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中低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中低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中期报告

来源:99网
《⼩学语⽂中低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中期报告

《⼩学语⽂中低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中期报告

⼀、选题缘由及课题研究背景。

在信息时代,阅读是⼈的⼀种⽣存⽅式,“构建学习型社会”在⼀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构建“阅读社会”,不仅是学⽣的阅读能⼒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且学⽣的写作能⼒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

同时,《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标中对学⽣的阅读习惯和⼩学阶段的阅读量也提出了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图书馆,⽹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探究性阅读,扩展⾃⼰的阅读⾯;⼴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第⼀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此外,从⼩学中低年级开始重视阅读,有助于学⽣⾃主识字、培养阅读兴趣、提⾼语⾔表达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基于这些原因,仅仅依靠我们现有的教材⽆法达到学⽣⼴博阅读,提⾼语⽂素养的⽬的。因此,通过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衔接,多形式地引导学⽣充分地体验作品之美,丰富学⽣的内⼼世界,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格,成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标,也是我们研究的本质所在。⼆、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阅读是⼈的⼀种主动的认知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们的情操,提升⾃我修养。阅读是⼀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章的思维过程。

课外阅读可以娱乐⼈的⾝⼼,毕竟课内阅读和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为了拓展⾃⾝的知识⾯以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必须进⾏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有利于⼩学⽣发展个性,陶冶思想情操,提升个⼈的素养和修养,开阔个⼈的视野,使⼈的⼼理品质健全发展。

课外阅读是语⽂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外语⽂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课内阅读对提⾼⼩学⽣的语⽂⽔平和获取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相当明显,但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辅助,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都不会收到明显的成效,甚⾄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法⾃然成为阅读教学乃⾄⼩学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5.09——2016.01)完成课题研究⽅案的制定及申报⼯作,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单篇⽂章阅读的研究⽅法及拓展⽅式策略研究,明确研究以低年级绘本、⼉童⽂学及《⽇有所诵》为抓⼿,制定课堂研究⽅案的总体设计。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6.02——2016.04)进⼀步明确班级同读⼀本书研究,以学⽣为主体,教师加强阅读⽅法的指导,改⾰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教学课堂中开展阅读导读课、阅读交流课、阅读拓展课,进⼀步探索低年级阅读激励评价体系的确⽴。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6.05——2016.06):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提炼研究过程中⽅式⽅法及典型案例,做好课题研究的总结。(⼆)课题研究的措施

1、成⽴课题研究⼩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主要分⼯。

2、整合课内外阅读教学内容。以教材每单元的主题为切⼊点,选择具有联系性的课外阅读材料进⾏拓展阅读教学,既有利于达到教学⽬标,加深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和⽂本情感的把握,⼜拓展了学⽣的阅读⾯。

同时,选择与课内⽂体或内容、写作⽅法上⽐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阅读,组织学采⽤课内阅读的⽅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

3、探究形式多样的阅读⽅法。坚持⽇有所诵,激发阅读兴趣。坚持“同读⼀本书”⽅法探究。4、创设不同类型的阅读课型。包括阅读导读课、阅读交流课、阅读拓展课。5、尝试进⾏激励性阅读评价。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课题成果的预期⽬标:

1、通过我们的这次研究,使中低年级学⽣掌握形式多样的阅读⽅法,提升对⽂本的感悟⼒与理解⼒,扩⼤阅读量,从⽽培养学⽣良好的阅读习惯,提⾼语⽂综合素养,增强阅读能⼒。

2、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学语⽂中低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有关《⼩学语⽂中低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优秀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究论⽂等。3、整理汇编《中低年级绘本阅读篇⽬》、《中低年级⼉童⽂学阅读推荐篇⽬》等。五、课题实验研究⼯作进展情况:

在课题实验的践⾏中,我们潜⼼研究,扎实推进,想⽅设法诱发学⽣的阅读兴趣,重视阅读材料的选取、阅读⽅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尽早地、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材料,从课内的学习拓展到课外,让同步拓展成为学⽣阅读的⼀种有效的形式。(⼀)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在课题实施之前,为准确了解学⽣的课外阅读现状,我们设计课外阅读的调查问卷,对本年级的学⽣进⾏了抽样调查。为了突出问卷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我们在表格上要求不⽤署名。并对调查结果进⾏分析,为课题研究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激发学⽣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的学习会扼杀学⽣掌握知识的意愿”。学⽣有了兴趣,才能从内⼼深处对课外阅读产⽣主动需要。1、激发学⽣兴趣;2、介绍读物激趣;3、谈感受激趣;4、开展活动激趣;5、实⾏竞争激趣。

(三)拓展学⽣的课外阅读时空1、利⽤图书资源,⼴泛开展阅读;2、推荐课外读物,做好书刊导读;3、开设阅读课时,保证阅读时间。

(四)建构课外阅读品质

阅读环境改变了,⼈们在其⼯作和⽣活中已经⽆时⽆处没有读物相伴,⽆时⽆处不发⽣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环境也急需⼀块“净⼟”。怎样才能让学⽣在复杂的阅读环境中吸取精华,扬弃糟粕,既能恣意遨游⼜不迷失⾃⼰呢?我们主要着⼒于培养学⽣⾃制⼒、⾃主性、⾃动化等阅读品质。(五)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1、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2、训练基本的阅读能⼒;3、整合优化阅读的环境;(六)研究同步拓展阅读的内容

