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今文学关系研究的新开拓——读朱华阳的《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

古今文学关系研究的新开拓——读朱华阳的《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

来源:99网
2010年9月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oSp.2010 第32卷第5期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V01.32 No.5 古今文学关系研究的新开拓 ——读朱华阳的《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 陈国恩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0)05-0115—02 对中国这类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国家而言,如何 可替代的影响,可是由于这好像是不言而喻的,就像 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个棘手而重 空气的存在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人们在某些时候,比 要的问题。在五四文学以后激进主义占据主导 如激进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反而会感觉不 地位的时期,中国新文学的主流是追赶西方的脚步, 到它(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所以输入西方文化和文学经验成为时代的潮流。在 这种现象到了20世纪末才有了变化,一个重要 这一潮流中被强化的是一种以西方为现代性标准的 原因,是到了2O世纪末,人们鉴于现代性的历史经验 进化论的历史观念。按照这种历史观念,西方和中国 而开始反思现代性的得失。反思现代性,不是不要现 分别代表着先进与后进的两端:凡是西方的就是现代 代性,而是发现现代性的缺陷,减少乃至避免现代性 的,好的,凡是中国的就是落后的,不好的;中国的现 的负面影响。现代性创造了现代化的奇迹,带来了科 代化方向便是向西方看齐,努力赶上西方的发展水 学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是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战 平。这种进化论的历史观在1980年代深刻地影响了 争、生态灾难和核武器毁灭人类的恐怖前景。这说明 关于中国新文学的历史叙事,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突出 现代性不是像前现代和初始现代时期的人们所想象 了中国新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而中国新文学与民 的那样有百利而无一弊,而是有它自身的局限性的。 族传统文学的关系相应地受到了忽视。当然,中国新 发现了这种局限性,人们便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 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是一个历史的事实,因而 路和新方法,这促成了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 研究中西文学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重 的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与蔓延。按照后现代的 要组成部分,但是这本来不应该成为忽视民族文学传 观念,世界是多样性的,不能有一个统一的现代性的 统对新文学的内在影响的一个理由。 标准,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不断地走向进步的线性过 我注意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对一个人的生 程,而是一种“延异”和“踪迹”,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 命最为重要的东西,由于它是生命存在须臾不能离开 单一性的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解构了进化论的历史 的前提,人们反而习以为常,会熟视无睹,在日常经验 观念,使从前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和进化论的历史观 中忽视它对生命的重要意义,这东西便是空气。空气 念中被遮蔽的许多问题呈现出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 对生命的重要性超过任何东西,可是由于它在地球的 注。这种思潮也影响到了中国,虽然中国整个社会还 大气层里到处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计较到它与 没有达到西方那样的后现代发展阶段。 生命的关系。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民族的文 对中国而言,反思现代性的思潮所引发的问题包 化传统对这个民族文学发展的影响就像是空气之于 含了中西文学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在中 生命,它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只要这个民族本身 国新文学发展中,西方文学传统和民族文学传统所起 存在,它的文化传统就会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内在的不 的作用和两者的地位问题。按照现代性的观念和思 收稿日期:2010—02一O1 作者简介:陈国恩(1956一),男,浙江宁波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15 维方式,主导中国新文学发展方向的是西方的经验 影响了新文学的发展,甚至在荒诞的“”时代,屈 (在五四时期,是西方自由主义的文学经验;在左翼文 原凭他的爱国主义也免受了被批判和否定的命运。 学时期,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经验;在工农兵文 这说明,屈原是一个非凡的存在,可以说他至今仍 学时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经验),从五四文 “活”在人们的心里,“活”在中国新文学中,他是一个 学到共和国文学,新文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 常说常新的话题,是一个“卡里斯玛”典型。 的历史过程(这中问包含了启蒙现代性、现代性 对于这么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伟大诗人,他与中国 和审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可以进行专题的研究)。 现代文学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迄今虽有一些研 但在新的历史观念,即后现代的历史观念中,西方经 究成果,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零散研究的水平上,没 验的决定性作用受到了质疑,从五四文学到世纪 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著作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 末中国文学发展的不断进步的叙史模式也被解构了。 憾。从这一意义上说,朱华阳的《屈原与中国现代文 虽然后现代观念指向了消费和狂欢,但它在中国引起 的一个结果却是使民族文化和古典文学对新文学生 成和发展的意义凸现出来,回归民族传统也不再像以 前很长一个时期里那样被认为是一种复古和倒退的 现象,相反它成了建设民族文学新传统的题中应有之 义。这样的转向,大致发生在1990年代前期,所以也 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发生了 转移 即从原来热衷于研究中西文学关系转向了有重 点地研究新文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学的关 系。这样的研究方向的变化,显然具有创新的意义, 事实上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拥 有许多具有元典意义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对中华 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这些元典性的人 物中,屈原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这不仅因为他是 中国最早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文学遗产,如激情想 象的浪漫主义艺术思维、香草美人的修辞方法等,对 中国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更因为 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人格,他的情怀, 他的精神,成为一种原型,影响了中华民族心理的发 展。后世有许多志士仁人,大都会在屈原身上找到爱 国主义的精神源泉,激励自己奋勇前驱,而那些无法 实现自己理想的优秀知识分子也多会在屈原身上获 得启示,从而找到能够支撑自己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和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屈原的意义还能够从别的方 面感受到,比如在彻底反传统的五四时期和20世纪 三四十年代激进的时期,他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遗 产仍然受到人们的广泛肯定和顶礼膜拜,从而深深地 1l6 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这本书的选 题就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作者系统地考察了屈原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生成和发展的意义,他对中国现代 文学产生影响的形式和途径,提出了不少具有新意的 见解。更为难得的是,作者从关于屈原的话语实践中 发现了“屈原”形象隐含着一种文化政治和话语的领 导权,从而揭示了屈原现象的文化实质。这种研究方 法和思路,顺应了当下重视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文化 传统和民族文学传统关系的研究趋势,而又把这样的 研究落到实处,进行专题性的系统而较为全面的考 察,显示了难得的追求学术创新的意识。尽管书中具 体的论述可能还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有些方面尚能 进一步深入,关于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也可以 做另一种方式的综合考察,但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 的第一本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 关系的专著,我想这对于一个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不久的学者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收获了。 朱阳华从硕士到博士都跟着我,相处6年,我见 证了他学习的努力和学术的进步。他思考问题角度 新颖,研究较为细致严密。在硕士阶段已经在《武汉 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重要文章,博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有一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现在的《屈原与中国 现代文学》一书,就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根据评阅专 家和答辩委员会老师提出的意见经过修改后出版的。 作为导师,我为此感到高兴,同时也希望他能继续努 力,取得更出色的成果。 [责任编辑:赵秀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