦,工作量相当于数学的两倍,又必须在7天之内判完。阅卷人看一篇800-1000字的作文,时间只有一到两分钟,甚至只有几十秒。可以想像,几十秒钟看一篇作文,只能浮光掠影。字数不足,这是一眼可以看出来的,文章的妙处未必能看出来。即使看出来了,是不是打高分也难说。因为要给字数严重不足的作文打高分,就要花时间说服别人;打了高分,就可能引起争议。为了保险,为了节约时间,多数阅卷老师不仅不敢像柳潜那样给文章打满分,恐怕连及格以上的分数也不敢打。
谈到高考作文评分时,温先生指出,现在的作文评分方法,一是在相当程度上让高考失去了选拔功能,二是对考生不公平。确实如此。假如一个人能写出《商鞅徙木立信论》这样的文章,既有独到的见解,又有一流的文笔,却因为字数不足,获得不及格的分数,并因此名落孙山,那对考生而言,是不公平;对高校而言,则失去了一名好学生。
既然现有的评分方法,可能导致好作文被判为不及格,对考生不公平,又不利于高校(特别是文科)选拔人才,那就非改革不可了。比如,对作文字数的要求,是不是可以更灵活一些?古今中外,精妙的短文章很多呀。为什么好文章一定要达到800字呢?如果削足适履,一定要考虑文章写多少字,这文章能写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