同步拓展阅读的内容⼴泛丰富,主要有:同体裁的、同作者的、同写作对象的、同表现主题的、同写作风格的、同修辞⼿法的。我们本着“系统性”原则统筹构建,构建拓展阅读⽬标体系;本着“重点性”原则逐⼀攻破。

(七)研究课外阅读的类型

课外阅读的实施主要是以课⽂为中⼼,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达到以⼀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视野,丰富语⾔积累的⽬的。因此,我们努⼒查找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点。

(⼋)研究课外阅读的时机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我们根据课⽂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

六、课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效

1、学⽣有了进⾏同步拓展阅读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多⽅⾯多途径的诱导和激发,学⽣的阅读兴趣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阅读的主动性加强了。⼤多数学⽣对分发的阅读材料能进⾏认真阅读和积累,写下读书感受和读书笔记,有的还能根据教师提⽰,⾃找阅读材料进⾏课外拓展阅读。 2、学⽣初步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学⽣形成⾃制⼒、⾃主性、⾃动化等阅读品质,在进⾏课外阅读时,对阅读材料有选择、甄别的能⼒,能⾃主地进⾏阅读。

3、确定课外阅读内容,形成课外阅读类型。

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找出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点。通过研究,我们初步把课外阅读分为⼏个类型:(1)绘本激趣型;(2)注⾳导读型;(3)⽐较鉴赏型;(4)深化延伸型。

4、采⽤多种⽅式展⽰课外阅读的成果。

⽤读书笔记、⼿抄报、读书交流会、阅读展⽰课等⽅式,适时进⾏阅读交流,展⽰学⽣的课外阅读成果,

并将阅读与习作紧密结合,将部分学⽣的习作上传到课题博客上,增强学⽣阅读的⾃信⼼和成就感。5、学⽣的语⽂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学⽣通过⼤量的课外阅读,拓宽了知识⾯;在阅读交流中,或朗诵、或演讲、或表演、或展⽰,得到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锻炼,增强了⼝语交际能⼒;使阅读⽔平得以提⾼;在读写结合中促进了习作⽔平的提⾼。

6、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

参与实验的教师进⼀步认识到引导学⽣读书的重要性,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有明确的⽬的性和⽅向性,能通⼒合作,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法,对课外阅读教学的课型进⾏深⼊研究。七、课题实践研究困惑及今后努⼒⽅向主要问题:

我们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反思,也有⼀些困惑,主要有以下⼏点:1、关于整合阅读环境的策略。

阅读的外延等同于⽣活”。我们知道,应努⼒整合出⼀个⼴阔的阅读环境,让学⽣在⽣活中时时处处有书可读,并能主动读书,多读好书,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该怎么做?是我们下⼀步研究的内容。2、关于阅读内容选择的问题。

课外阅读活动中对读物的内容选择,是以孩⼦感兴趣及理解为前提,对读物的利害鉴别为关键,是阅读者对阅读环境的“免疫系统”的建⽴。书海也有不少受污染的产品。学⽣在其课外阅读活动中,理解内容、鉴别利害、⾏为这三个层次的⾃制要素缺⼀不可,当⽬及不良阅读内容时或遇到阅读活动与其他事情发⽣时间分配上的抵触时,怎样让学⽣合理选择、及时中⽌和科学安排?3、关于阅读意志⼒的问题。

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及读书交流的学⽣越来越多,但仍有⼀部分学⽣胆怯,处于旁观状态。还有⼀部分学⽣阅读意志差,阅读不能持之以恒。努⼒⽅向: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阶段我们准备从以下⼏⽅⾯加强:1、努⼒整合出⼀个⼴阔⽽宽松的阅读环境。

2、重视阅读⽅法的指导,不断完善课外阅读推荐导读交流等课型。3、指导学⽣合理选择、科学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4、继续开展形式多样、有趣、有效的读书交流活动,提⾼学⽣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质量。

5、指导⽅法——阅读⾏为标准的确⽴与作⽤。

(1)注意到⼀个前提:提⾼课堂教学的质量,注重学⽣阅读能⼒的培养。

(2)着⼒于⼀个保障:让学⽣有\"⽶\"可炊。解决途径有三:⼀是班内利⽤学⽣拥有书籍建⽴图书馆;⼆是学校挤出资⾦购买;三是积极与校图书馆联系,开放校图书馆

(3)明确四个要求:

(1)讲清读的⽅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的选择性使⽤。(2)学会划、圈、点。

(3)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边读边思考。(4)多摘录、多写体会。 6、尝试做到三个⼀: 

(1)⽤好⼀本好词、好句、好段摘录本和⼀本读书笔记本。(2)每天必看⾄少⼀页书。

(3)每天⾄少与⼈交流⼀次读书内容或感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