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商品化趋势下的民间艺术现存状态研究

商品化趋势下的民间艺术现存状态研究

来源:99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

J.NOR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2007年第6期

No.6.2007

商品化趋势下的民间艺术现存状态研究

王会莹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摘 要]在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商品化已经成为争论的焦点。民间艺术如果只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作,结果可

能会抹杀民间艺术固有的乡土味,成为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的商品,这是民间艺术商品化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兰村和浮山上东村的田野考察中,发现艺术商品化确实使原生态民间艺术面临尴尬的两难境地,而民间艺术接受主体对商品化的态度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他们却认为商品化可以成为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出路。如果民间艺术真的以牺牲“乡土味”为代价走入市场,那么它出现的暂时“繁荣”也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这并不是民间艺术发展的很好出路。因此,只有民间接受主体做到文化自觉,才能彻底解决艺术商品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民间艺术;商品化;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1001-514092007)06-0054-08

导言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村落的发展往往被看作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进入,封闭的村落空间被彻底打破。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作为村落文化组成部分的民间艺术也向外输出,输出的过程面临艺术商品化的挑战。如果民间艺术能够商品化,并参与市场流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财富,确实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又一项好的举措。然而,艺术商品化同时会面临很多问题,如现阶段不能商品化的民间艺术该何去何从?商品化后的民间艺术品成为纯商品,脱离了乡间土壤,缺乏了乡土气息,又该如何对其定位?中国的民间艺术往往根据地域环境、文化背景、民族身份的不同而显得异彩纷呈,凝聚着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民族精神。而商业化后,我们的民间艺术可能只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被创作,结果就会抹杀民间艺术固有的民族特色,成为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的商品,这些都是民间艺术商品化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随着部分民间艺术商品化快速发展的脚步,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旗帜下,人们有时只会看到民间艺术商品化给地方带来的经济收益,而对之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估计不足。因此,民间艺术在商品化的影响下,在村落空间内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尴尬,不能商品化的可能会慢慢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商品化后的民间艺术却与我们以前所认识的民间艺术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人们对这种现象的忽视,对其成因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往往会使目前民间艺术这种存在状态更为加剧。因此,为了理清艺术商品化与民间艺术现存状态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民间艺术的田野考察和问卷调查,掌握民间艺术商品化的发展趋势并了解民间艺术的接受主体———乡民对民间艺术商品化的态度以及民间艺术在商品化过程中出现的两难境地,并力争对民间艺术商品化产生的问题提出建议,以确保其在商品化过程中能够健康成长、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7-09-02

[作者简介]王会莹(1975-),男,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俗艺术研究。

—54—

一、民间艺术的商品化趋势

目前,大中城市的城市文化和中小城镇的城镇文化通过大众媒介、交通运输、商品交易、旅游观光等途径渗透到农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文化开始在村落空间内汇聚、碰撞,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以前所谓的封闭落后的农村现在基本已经不存在,如果再用“封闭落后”的语词来形容我们当今社

会的自然村落显然不合时宜。生存于村落文化视野下的民间艺术一直起着满足审美需求、丰富艺术生活、抚慰乡民心灵、营造民俗氛围等重要作用。它与乡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一种密切关系,让人体会到一种民间文化上的认同,而非商品买卖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城镇化过程往往以经济发展为主导,过分注重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构成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衡量事物的一项标准。因此,乡民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民间艺术倍加重视,并推动其更快地走上商品化道路。

艺术商品化,就是把艺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品当作一般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以实现其自身的经济价值。艺术品作为商品进行买卖自然具备了商品的一般属性:它与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也都耗费了一定量的人类劳动;它生产的目的不是供自己消费,而是满足别人的需要;它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其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由于分工的不同,艺术家也要靠出卖自己的产品去交换或购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多方面的生活需要。这种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存在,如河南淮阳泥娃娃、人祖猴,山东聂家庄的泥玩具等,一些民间艺人往往用泥范扣模,然后刷上色彩,在庙会上摆上一个小摊子进行买卖。家中碰到儿媳怀孕,婆婆就会自己或带着儿媳去“拴娃娃”。在庙会的小摊上买一个泥娃娃不仅是购买玩具,还有把娃娃领回家而寄托传宗接代的期盼。这种发生在民间的一些小规模的民间艺术品的买卖主要是与民间习俗活动密切相关,往往要根据民俗活动的时间、场地、规模等进行制作和买卖,目的也是为民间艺人贴补家用,这种民间艺术品的买卖与市场经济下的自由买卖有着很大的区别。

