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西南宁市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段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广西南宁市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段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来源:99网
广西南宁市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段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阻 遏 (è) 瓦 砾 (shuò) 吊 唁 (yàn) 骇 人听闻(hài) B. 寒 噤 (jìn) 诘 问(zé) 琐 屑 (xiè) 锐不可 当 (dǎng) C. 箱 箧 (qiè) 愧 怍 (zuò) 尴 尬(gān) 贻 笑大方(yí) D. 荒 谬 (miù) 俨 然(yǎn) 隐 逸 (yì) 踌 躇 满志(zhù)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蹒跚 拂晓 惶急 荡然无存________ B. 归咎 肃穆 狼籍 微不足道 C. 藩篱 交卸 烦噪 穷愁潦倒________ D. 遗骸 赃物 技俩 月明风清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 不可名状 的。

B. 开展“护苗行动”,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尽享 天伦之乐 。

C. 邕江上架起的桥梁愈见其美,造型独特的桥身与两岸美丽的景色彼此呼应, 相得益彰 。

D. 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 重蹈覆辙 ,引发人们对传统礼义更深层次的思考。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专家演讲,眼睛都集中到了台上。

B. 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C. 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代表的是一种做事态度,而这种态度可以让你更接近成功。 D.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信号灯的设置较多地考虑到车辆而忽视了

行人造成的。

5.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一项是( )

A. 餐厅服务员劝阻正在吸烟的顾客,顾客叼着烟说:“烟是我买的,关你什么事?” B. 展刚对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C. 王嫂挑选香蕉,不满意,转身离开,老板忿忿地说:“挑那么久,又不买,神经病。”

D. 学生在考场紧张等待考试,老师说:“别紧张,深呼吸,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

6. 用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句序排列通顺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 ) ①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万山纵横,莽莽苍苍,一直延伸到青海中部。

②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天神们都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这里是上帝、众神的乐园。 ③这座山就是被称作“亚洲脊柱”的昆仑山。

④同样,在中国的某些古典神话中,皇帝和他的神仙们也都居住在一座高山之上。 ⑤在青海境内长约1200公里,平均海拔5500公尺,山顶皑皑白雪终年不化。 A. ⑤①③②④ B. ②④③①⑤ C. ②④⑤③① D. ④⑤③①②

7.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里面叙述了许多关于少年时代的往事,全书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都是其中的作品。。

B. 《骆驼祥子》通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老舍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小说充满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小说中那段“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的名言,成为一代人的座右铭

D.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诗歌鉴赏

8. 对《望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B. “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

C.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运用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D. 全诗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登上泰山,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现代文阅读

9. 说明文阅读。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

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 1.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

A. 时间顺序________ B. 逻辑顺序________ C. 空间顺序________ D. 总分顺序 2. 对文中第⑦段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例子 打比方________ B. 举例子 列数字 C. 列数字 分类别________ D. 打比方 作诠释 3. 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不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过去的一年与人的年龄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正比:年龄越大,过去的一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小。

四、文言文阅读

10. (一)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以调 素 琴/ 素 不相识________ B. 有仙则 名 /并自为其 名

C. 无案牍之劳 形 / 形 影相吊________ D. 有 龙则灵/舟首尾长约八分 有 奇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 之 有/水陆草木 之 花________ B. 斯 是 陋室/ 是 谓大同

C. 可 以 调素琴/其诗 以 养父母、收族为意。________ D. 惟 吾德馨/ 惟 有乳下孙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山”、“水”起笔,引出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B.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从环境清幽雅致、室中人博学多识、生活情趣高雅脱俗三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C. 结尾运用对比手法,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和节操。

D. 全文多用对偶句,有整齐匀称之美;同时又灵活自如,骈散相间,参差错落。 4.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 ① 人。少负 ② 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 ③ 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④ 。学射于周同 ⑤ ,同射三矢 ⑥ ,皆中的 ⑦ ,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 ⑧ ;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ò,箭的尾部。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尤 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尤: ____________ (2) 飞 引 弓一发 引: 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周术。

3. 读完这个故事,请你谈谈从岳飞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名句名篇

12. 按要求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 (2)相顾无相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气蒸云梦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6)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7)白头搔更短 ,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 (8)存者且偷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石壕吏》)

(9)《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综合性学习

13. 认真阅读以下材料,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活中,凡人善举不断涌现。我市小叶捐赠器官拯救他人生命的善举,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此,班级决定开展以“与人为善,传递正能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认为这次活动可以以哪些形式进行?请写出两种活动形式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凡人善举是冬天里的太阳,给人温暖和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次活动中,同学们都能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与人为善。班委会决定推选“最美中学生”,请你推荐一位候选人,为他(她)写一则推荐词,写出推荐的理由。 要求:①不要在推荐词中出现候选人的真实人名、班名、校名;②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14. 背影(节选)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 过铁道,要 爬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

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 请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 文中画线处两次写到了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 父与女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知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似想起了什么:“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

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 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

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⑬抚摸着那柔软的围中我似乎听到一声衰老而悠长的叹息!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有删减)

1. 文章为什么要在第②段强调“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 2. 说出第⑩段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3. 读完文章,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八、命题作文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掌声,生活中一个美丽而动听的名词。它可以表达肯定和赞美,也可以表达尊重和鼓励。你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感染了我,我把掌声送给你!你在平凡岗位上的辛勤耕耘打动了我,我把掌声送给你!你在逆境中拼搏的精神震撼了我,我把掌声送给你!你可以是个人或集体;可以是非凡人士或普通人物;还可以是身边的亲人或朋友……

请以“我把掌声送给你”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你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感受。 提示和要求:(1)自定角度作文;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600字以上;

(4)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参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2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第5题【答案】

第6题【答案】

第7题【答案】

第8题【答案】

第9题【答案】

第10题【答案】

第11题【答案】

第12题【答案】

第13题【答案】

第14题【答案】

第15题【答案】

第16题【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