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西省乡村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保护典型剖析

江西省乡村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保护典型剖析

来源:99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江西省乡村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保护典型剖析

作者:邱波 陈丽霞

来源:《砖瓦世界·下半月》2019年第09期

摘 要:近年来关于传统民居保护全国各地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溪霞镇仙里新支村为典型剖析案例,系统分析当地民居保护的开发理念和实施路径,旨在为乡村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保护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保护;剖析 一、新支村村落概况

新建区是江西省南昌市下辖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省会南昌市中心城区西北,赣江下游西岸,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南面,是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邑”,享有“鱼米之乡”之称。仙里新支自然村,位于新建区溪霞镇中部,北邻店前村,东靠105国道,紧邻南昌溪霞国家现代农业园区,西望梅岭山脉,距昌九高速公路新祺周出口约3.5公里,村庄面积约20600平方米。仙里新支村原有 16 户人家,随着村民陆续迁出,村里几乎“空心化,闲置的民居,因年久失修几近坍塌。断壁残垣、荒草丛生、满目荒夷,曾经是该村的真实写照。2017年,仙支村被立项为南昌市“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项目,按照精品示范村进行建设,由筹集资金对危房进行进行改造提升,通过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与修缮,往日破败不堪村落,摇身一变成为独具传统韵味的乡村特色小村,吸引四面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二、新支村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理念

2017年以来,当地加大了新支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力度,明确了保护发展的方向,即以“保、建、修、留、传”的为建设理念,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风貌,通过修复老民居、改造利用闲置民居,打造了一批乡村民宿,传统民居展现出新的生机。

“保”即保护原村落格局。着重保护原有建筑的风格和院落的格局,拆除在原有建筑周边乱搭乱建的各类临时构筑物,恢复传统民居原有特色。“建”即建造景观节点。着重建设村落内重要景观节点,如入口、街巷交叉点、公共设施等,进一步提升传统民居与周边环境景观的视觉效果。“修”即修缮民居民宅,着重改造和完善民居内的基础设施,形成具有本土建筑风貌特色的居住空间,使其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留”即留住乡土人情。着重培育更多具有乡土气息、人文情怀的高品位体验项目,为传统民居保护注入内生经济活力。“传”即传承农耕文化。着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挖掘以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民俗、灌溉治水、物候与节气、农产品加工、饮食酿酒等为主体的农耕文化,进一步丰富传统民居保护的文化内涵。 三、新支村传统民居保护的实施路径剖析

村民是保护传统民居的主体,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传统民居保护长远发展需要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新支村通过“活化利用”各类遗存,挖掘传统民居社会和情感价值,延续和拓展使用功能,提升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促进传统民居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1]。

(一)规划与村落风貌相结合。在规划设计中,仙里新支村坚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与乡村风貌结合,本着保持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的原则,进一步挖掘、梳理和总结本地传统民居文化的丰富内涵,延续和塑造具有本地乡土特色民居建筑形态[2]。强化传统民居设计刚性管控,注重和自然及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融合,注重民居单体个性设计,实现民居单体个性和风貌协调相统一。积极与懂建设、有情怀、爱农村的规划、建筑景观、市政、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设计专业人员对接,提升乡村传统民居规划建设水平,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传统民居景观特色。

(二)材料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地理、气候等外,还有很重要因素就是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运用。仙里新支村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于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修复传统民居过程中围绕“恢复原貌”“修旧如故”的原则,采用青砖黛瓦、天井、木雕窗、马头墙等江西特色建筑要素。注重就地取材、旧物再用,保留建筑模式、建造工藝,选择乡土材料,充分利用卵石、石板、瓦片、麻绳、木材、竹材等基础建设材料,延续传统民居本色,复原传统民居建筑肌理及风貌,便于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留住当地人的“文化底片” [3]。

(三)开发保护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无数实例表明, 有人住的老房子一辈子不倒,没人住的房子几年就塌。由于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很多老房子由于无人看护居住,大都已经摇摇欲坠。传统民居要有人住进去,才能真正活起来。凝聚人气让村庄活起来,才能形成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新支村开发利用部分传统民居作为乡村旅游的载体,引入民宿产业,进行旅游开发保护,在确保传统民居安全不受侵害的前提下,使社会资金成为传统民居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以解决日常维护与修缮的资金问题。同时制定刚性制约的村规民约,保证传统古民居的保护开发一体化。 四、结语

**总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民居承载着中国灿烂文明,传承了华夏历史文脉,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传统民居具有很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保护工作中,要采取分门别类的方式探索保护良策,新支村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创立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典型,为探索江西省乡村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邱波.农村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保护的经验与成就—以江西省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10):57-58.

[2]石涛.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初探[D].山东建筑大学,2011:1-. [3]吴显晖.传统民居建筑语言的转型与重构[D];郑州大学;2015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建设“美丽江西”视角下乡村危房改造与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保护研究(YG201621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邱波,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