随着大众传播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艺术商品化似乎成为一种趋势,诸如影视、文学、出版、音像、演出、体育比赛等都逐渐走向产业化,并通过大众媒体对整个社会施加影响。这种局面是在商品经济与艺术发展互动趋势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做出的合理走向。艺术生产的产品能够在商品市场上实现其交换价值,对于艺术生产本身的存在和发展是必要的。但是,艺术生产的逻辑和商品生产的逻辑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前者遵循“美的规律”、人性发展的规律;后者则遵循商品经济规律。若以金钱为最高目的来激励艺术生产,任凭拜金主义、金钱崇拜泛滥,将艺术本身商品化,艺术前景实在堪忧。艺术生产毕竟不同于普通的商品生产,艺术生产规律也不同于普通的商品生产规律。抹杀两者质的区别,使艺术商品化、艺术家商人化,不仅不会带来艺术的繁荣,反而会导致艺术的退化。

实际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民间艺术基本处于自产自销的状态,人们将其看成商品的意识还远远没有形成,如山西浮山县上东村①的剪纸往往都是和当时的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联系在一起,

②上都要贴剪纸,这些剪纸都不是买来特别是在婚礼中,女方陪送嫁妆的箱柜、脸盆、暖壶还有“古兰”的,而是村里或村外的一些巧手的媳妇或“老婆儿”剪成的。而那些“古兰”和寒食节的“面燕”也都是自

家制作的或请邻居帮忙的。而辽宁兰村③姑娘出嫁的刺绣幔帐、门帘等日用绣品也是由自己亲手绣制,当时也没有将绣品作为商品出卖的想法和动机。因此,当时的民间艺术品只有一部分可以作为简单的商品进行买卖,而且市场的条件很不成熟,大部分民间艺术品或自产自销,或互相馈赠,与民间艺术商

①上东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的东南,目前该村住户120多户,600多人。该村以种植业为主,每人平均两亩地左右,主要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

②当地人习惯将礼馍和花馍称为“古兰”,用发酵的面粉蒸制,上面点缀面花和小动物,即可食用又很美观。

③兰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的东南,距辽中县城约11公里,距沈阳市约公里。辽河油田专用路从村中穿过,交通极为便利。住户有603户,1800人,教育程度较高,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和大棚蔬菜,主要的民间艺术是刺绣。

—55—

品化差距还是很大,但毕竟在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适时出现了一些商品化的萌芽。

笔者在对山西浮山剪纸进行考察时,走访了县里剪纸艺人李天。他是20世纪80年代浮山县从河北蔚县引进的青年人才之一,现在居住在县城内。后来他在浮山成立一家私营剪纸公司,主要采取分散经营的模式,在乡下发展一批农户为他剪纸。农户基本按他的设计制作剪纸,很大程度上与村落的那种民俗味很浓的剪纸存在一定差别。为了能够打开市场,李天在浮山发展了类似河北老家的染色剪纸,这一改变受到当时浮山剪纸界的质疑,并引起很大的争议,他们认为浮山的剪纸就应该是浮山味儿。但是李天认为,要做好生意,就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产品。他的剪纸公司当时也接到海外的定单,这让生活在乡村参与剪纸的农户大开眼界,都没想到小小的剪纸也会赚外国人的钱。接下来的几年,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工艺品出口开始萧条。李天不得不寻找新的项目。目前他在浮山县有自己的婚纱影楼,但是仍然没有放弃对剪纸的创作开发。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一方面看到商品化影响到当地县城剪纸的艺术风格,李天的剪纸创作已然在迎合市场的需要,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另一方面,就农村剪纸的发展来看,我们并没有发现商品化对其产生太大影响。虽然部分农户参与到李天的剪纸产业活动中,但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剪乡土气息浓郁的剪纸。正如当地剪纸艺术家郑洪峨老师所说,农村的剪纸艺人有自己的农村市场,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时候,农村剪纸艺人还没有商品意识,仍然固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当然,通过这种商品化、产业化过程,农村妇女知道剪纸也能卖钱,但是,她们所剪的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剪纸在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却不能体现出很好的价值。现在,浮山县剪纸名人的作品作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成为馈赠的工艺礼品。这种发展趋势斩断了浮山剪纸与民间土壤的长期联系,也使浮山剪纸渐渐失去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生存空间。

民间艺术产生自乡野,其产生之初由于与民间习俗关系密切,在民俗活动中发挥着突出的认识、教化、审美、娱乐、整合民间资源等作用。它有广阔的受众面,其服务对象不是少数人,而是广泛存在的草根阶层,如此数量众多、群体规模大的民间接受主体的存在,使民间艺术比其他那些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在传统社会的乡村有着更广阔的文化市场和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是与其他艺术相区别的最显著特征。民间艺术一直没有生长在象牙塔里的高贵身份,它是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乡野艺术,在乡民贫乏的文化生活中注入一股股甘洌的清泉,它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部分民间艺术已经呈现出一种式微甚至消失的状态,但是,部分民间艺术的商品化也作为民间艺术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摆在众人面前。中国很多民间艺术品类开始大张旗鼓地走出商业化道路并卓有成效,如山东潍坊风筝、聂家庄玩具、无锡泥阿福等,已经出口创汇,名扬海外。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商品化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把双刃剑,一旦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商品参加市场流通,那么,它的生存空间和原初的服务对象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为了商业化,民间艺术的服务对象也由村落空间中的乡民转变为城乡空间中具备一定文化消费能力的市民,从而失去了最广泛的乡民基础,成为少数人收藏、把玩的作品,艺术创作也因此失去民间的土壤。

很多民间艺术都想通过商品化达到一种或起死回生、或蓬勃发展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文化产业部门往往极尽心思,采取多种手段不惜劳心劳力而为之,孰不知,商品化是民间艺术复兴可能的手段,却不是万能的手段,对于那些不能创造经济效益的民间艺术品更是如此。艺术生产的商品化固然是件好事,但是要看如何引导和运用。对那些高雅严肃的艺术来说,艺术商业化可能将其推广开来,通过大众媒体使其成为广大人民都可接受的艺术;而最具广大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在商品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如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汲取养分的民间土壤,到底能走多远还是未知数。

二、民间接受主体对民间艺术商品化的认同程度

民间艺术商品化确实为部分民间艺术发展提供可选择道路,但是,在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采用这种方式的前提是艺术产品必须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民间艺术呈现—56

出不平衡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有些地方由于采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竭尽全力挖掘民间艺术的商业价值,当地的民间艺术出现表面的繁荣,而有些地方由于民间艺术商业开发价值很小,加之人们对身边民间艺术的漠视,该地区的民间艺术就会式微,造成了艺术创作的断代、艺术传人的断代和民间技艺的失传。

民间艺术的商品化就是在城镇经济功能的辐射带动下产生的,由于条件的,民间艺术的商品化基本发生在县城等地区,如河北蔚县。蔚县剪纸的产业化道路发展较好,一直在品种、样式、色彩上不断创新,在题材内容上不断丰富,已形成较稳定的以批量合同订货为主,兼有零售的营销格局,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浮山剪纸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辉煌一时,但现在只有通过散兵游勇式的家庭作坊生产来满足部分市场的需要。综观剪纸艺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乏有地方特色的剪纸品类,许多地方剪纸都以浓郁的地方风俗特征为主,其古朴稚拙的特点是剪纸艺人个性化的表现。但是,这种突出民间艺人个性化、随心所欲创作的艺术品不适应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如果采用工业产业化的方式生产,又会以牺牲随心而发的乡土个性为代价,使生存下来的民间艺术失去生活的源泉和乡土味①,成为千篇一律的复制商品,这是许多民间艺术商业化后形成“脸谱化、模式化”发展趋势的真实写照,而这种趋势形成后,生长在村落文化视野下的民间接受主体对这样的民间艺术是否能够接受还需进一步考证。

有商业开发价值、适合产业化发展的民间艺术可能因商品化而获得新生。但是,那些没有开发价值的民间艺术也是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手艺,它们的未来该如何发展更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难道真的只能用市场经济这一杠杆来衡量民间艺术的未来发展?对于类似兰村刺绣、浮山上东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境况,村落文化视野中的民间接受主体———乡民又有何看法?2006年2月和4月笔者分别到辽宁兰村和山西浮山县上东村进行田野考察,结合当地刺绣和剪纸的现存状态,通过问卷②的形式分析民间接受主体对商品化的看法。

兰村的刺绣近十年来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发挥不出太大的作用,从村民对刺绣未来发展的态度上看,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基本集中在与民俗活动的关系、商品化发展、改造创新再发展3个层面上(见表1)。而且,92.5%的村民希望民间艺术能够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让城市居民也喜爱民间艺术。

表1 

村别

问题

你认为村中的刺绣会如何发展下去?刺绣只有和民俗活动相连,才能生存。刺绣的形式、内容只有加以改造才能生存,但是没有具体的想法。刺绣只能变成纯粹的民间工艺品,作为商品买卖,才能发展下去。刺绣不适合表现现代社会的情况,应该消失。

表2

村别上东村

问题选项

你认为村中剪纸会怎样发展下去?

剪纸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民俗的存在决定着它的生命力。剪纸脱离民俗,变成民间工艺品,作为商品买卖才能发展。剪纸已不适合表现现代社会的内容,应该消失。

百分比69%24%7%百分比36%34%20.5%9.5%

兰村选项

上东村村民清楚地认识到剪纸在民俗活动中担任的角色,这与当地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剪纸用途的广泛性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村民首先认识到剪纸与民俗的对应关系,民俗的存在决定剪纸的生命

①“乡土味”就是指民间艺术在创作和展示过程中所具有的,由浓郁的地域特色、淳朴的乡村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文化象征寓意构成的艺术韵味。其实“乡土味”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它不是对传统文化生活的迷恋,更不是对村落文化墨守成规的把持。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内涵的转化。乡土味的保留主要体现在创作技法和创作内容上,技法上不应该受专业创作的影响,过分看重高雅艺术所侧重的一些创作技法。内容要来源于村落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基于乡民日常生活的提炼,是继承传统文化后的一种自然升华。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乡土味”更要紧随现代化的进程而增添新的内容,进而切实反映现代乡民生活。因此,民间艺术所追求的“乡土味”并非是一味的拘泥传统,而是基于民间艺术本原特征的一种现实追求。

②根据村中的实际人数和户数,采用随机抽样(Randomsample)的方法,在兰村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在上东村发放100份问卷,回收96份。

—57—

力。所以,村民首选的是该选项,然后才是“商品化”。这确实与晋南剪纸的地方特色有直接关系(见表2)。总体看来,两村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着较大跨度,但是,对村落中民间艺术发展的态度上,民俗对其的决定作用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商品化的发展方向。

对于整个民间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兰村、上东村村民的态度稍显不同(见表3),经济发展较好的兰村,选项B的比例最高,而上东村对选项A的呼声最高。从综合角度来看,两村在“走商品化的道路”的想法比例仍是最高,其次才是“唤醒热爱民间艺术的自觉意识,保持民间艺术乡土味”,但两者差距并不大。可见,从乡民的角度来看,对民间艺术未来发展道路仍然没有形成一种能够统领全局的看法。但通过调查我们毕竟了解到他们对民间艺术商品化、产业化的态度:在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能够有感性认识的民间艺术门类上,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与民俗的关系,而其次才是商品化的问题。表3

问题3

A

选项B

C

你认为民间艺术未来将会走向怎样的发展道路?

民间艺术受市场推动,成为工艺品,走商品化道路。唤醒热爱民间艺术的自觉意识,保持乡土味,自主、自助发展。保持乡土味,保持手艺,适当给予补贴。

兰村41%48%11%

上东46%25%29%

综合42.7%40.3%17%

市场化运作以后的民间艺术,乡土气息越来越淡薄,只是盲目地追求一种形式美,这也是市场化运作后民间艺术面临的问题,那么这部分艺术品还能称其为民间艺术品吗?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现在抛开学术界的声音,看一看草根阶层的看法(见表4)。

表4 

问题4

你对如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市场化运作后,乡土味越来越少的现象怎么看,这样的作品还能看作是民间艺术品吗?不好,民间艺术应保持乡土味,作品仍算民间艺术品。不好,民间艺术应保持乡土味,作品不能算是民间艺术品。好,应该迎合市场更艺术化,作品不能看成是民间艺术品。好,应该迎合市场更艺术化,作品能看成是民间艺术品。

上东村兰村

34%12%46%8%

33%25%21%21%

选项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纯粹在市场化运作下的民间艺术,乡土气息不再浓郁,创作主体只是在满足市场需要的情况下创作作品,远离了民间艺术的初衷,所以大多数乡民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好的,并认为缺乏乡土味的艺术品不能算是民间艺术品。“从根本上说,艺术的商品化是与审美的本性相对立的,因为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同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不等值,非但不等值,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因此,从

[1]商业价值上刺激艺术生产,其结果很可能会扼杀艺术”。确实如此,虽然草根阶层的民间接受主体

———乡民一直是被忽略的艺术接受主体,但实际上,这部分群体一直在关注民间艺术商品化、产业化的问题,关注着民间艺术未来的命运,只是他们采用的是一种默默的关注方式。这种方式对我们认清商品化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发展确实很有参考价值,民间艺术是面对广大民众的艺术,民众的喜好才是风格形成的动力所在。听取他们的意见,聆听他们的心声才能使民间艺术研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真正认清其发展的方向。

三、民间艺术在商品化进程中的两难境地

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商品化是一个发展趋势,与以往相比,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进入市场

的艺术品,确实要以换取货币(金钱)为直接目的。艺术生产的产品能够在商品市场上实现其交换价值,对于艺术生产本身的存在和发展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引导艺术商品化,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艺术进步的社会机制,确实是一个有些难度的问题。民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回避商品化的问题,其实,艺术商品化这一举措确实挽救了一批民间艺术,有些民间艺术甚至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如河北蔚县的—58

剪纸、山东潍坊的风筝、无锡惠山泥人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都可以走上类似的道路,艺术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一定的交换价值,必须具备买方市场,也必须开辟出流通渠道,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所以民间艺术能够达到如此的标准并非易事。

虽然艺术商品化是目前民间接受主体比较认可的民间艺术发展趋势,但是,对于原生态民间艺术来说,这种发展趋势往往会使其步入一种两难境地。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涉及民间艺术自身的发展,是生存还是消失;另一方面涉及民间艺术的乡土味,是保留还是舍弃。例如兰村的刺绣,在民俗生活中发挥的功能已经大不如前,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价廉的机绣品等一些新型材料的替代,本身具有的商业化条件很少,这种纯手工的刺绣艺术有淡出人们视野的趋势。虽然有像史秀玲那样的个别村民,偶尔为别人绣制儿童被或肚兜,并收取一定的酬劳,但这种酬劳仍然建立在乡民的人情世故的乡土模式上,并非建立在纯粹的商品交换关系上,因此还不能称其为商品化。像这类民间艺术在日常生活中不再发挥原初的或转化的功能,又不能走上商业化道路,结果只能渐趋衰落。民间艺术商品化后的存在可能面临乡土味的消失的问题,而乡土味的保留又会使其难以商品化,这是原生态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两难境地。但是,两难境地集中表现在商品化过程中乡土味能否保留以及失去乡土味的民间艺术还能否称其为民间艺术的问题上。浮山剪纸目前的境况恰恰反映出在商品化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问题。浮山县城剪纸商业化程度较高,而浮山上东村剪纸由于缺乏商业化的动机,愿意拿起剪刀做剪纸的人越来越少。因此,那些刀工稚拙、内容质朴、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剪纸正在慢慢消失,一些能够还原生活,在剪纸中体现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的剪纸艺人①,由于生活所迫,且剪纸不能带来商业利润而不再创作。相比之下,梁春兰、李天、郑洪峨、乔金录等人的剪纸商业化程度就很高,形成了一定的买方市场,他们的剪纸精工细作、装潢精美,卖价很高,但已经很难看到剪纸中的乡土气息。

民间艺术商品化的过程中,艺术作品“乡土味”越来越少,甚至消失,这是有目共睹的严峻事实。许多创作者受到专业创作队伍的影响,受高雅艺术的影响,去追求一种所谓的构图、线条,而忽略了民间艺术的率性而为、浑然天成的创作理念;要不然就抒写社会发展中重要时期的重大政治题材,而忽略发生在身边的民俗生活,这些举动对民间艺术乡土味的保留和再发展或多或少地起到负面影响。浮山剪纸的现状恰好成为商业化过程中民间艺术两难境地的一种举证。很多生存于村落中的民间艺术在商业化过程中乡土味越来越少,最后沦为纯粹工艺品,原因在于他们在乡民日常生活中已经失去了以前所具有的功能,民间的接受主体们也失去了对其的热爱。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只能以失去乡土味为代价而获得打入市场的资本,这是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一种无可奈何的做法。

赫伯特・马尔库塞曾谈到“:不错,艺术的商业化并不是什么新东西,甚至可以说不是近来的东西。它同资产者社会一样古老。艺术商业化这个过程的动力在于艺术作品所具备的几乎无限的可复制性;凭借这种可复制性,甚至最精巧、最崇高的艺术作品也变得易于被模仿和重复。瓦尔特・本杰明在他对这个过程的绝妙分析中,曾指出有一种与所有复制性的东西相对立的存在,这就是艺术品的氛围,即艺术作品在其中被创作并对之诉说的,规定了艺术作品的功能和意义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性情境。一旦艺术作品脱离了它自己的那个不能再重复和不能再挽回的历史时刻,它“原初”的真实就被歪曲了,或(被精心地)修正了:它获得了另一种意义,这种意义(以肯定的或否定的方式)对应于另一种历史性情境。借助于新的工具和技法,借助于新的感受和思维方式,原初的作品现在也许就会被阐释、编排和“翻译”,从而变得更丰富、更复杂、更精巧、更有意味。然而,事实依旧是:对于艺术家和他的观众及公众来说,作品已不是它曾是的东西了[2]。民间艺术商品化过程中出现的两难境地恰好对这段话做出最好的诠释。这种两难境地在其他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也有所体现。

①浮山县张翠萍的经历更能说明剪纸作品不能商品化对其创作会有何影响。她的作品曾于1980年代被《浮山剪纸》收录,作品风格独特。然而如今的她却已经10年没有拿起剪刀,自己的生活境遇也很不好,现在只能靠给人做衣服和推销药品生活。她在县城也已经生活了16年,浮山剪纸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过程都是亲眼目睹的,然而无论是工厂生产还是家庭作坊生产对她似乎没有影响,她一直说她的剪纸卖得很便宜,1980年代时只有几分钱一张,根本不能维持日常生活,这就是她放下心爱的剪刀去从事其他职业的原因。

—59—

民间艺术商业化过程中的两难境地会产生当代民间艺术的界定问题。“在美国,乡民文化通常指代代口头相传的特殊文化产品。就最通常的现代意义而言,它就是艺术和工艺的一种类型,由书本和学校以外的文化传承和知识所定义,当然这样的定义使‘传统’变得具体化并排除了正常的创新过程。如果一个受过传统训练的土著雕刻家运用传统的方法雕刻了一件具有传统内容的作品,但他使用的不是传统的材料,那么它属于真正的乡民文化吗?如果这一创新部分是出于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又如何呢?如果两个同样的物品(例如工具或面具)被生产出来,一个被用于传统的仪式,另一个卖给美国经营原始艺术的商人,那么他们同样是真实的乡民文化吗?当乡民文化被作为一个可以谋利的市场开发出来时,它

[3]

还是乡民文化吗?”这些问题在民间艺术发展历程中确实是共性的问题,是文化变迁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其实,民间艺术也应该以乡土味的保留与否作为衡量标准,乡民对此的态度恰好可以解决民间艺术商品化带来的系列问题,民间艺术商品化切不可让民间艺术的乡土味消失,只有这样,民间艺术的商品化才能深入下去,才不会让其失去千百年来积淀的民族特色。结论民间艺术商品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这种两难也不可能一直横亘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两难境地形成的原因,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其实在这里,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如商品化等问题,归根到底都应归结到人的层面上,因为是“人”在主宰艺术的发展,没有民间接受主体自身对民间艺术的认可,民间艺术也很难很好地走下去。当艺术成为生产,潜行于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必然趋势就会彰显:人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终将打破未来不该有的界限,在更高的历史阶段回归人文本质。由此看来,民间艺术的发展,如果既符合审美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那是最好不过的解决方法。一旦不能达到此目的,就只能依靠民间接受主体自觉地去认识、去接受、去实践。

兰村刺绣和浮山县及辖区内上东村的剪纸,在商品化的趋势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今,农村日趋现代化,乡民在原生地也因现代生活方式的楔入而发生变化。我们发现他们对民间艺术现状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民间接受主体身上体现出村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互影响,或制约或推动着民间艺术的发展。村落传统文化中儒家伦理的衰落,乡民实用功利心理的增强,外来文化中大众文化的介入及商业化趋势的不断强化,致使民间艺术的创作动机和欣赏动机被弱化,民间文化传承内驱力和大

①恰好是解决民间艺术商品化后出现问题的一众审美自发性被削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

[4]

个很好途径。费老先生提出“文化自觉”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文化

自觉”不仅发生在各民族文化之间,实际上,在民族文化内部也需要如此的“文化自觉”。我们不要认为自己身边的文化是丑的,是落伍的,也不要认为当下流行的文化就是美的、先进的。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就要从村落文化视野的角度看待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艺术生活,了解民间艺术接受主体在争取生存权益和确证文化身份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了解他们心理潜藏着对民间艺术复兴的热望和对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生活的向往。总体来说,村民对民间艺术仍然深深的眷恋,调查中他们也表达出能够复兴民间艺术的热望,希望民间艺术能够重新焕发生命力,继续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服务,并能够走出农村,走向城

(过12岁生日)的民市。目前,一些民间艺术借民俗的恢复而获得生命力,如上东村,随着小孩“过十二”

②越来越受欢迎,已经成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俗活动的兴起,活动中使用的乡土味浓郁的“十二花桥”

民间艺术品。

在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中加强农村民间艺术接受主体的“文化自觉”,避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或复兴民间文化时,只是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盲目行动,忽略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否则,有的

①“文化自觉”,具体而言,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文化自觉”侧重于本民族文化创新和民族精神的培育,通过此途径才能建立崭新的社会成员共同奉行的文化价值体系。

②裁剪12张大红剪纸连在一起,像一座桥,在仪式上,12岁小孩在下面钻过3次,最后烧掉扔到水中。

—60—

民间艺术种类可能就会失去来自艺术内部的原创力、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乡土韵味,它的发展道路也会前途未卜。只有民间接受主体做到“文化自觉”,自觉地认同民间文化的优秀成份并加以实践,我们的民间艺术才会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才能薪火传承。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31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91[3][美]约翰・R・霍尔.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91

[4]费孝通.文化自觉和而不同———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J].民俗研究,2000,(3):131

TheCurrentSituationofFolkArtunder

theTendencyofCommodityEconomy

WangHui-ying

(SchoolofArt,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6)

[Abstract]Incurrentsociety,thecommercializationoffolkarthasbecomethefocusofargument.Ifthecreationandproductionoffolkartonlytriestosatisfythemarketdemand,thefolkartwillbecomedullcommoditywithoutlocaltasteandcolorfulcontent.Itisaninevitableprobleminthecommercializationoffolkart.InthefieldinvestigationofLanvillageandShangdongVillageofFushan,itisfoundthatthecom2mercializationoffolkartputtheoriginalfolkartinembarrassingdilemma.Eventheacceptorsofthefolkartdonotformtheuniformconceptonthecommercializationofthefolkart.Undertheinfluenceandfacili2tationofthemarket,theyalsobelievethatthecommercializationofthefolkartisthewaytoitsdevelop2ment.Ifthefolkartentersthemarketwiththesacrificeofitslocalspecialty,thetemporaryprosperityofitwillnotlastlong.Thisisnotthewaytoitsdevelopment.Therefore,onlywithculturalawarenessofthefolkartacceptors,canthenegativeeffectofcommercializationoffolkartbecompletelyeliminated.[Keywords]folkart;commercialization;culturalawareness

(责任编辑 李晓丽   责任校对 李晓丽)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